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外阅读走在开阔的路上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课外阅读已经不再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盲区,也不再是老师们语文教学所遗忘的角落。课外阅读已经和课内阅读一样,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领域。但是,在这番如火如荼的课外阅读“热”中,却需要我们的“冷”思考,需要我们撩开课外阅读的面纱,还学生以最本真的课外阅读生活。
  课外阅读:本应是学生思想与性灵的跑马场。
  作为语文学习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外阅读,应该是学生思想与性灵的跑马场,是学生精神成长历程中不可或缺的“食粮”。语文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它所关注的不应该只是学生语文知识的构建,更应该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尤其是要激发孩子一生的精神向往。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不应只在课堂内、学校中进行,大量有效的信息、知识和技能都要通过其丰富的阅读体验去获得,语文学习更是如此。所以,有人说课外阅读是在为孩子的人生着底色,是在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厚实的基础。
  因此,作为学校,尤其是一名语文老师,实施课外阅读的终极意义应该是通过我们的引导,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成为其学习生活的一部分,直至让阅读融入学生的血液之中。一切的课外阅读行为应该抛弃浮华与功利,没有过多的压力与约束;应该是发自学生心底的兴趣与期待,没有太多的烦躁和势利;应该多一丝恬淡与惬意,多一份豁达与悠然。
  课外阅读:是谁动了学生这块学习的“奶酪”?
  课外阅读本应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一块奶酪。但曾几何时,当我们的语文学习只关注课堂40分钟,只追求试卷100分的短视价值时,课外阅读的确成为我们语文学习的“盲区”,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被“遗忘的角落”。
  拨开一切繁华,我们不难发现,课外阅读就像一艘偏离航向危险的航船,存在着一些必须引起我们深思的现象:课外阅读的展示越来越“精致”,精致得白璧无瑕,精致得成为表演——我们看到的只是结果的呈现,而不是阅读过程中原本鲜活的生命的律动;课外阅读的推荐读物似乎已经成为了学生的第二本语文书,为了应付考试,学生的课外阅读课从“广积粮”变成了“深挖洞”——我们看到的只是埋头做课外阅读题的学生,学生的脸上丝毫看不到课外阅读时的幸福与惬意;课外阅读的评价越来越追求“外显性”,学生的读书笔记要求越来越“刚性化”,读书笔记逐渐沦为学生习作的“低级仓储室”……如此种种现象,使我们愈加感觉到课外阅读已经沦为学校包装的工具,沦为学生应试的工具,沦为个人展示的工具。于是,随着年级的升高与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却在不断下降,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更在快速减少。
  我们也看见各级各类的课外阅读教学的指导讲座、培训,学校也不乏“书香”四溢,这些无疑给原本沉闷的40分钟的语文课堂注入了无限生机,搅活了小学语文这一潭春水。
  在这种氛围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各年级段的推荐书目,孩子家长学校都争相挑选、阅读,却也能不越“雷池”一步,读了那几本就行了!而对于我们基层,或纯挂招牌,孩子书包里有那么个摆设,压根没时间拿出来读;或好大喜功,因为急功近利,个别学校的课外阅读已经开始在“雷池”中舞蹈,甚至逼着学生“戴着脚镣舞蹈”。
  面对如此境地,我们不禁要问:是谁动了学生课外阅读这块奶酪?
