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皮兰德娄的经典戏剧《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主要表现了剧中一家人终日争吵不断、互不信任的家庭状况,揭示了战后现代人可悲的生存状态。剧中的六个角色虽为亲人,且同处一个屋檐下,但他们之间的关系却是复杂、畸形的。这六个角色中,“父亲”与“继女”占据着主导的地位,他们牵动着故事的主要走向,而其他角色则处于被动、失语的状态,尤其是小儿子与小女儿在整场戏中从未开口说过任何一句台词,且均以死亡收场。这六个角色中近乎一半角色皆处于沉默、被动的状态,且他们都是剧作家笔下未完成的没有生命的鬼魂角色。
关键词: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戏中戏”结构;角色失语;角色死亡
《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是路易吉·皮兰德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他通过“戏中戏”的结构讲述了一个家庭悲剧与一场关乎戏剧艺术本质的讨论。“所谓‘戏中戏’即是指一部戏剧之中又套演该戏剧之外的其他戏剧故事、事件。”[1]“戏中戏”的特殊架构通常具有双关属性,因此这部戏剧也具有双重线索,一条线索是剧作者创作出的六个角色之间的家庭故事,另一条线索是演员与角色之间关于艺术虚实真假的哲学思辨。
一、角色失语与角色死亡:“戏中戏”嵌套结构中双重线索的意义构建
在第一条线索故事里,父亲与继女被赋予的“戏份”与台词话语最多,这个不幸家庭的故事主要由父亲来讲述。其次是继女,她与继父之间差点发生乱伦的关系。而剩下的几个角色包括母亲、大儿子、小儿子、小女儿在这个家庭中则处于被动甚至失语的状态,尤其是小儿子与小女儿这两个角色在整场戏中从未开口说过任何一句台词,并且均以惨烈的死亡收场,他们使戏剧情节推至高潮又急促落幕,震撼之余又荒诞不经。此外,母亲与大儿子这两个角色虽然并非一言不语,但他们也是处于一种被动甚至失语的状态。母亲是家庭悲剧的制造者,可她所有的戏份与经历都由他人讲述,对自己既定的命运无能为力。大儿子虽作为家庭的一员,却也始终处于旁观者与局外人的视角,不愿主动参演这场戏。在这场家庭悲剧中,缺乏沟通的沉默是罪魁祸首。因此,在第一条线索中角色失语的主要意义是为了凸显沟通的重要性,角色的死亡是对这场家庭悲剧的一种无声的反击。
而在另一条线索中,演员与角色之间的关系则勾勒出戏剧艺术虚实真假的辩题。“如果说戏剧活动是对‘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那么‘戏中戏’是建立在艺术模仿之上的逼真的模仿,与简单的单向复制自不可同日而语。”[2]在《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中,演员和角色在对艺术与生活的区别上的出现了分歧与论争,戏中人与“‘戏中戏’中人”反复交织,其中角色的死亡更是令虚实真假交替融合。因此,笔者将在嵌套式的“戏中戏”结构下,通过这两条不同的线索来分别探讨角色失语与角色死亡的意义。
二、无声的沟通筑起万丈壁垒:角色失语是为了凸显沉默是悲剧的根源
在第一条线索中,也就是通过该剧文本的表层故事来看,这个分裂的家庭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痛苦际遇,家庭成员之间仿佛隔着一道坚不可摧的墙,他们之间无法理解沟通,彼此孤独。父亲自认为是为了成全母亲的幸福让她与秘书在一起,母亲却曲解为是父亲狠心将自己赶出家门。继女认为母亲的做法是为了获得大儿子的原谅,大儿子怨父亲对自己漠不关心,并责怪弟妹的到来扰乱自己以往的生活。父亲谴责大儿子不懂世故,继女记恨父亲曾出入妓院差点与自己乱伦,小儿子、小女儿始终惶恐不安又沉默不语。对于这样的一个家庭来说没有任何欢乐和幸福可言,最终酿成了小女儿溺水身亡,小儿子自尽的悲惨结局。
