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视角下大学生社会实践环节的有效性研究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itew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09年胡锦涛在中国农业大学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广大青年学生要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1]大学生要改造和提高自己,就必须参加社会实践并在社会实践中加强自我教育但是在高等教育中所涉及到的核心社会实践环节虽有了量上的发展但在质上仍发展缓慢。本文笔者试图从社会化的角度具体研究教育实践环节的有效性问题,力争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角度探讨这个问题。
  关键词:社会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有效性
  一、研究的缘由
  (一)社会实践环节有效性背景分析
  1.时代的需要
  2015年9月1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大连达沃斯开幕式致辞中再次聚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创新日益被提上议程,这时国家的综合国力尤其是软实力的提升更是日益突出其重要性而软实力的核心则体现在实践创新上。
  2.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的呼唤
  自古以来先哲们就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教育者们也越来越重视在授课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是理想预期与现实情境总是存在一定的落差因而也就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环境的大背景下,教育社会实践环节一直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挂了多年口号的素质教育只见学生书包日益增重,知识量不断积累却不见实践创新氛围日益浓厚,可见教育社会实践这一环节还是存在缺口的。
  (二)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大学校园中开展的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构成了大学生作为主体与社会无距离接触的平台,这对广大青年的预期社会化,为将来在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做准备以便更好的与社会和谐相处有着深远的意义。
  笔者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效性即大学生完成社会实践活动后在思想和行动上所能提高的程度。它是作为一个检测大学生是否能通过大学教育中的社会实践这一环节从而为形成自己特殊的思想,感情和自我关照的模式而提出,是能否达成预期社会化的关键。在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的“镜中我”理论中谈到,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每个人从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中看到“自我”。[3]从社会化的视觉出发,社会实践是促成“人”走向“社会人”的纽带桥梁,是促成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良好契机。
  2.实践意义:通过对高等教育中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效性的研究切实发现预期设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从而建立一套灵活有效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监察激励机制,极大程度的鼓励大学生融入社会生活有效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改变学生只为书本的僵化状态,打造“自主,参与,学习,探究”的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模式。
  现代高校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开始注重“身”的发展,开始组织学生进行“三走”活动,走出宿舍,走出网络,走向操场但是最终目的应是要走向社会,成为可以为建成美好社会尽一己之力的人。大学生教育中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有助于广大青年明确自己迈入社会后将要扮演的角色,使学生形成明确的主体意识从而更好的实现社会化。
  二、理论基础联系实际问题
  为了更好的了解大学生社会实践环节的有效性情况,本文采取社会调查问卷的形式,以江苏重点高校为调查对象进行研究。下面将从社会化的相关理论来分析现实大学生社会实践环节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社会实践给我们搭建了彼此交流的平台,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的言行举止都成了他人眼中的镜子。假使有一名学生采取消极态度对待社会实践而且并没有产生任何影响性的后果则会使其他学生也开始跟风行动因为他们并没有从内心深处意识到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对融入社会的意义。
  在中国的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生从小到大就被耳提面命知识的重要性因而花费大量的时间呆在一个封闭的地方囤积知识,教学活动中正常的活动课多数都会被主课冲刷,作为授教者的教师强调最多的是知识就是力量很少会给孩子们强调实践的重要意义若强调了也只是停留在口头无法将它具体落实到实践活动之中。那学生从教师的这面镜子中映射出自己就应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无其他,这时社会实践环节这一缺口就开始出现并随着受教育者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大。所以到了大学阶段,很多学生仍无法拿出正确的态度来面对大学教育中的社会实践环节就不是显得那么突兀了。
  (二)角色理论
  米德认为,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就是要理解学会他人对角色的期待,并按照这种期待从事角色行为的能力。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一定程度的失效也源自学生不能很好的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家庭教育中父母作为第一任老师角色扮演的不完善以及教师无法发挥很好的引导作用。首先从参与实践活动个体出发,在高中到大学的这段过渡期,很多青年没有清晰的意识到自己即将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将来是要迈入社会的因而缺乏对参与实践活动的心理动机的考虑。其次从学校家庭这个层面来说,这两者也未很好的明确自身在社会实践这一教育环节所担任的角色以及应当发挥的引导行为模式。高校拓宽了实践教育的渠道但还缺乏鼓励老师学生能一心一意参与到实践活动的激励模式和督促实践教育活动运行的监督评价机制。此外家庭教育作为一股教育力量也没有完全意识到参与到实践的重要性,少部分意识到的家庭也不能全面的给予心理行为上的指导。最后从社会政府这个角度,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并从各方面予以鼓励指导,但未能很好的落实到社会服务体系与法律保障中。尤其是在学生所参与的实践活动与对口专业单位的结合上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数据研究显示40%的大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基本不相符,这就削弱了学生的专业性。
  (三)埃里克森的生命历程理论