  课外阅读:书本是船,兴趣是帆。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我们在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使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课外阅读不同于学生40分钟的课内阅读,课内阅读因为有教师的监督,因为有时间的禁锢,因为有同学之间激发的竞争,即使学生对文章内容兴致不高,最后也会把一篇文章比较透彻地理解。毕竟,学生是需要考试的。但是,课外阅读不同,它没有老师的监督,没有时间的控制,更没有考试的制约。因此,很难想象如果学生对一本书籍没有兴趣,课外阅读的质量会如何?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当学生没有课外阅读的兴趣时要注意激发其兴趣;当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出现偏差时要注意适时地调控;当学生的课外阅读出现懈怠时要采取措施使之保持。心理学的原理告诉我们,对于能不时体验到成功的事情,人们从事此事的内驱力会更强;对于陌生、新奇的事物,人们的好奇心、探究欲也会很强;让老师和学生共同阅读、共同交流,更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这就是心理学中关于成就感、探究欲与向师性的基本道理。我们不妨尝试着利用学生的这些心理,努力培植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积极为学生创造阅读的条件,让学生时时处于可阅读状态,随时可以接触到值得阅读的书籍。为此,许多老师在班级里设立了图书角,许多学校不断地加大图书馆的藏书量,不断地完善阅览室的阅读环境。甚至,很多学校将阅览室变为阅读超市,让学生的进出更加自由、便捷。
  课外阅读:广泛地读,别为了收获。
  在2006年的“世界阅读日”上,媒体也公布了一组数据:我国国民的读书热情和个人藏书量5年来持续走低,保持阅读习惯的“阅读人口”目前只占总人口的5%。新课标也规定:9年期间学生课外读书量达400万字,若按每本书10万字来计算,9年间就是40本,平均每年每人读书不足5本。如此的数据比较,我们不难看出,当前实施课外阅读的关键不是想方设法地“规范”课外阅读过程,而是如何激其趣,让学生能主动地、更广泛地阅读。如果一味地“要求”,急迫地想收获、想“展示成果”,其结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课外阅读尤其应该少一些“功利性阅读”。“功利性阅读”追求立竿见影的阅读效果,常常希望昨天的阅读在今天就会取得成果,甚至常常用一份试卷来检测学生阅读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的效果。“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是否应该遵循阅读的基本规律,不要让学生刚刚萌发的课外阅读兴趣昙花一现地夭折在摇篮之中。我们宁愿让学生在一身轻松的状态下,在主动积极的阅读中,启动思维、激发情感、有所理解、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思考,也不愿让学生在课外阅读开始之际,因为“写读后感”、“做读书笔记”等无形的重压,而厌恶阅读,使课外阅读陷入干涸的沙漠之中。
  课外阅读:少一些枷锁,多一些信马由缰。
  理想的阅读境界应该是宽松的,没有太多的精神压力和负担。过去,我们总认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越严格越好,结合课外阅读,学生要作相应的摘抄,要及时地写出自己的读后感想。这是我们检测学生课外阅读成果最简单的外显性行为。我们常常以为,如果提出的要求不够细致、不够严格,学生就不会认真地读书。但是事实却又让我们常常懊恼,课外阅读的过程愈加规范了,学生阅读的枷锁也就多了。于是,学生读书的热情减退了,课外阅读量减少了,课外阅读也就成为了一个挂在嘴上的时髦的“空镜子”。
  课外阅读亟须少一些“制度性阅读”。许多事情的大规模推广,常常需要一系列制度的配套进行。课外阅读似乎也是如此。但是,当我们课外阅读的制度愈加周密之时,也常常是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愈加低落之时。因此,课外阅读,我更愿意少一点制度的约束。
  当然,“少一些枷锁”的阅读并不是漫无目的的阅读,更不是“乱点鸳鸯谱式”的阅读。阅读方法是完成阅读任务的途径和手段。教师把好的阅读材料推荐给了学生,还可以适当地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阅读,使学生真正做到能自主地阅读,并能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接受熏陶,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
  (责编钟岚)
其他文献
根据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我自觉学习新理念、实践新教材、实施新教法、改进新方式,并取得了初步的实验效果。现把我的一些教学心得介绍如下。  一、 巧设“导”境——让学生乐学  “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数学新课程理念之一。与老教材相比,人教版实验教科书最大特点之一是设计了大量活泼生动的情景图,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充满时代气息。这些图画的风格和色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富有儿童情趣。这就
小学科学教学承担科学启蒙任务,是一门引领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为主的课程。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应细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
新的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会学生学习,那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呢?我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转变教学目标。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美术学科则更应发挥它的学科魅力,给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以引导为主,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大胆创造。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总喜欢要求学生不要乱讲话,静静地画,很少真正地让他们展开讨论,大胆地去想、去做。而今,
武汉作为华中重要城市,高校云集、教育资源丰富,但是其综合实力、人才配置指数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却相差甚远.其主要原因与武汉人才培养机制失调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剖析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