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别策划 本刊编辑部
执行 龙虎林 秋刀客 丁小三 王 郢 林千蔚 白央
50年以来这里都是西藏农村的窗口。如今,作为曾经的西藏城郊型农村代表,历经巨变的东嘎村一期待着再一次的述说与聆听。
一个村庄的山河记忆
龙虎林
在东嘎这个由农村巨变为城郊的村庄里,山河的记忆承载的是几代农民不变的土地情怀。寻找并重现家园背后的故事或是历史,在普琼和格列这新老两代村支书看来,实际上是塑造一个村庄的乡土记忆。或是集体的荣誉。
拉萨西大门
一过“狼牙山”,便入拉萨城。
这座既似狼牙又似塔林的石山脊藏语称之为“西嘎日”,“水晶山”的意思。上有协嘎日多岩洞,曾经探过洞的东嘎村前支书、60岁的格列告诉我说,其中一个主要供人朝拜的洞里,有一根饱受烟熏和油抹的石笋,但刮开表皮后石质仍光洁若晶,格列猜想这可能是“水晶山”得名的真正原因。
协嘎日是堆龙德庆县城一带难以避开的视觉地标,它常常会出现在取景框里,成为蓝天之下一道显著的背景。但山峰易见,山嘴却常被忽视。协嘎日山脊之下略显平缓的山嘴名为玛布日通,意为红砂山,沿玛布日通往东最多两公里处的另一山嘴却石山突起,且整体灰中泛自。藏语中“白色的山嘴”被称为“东嘎”,这便是堆龙德庆县“东嘎”地名的由来。但也有说“东嘎”的意思是“白脸树”,得名于一棵东嘎境内白色的大树。至于这棵大树是否还存在以及在什么地方,则不得而知。
不论起源和原意,东嘎这个地名和堆龙德庆县都有着极深的渊源。半个世纪前,东嘎和德庆、柳梧是三个独立的宗(县),1959年9月合并成为堆龙德庆县,次年2月时,拉萨市西郊区人民政府又并人堆龙德庆县至今。更早以前的东嘎在行政归属上变化不大,元朝时属于统领拉萨地区的蔡巴万户侯,后来直接归西藏地方噶厦政府的雪巴列空,直到民主改革后并入堆龙德庆县时,这一片土地上的山山水水连同农田,甚至人身权利,绝大部分都是三大领主(官府、贵族和上层僧侣)所有。
最初的东嘎宗宗址就在那座灰白色的小山嘴上,1641年时,一场格鲁派和噶举派间的战争让它变成了废墟,其后宗址搬到了山下。围绕宗址所形成的村落,即是堆龙德庆县“东嘎”这一地名准确的所在。直到2007年,这里因让位于城市规划而再次搬迁。从宗到区,再到随后的公社、村和组,跨度50多年的时间里,变化的只是不同的地点而已,名字依然叫东嘎。
1959年以前,东嘎是进出拉萨的惟一通道,在著名西藏民俗学家廖东凡先生的记忆中,1970年代前后,人们也还是沿着这些山嘴间的道路抵达堆龙德庆县城的。在如今的东嘎宗山山脚,在千年岩刻佛祖像的注视之下,当年的青藏驿道残段,早已被其路基之下2、3米处的拉贡公路取代,顺着这条路往前,穿过原拉萨水泥厂搬迁后的废弃矿山,经卓玛日苏山嘴,顺着哲蚌寺山脚,再拐过拉鲁湿地西头的山嘴,即进入拉萨的主城区。
构成“拉萨西大门”另一要津的东嘎大桥,是拉贡公路横跨堆龙河前往日喀则、山南和机场的主要桥梁。1965年拉贡公路改扩建时候才修造的东嘎大桥的前身是赤桑桥。赤桑桥的历史远可追溯到松赞干布时期,据说那一时期这里曾建有大法王的宝座,因此那会儿的赤桑木桥又叫宝座桥。1937年,赤桑木桥毁于堆龙河洪水,重建时因采购了大量来自印度的钢筋与水泥,所以当地人更多地把它叫做“印度桥”。1965年建成新的东嘎大桥后,赤桑桥这座西藏第一座钢筋水泥桥的材料,又被移建在了堆龙河上游的古荣桥上。