  社会化过程具有差异性,不同的人有着不一样的生命历程经历着独一无二的生活体验因此在此基础上而形成了不同的人格。细看中国教育模式中的孩子,你会发现他们年纪虽小却早已有了不和年龄相称的成稳圆熟,高等教育中的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甚至吹进了官场中的不良风气。这是应该值得赞扬还是应该加以批评反省呢?在当下的应试教育环境中,人们随着受教育年限的增长也许你的知识储备量也与之呈正相关增长但是你的人格魅力却不一定正相关。调查显示64%的大学生对实践活动的态度处于积极对待与消极对待之间,也就暗示了实践活动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大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已达到一定的程度从而产生一定的怠慢心理,觉得自己已经是个小大人了,什么道理都懂一点,从心理上就忽视了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从社会学的观点看,学校是属于一个微型的社会系统,社会实践活动则是生生,师生双边互动的一个过程。有效的社会实践模式渗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才能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构建一个平等的交流平台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形成发展。现今有人将学校比喻成生产机器的地方,从里面出来的人都成了同一个模式,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说法呢?难道现代教育造就的孩子只需像割麦一样齐刀收割就行了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些问题就暴露了社会实践的失效性。如果每个人的身心都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充分发挥个体的能动性不是把这件事情当成硬性任务去完成而是将其转化为自己主动的去接触社会,去认识发现社会的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不由得觉得这是自己的责任义务那就会身临不同的社会情境体验到不同的情感经历形成自己的独特人格。
  三、对策与建议
  从社会化的角度来思考大学生社会实践失效性的对策则会拓宽我们解决问题的渠道不再让我们的思考局限于一隅。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会涉及到一系列社会化的主体,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同龄群体和大众传播媒介等。那我们就可以从这五个方面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一)家庭
  首先父母要从观念上树立实践经验传授的意识,在与孩子的情感交流中透露出支持他们参加社会实践的态度。孩子得到权威式的应允后便会积极主动的去留心身边发生的一些事,主动参加学校里举办的团体活动,在观察体会中渐渐融入社会。试想没有父母的积极引导,或者父母甚至直接武断的告诉孩子这些活动并没有什么意义,个体即使有稍许积极性也会被完全抹杀,更不用谈去组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其次父母应对孩子日常细微的尝试迈入社会的举动大加赞扬,鼓励他们大胆去尝试去接受社会的挑战。最后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聆听他们在实践过程中的辛酸苦辣并可以与孩子分享自己初次融入集体融入社会的感受心得。
  (二)学校
  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的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因此学校应加强实践教育机构建设,尤其是针对大学生所学专业对口市场需求的实践技术能力的提高;引起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效性的重视从而加强实践教学监督体制的建设;积极落实运转教师团体对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所采取的激励模式;设立专门的实践教育督导制度,扩大实践教育督导与评估的主体,使其从单一走向多元。
  (三)同龄群体
  同龄群体对个人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它的群体规范和价值往往被个人作为社会化过程的重要参照系。
  我们可以在大学生群体中多发挥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先进模范团体的带头作用。学校对于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团体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上的鼓励。用集体的力量来帮助个人的发展,个体努力在实践活动中完善发展自己以推动集体的进步。
  (四)工作单位
  虽然在校大学生并没有明确确立自己将处的社会地位但是从调查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45%同学在日常校园生活中涉及到兼职领域。学校和社会存在一定意义上的环境隔离,往往会使得“象牙塔”里的大学生对社会的看法趋于简单化,片面化和理想化。
  因此工作单位在挑选得力员工时要重视发挥公司的反馈作用,各工作单位都应与各高校联合建立与招生专业对口的社会实践基地,经营一个直接通道连接高校学生与其所学的专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思维实践能力,从而也为企业培养潜力股,储存隐性实力。
  (五)大众传播媒介
  现代社会中,随着大众传播的日益发达,大众传媒在人们社会化方面的影响日益重要。它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具有导向作用,对人们的行为活动具有暗示作用。
  将大众传媒的工具载体运用到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对有深刻意义的实践活动进行拍摄宣传。90后大学生一般都喜欢通过社交媒体去关注学者,记者,企业家,明星从而获得资讯。其实,社交媒体也可以有效的融入实践环节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社会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新华网.锦涛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09(05)
  [2]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2015(06)
  [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13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老年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及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综合征(ACOS)的临床表现,从而探讨老年ACOS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根据慢阻肺全球创议(GOLD)及ACOS共识
两位资深科学家近日指出,人类之所以能够到目前为止仍然在地球上享受生活,而没有因为来自太空的小游星或是彗星撞击地球而灭亡,完全是因为“运气好”.
《红楼梦》①是一部以八旗贵族家庭为原型的作品,其中体现出了清旗人女性出阁前后的家庭地位的不同,即未字姑娘为尊,已婚媳妇地位低下.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既与八旗组织严格的
“文化遗产”是指由先人创造并保留至今的一切文化遗存.文化遗产产业的发展成为国家间文化竞争的因素之一.在新常态化背景下,文化遗产产业的发展势如破竹.但是笔者根据调查研
目的:探讨急诊护理干预对急性创伤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7月至12月未进行急诊护理干预的61例急性创伤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9年1月至6月进行急诊护理干预的61例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食物营养与健康倍加关注。合理的营养是人类的智力、身体潜能和社会活动能力充分发挥的先决条件。营养和健康适当的人,既是社会进步的结果,又反过来促进社会的发展。本文在阐述营养与健康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营养与健康的关系。  关键词:营养;健康;营养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食物营养与健康倍加关注。合理的营养是人类的智力、身体潜能和社会活动能力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可以使学生了解词句的各种结构,掌握词句结构。一篇词汇丰富,语言精彩的文章,如能反复朗读,达到琅琅上口,熟读成诵,书本的语言就会成为自已的话的语言,成为自己的储备和财富,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总结了当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给出了自己的一些意见。  一、朗
藏传唐卡是中国藏传佛教特有的一种绘画艺术表现形式和宗教用品.本文用现代绘画的审美角度来分析中国藏传佛教的唐卡的色彩构成、构图关系和人物造型、技艺特色、及其审美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