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来源 :农家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p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朝印是湖北省丹江口市龙山镇岭西村一个70多岁平凡的农民,然而王朝印老人近些年所做的事情,却是很不平凡。
  龙山镇地处丹江口市腹地,交通不便,地处偏远,经济落后,一直是一个纯农业乡镇。由于农村文化教育条件缺乏,无法提供良好的读书学习环境,农民不懂农业科技,也没有主动学习的习惯。农闲时,许多农民无所事事,沉迷于赌博,而很多孩子在寒暑假期间或周末想读书学习却找不到学习的地方。王朝印老人毕业于农业中学,曾当过教师、小队干部,喜欢读书,他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对于农村发展的意义。
  于是他产生了兴办一所农村读书社的念头,希望能够“让大人离开牌桌学技术,让孩子放假后有地方看书”。这一想法被一个网名叫达奚武的高校教师知道了,并赴龙山镇进行了实地考察,后来,达奚武将所见所闻在网上贴出,引来了数以万计的网友支持。
  到2006年9月,王朝印收到各地网友捐书2000多册,加上自己原有的600多册,农民读书社红红火火地办起来了。2007年,丹江口市启动农家书屋工程,土台乡政府为王朝印提供了两个书架。看到书屋条件不好,乡里又拨400元资金,加上王朝印自己的钱和社会捐款,把原来的土坯房改建成砖木平房。丹江口市的一位网友送了他一台电脑,王朝印的农家读书社就更像模像样了。
  目前,通过社会各界的捐赠、政府的支持和王朝印老人自己的购书,“乡村书社”已经有了近万册的藏书。自从有了这个藏书丰富的免费读书社,村里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许多中青年人都从牌桌、酒桌上下来了,双休日不上课的娃娃也有了好去处,就连邻村的农民也跑来借书了。
  王朝印老人的藏书,种类繁多,内容庞杂,最受欢迎的是一些农业生产技能用书,附近的柑橘种植大户、养猪大户等纷纷上门取经。很多农民利用农闲时间,走进王朝印的“乡村书社”,学习各种农作物种植技术。
  王朝印想把书屋办得更好,吸引更多的人来学农业技术。王朝印从自家开始做示范,利用农家书屋学习到的农用技术,鼓励外孙钱尚喜投资两万多元修了一个池塘搞科学种藕。他算的账是:种一亩水稻每年只能收入千把块,种一亩藕每年却可以赚几千块。他自豪地说:“这就是调整产业结构。我们家挣了钱,大家就会跟着干。”
  在大家借阅过程中,有些图书被大家借走很久都没有还,对于这种情况,王朝印老人格外豁达,他说 :“书没有还,说明人家有用处,这是好事情,只要书本用到了实处,就算是不还也没关系。”通过农家书屋,村民不仅学到了实用技术,而且净化了社会风气,给农村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
  读书社的成功开办,让王朝印开始琢磨如何通过网络为改变农村面貌做更多事情。农村有一些孩子因家庭原因读不起书,小小年纪就辍学出去打工了。王朝印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和达奚武商量,想借助网络和人们的爱心,帮帮这些孩子。从此,王朝印的读书社也成了联系当地与外界的爱心“助学点”。
  他一面办书屋,一面对全镇的贫困生进行调查摸底,并为他们发放捐赠物资。为了能把钱物送到最需要帮助的学生家中,对网友负责,他常常要步行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到贫困生家里了解情况,从早上出发,往往到晚上才能赶回来。通过网络,一股股爱的暖流涌入农村孩子的心中。截至目前,国内外热心人士已给龙山镇贫困生捐款近10万元,捐衣物和学习用具数万件,数百名贫困生得到了救助。
  如今,王朝印的事迹已广为人知。一位70多岁的老人,为了乡村的文化、教育事业殚精竭虑,多方奔走,感动了许多人。2007年,全国46家网站统一展示百名“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王朝印当选100名“感动中国人物”之一。2008年6月16日,王朝印收到“感动中国人物”证书,他说:“我只是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一句朴实的话,展现了一位当代农民崇高的思想境界。
其他文献
新民书屋,是解新民给自己管理的农家书屋起的名字,也是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最被人津津乐道的农家书屋。  自全国性农家书屋工程启动以来,盐湖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家书屋建设工作,目前314个行政村全部建有农家书屋,藏书总量超过70万册,人均1.5册以上。解新民作为一个残疾人管理员,给新民书屋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身残志不残 创办农家书屋  解新民是一个命运多舛的人。童年时因患重感冒治疗不及时,落下小儿麻
期刊