剧中的父亲看起来似乎是一个理性具有主见的人,但与其他人的沉默形成对比,时常突显得他像在“自言自语”。他与妻子、儿子以及继女之间都因缺少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而有很深的隔阂。他自己也曾说道:“先生,假如我说话时掺进了我心里对事物的意义和价值的看法,而听话的人又照例用他心里所想的意义和价值来加以理解,我们怎么还能够互相了解呢?”[3]12此处的“说话”意味着沟通交流,在他看来,成全妻子与秘书是为了成全妻子的愛情,但妻子却认为他无法接受而要将自己驱逐出门。在这场家庭罗生门里,剧中角色间的“说话”其实是一种力求被他人了解的渴望。“想要通过‘说话’来得到别人的肯定,但同时他们的‘说话’又都带有‘自以为’的指向,‘自以为’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无法沟通的状态,因此即便角色们在交谈对话,却已经失去了交流的本质。”[4]如此缺乏沟通又相互猜忌臆想,到头来他们只是陷入了自说自话、自怜自艾的境地。
此外,父亲与自己的亲生儿子间也同样因为缺乏父子间本应有的沟通而疏远冷漠,互不理解。大儿子在拒绝经理要求他登台出演时说:“我不能也不愿意把我看到的和想到的东西说出来,甚至对我自己也不想说……先生,我是戏里一个‘不登台’的角色,同他们在一起,我觉得难受,难受极了……”[3]18此处大儿子的话语间无不透露出他因自小缺少父母关爱而选择孤独避世、沉默不语。他拒绝解释什么或接受什么,但是现实却硬生生地将他卷入这场家庭的漩涡之中,他又不可能完全脱离这个畸形的家庭,他的沉默失语是对这个存在无法调和矛盾的家庭的抗拒与回避。
至于小女儿与小儿子,他们更加无法也没有能力表达,他们在戏中始终都一言未发,只是胆小地蜷缩在母亲身后,以寻求庇护。“可怜的孩子感到被人收留的屈辱和哀伤—虽然是出于好心的收留……(自以为是地)他完全像他的父亲!胆怯,沉默……”[3]27这双小儿女的沉默不语一来是因年纪尚幼没有能力表达自我,二是畸形阴郁的家庭氛围已给他们造成了重大的心理阴影。在这六个角色组成的家庭里,既定的父子关系、父女关系以及母女关系都是有缺陷、不健康的,因此小儿子与小女儿的沉默不语也一定程度上是对这个家庭中畸形亲子关系的映射;在许多戏剧中,年幼的孩童一般都象征着未来、新生与希望,而在此剧中,小儿子与小女儿不仅没有孩童应有的天真烂漫,只有胆怯与沉默寡言,甚至还在结尾处失去生命,这无疑是对这个家庭现状的一种无声的回击与莫大的讽刺。 三、雕刻艺术的不朽:角色死亡是为了突出生命的意义
此剧独特的“戏中戏”结构令剧中的角色具有双重身份,他们除了家庭成员的身份外,还有一个身份,便是“角色”。如果说在第一条线索中剧中角色失语的意义主要是凸显这个家庭悲剧的根源是缺乏沟通,那么在第二条线索中角色的死亡便反映了角色在戏剧艺术中存在的意义。“剧本艺术与舞台艺术之间不仅存在真实与现实的共时性对立,而且存在永恒与变化的历时性对立。演员不是表现自身,而是表现自身对角色的理解,自身的变化使每一次模仿都不可能完全相同。”[5]同样在这部剧中,这六个角色是文本中的角色,演员们则是舞台艺术主体,演员们演绎的是他们旁观这些角色后对角色的主观理解与自我总结,而与原角色们是无法完全契合的。
剧中的经理说演员是非常崇高的职业,在舞台上能给观众带来许多不朽的作品和生命。父亲则认为剧作家才是赋予角色生命的重要人物。虽然在这出戏的最后,小儿子与小女儿都失去了生命,但是给在场的所有人带来的震撼力是无穷的。他们作为个体在这个家庭中是如此可怜,被人忽视,毫无存在感,直至在沉寂中丢掉了性命方才引人注目。但如果他们作为一出被人观看的戏剧中的角色,即便是从头至尾都一言不发,却能在紧要关头使戏剧到达高潮,令所有人为之震撼,甚至会让观众反思这出戏给观众带来的深层涵义。死亡不仅是剧作家赋予角色的行动,还承载着剧作家创作的设计与心血。