西藏文史资料汇编中有关当年赤桑桥建桥总管擦绒·达桑占堆的记载,据说他是一位具有开明思想的精明贵族,热衷于现代水利和道路桥梁建造。在修建赤桑桥的三年间他还修造了一所宅院,并在此兴办现代养殖。擦绒所修的那所名叫康嘎沙巴(意为“赤桑桥新房”)的房屋遗址仍在拉贡公路一侧。如今在它的旁边,有一家现代化的养猪场。
游荡的河
堆龙河被水利专家们定义为“一条自然状态中的山区游荡型河流”。
用格列的话说:“它带给我们的麻烦太多了。”尚处审稿阶段的《堆龙德庆县志》中,有大量关于水灾的内容可以佐证格列所说的“麻烦”。堆龙德庆县是一个有68%的几率出现暴雨年份的地方,特别是每年的7、8、9三个月,暴雨加山洪之下的堆龙河就充分显示其“自由而游荡”的本性,那时候的堆龙河,就如一条激荡在“跳跃型河床”上的猛兽。
加日采里最年长的老人达娃次仁,对53年前的一个夏天记忆犹新。那天,达娃次仁等3人正赶着毛驴路过赤桑桥,前往曲水县为加日采厍卡(庄园)支差运输物资。当时,西面堆龙河上远远泛起的一道白浪被同伴隐约瞥见,但他没太在意,待数天之后返回时,熟悉的村庄和农田间就凭空多出了一条大河。“看得到自己的家,却过不去,我们在康嘎沙巴那里住了好几天后,水才消退。”达娃次仁记得住当时的情形,但说不清确切的年份,尤其是需要在藏历和公历间转换时,今年已经78岁的他有些为难,但他记得那年自己25岁。
相同的事件在格列记忆中却被提前了两年,“我记得那年是藏历的木马年。”格列甚至还能推演出那次洪水的经过:从现在的县中学西面决堤,跨过团结路,席卷尼格村北面一片农田,汇人格桑林卡西北侧的水道,一路向东再冲毁卡沙夏巴组与格桑林卡间的农田,最后顺着一条灌溉渠在加日采林卡(草滩)处汇入拉萨河。后来,那两片被冲毁的农田一处沦为荒滩,长满了柳树,与格桑林卡连成一体;另一处先是被改建为加日采庄园的打麦场,后来成为了卡沙夏巴组扩建时的宅基地。
历次的洪水为东嘎村带来的变化之一是大兴水利,1971年夏天全拉萨派居民修建拉萨西郊电站的情形格列至今还记得,“场面很壮观,那条引水渠就在当年连通堆龙德庆县和拉萨的山路上面。”水灾带来的另一个影响是,虽然毁坏了农田,但也增添了可用着拓荒置田的滩涂,现属开发区范围内,青藏铁路以南的土地之所以能够改造为农田,也多少与历次水灾的冲刷和堆积有关。但随着堆龙河沿线可抗50年一遇大洪水的防洪堤坝水利工程的建成,这种“自然的大地改造”活动已再难发生。而这些已被崭新的水泥道路及铁栏围起来并等待着企业进驻的土地,已经不再叫农田,它已被赋予新的内涵和一个极具时代特征的响亮名称——国家级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
东嘎村境内另一条重要的河流是中干渠。1989年拉萨市中干渠水利工程之前这条河流叫作流沙河,同样是一条典型的放射状漫流河,1975年流沙河综合整治前东嘎人把它称为“东嘎河”。东嘎河主要从拉萨市北郊的夺底和娘热两条山沟而来,中干渠工程后又引入了拉萨河的水量,流出拉鲁湿地之后,东嘎河基本与拉贡公路平行,再至东嘎宗山山嘴,与一处叫作“东嘎曲米”的地下泉水,以及1977年建成的拉萨西郊电厂引水汇流,向南形成一
