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读导写是由“讲读”和“讲写”发展而来的。好教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导读导写的实质是“导”,怎样导?导思维,即用现代科学思维方式来指导读写;导方法,即用科学的方法来指导读写;导内容,即用精当的教材作为指导读写的蓝本。它体现了教师指导与学生主动学习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教与学之间的本质联系的有规律的反映,可以实现阅读、写作的迁移。
一、为何要提倡导读导写
新课标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技能。在教学方面,首先表现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其次,建立师生平等、互相尊重、相互促进的交往方式,充分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生活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广泛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多方面满足学生的发展。
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是指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学科,掌握的标志是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途径是实践。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主要就是听、说、读、写训练。为了保证语文教师在这场变革中不迷失方向,增强语文教学的可操作性,我们开展了记叙文导读导写的研究与实践教学方法的探讨。
中学语文学科的基础工具性质,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听,是用耳“读”;说,是用嘴巴“写”。读的运动方向是由外而内,理解吸收;写的运动方向是由内而外,反映表达。前者是输入,后者是输出,二者基本要素相同,是一个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系统工程。奇怪的是,在社会生活中,读写脱节的现象比比皆是。追本溯源,读写导向失之偏颇,不能不说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有重读轻写的,也有重写轻读的。在教学实践中,有偏重于传授知识的讲派,也有偏重于解析范文的读派,还有侧重于增多作业的练派。不管哪一派,都有知识、范例、练习三者互相脱节、互相分离的偏向,都很难避免无效劳动。
鲁迅说,过去教语文的先生们,是把学生引进“读、做、读、做”的“暗胡同”。到今天,教语文的教师们,是把学生带进了将文章各因素强行分割的“宰牛场”,我们辛辛苦苦所做的,原来竟是“善意的坑害”!在这种情况下,导读导写应运而生。
黎见明、文兰森是导读导写理论的倡导者。在这两位的支持下, 1988年诞生了导读导写实验中心。在全国中语会张定远、顾之川、陈金明的支持下,2004年7月成立了“导读导写研究与实验课题组”。课题组的宗旨是在继承传统的阅读与写作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新的教育理论和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积极探讨新的阅读写作规律与方法,不断总结阅读与写作经验,交流阅读与写作研究成果,促进中学语文阅读写作教学的发展。
二、导读导写有何特点
读、写都必须立足于“导”,这是导读导写研究与实验的第一个特点。要以理论知识作指南,范文解析作借鉴,练习作业为旨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
导读导写研究与实验体现了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语文教学思想。每种文体组织10个知识单元,从数十个知识点进行多侧面、立体化、序列化的读写训练。每个单元先讲读写知识,再讲中外优秀例文数篇,给予导读提示,最后是写作指导与练习。例文多系获奖作品,有的可以成为诱发写作的因素,有的可以成为模仿的榜样,有的可以作为揣摩的对象,对学生观察、思考人生,表达感情,提高读写能力和文字素养,具有典范的指导作用。导读提示简明精辟地指出例文的精髓和借鉴意义。写作指导与练习是阅读活动的延伸和深化,着眼于思想认识的扩展,技能、技巧的移植,读写知识的融化。
读写结合,是导读导写研究与实验的第二个特点。以读带写,强调了读的作用,使学生从范文阅读中获得的养分转化为表达能力,即说话和写作中的立意构思、选材组材、谋篇布局、用词造句等能力。以写促读,强调了写的作用,使学生在说话和写作的实际应用中加深理解学习范文时所获得的知识,并提高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激励创造,提高思想,是导读导写研究与实验的第三个特点。导读导写,唤起了学生对言语文章的亲密感,使学生有主动写作的欲望,有临文之顷的从容感与自信心,有“文章勿惮改”的习惯与耐性,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思想,着眼于育人。
三、如何开展导读导写
导读导写的着眼点在导,最根本的是要从智力上进行引导,使每个学生的智力得到最好的发展,成为具有创造能力的创造型人才。我们应该如何做呢?