“因为幸运地降生为‘角色’的人,能够嘲笑死神。他是不死的!人,剧作家,作为创造的工具,是得死去的,他的创造物却不会死!无须特殊的天赋或者奇迹出现,他就得到了永恒的生命。”[3]28此处也说明了戏剧中出彩的角色是具有永恒生命力的,即便在这出戏中小儿子、小女儿死去了,但时过境迁,他们还会被后世人拿来讨论分析。不过前提是剧作家必须要给角色赋予心血与生命力,而非仅仅靠演员简单的肢体演绎。“请您想象一个角色的不幸吧,我已经对您说过了:他从剧作家的幻想中诞生了,可是后来剧作家却不想把生命给他。您告诉我,这个活着而没有生命的人物,难道他没有理由象我们一样,在您面前这样做吗?”[3]56虽然表面上这六个角色中只有小儿女们失去了性命,但是其他角色因剧作家未能善始善终完成情节也如同没有生命的幽灵鬼魂一般永远无法找到各自的归宿。如剧里的母亲虽然活在世上,但她的痛苦却是无穷尽的。她同经理说只要她活着,每时每刻都会在受折磨,延绵不断的痛苦事件接踵而至。因为她的两个孩子即使依偎在她身旁,也是沉默不语的,何况他们双双失去了生命。这对她来说是如同夺去她自己生命般的打击。母亲与两个孩子分别作为悲剧的制造者与悲剧的承受者在命运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但他们如果均作为剧作家笔下未完成的角色却并没有什么不同。
四、结语
在《六个寻找剧作家》这出经典的戏剧中,戏中戏结構赋予了它特殊的双重属性,蕴含了发人深省的多层主题。而在这出戏剧里角色失语与角色死亡的现象在戏中戏结构中也具有特殊的含义与值得探讨的价值。从文本角色来看,角色的沉默、失语是对这个家庭悲剧的无声反击,揭示了现代人生活的荒诞,是触发戏剧表层冲突的导火索。而从舞台演绎的主体来看,角色的死亡是对现实生活与艺术之间虚实关系的探讨,引燃了戏剧艺术创作的深刻要义。
参考文献:
[1]方小缇.试论“戏中戏”在剧作中的审美作用 [J]. 戏剧文学,2008 (4): 88-90.
[2]孙月迪.自由游走在“假定”和“逼真”两界的精灵:探秘“戏中戏”如何造就戏剧中“真实的假定性”[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4(6):43-44.
[3]皮兰德娄.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M].吴正仪,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4]杨瑞.无力的沟通 可悲的现实:浅析《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J].戏剧之家,2006(4):29-31.
[5]伍茂源.皮兰德娄《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的对立系统[J]. 四川戏剧,2012(2):36-39.
作者简介:刘可慧,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编辑:李光远
关键词: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戏中戏”结构;角色失语;角色死亡
《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是路易吉·皮兰德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他通过“戏中戏”的结构讲述了一个家庭悲剧与一场关乎戏剧艺术本质的讨论。“所谓‘戏中戏’即是指一部戏剧之中又套演该戏剧之外的其他戏剧故事、事件。”[1]“戏中戏”的特殊架构通常具有双关属性,因此这部戏剧也具有双重线索,一条线索是剧作者创作出的六个角色之间的家庭故事,另一条线索是演员与角色之间关于艺术虚实真假的哲学思辨。
一、角色失语与角色死亡:“戏中戏”嵌套结构中双重线索的意义构建
在第一条线索故事里,父亲与继女被赋予的“戏份”与台词话语最多,这个不幸家庭的故事主要由父亲来讲述。其次是继女,她与继父之间差点发生乱伦的关系。而剩下的几个角色包括母亲、大儿子、小儿子、小女儿在这个家庭中则处于被动甚至失语的状态,尤其是小儿子与小女儿这两个角色在整场戏中从未开口说过任何一句台词,并且均以惨烈的死亡收场,他们使戏剧情节推至高潮又急促落幕,震撼之余又荒诞不经。此外,母亲与大儿子这两个角色虽然并非一言不语,但他们也是处于一种被动甚至失语的状态。母亲是家庭悲剧的制造者,可她所有的戏份与经历都由他人讲述,对自己既定的命运无能为力。大儿子虽作为家庭的一员,却也始终处于旁观者与局外人的视角,不愿主动参演这场戏。在这场家庭悲剧中,缺乏沟通的沉默是罪魁祸首。因此,在第一条线索中角色失语的主要意义是为了凸显沟通的重要性,角色的死亡是对这场家庭悲剧的一种无声的反击。
