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变成了半机器人

来源 :中国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qing8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最大电子消费品展之一柏林国际电子消费品展览会(IFA )本月在德国柏林举行,记者凯蒂·柯林斯在采访期间架不住“生物黑客”汉内斯·舍布拉德和叶夫根尼·切列示涅夫的“诱惑”,在体内植入了微芯片,把自己变成了一个能够人机互联的半机器人(cyborg),本文就是他以第一人称讲述的变身故事。
  临时起意的“变身”计划
  一年一度的柏林国际电子消费品展览会(IFA )通常都有一套很公式化的体验:肯定会有新款手机发布,而且是安排在黑暗的大厅里,发布过程伴以炫目的灯光效果;肯定会有和各家高科技公司CEO们的见面会,尽管他们来去匆匆;肯定会有从一大早到深夜忙个不停的新闻媒体工作室。
  不过,我从来没想到,2015年的柏林国际电子消费品展览会对我来说会是个里程碑,在这次展览中,我从人类变成了半机器人(cyborg)。
  一名外科医生用消毒棉片迅速擦拭过我的手背,然后捏起了我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一块皮肤,接着用注射器上端扁平部分按压着这块皮肤,似乎是为了将之软化,为接下来的注射做准备。随后,他把针头插入我的皮肤,熟练地把微芯片注射进去,然后拔出针头、迅速擦拭着我的皮肤。
  这一切发生得有些意外。在卡巴斯基公司的一场安全事件演示中,我观看了一名男士成功在皮肤下植入了一个微芯片,之后我走到了这家网络安全巨头的公关团队前进行咨询,然后被告知,如果我想要的话,当然也可以得到一个微芯片。
  该微芯片被放置在一段非常小的管子中,这段管子的体积仅有一粒米那么大。它不包含电池,但可以无线运行并可通过“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N FC)与智能手机等设备互联。
  如果你想知道这是否会让人受伤,那么我可以说,不会比普通的针头注射更疼了。而且,我根本没怎么感觉到疼痛,因为我的注意力被另外一只手吸引过去了———那只手正拿着手机在拍摄整个过程,以便展示给那些感兴趣的人看。(警告:你会看到我有流血。)虽然植入完成了,但我现在仍感到有点刺痛,据说到了下周,我会感觉到它在皮肤下进行细微地移动,直到最终“定下来”。幸运的是那里不是一片神经密集区域。
  加入“生物黑客”行列
  这就是我“如何”变成一个“半机器人”的故事了。而关于这个故事,还应该有“为什么”。但说句实话,我还没找到我的动机。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将是段非常酷的视频(考虑到我本来就是做新闻的);现在,我身体里有个微芯片了,我真的非常期待好好玩玩,看我能用它来做些什么。正如瑞典“生物黑客”(biohacker)汉内斯·舍布拉德(H annes Sjoblad)在卡巴斯基的安全事件演示会上对观众们所说的那样,人们改造自己的身体变成“生物黑客”的首要冲动,大多数时候来自于人们对于思考和发现如何利用新技术的渴望。


  “好奇心绝对是一个因素,”他说,“在这个生物黑客社区里,我们谈论它的方式,是我们想要继续跟上这个平台的发展……我们帮助为这项技术创造应用案例。”
  另一名演讲者、媒体心理学家阿斯特丽德·卡洛斯(A stridC arolus)则指出,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在自己的皮肤下植入微芯片的,而人们对此感到害怕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但她补充说,能够说服人们在自己皮肤下植入微芯片的,并非科技上的参数,而是情感上的因素。
  这场演示会的演讲嘉宾都认可这一说法,那些选择接受植入微芯片的人拥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他们都不畏惧科技。“我认为这都是出于自愿,”舍布拉德说道。只有置身科技之中的人才更懂科技。
  无法否认的是,生物黑客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反权威、反正统的倾向。“从我的视角来看,我们是一批积极分子,想要去发现新技术,理解新技术,赶在其他势力将之应用于我们身上之前,”舍布拉德说,“我们处在这种科技的前沿。”
  “我们真的把这看做是自己对解析一种新科技所做的贡献。被吸引到这间生物黑客之屋的人正是这种类型的人,因为他们本身就具有黑客活动家背景,他们从各种实验和尝试中来。”