青龙镇村位于太原市阳曲县西南7公里处,南与尖草坪区紧邻,素有阳曲县南大门之称。全村总面积10299亩,辖3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94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4091元,拥有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是侯村乡第一人口大村、经济大村和旅游资源大村。该村历史悠久,明清时期是华北地区闻名遐迩的军事重镇、商贸集镇和农耕古镇。青龙镇村农家书屋占地面积70平方米,收藏各类图书2000余册、光盘
期刊
近来,郑立贵回家的时间越来越晚了。原来,夏天来到,村里的书屋开始热闹起来了,他作为管理员,为让村民都能更是要尽力做到让大家都满意。  从文化教育入手,凝聚人心维和维稳  郑立贵在多年的农村工作实践中,深刻感悟到农村的落后就是文化的落后,农民法律意识淡薄、科学发展观念滞后、道德观念漠然是造成农村政局不稳定、干部班子战斗力削弱的根本原因,在他的倡导下,在县、镇文化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今年初,村支两委下大
期刊
2003年,退休干部潘桂姣凭着一股热情,为了实现家乡群众的求知梦,做起了龙胜镇拐江村农家书屋管理员,一做就是10年。工作当中,她深切地感受到基层群众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尤其是现在生活水平提升后对精神文明的需求,将村里的“农家书屋”变成村民的知识源泉和精神家园成为拐江村农家书屋的真实写照。  将农家书屋、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村老年协会活动中心等设施集中在一起,利用这些平台认真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让学习
期刊
在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钳屯镇贾庄村,村民闲暇时去最勤的地方莫过于村里的农家书屋了。书屋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村民的心灵,指引着更多的村民走向富裕之路,为村民带来了无比的实惠。  近几年来,随着农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广大群众开始有丰富的精神文化追求,“富了口袋,还要富脑袋”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贾庄村农家书屋设在村民活动中心的大院内,与先前建好的党员远程教育室、村民体育活动室、多功能会议室并在一起。农家书
期刊
5月16日,对于河北省易县南庄小学和裴山中学的同学们来说,这一天是幸福的,而这一天给他们留下的深刻记忆,相信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挥之不去。崭新的图书、崭新的运动器械、崭新的运动装备……这些可以让他们更好地茁壮成长的物品令孩子们兴奋不已,如获至宝般的喜悦充斥了整个校园。  一百余公里、一个多小时,本次公益之旅的朋友们没有丝毫懈怠,因为在这个周末的假日里,还有几十名学生代表在校园里热切地盼望着他们。正
期刊
近年来,河北省保定市沈庄村经济发展迅速,文化建设也没有脱节,农家书屋应运而生。摆在面前的首要问题是:没有一分报酬、没有一分工资,有的是一份责任心,又有谁愿意把自己的时间花费在图书管理上来呢?  沈庄村党支部书记为这事犯了难,这时村里的郭红霞主动提出来,管理员是否可以由她来担任。  时至今日,郭红霞志愿担任农家书屋管理员6年了,在这些年里,她对如何利用好农家书屋资源、有效发挥农家书屋作用、保证农家书
期刊
刘德云是湖北省恩施市宣恩县高乐山镇白水坝村村主任,他自小就喜欢读书,也喜欢别人读书。  上世纪90年代初,虽然高考落榜,但没有因此影响他对读书学习的兴趣。他每天都坚持听县广播电台播报的新闻,并从镇广播站借来新闻写作书籍进行学习,很快成了县广播电台的一名特约通讯员。当时,家家户户都有广播,人们几乎每天都能在广播里听到“特约通讯员刘德云报道”的新闻。之后,“刘德云”3个字又在《鄂西报》等报刊上变成铅字
期刊
两个月前,因国家统计局在其发布的“农民工监测报告”中突然停止公布50岁以上“高龄农民工”的数量,导致舆论大哗,人们开始关注“高龄农民工”这样一个群体。  农民工和普通人一样,劳作于各个城市的街头和建筑工地上,他们经常承担着重体力劳动和就业于低端服务业,日晒雨淋,风餐露宿。在这些农民工中间,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群正在老去的“高龄农民工”,五六十岁的并不鲜见,他们多是上个世纪90年代左右就外出打工的第一
期刊
刘小萍,毕业于淮南市教育学院美术系,结业于中央美院壁画系。  曾任报社美术编辑。  现为淮南画院专职画家,淮南市美协副主席,淮南市女子书协理事,安徽省美协会员,安徽省书协会员,北京师白艺术研究会会员。  主要作品入展情况:  1993年 国画《融融春日》入选“安徽省黄山松精神绘画城市雕塑纪念章设计联展”。  2004年 国画《九月雪》入选“2004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1年 国画《苗家玉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