而在另一条线索中,演员与角色之间的关系则勾勒出戏剧艺术虚实真假的辩题。“如果说戏剧活动是对‘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那么‘戏中戏’是建立在艺术模仿之上的逼真的模仿,与简单的单向复制自不可同日而语。”[2]在《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中,演员和角色在对艺术与生活的区别上的出现了分歧与论争,戏中人与“‘戏中戏’中人”反复交织,其中角色的死亡更是令虚实真假交替融合。因此,笔者将在嵌套式的“戏中戏”结构下,通过这两条不同的线索来分别探讨角色失语与角色死亡的意义。
二、无声的沟通筑起万丈壁垒:角色失语是为了凸显沉默是悲剧的根源
在第一条线索中,也就是通过该剧文本的表层故事来看,这个分裂的家庭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痛苦际遇,家庭成员之间仿佛隔着一道坚不可摧的墙,他们之间无法理解沟通,彼此孤独。父亲自认为是为了成全母亲的幸福让她与秘书在一起,母亲却曲解为是父亲狠心将自己赶出家门。继女认为母亲的做法是为了获得大儿子的原谅,大儿子怨父亲对自己漠不关心,并责怪弟妹的到来扰乱自己以往的生活。父亲谴责大儿子不懂世故,继女记恨父亲曾出入妓院差点与自己乱伦,小儿子、小女儿始终惶恐不安又沉默不语。对于这样的一个家庭来说没有任何欢乐和幸福可言,最终酿成了小女儿溺水身亡,小儿子自尽的悲惨结局。
剧中的父亲看起来似乎是一个理性具有主见的人,但与其他人的沉默形成对比,时常突显得他像在“自言自语”。他与妻子、儿子以及继女之间都因缺少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而有很深的隔阂。他自己也曾说道:“先生,假如我说话时掺进了我心里对事物的意义和价值的看法,而听话的人又照例用他心里所想的意义和价值来加以理解,我们怎么还能够互相了解呢?”[3]12此处的“说话”意味着沟通交流,在他看来,成全妻子与秘书是为了成全妻子的愛情,但妻子却认为他无法接受而要将自己驱逐出门。在这场家庭罗生门里,剧中角色间的“说话”其实是一种力求被他人了解的渴望。“想要通过‘说话’来得到别人的肯定,但同时他们的‘说话’又都带有‘自以为’的指向,‘自以为’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无法沟通的状态,因此即便角色们在交谈对话,却已经失去了交流的本质。”[4]如此缺乏沟通又相互猜忌臆想,到头来他们只是陷入了自说自话、自怜自艾的境地。
此外,父亲与自己的亲生儿子间也同样因为缺乏父子间本应有的沟通而疏远冷漠,互不理解。大儿子在拒绝经理要求他登台出演时说:“我不能也不愿意把我看到的和想到的东西说出来,甚至对我自己也不想说……先生,我是戏里一个‘不登台’的角色,同他们在一起,我觉得难受,难受极了……”[3]18此处大儿子的话语间无不透露出他因自小缺少父母关爱而选择孤独避世、沉默不语。他拒绝解释什么或接受什么,但是现实却硬生生地将他卷入这场家庭的漩涡之中,他又不可能完全脱离这个畸形的家庭,他的沉默失语是对这个存在无法调和矛盾的家庭的抗拒与回避。
至于小女儿与小儿子,他们更加无法也没有能力表达,他们在戏中始终都一言未发,只是胆小地蜷缩在母亲身后,以寻求庇护。“可怜的孩子感到被人收留的屈辱和哀伤—虽然是出于好心的收留……(自以为是地)他完全像他的父亲!胆怯,沉默……”[3]27这双小儿女的沉默不语一来是因年纪尚幼没有能力表达自我,二是畸形阴郁的家庭氛围已给他们造成了重大的心理阴影。在这六个角色组成的家庭里,既定的父子关系、父女关系以及母女关系都是有缺陷、不健康的,因此小儿子与小女儿的沉默不语也一定程度上是对这个家庭中畸形亲子关系的映射;在许多戏剧中,年幼的孩童一般都象征着未来、新生与希望,而在此剧中,小儿子与小女儿不仅没有孩童应有的天真烂漫,只有胆怯与沉默寡言,甚至还在结尾处失去生命,这无疑是对这个家庭现状的一种无声的回击与莫大的讽刺。 三、雕刻艺术的不朽:角色死亡是为了突出生命的意义