执行 龙虎林 秋刀客 丁小三 王 郢 林千蔚 白央
50年以来这里都是西藏农村的窗口。如今,作为曾经的西藏城郊型农村代表,历经巨变的东嘎村一期待着再一次的述说与聆听。

一个村庄的山河记忆
龙虎林
在东嘎这个由农村巨变为城郊的村庄里,山河的记忆承载的是几代农民不变的土地情怀。寻找并重现家园背后的故事或是历史,在普琼和格列这新老两代村支书看来,实际上是塑造一个村庄的乡土记忆。或是集体的荣誉。
拉萨西大门
一过“狼牙山”,便入拉萨城。
这座既似狼牙又似塔林的石山脊藏语称之为“西嘎日”,“水晶山”的意思。上有协嘎日多岩洞,曾经探过洞的东嘎村前支书、60岁的格列告诉我说,其中一个主要供人朝拜的洞里,有一根饱受烟熏和油抹的石笋,但刮开表皮后石质仍光洁若晶,格列猜想这可能是“水晶山”得名的真正原因。

协嘎日是堆龙德庆县城一带难以避开的视觉地标,它常常会出现在取景框里,成为蓝天之下一道显著的背景。但山峰易见,山嘴却常被忽视。协嘎日山脊之下略显平缓的山嘴名为玛布日通,意为红砂山,沿玛布日通往东最多两公里处的另一山嘴却石山突起,且整体灰中泛自。藏语中“白色的山嘴”被称为“东嘎”,这便是堆龙德庆县“东嘎”地名的由来。但也有说“东嘎”的意思是“白脸树”,得名于一棵东嘎境内白色的大树。至于这棵大树是否还存在以及在什么地方,则不得而知。
不论起源和原意,东嘎这个地名和堆龙德庆县都有着极深的渊源。半个世纪前,东嘎和德庆、柳梧是三个独立的宗(县),1959年9月合并成为堆龙德庆县,次年2月时,拉萨市西郊区人民政府又并人堆龙德庆县至今。更早以前的东嘎在行政归属上变化不大,元朝时属于统领拉萨地区的蔡巴万户侯,后来直接归西藏地方噶厦政府的雪巴列空,直到民主改革后并入堆龙德庆县时,这一片土地上的山山水水连同农田,甚至人身权利,绝大部分都是三大领主(官府、贵族和上层僧侣)所有。
最初的东嘎宗宗址就在那座灰白色的小山嘴上,1641年时,一场格鲁派和噶举派间的战争让它变成了废墟,其后宗址搬到了山下。围绕宗址所形成的村落,即是堆龙德庆县“东嘎”这一地名准确的所在。直到2007年,这里因让位于城市规划而再次搬迁。从宗到区,再到随后的公社、村和组,跨度50多年的时间里,变化的只是不同的地点而已,名字依然叫东嘎。
1959年以前,东嘎是进出拉萨的惟一通道,在著名西藏民俗学家廖东凡先生的记忆中,1970年代前后,人们也还是沿着这些山嘴间的道路抵达堆龙德庆县城的。在如今的东嘎宗山山脚,在千年岩刻佛祖像的注视之下,当年的青藏驿道残段,早已被其路基之下2、3米处的拉贡公路取代,顺着这条路往前,穿过原拉萨水泥厂搬迁后的废弃矿山,经卓玛日苏山嘴,顺着哲蚌寺山脚,再拐过拉鲁湿地西头的山嘴,即进入拉萨的主城区。
构成“拉萨西大门”另一要津的东嘎大桥,是拉贡公路横跨堆龙河前往日喀则、山南和机场的主要桥梁。1965年拉贡公路改扩建时候才修造的东嘎大桥的前身是赤桑桥。赤桑桥的历史远可追溯到松赞干布时期,据说那一时期这里曾建有大法王的宝座,因此那会儿的赤桑木桥又叫宝座桥。1937年,赤桑木桥毁于堆龙河洪水,重建时因采购了大量来自印度的钢筋与水泥,所以当地人更多地把它叫做“印度桥”。1965年建成新的东嘎大桥后,赤桑桥这座西藏第一座钢筋水泥桥的材料,又被移建在了堆龙河上游的古荣桥上。