1. 细化有关读的具体要求
(1)读字词。根读字词,重点在于正确识字和准确理解词义。
识字,正确使用字典等工具书,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读词,就是在正确感知词的基础上,准确理解词义。如何理解词义呢?第一,换词法,对阅读材料中重点词或较陌生词义的理解选用一些词予以替换,或将其去掉,然后加以对比,揣摩体会,深刻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义。第二,从语感上理解词义,就是在朗读中有感情地读出文中角色的语调、语气,使文字符号形象化,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2)读句。换句法,中学生常对一些组合关系比较复杂的句子产生误解或理解不准确,在阅读这类句子时,可采用换句的方法加以理解。有的文章中的某一个句子看似闲笔,实则寓意极为丰富,读这类句子,就宜采用去掉该句,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进行理解。
(3)读段。抓中心句。根据中心句的出现形式,抓段首,抓段中,抓段尾。抓住了中心句,就抓住了读段的关键。中学语文课文中,段与句群的联系尽管形式多样,但主要表现为总分、并列、承接、因果、转折、递进六种关系,抓住了段内的内在联系,就把握住了段的全貌及其精髓。
(4)读意义。即理解读物全部思想内涵和情感色彩。
(5)读思路。把握作者先论什么,再论什么,整个要论的什么。
(6)读文路。以时间先后为序的抓进展词,以作者情感发展变化为序的抓情感变化词,以准确把握住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行文特点。 (7)读联系。即课题与内容的联系,写作内容与背景的联系等。
2. 读法指导
读是阅读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是读者对阅读客体的审美创造过程,我们在阅读的方法系列的另一个层面上,还创立了推论性读和创造性读的系列方法。
(1)推论性读法。推论出隐藏在文中的深层信息。方法是抓文中的特征词,进行推论。填补空白的推论。即对文章的跳跃处进行或找原因,或找结果的推论。
(2)体验性读法。将心比心,用自己对同类事物或在同样情境下的心情感受去体验作品人物的情感情绪。移情入境,把自己当作作品中的人或物,移情入境,人我同一,物我一体。
(3)创造性读法。再造性想象读,即根据读物内容,唤醒学生经验积累,使文章内容在学生头脑中图画化或形象化。超越性读法,即充分发挥发散性思维的特点,对作者行文的悬念处、省略处、结局处和言外之意处,进行“还可以怎样”的阅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求异功能。
3. 导读方法
(1)讲读,讲为读服务,讲的目的在于组织学生读书。教师要精讲,精讲就是讲疑难、讲关键、讲准确,以讲促读,寓讲于读。讲读以启发思维,以问促读为基本式。即每组织一次学生读,教师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先提出问题和要求,然后让学生读。导读有导之以学,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熟读精思,导之以思,即引出疑难,引导学生边读边思,以读启思,解疑排难;导之以法,教给学生读书规律、方法,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导之以情,或创造语境,或激发兴趣等把学生引入读书情境,体验情感,领会意蕴。
(2)练读。朗读、默读、美读、练读旨在让学生在通过个体的语言实践过程,训练和强化教读的科学性,引读的程序性,引读的情感性和读书方法。这种引又通过学生的练得以体现,因而,教师在引中有放,引放互补,使学生达成由读到读会。圈读,即对所读内容勾、画、圈、点、批,质疑问难。加深记忆,促进理解,初读时,圈画字词;细读时,勾画重点句子;精读时,圈画段落,划分段落层次;深读时概括中心,品评褒贬,批注看法,进行评价等。查读,用于阅读初始,一边读,一边查工具书。一查字音,二查字词义,三查句意,即通过上下文的理解领会句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从旁指导,或提示,或个别指导差生,组织学生议议、想想、评评,交流心得,互通信息,及时矫正。
(3)参读。书是相互参照的,欲读懂内容就必须参考有关资料。参读有拓展性参读、增进理解性参读和解疑性参读。精读,即认真、精细研读课文内容,达到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形式的深刻理解。认读时,正确读准字、词以及课后习题和注释;理解时,要求对字词句段篇进行正确分析和思考;想象体验时,把课文的思想内容,情感倾向同其他事物有机联系,深刻把握课文内容在主旨和言外之意;评价时,要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立场、方法进行评议和价值判断;练习时,要求按照课后习题,正确地完成作业。讲读、练读、参读形成了寓启于读三个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的读法体系,就学生而言,是读的由高到低的三个要求逐渐升高的层次,对教学过程而言,是一个护——引——放的过程。其间,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相互作用构成了这一过程的全部。
