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听、说、读、写是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语文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但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和应试教育的束缚,许多中学教师,为应付考试,追求分数,只教读写而忽视听说,在教学计划中没有对说话能力训练作出具体明确的计划安排,盲目地进行说话训练,学生训练就成了空话。
关键词语文教学口语训练培养
近年来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从小跟父母到所在打工城市就读的小孩明显增多。当他们因为升学等原因再次回到所在农村施教区读书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不管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怎样,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往往比一般农村小孩强。具体表现能在用普通话说话,表述完整有条理,回答问题声音响亮,仪态大方得体等。由此看来,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
口头表达能力是语言实践中的重要工具,在交谈、会议等各种人际交往实践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是书面表达(即写作)的有力基础。所以我们应该把说话训练当作农村语文教学中一个重点来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那么,在农村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抓好说话训练,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呢?
1 教师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说”的典范
语言,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使用的最主要的手段。教师的语言要规范纯洁,准确鲜明,生动幽默,要善于拨动学生上进的心弦,教师要讲究语言艺术,要不断提高自身语言表达,经常用规范准确、清新优美,沁人肺腑的语言感染学生,增强对语言学习的兴趣。
2 注重学生说话心理素质的培养
第一,排除思想和心理障碍,使学生“敢说”。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克服不良的心理状态是相辅相成的。针对学生思想和心理上怕说话的情况,教师应进行正面教育,引导学生从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去认识提高说话能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教给学生排除心理障碍的训练方法:首先说话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理清思路,拟好提纲,增强信心。其次在公众场合说话,起初可以“目中无人”,适应以后在向“目中有人”过渡。第三师生共同把过去“一言堂”的课堂教学改变为“群言堂”的说话活动,要引导学生打破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自觉“对外开放”,训练学生适应“语境”的变化,大胆发言。
第二,创设良好语境和气氛,使学生“愿说”。学生平时是否愿意主动多说话跟老师能否给学生热情鼓励也有关。所以作为老师首先应该尊重学生说话的兴趣,对于说话的内容和方法,只给指导,不用强制。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注意调动和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摆架子,要充分利用“身体语言”和“副语言”,鼓励学生,允许学生平等地与自己讨论。教师要通过自己的热情鼓励,改变一些学生不爱说话的性格,矫正学生说话语病多的缺点,扭转一些学生想说而默不作声的心理状态,丰富所有学生的语言生活。纠正缺点时,要热情、耐心、而不要过高、过细、过急。
第三,扩大听读和丰富语汇,使学生“能说”。不敢说话和不愿多说的学生,一般都很难说得好。有胆量敢说话和有兴趣多说话的学生也未必都能说得好。例如,有的说话粗俗,语态不雅;有的此不达意,口头禅多;有的拖泥带水,条理紊乱等等。这些现象既与习惯有关,也有知识基础的原因。教师既要发现和帮助学生克服不良习惯,又要教会学生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如介绍和提供一些典范的口语训练资料,督促学生扩大听读范围,学习模仿好的说话习惯,勤于积累语汇,充实思想内涵,使自己说话言之有物;要求学生凡事先想清楚以后再说,对于较复杂的问题一定得分出主次前后,语速宜慢不宜急,要言之有序;指导学生注意说话的仪态和用语,恰当使用称谓,对别人多用敬语,对自己多用谦语,对不宜说的事情多用委婉语,并且适当配合体态语,做到言之有礼。
第四,教会学生说话的基本技巧,使学生“会说”。“敢说”、“愿说”是基础,“能说”是基本要求,“会说”才是目标之所在。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人的知识、能力、智力的综合体现,它需要高尚的情操、渊博的知识、牢固的记忆能力、丰富的联想力、想象力、缜密的思维能力以及出色的表现力。说话技巧的训练内容大体有如下几点:首先是语音和语调。语音语调的变化会带来语义的变化。语调的不同,语音轻重位置的不同,表达的意思便有较大差别。所有这些,应训练学生注意准确运用。再次便是语速的训练。说话的快慢、急缓与表达的语意关系密切,喜、怒、哀、乐,各有所异,说话对象不同、内容不同,语速更应有异。所有这些,都应具体训练。这样,学生掌握了这些说话的基本技巧,他们便会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变得会说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语言素养是教师手里最重要的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思想交流的实际需要,在教学中如果到现在还“忽视口头语言,这是对语文缺乏现代化的眼光”。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口才训练很有必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任务,这是社会对跨世纪人才的要求,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当然,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要高度重视,坚持不懈,因为它确实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语文教学口语训练培养
近年来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从小跟父母到所在打工城市就读的小孩明显增多。当他们因为升学等原因再次回到所在农村施教区读书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不管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怎样,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往往比一般农村小孩强。具体表现能在用普通话说话,表述完整有条理,回答问题声音响亮,仪态大方得体等。由此看来,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
口头表达能力是语言实践中的重要工具,在交谈、会议等各种人际交往实践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是书面表达(即写作)的有力基础。所以我们应该把说话训练当作农村语文教学中一个重点来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那么,在农村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抓好说话训练,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呢?
