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 哥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_uw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每当我听到这首动人心弦的歌曲,就想起可敬可亲的表哥。他虽然已经去世多年了,可他的音容笑貌却时常在我的脑海里浮现着。20世纪60年代,表哥在远离家乡的一座海岛上从事海洋气象工作,由于长期离多聚少,在家乡务农的表嫂一直没有怀上孩子。一心想抱上孙子的舅舅,为此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团团转。他决定叫表哥退职回乡。表哥在单位里工作积极,埋头苦干,他团结同志,又爱学习,肯钻研,技术水平数一数二。领导怎么说也舍不得让他走。为了留下他,当时一位胖胖的海军指导员一路风尘仆仆,专程来到表哥的家乡,给舅舅做思想工作。尽管这位和蔼可亲的指导员好说歹说,好话说了一箩筐,无奈舅舅像吃了秤砣铁了心。最后,还是叫表哥要退职回来。就这样,年富力强的表哥离开了热爱的工作岗位,脱下皮鞋,打赤脚当上农民。
  “春夏秋冬来复去”。表哥风里来雨里去,常年在田间里劳作,皮肤晒黑了,身体却结实多了。每当他看到自己栽种的一片片绿油油的蔬菜长势喜人,黝黑的臉上就露出了笑容。表哥种葫芦瓜很有一套。他在菜地里为葫芦瓜搭起了瓜棚,葫芦瓜嫩绿的细细的藤蔓悄悄地爬上了瓜架,仿佛一夜间就布满了瓜棚。不久,一朵朵白色的小花点缀在绿叶丛中。微风吹过,传来了一阵阵花香,彩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眼前的景象,令人心旷神怡!表哥毕竟是个读书人,在种菜的实践中,慢慢地摸索出不少的经验。为了让葫芦瓜多结瓜,他用毛笔沾上雌花粉,然后再小心翼翼地沾在雄花上。表哥多施肥又勤浇水,在他的精心打理下,瓜棚里长满了许多小葫芦瓜,就像一个个小铃铛一样非常可爱。肥多水足,小葫芦瓜很快长成大葫芦瓜,一个个颜色浅绿的葫芦瓜人见人爱。表哥栽种的葫芦瓜不但产量高,而且品质好,挑到农贸市场上卖,人们都争着买。短短几年时间,表哥成了远近闻名的“葫芦瓜王”。
  表哥原来工作多年,练就了一手漂亮的钢笔字。他写的钢笔字既流畅又美观。当时大队(现在叫村)的书记非常欣赏他的字,常常请他去大队里帮忙写字。有一年,国家开展人口普查,时间紧,任务重,表格一大堆,表哥被请来帮忙填写表格。他填写的表格字迹既清秀又整洁,很受欢迎。他不计报酬,经常加班加点,忙得不亦乐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最后按时圆满地完成了上级布置的任务。表哥不但钢笔字写得好,他写的毛笔字更是行云流水,飘逸俊秀。每逢春节前夕,表哥就成了大忙人。村里的家家户户,都喜欢请他写春联。据表哥的女儿后来回忆:每年腊月二十后,父亲就会自掏腰包叫她去城里买回两三瓶墨汁,准备为乡亲们义务写春联。表哥提前吩咐每家每户把红纸裁好。然后,他利用晚上的空闲时间挨家挨户去帮助乡亲们写春联。表哥写的春联内容新颖,“桃红柳绿千里秀,张灯结彩万家欢”“春种满田皆碧玉,秋收遍地是黄金”“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等等。上了年纪的老人捋着胡须,仔细端详表哥写好的大红春联,喜上眉梢,连声夸奖表哥写的春联美观大方。年轻的农妇连忙端来茶水请表哥坐下来喝。小孩子围在表哥的身边,兴致勃勃地看他写春联。欢声笑语在农家的小院里荡漾着。表哥不辞辛苦,登门入户,为乡亲们写春联,常常忙到很晚才回家休息。表哥自己家的春联每年却是留到最后才写。表哥助人为乐的品德深受乡亲们的赞扬。
  “向日葵,花儿黄,朵朵花儿向太阳”。表哥由衷地感谢党和人民对他多年的培养。当他宝贵的女儿降生时,他给女儿取名为“日葵”,寄托了父辈的殷切希望。
  “春风春风把我吹绿,阳光阳光把我照耀……”《小草》的歌声常常在我的耳畔回响。表哥就像一棵小草,努力为大地增添一点春色。他正直、勤劳、善良的品格多年来一直激励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其他文献
金圣叹因评《水浒》而名满天下,这位明末清初的苏州奇才,诗词文赋均有成就。据传,顺治皇帝曾评金圣叹说“此事古文高手,莫以时文眼看他”。金圣叹遂引皇帝为自己知音,曾“感而泣下,因向北叩首”。金圣叹不仅能文善诗,而且为人狂放不羁,忠贞梗介。东林党的领袖钱谦益是金圣叹的至亲的舅父,明朝覆灭时屈膝投降,当上了清朝的礼部侍郎,时人皆去攀附。金圣叹却在钱谦益的生日寿诞上写下“一个文官小花脸;三朝元老大奸臣”的对