此剧独特的“戏中戏”结构令剧中的角色具有双重身份,他们除了家庭成员的身份外,还有一个身份,便是“角色”。如果说在第一条线索中剧中角色失语的意义主要是凸显这个家庭悲剧的根源是缺乏沟通,那么在第二条线索中角色的死亡便反映了角色在戏剧艺术中存在的意义。“剧本艺术与舞台艺术之间不仅存在真实与现实的共时性对立,而且存在永恒与变化的历时性对立。演员不是表现自身,而是表现自身对角色的理解,自身的变化使每一次模仿都不可能完全相同。”[5]同样在这部剧中,这六个角色是文本中的角色,演员们则是舞台艺术主体,演员们演绎的是他们旁观这些角色后对角色的主观理解与自我总结,而与原角色们是无法完全契合的。
剧中的经理说演员是非常崇高的职业,在舞台上能给观众带来许多不朽的作品和生命。父亲则认为剧作家才是赋予角色生命的重要人物。虽然在这出戏的最后,小儿子与小女儿都失去了生命,但是给在场的所有人带来的震撼力是无穷的。他们作为个体在这个家庭中是如此可怜,被人忽视,毫无存在感,直至在沉寂中丢掉了性命方才引人注目。但如果他们作为一出被人观看的戏剧中的角色,即便是从头至尾都一言不发,却能在紧要关头使戏剧到达高潮,令所有人为之震撼,甚至会让观众反思这出戏给观众带来的深层涵义。死亡不仅是剧作家赋予角色的行动,还承载着剧作家创作的设计与心血。
“因为幸运地降生为‘角色’的人,能够嘲笑死神。他是不死的!人,剧作家,作为创造的工具,是得死去的,他的创造物却不会死!无须特殊的天赋或者奇迹出现,他就得到了永恒的生命。”[3]28此处也说明了戏剧中出彩的角色是具有永恒生命力的,即便在这出戏中小儿子、小女儿死去了,但时过境迁,他们还会被后世人拿来讨论分析。不过前提是剧作家必须要给角色赋予心血与生命力,而非仅仅靠演员简单的肢体演绎。“请您想象一个角色的不幸吧,我已经对您说过了:他从剧作家的幻想中诞生了,可是后来剧作家却不想把生命给他。您告诉我,这个活着而没有生命的人物,难道他没有理由象我们一样,在您面前这样做吗?”[3]56虽然表面上这六个角色中只有小儿女们失去了性命,但是其他角色因剧作家未能善始善终完成情节也如同没有生命的幽灵鬼魂一般永远无法找到各自的归宿。如剧里的母亲虽然活在世上,但她的痛苦却是无穷尽的。她同经理说只要她活着,每时每刻都会在受折磨,延绵不断的痛苦事件接踵而至。因为她的两个孩子即使依偎在她身旁,也是沉默不语的,何况他们双双失去了生命。这对她来说是如同夺去她自己生命般的打击。母亲与两个孩子分别作为悲剧的制造者与悲剧的承受者在命运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但他们如果均作为剧作家笔下未完成的角色却并没有什么不同。
四、结语
在《六个寻找剧作家》这出经典的戏剧中,戏中戏结構赋予了它特殊的双重属性,蕴含了发人深省的多层主题。而在这出戏剧里角色失语与角色死亡的现象在戏中戏结构中也具有特殊的含义与值得探讨的价值。从文本角色来看,角色的沉默、失语是对这个家庭悲剧的无声反击,揭示了现代人生活的荒诞,是触发戏剧表层冲突的导火索。而从舞台演绎的主体来看,角色的死亡是对现实生活与艺术之间虚实关系的探讨,引燃了戏剧艺术创作的深刻要义。
参考文献:
[1]方小缇.试论“戏中戏”在剧作中的审美作用 [J]. 戏剧文学,2008 (4): 88-90.
[2]孙月迪.自由游走在“假定”和“逼真”两界的精灵:探秘“戏中戏”如何造就戏剧中“真实的假定性”[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4(6):43-44.
[3]皮兰德娄.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M].吴正仪,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4]杨瑞.无力的沟通 可悲的现实:浅析《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J].戏剧之家,2006(4):29-31.
[5]伍茂源.皮兰德娄《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的对立系统[J]. 四川戏剧,2012(2):36-39.
作者简介:刘可慧,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编辑:李光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