西藏文史资料汇编中有关当年赤桑桥建桥总管擦绒·达桑占堆的记载,据说他是一位具有开明思想的精明贵族,热衷于现代水利和道路桥梁建造。在修建赤桑桥的三年间他还修造了一所宅院,并在此兴办现代养殖。擦绒所修的那所名叫康嘎沙巴(意为“赤桑桥新房”)的房屋遗址仍在拉贡公路一侧。如今在它的旁边,有一家现代化的养猪场。
游荡的河

堆龙河被水利专家们定义为“一条自然状态中的山区游荡型河流”。
用格列的话说:“它带给我们的麻烦太多了。”尚处审稿阶段的《堆龙德庆县志》中,有大量关于水灾的内容可以佐证格列所说的“麻烦”。堆龙德庆县是一个有68%的几率出现暴雨年份的地方,特别是每年的7、8、9三个月,暴雨加山洪之下的堆龙河就充分显示其“自由而游荡”的本性,那时候的堆龙河,就如一条激荡在“跳跃型河床”上的猛兽。
加日采里最年长的老人达娃次仁,对53年前的一个夏天记忆犹新。那天,达娃次仁等3人正赶着毛驴路过赤桑桥,前往曲水县为加日采厍卡(庄园)支差运输物资。当时,西面堆龙河上远远泛起的一道白浪被同伴隐约瞥见,但他没太在意,待数天之后返回时,熟悉的村庄和农田间就凭空多出了一条大河。“看得到自己的家,却过不去,我们在康嘎沙巴那里住了好几天后,水才消退。”达娃次仁记得住当时的情形,但说不清确切的年份,尤其是需要在藏历和公历间转换时,今年已经78岁的他有些为难,但他记得那年自己25岁。
相同的事件在格列记忆中却被提前了两年,“我记得那年是藏历的木马年。”格列甚至还能推演出那次洪水的经过:从现在的县中学西面决堤,跨过团结路,席卷尼格村北面一片农田,汇人格桑林卡西北侧的水道,一路向东再冲毁卡沙夏巴组与格桑林卡间的农田,最后顺着一条灌溉渠在加日采林卡(草滩)处汇入拉萨河。后来,那两片被冲毁的农田一处沦为荒滩,长满了柳树,与格桑林卡连成一体;另一处先是被改建为加日采庄园的打麦场,后来成为了卡沙夏巴组扩建时的宅基地。
历次的洪水为东嘎村带来的变化之一是大兴水利,1971年夏天全拉萨派居民修建拉萨西郊电站的情形格列至今还记得,“场面很壮观,那条引水渠就在当年连通堆龙德庆县和拉萨的山路上面。”水灾带来的另一个影响是,虽然毁坏了农田,但也增添了可用着拓荒置田的滩涂,现属开发区范围内,青藏铁路以南的土地之所以能够改造为农田,也多少与历次水灾的冲刷和堆积有关。但随着堆龙河沿线可抗50年一遇大洪水的防洪堤坝水利工程的建成,这种“自然的大地改造”活动已再难发生。而这些已被崭新的水泥道路及铁栏围起来并等待着企业进驻的土地,已经不再叫农田,它已被赋予新的内涵和一个极具时代特征的响亮名称——国家级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
东嘎村境内另一条重要的河流是中干渠。1989年拉萨市中干渠水利工程之前这条河流叫作流沙河,同样是一条典型的放射状漫流河,1975年流沙河综合整治前东嘎人把它称为“东嘎河”。东嘎河主要从拉萨市北郊的夺底和娘热两条山沟而来,中干渠工程后又引入了拉萨河的水量,流出拉鲁湿地之后,东嘎河基本与拉贡公路平行,再至东嘎宗山山嘴,与一处叫作“东嘎曲米”的地下泉水,以及1977年建成的拉萨西郊电厂引水汇流,向南形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