期刊
知乎上有个问题:哪一刻突然觉得自己老了?大多数的高赞回答都是:感觉身体大不如前了。年轻时,熬个夜,第二天照样生龙活虎;而现在,往往要好几天才缓得过来;在以前,逛半天街,气不喘心不乱;而现在,站得太久,腰酸腿疼;偶尔生个小病,都没有以前好得快了,抵抗力也渐渐不如年轻的时候了。我的“老”,刚好在诸多答案之外。  我一直都是后知后觉。刚读到“人生真是寂寞如雪啊!”这句话时,我还不能把人生的苍凉与雪联系起
期刊
窗外下着大雨,那风似是要将人的心都给吹碎了,天空拉下了脸,显得阴沉沉的,这是一场雷雨交加的演奏会。  我似是也忘了我是什么时候坐在这里,台上是一大片暖色的光,悠悠地洒在舞台的正中央——那里摆着一架古筝,那古色古香的琴身散发着迷人的气息。一位面容清秀的女生低低垂眸,手指在琴弦上跳跃着,似是蝴蝶一般在花丛中纷飞,听不见外边的一点声响。  她很从容,也很淡定。我的心随着琴音跳动。我本来也不想来参加什么比
期刊
“四郭青山處处同,客怀无计答秋风。数家茅屋清溪上,千树蝉声落日中。”掀开夏天的门帘,随着气温一天天升高,春天在人们的眼眸上渐行渐远,那骄阳下匝地的浓荫,那林荫中的数声蝉鸣,随着温暖的季风由远及近,渐渐汇成一支充满激情的乐章,在耳畔久久回响,撼人心魄。  蝉,又称知了,这小小的精灵,总是冬春蛰伏,夏天来临,深秋离去。蝉其貌不扬,眼睛小而突出,黑亮中显示出一种无畏与机警,修长透明的翅翼上布满漂亮的纹路
期刊
“漳州110”作为漳州市最靓丽的名片之一,在20多年前就已在全国叫响,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曾多次到“漳州110”考察指导,并赞誉他们是“人民的保护神”。  有这样一组数据值得关注:“漳州110”建队29年,群众满意率一直保持在100%;民警违法违纪零发生;2018年辖区“盗抢骗”发案数同比2015年下降近一半,“两抢”案件从2016年的日均0.27起下降到0.06起,并实现100%破案……
期刊
维青土之广斥兮,达舟楫乎准扬。跨闽越于岭表兮,抗都会于清漳。而清漳之错壤兮,旁大海以为乡。屹圭屿于砥柱兮,跻二担而望洋。浩荡渺而无际兮,汗漫汛而弥茫。天连水而倚镜兮,万顷荡其汪汪。浩澔骇其恢廓兮,日景指夫扶桑……  这是明代漳州士大夫郑怀魁所写的《海赋》,洋洋洒洒的长篇如痴如醉的咏唱渲染着气势磅礴的月港船队的出航。  明隆庆元年(1567),明政府在月港开放“洋市”,允许商人从这里往东西洋进行海洋
期刊
与漳浦湖西盆地赵家堡的“皇室血统”相比,平和山格隆庆蔡氏家族谦卑地把安身立命的家园称为“平民之堡”。如果说素有“五里三城”之称的赵家堡布局立意处处仿照两宋故都,那么蔡家堡则以其独特的“畚箕型”赓续了约八百年的农耕文化。  暮春时节,柚都洁白的花海基本不见踪影,唯有浩瀚无际的醉人新绿令人心旷神怡。举目四望,山野春意虽浓,但我无意赏景,一心向往那个几近被遗落的神秘古堡。  汽车拐进不起眼的村庄,最先扑
期刊
76岁高龄的林语堂曾在《我的家乡》一文中写道,“我是漳州府平和县人,是一个十足的乡下人”,简简单单一句话,却透着浓浓的漳州情结。他甚至曾经发出“我的家乡,是天底下最美的地方”的感叹。仅在后人选辑的《林语堂自传》一书中,提到有关家乡漳州的字眼就不少于20多处。  林语堂有关漳州的记忆,可以追溯到孩提时。在自传中,他提到小时候的玩伴与“初恋情人”橄榄,“她知道在漳州我家什么都有,最好的水果、鱼、瓜,美
期刊
法国画家米勒最有代表性的画作《拾穗者》,它展示了19世纪法国农民在金黄的麦田里捡拾麦穗的劳动场面:一望无垠的麦田,堆积得高高的麦垛,一辆载满麦子的马车,一个骑在马背上指挥的地主,三个俯身弯腰捡拾麦穗的农妇在金灿灿的田野里是那么的质朴,姿势是那么的虔诚……在农村里长大的我,对画中的劳动场面并不陌生,看到了画中的拾穗者,我想起了我的童年脚踩一片“黄金”……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家乡也有米勒画笔下那广袤
期刊
在月港,在我时间悠久的家乡,我一直在寻找那一轮圆圆的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我就把它丢了,丢在哪里了?是在我居楼的阳台上,还是在母亲简陋的窗台边?  什么时候开始,我就很少抬头去看那轮圆圆的月亮,更多时候一抬头,只有黑夜伴孤星,或一枚弯弯的月亮,像失眠人的眼一样无精打采地挂着,而天空是一本翻不动的暗沉沉的书。  宇宙到底有多宽,远在亿万光年之外的星系,引人无限暇想,比神话小说迷幻。  我的阳台就在旖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