4. 构建科学高效的作文训练模式
(1)激发动机,培养兴趣。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不仅与智力水平有关,而且与学习的动机密切相关,特别是写作的动机。因此,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积极开展指导和组织学生向报刊投稿活动;自编作文集,让更多的人获得成就;组织学生编写手写报,进行展览、观摩,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互相学习。
(2)创设氛围,扩大参与。是否能大面积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往往取决于学生自觉投入写作训练的面是否广泛。为此,我们应该创设浓厚的写作氛围,来吸引更多的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写作活动中去,除了在学科课程上要加大力度积极开展作文教改教研活动外,在环境和活动两方面也要增加密度,加强渗透。每星期一次优秀作文广播,每月一次征文活动,每学期一次作文成果展览活动,组织作文兴趣小组,强化训练。总之,我们要让作文在校园里成为一种时尚,让每个学生一踏进校园就像来到一个色彩斑斓的作文世界里。
(3)大量读写,以读促写。大量阅读,不仅能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智慧、陶冶情操,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以及作者观察、思维的方法。
(4)重视常规,提高效率。作文教学效果的好坏,有很多时候与学生有无良好的写作常规有密切的关系,这些常规有属于智力因素的,它们就像催化剂一样制约或促进写作活动的效率,所以,我们应重视之,并研究之。
目前,导读导写研究与实验这颗幼小的种子,在全国9个省19个地区生根发芽,她沐浴着新课标的阳光雨露,正茁壮成长。
(作者系河南省教育学会语文教育学专业委员会执行理事长)
责任编辑:赵彩侠
[email protected]
一、为何要提倡导读导写
新课标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技能。在教学方面,首先表现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其次,建立师生平等、互相尊重、相互促进的交往方式,充分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生活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广泛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多方面满足学生的发展。
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是指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学科,掌握的标志是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途径是实践。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主要就是听、说、读、写训练。为了保证语文教师在这场变革中不迷失方向,增强语文教学的可操作性,我们开展了记叙文导读导写的研究与实践教学方法的探讨。
中学语文学科的基础工具性质,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听,是用耳“读”;说,是用嘴巴“写”。读的运动方向是由外而内,理解吸收;写的运动方向是由内而外,反映表达。前者是输入,后者是输出,二者基本要素相同,是一个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系统工程。奇怪的是,在社会生活中,读写脱节的现象比比皆是。追本溯源,读写导向失之偏颇,不能不说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有重读轻写的,也有重写轻读的。在教学实践中,有偏重于传授知识的讲派,也有偏重于解析范文的读派,还有侧重于增多作业的练派。不管哪一派,都有知识、范例、练习三者互相脱节、互相分离的偏向,都很难避免无效劳动。
鲁迅说,过去教语文的先生们,是把学生引进“读、做、读、做”的“暗胡同”。到今天,教语文的教师们,是把学生带进了将文章各因素强行分割的“宰牛场”,我们辛辛苦苦所做的,原来竟是“善意的坑害”!在这种情况下,导读导写应运而生。