1 教师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说”的典范
语言,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使用的最主要的手段。教师的语言要规范纯洁,准确鲜明,生动幽默,要善于拨动学生上进的心弦,教师要讲究语言艺术,要不断提高自身语言表达,经常用规范准确、清新优美,沁人肺腑的语言感染学生,增强对语言学习的兴趣。
2 注重学生说话心理素质的培养
第一,排除思想和心理障碍,使学生“敢说”。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克服不良的心理状态是相辅相成的。针对学生思想和心理上怕说话的情况,教师应进行正面教育,引导学生从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去认识提高说话能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教给学生排除心理障碍的训练方法:首先说话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理清思路,拟好提纲,增强信心。其次在公众场合说话,起初可以“目中无人”,适应以后在向“目中有人”过渡。第三师生共同把过去“一言堂”的课堂教学改变为“群言堂”的说话活动,要引导学生打破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自觉“对外开放”,训练学生适应“语境”的变化,大胆发言。
第二,创设良好语境和气氛,使学生“愿说”。学生平时是否愿意主动多说话跟老师能否给学生热情鼓励也有关。所以作为老师首先应该尊重学生说话的兴趣,对于说话的内容和方法,只给指导,不用强制。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注意调动和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摆架子,要充分利用“身体语言”和“副语言”,鼓励学生,允许学生平等地与自己讨论。教师要通过自己的热情鼓励,改变一些学生不爱说话的性格,矫正学生说话语病多的缺点,扭转一些学生想说而默不作声的心理状态,丰富所有学生的语言生活。纠正缺点时,要热情、耐心、而不要过高、过细、过急。
第三,扩大听读和丰富语汇,使学生“能说”。不敢说话和不愿多说的学生,一般都很难说得好。有胆量敢说话和有兴趣多说话的学生也未必都能说得好。例如,有的说话粗俗,语态不雅;有的此不达意,口头禅多;有的拖泥带水,条理紊乱等等。这些现象既与习惯有关,也有知识基础的原因。教师既要发现和帮助学生克服不良习惯,又要教会学生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如介绍和提供一些典范的口语训练资料,督促学生扩大听读范围,学习模仿好的说话习惯,勤于积累语汇,充实思想内涵,使自己说话言之有物;要求学生凡事先想清楚以后再说,对于较复杂的问题一定得分出主次前后,语速宜慢不宜急,要言之有序;指导学生注意说话的仪态和用语,恰当使用称谓,对别人多用敬语,对自己多用谦语,对不宜说的事情多用委婉语,并且适当配合体态语,做到言之有礼。
第四,教会学生说话的基本技巧,使学生“会说”。“敢说”、“愿说”是基础,“能说”是基本要求,“会说”才是目标之所在。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人的知识、能力、智力的综合体现,它需要高尚的情操、渊博的知识、牢固的记忆能力、丰富的联想力、想象力、缜密的思维能力以及出色的表现力。说话技巧的训练内容大体有如下几点:首先是语音和语调。语音语调的变化会带来语义的变化。语调的不同,语音轻重位置的不同,表达的意思便有较大差别。所有这些,应训练学生注意准确运用。再次便是语速的训练。说话的快慢、急缓与表达的语意关系密切,喜、怒、哀、乐,各有所异,说话对象不同、内容不同,语速更应有异。所有这些,都应具体训练。这样,学生掌握了这些说话的基本技巧,他们便会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变得会说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语言素养是教师手里最重要的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思想交流的实际需要,在教学中如果到现在还“忽视口头语言,这是对语文缺乏现代化的眼光”。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口才训练很有必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任务,这是社会对跨世纪人才的要求,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当然,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要高度重视,坚持不懈,因为它确实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