  作为一名半机器人的福利
  在这间生物黑客屋中,已经有数人在体内植入了微芯片,而舍布拉德是其中之一。如果我没有听过舍布拉德和卡巴斯基实验室全球移动业务发展总监叶夫根尼·切列示涅夫(E vgenyChereshnev)被植入微芯片的经历,我怀疑自己加入他们这个念头根本就不会在脑海中闪过。
  对舍布拉德来说,在自己体内植入微芯片的好处是无限的——在今天的可穿戴式高科技设备中,在自己身体里植入设备是一种最简单便捷的携带方式,植入的微芯片允许你访问自己的数据、进行移动支付以及随时记录自己的健康状况。最让舍布拉德感兴趣的是,在体内植入微芯片是一种特殊的加密和安全措施——“物理上的自我能够采取一些措施来控制数字化的自我,”舍布拉德说道。他也经常把自己作为接收端为不同类型的公司提供测试服务,那些对这项技术感兴趣的机构包括航空公司、支付公司、汽车公司,甚至是军方。
  “总的来说我是被好奇心所驱使,”他告诉我,“人类的身体可能会开发出什么样的功能?哪怕是非常奇怪的功能。如果能拥有一种设备,可以让我全面掌握自己的健康数据,如我的血压、荷尔蒙等,情况将会怎样?我的灵感来自于超人类主义(transhum anism )。当然我们距离那一步还很遥远,但这是一种探索的途径。”
  “人类实施医疗植入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了——如植入心脏起搏器等。如今成千上万身体非常健康的人正在把新科技植入自己的身体——这对我来说是全新的一步。”
  同舍布拉德谈话后,我的感受是,自己这一心血来潮的举动可能开启一段历史,那是一段有趣的政治和科技之旅。
其他文献
多年以后,来自佛山顺德的小宜还依稀记得儿时游玩广州的情景。每年暑假,外婆带着她从基围渡头坐船出省城,穿过满布骑楼的街道,来到“BO佬大厦”(南方大厦),给她买个洋娃娃。进入学生时代,小宜开始行走于北京路,新华书店是她去得最多的地方。  今年暑假,已经成为都市白领的小宜,报名参加“粤学粤友营2.0社区导赏员培育计划”,学习成为一名老社区的导赏员,希望以此开始一趟成年后的暑假省城之旅。  粤学粤友营是
期刊
大一那年,在广州上大学的小青走在校园里,无意中看到学校宣传栏上的义工招募海报“灯塔计划”暑期下乡义教。没有多想,她就填写表格报名参加。经过三轮面试后,她如愿成为了一名灯塔义工。  小青报名参加的义教活动由“灯塔计划”主办。“灯塔计划”是一个起源于广州的民间公益组织,全称是“广州市灯塔计划青少年发展促进会”,自2001年起,通过在大学招募义工,经过一定培训之后,以团队的形式,在暑假到广东偏远地区的中
期刊
这是一个南方的奖,这是一个公民的奖。  百越之地,民众有桀骜不驯之气。自古以来,因远离政治中心,也不是大商贾的乐园,南方受权力与资本支配的日子不长,对比国内其他地方,也就少了点托庇于权贵的心理惯性,而多了几分独立思考、自食其力的传统。未必深思熟虑,未必图谋远大,却每每善于行动,往往敢为人先。  公民的气质,就是草根的气质。不羁,不党,随风而起,随遇而安。不同于大树之岿然不动,也不像河川之奔流不息,
期刊
2015年,“责任中国”公益盛典进入第十一个年头。这个由媒体人张罗的公益大奖既聚焦一个个鲜活的公益行动,更关注其背后深层次的人文情怀和社会影响力。  在这个有风向标意义的大奖中,媒体究竟扮演着什么角色?在资深媒体人、南都报系副总裁、《中国财富》杂志总编辑、责任中国·公益盛典评委苟骅看来,中国媒体近些年在经历了公益报道者、公益实践者等不同阶段多角色尝试后,应该逐步回归媒体本位了,“也就是要致力对公益
期刊
9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白皮书。白皮书提到,中国妇女贫困状况显著改善,在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女性人口的贫困发生率从2005年的20.3%下降到2010年的9.8%。另外,中国婚姻家庭中的性别平等状况明显改善,调查显示,夫妻共同决策家庭事务成为趋势,70%以上的妇女参与家庭重大事务决策,男女共同分担家务的观念得到更多认同,两性家务劳动时间差距由10年前的
期刊
5年前,一群媒体人、公益人、学者聚集在中山大学南草坪餐厅外,热议如何通过跨界联合的力量推动中国民间公益的发展。当年底,由南方都市报举办首届责任中国·公益盛典,很快成为了国内颇具影响力的关注公民行动的民间奖项。  中山大学教授朱健刚是当时的主要设计者,五年过去了,在他看来,一个关注民间公益和个体公民的公益奖项能够活下来,并且取得不错的口碑,已经是个奇迹。更为难得的是,这个奖项坚持不卖奖,朱健刚甚至建
期刊
过去几年的职业公益人角色,我基本是在蒙眼摸索前进,或许是竞争对手不够强,或者是真的很努力,结果看来,似乎爬得很快。但我一直很想解开那块眼布,机缘巧合,最近与为创业企业提供支持的摩西团伙伴一起,贴身接触了几家企业,摩西团帮助创业者将创业盲区显性化,完成以价值为核心的战略与商业模式设计,打通从产品市场到资本市场的价值闭环。过程中,免不了往公益套用,发现很多在商业领域已成常识和规律的理论,在公益领域还未
期刊
对于公益组织和公益项目而言,树立品牌非常重要。  25年前,希望工程在项目设计时,我就提出要有六个要素:1、群体需求;2、社会关注;3、政府支持;4、符合宗旨;5、国际接轨;6、树立品牌。当时就提出了“树立品牌”,现在看来,关于项目设计的这六条,对于今天也依然实用。  我还把公益机构的品牌建设归纳为“三部曲”:第一步,先做项目,做出项目品牌,这一点在希望工程特别明显,很长一段时间大家只知道项目,不
期刊
中国、美国都曾做过调查,每天每人大概需要喝两升水。因为饮用水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最为密切,这两升水也就成了计算一个人健康风险的依据。国家新的饮用水标准是106项指标,此指标可以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化学性危害,第二类是微生物学危害,第三类是放射性危害,第四类是感官性危害。总而言之,潜伏在饮用水中的“隐形杀手”有很多,它们始终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由此,我们需要明白城市饮用水到底存在什么问题。  水质问题
期刊
在中国人民大学对面的茶室见到杨庆祥,他显得比实际年纪要年轻一点。新书《80后,怎么办?》刚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对一代人做文化社会学考察,对杨庆祥来说是超出专业领域的工作。《80后,怎么办?》的主体文章写于2011-2012年。2013年《天涯》第6期发表了它的删节版,题目改为《希望我们可以找到那条路》。由于受到北岛、李陀的赞赏,文章旋即又以原标题在《今天》2013年秋季号上全文刊出。这次发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