黎见明、文兰森是导读导写理论的倡导者。在这两位的支持下, 1988年诞生了导读导写实验中心。在全国中语会张定远、顾之川、陈金明的支持下,2004年7月成立了“导读导写研究与实验课题组”。课题组的宗旨是在继承传统的阅读与写作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新的教育理论和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积极探讨新的阅读写作规律与方法,不断总结阅读与写作经验,交流阅读与写作研究成果,促进中学语文阅读写作教学的发展。
二、导读导写有何特点
读、写都必须立足于“导”,这是导读导写研究与实验的第一个特点。要以理论知识作指南,范文解析作借鉴,练习作业为旨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
导读导写研究与实验体现了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语文教学思想。每种文体组织10个知识单元,从数十个知识点进行多侧面、立体化、序列化的读写训练。每个单元先讲读写知识,再讲中外优秀例文数篇,给予导读提示,最后是写作指导与练习。例文多系获奖作品,有的可以成为诱发写作的因素,有的可以成为模仿的榜样,有的可以作为揣摩的对象,对学生观察、思考人生,表达感情,提高读写能力和文字素养,具有典范的指导作用。导读提示简明精辟地指出例文的精髓和借鉴意义。写作指导与练习是阅读活动的延伸和深化,着眼于思想认识的扩展,技能、技巧的移植,读写知识的融化。
读写结合,是导读导写研究与实验的第二个特点。以读带写,强调了读的作用,使学生从范文阅读中获得的养分转化为表达能力,即说话和写作中的立意构思、选材组材、谋篇布局、用词造句等能力。以写促读,强调了写的作用,使学生在说话和写作的实际应用中加深理解学习范文时所获得的知识,并提高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激励创造,提高思想,是导读导写研究与实验的第三个特点。导读导写,唤起了学生对言语文章的亲密感,使学生有主动写作的欲望,有临文之顷的从容感与自信心,有“文章勿惮改”的习惯与耐性,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思想,着眼于育人。
三、如何开展导读导写
导读导写的着眼点在导,最根本的是要从智力上进行引导,使每个学生的智力得到最好的发展,成为具有创造能力的创造型人才。我们应该如何做呢?
1. 细化有关读的具体要求
(1)读字词。根读字词,重点在于正确识字和准确理解词义。
识字,正确使用字典等工具书,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读词,就是在正确感知词的基础上,准确理解词义。如何理解词义呢?第一,换词法,对阅读材料中重点词或较陌生词义的理解选用一些词予以替换,或将其去掉,然后加以对比,揣摩体会,深刻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义。第二,从语感上理解词义,就是在朗读中有感情地读出文中角色的语调、语气,使文字符号形象化,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2)读句。换句法,中学生常对一些组合关系比较复杂的句子产生误解或理解不准确,在阅读这类句子时,可采用换句的方法加以理解。有的文章中的某一个句子看似闲笔,实则寓意极为丰富,读这类句子,就宜采用去掉该句,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进行理解。
(3)读段。抓中心句。根据中心句的出现形式,抓段首,抓段中,抓段尾。抓住了中心句,就抓住了读段的关键。中学语文课文中,段与句群的联系尽管形式多样,但主要表现为总分、并列、承接、因果、转折、递进六种关系,抓住了段内的内在联系,就把握住了段的全貌及其精髓。
(4)读意义。即理解读物全部思想内涵和情感色彩。
(5)读思路。把握作者先论什么,再论什么,整个要论的什么。
(6)读文路。以时间先后为序的抓进展词,以作者情感发展变化为序的抓情感变化词,以准确把握住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行文特点。 (7)读联系。即课题与内容的联系,写作内容与背景的联系等。
2. 读法指导
读是阅读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是读者对阅读客体的审美创造过程,我们在阅读的方法系列的另一个层面上,还创立了推论性读和创造性读的系列方法。
(1)推论性读法。推论出隐藏在文中的深层信息。方法是抓文中的特征词,进行推论。填补空白的推论。即对文章的跳跃处进行或找原因,或找结果的推论。
(2)体验性读法。将心比心,用自己对同类事物或在同样情境下的心情感受去体验作品人物的情感情绪。移情入境,把自己当作作品中的人或物,移情入境,人我同一,物我一体。
(3)创造性读法。再造性想象读,即根据读物内容,唤醒学生经验积累,使文章内容在学生头脑中图画化或形象化。超越性读法,即充分发挥发散性思维的特点,对作者行文的悬念处、省略处、结局处和言外之意处,进行“还可以怎样”的阅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求异功能。
3. 导读方法
(1)讲读,讲为读服务,讲的目的在于组织学生读书。教师要精讲,精讲就是讲疑难、讲关键、讲准确,以讲促读,寓讲于读。讲读以启发思维,以问促读为基本式。即每组织一次学生读,教师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先提出问题和要求,然后让学生读。导读有导之以学,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熟读精思,导之以思,即引出疑难,引导学生边读边思,以读启思,解疑排难;导之以法,教给学生读书规律、方法,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导之以情,或创造语境,或激发兴趣等把学生引入读书情境,体验情感,领会意蕴。
(2)练读。朗读、默读、美读、练读旨在让学生在通过个体的语言实践过程,训练和强化教读的科学性,引读的程序性,引读的情感性和读书方法。这种引又通过学生的练得以体现,因而,教师在引中有放,引放互补,使学生达成由读到读会。圈读,即对所读内容勾、画、圈、点、批,质疑问难。加深记忆,促进理解,初读时,圈画字词;细读时,勾画重点句子;精读时,圈画段落,划分段落层次;深读时概括中心,品评褒贬,批注看法,进行评价等。查读,用于阅读初始,一边读,一边查工具书。一查字音,二查字词义,三查句意,即通过上下文的理解领会句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从旁指导,或提示,或个别指导差生,组织学生议议、想想、评评,交流心得,互通信息,及时矫正。
(3)参读。书是相互参照的,欲读懂内容就必须参考有关资料。参读有拓展性参读、增进理解性参读和解疑性参读。精读,即认真、精细研读课文内容,达到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形式的深刻理解。认读时,正确读准字、词以及课后习题和注释;理解时,要求对字词句段篇进行正确分析和思考;想象体验时,把课文的思想内容,情感倾向同其他事物有机联系,深刻把握课文内容在主旨和言外之意;评价时,要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立场、方法进行评议和价值判断;练习时,要求按照课后习题,正确地完成作业。讲读、练读、参读形成了寓启于读三个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的读法体系,就学生而言,是读的由高到低的三个要求逐渐升高的层次,对教学过程而言,是一个护——引——放的过程。其间,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相互作用构成了这一过程的全部。
4. 构建科学高效的作文训练模式
(1)激发动机,培养兴趣。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不仅与智力水平有关,而且与学习的动机密切相关,特别是写作的动机。因此,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积极开展指导和组织学生向报刊投稿活动;自编作文集,让更多的人获得成就;组织学生编写手写报,进行展览、观摩,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互相学习。
(2)创设氛围,扩大参与。是否能大面积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往往取决于学生自觉投入写作训练的面是否广泛。为此,我们应该创设浓厚的写作氛围,来吸引更多的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写作活动中去,除了在学科课程上要加大力度积极开展作文教改教研活动外,在环境和活动两方面也要增加密度,加强渗透。每星期一次优秀作文广播,每月一次征文活动,每学期一次作文成果展览活动,组织作文兴趣小组,强化训练。总之,我们要让作文在校园里成为一种时尚,让每个学生一踏进校园就像来到一个色彩斑斓的作文世界里。
(3)大量读写,以读促写。大量阅读,不仅能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智慧、陶冶情操,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以及作者观察、思维的方法。
(4)重视常规,提高效率。作文教学效果的好坏,有很多时候与学生有无良好的写作常规有密切的关系,这些常规有属于智力因素的,它们就像催化剂一样制约或促进写作活动的效率,所以,我们应重视之,并研究之。
目前,导读导写研究与实验这颗幼小的种子,在全国9个省19个地区生根发芽,她沐浴着新课标的阳光雨露,正茁壮成长。
(作者系河南省教育学会语文教育学专业委员会执行理事长)
责任编辑:赵彩侠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