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龙镇村位于太原市阳曲县西南7公里处,南与尖草坪区紧邻,素有阳曲县南大门之称。全村总面积10299亩,辖3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94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4091元,拥有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是侯村乡第一人口大村、经济大村和旅游资源大村。该村历史悠久,明清时期是华北地区闻名遐迩的军事重镇、商贸集镇和农耕古镇。青龙镇村农家书屋占地面积70平方米,收藏各类图书2000余册、光盘100张,35类报刊杂志500余份。
宽敞明亮的农家书屋、崭新整齐的书架桌椅、优质高效的服务管理,为全村群众营造出一个读书学习的良好环境,打造出一个宣传政策、交流信息、帮民致富、提升素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文化主阵地,农家书屋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加强引领、整合资源,在“大”上下功夫
农家书屋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部分,如何将之与大文化的引领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出最大效应?是该村在建设农家书屋前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所以在建设时,按照“文化引领、惠民强村、服务便民”的原则和思路,与村支部、村委、村组织活动场所、文化大院、健身广场、戏院和村红白理事会,科学整合,一同规划,投资350万元,新建了占地4200平方米的集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和为民服务办事于一体的活动场所。使农民有更多的机会读书看报,获取信息,学习知识。
实践证明,有好多群众在来村委办事、看戏、健身或农闲时,到农家书屋看书借书谈心;也有一大部分群众是在来借书看书时,顺路到村委座谈、健身和娱乐。这样一来,村里无事生非的少了,读书看报的多了;玩牌打麻将的少了,健身锻炼的多了。村里社会更加稳定,群众之间更加和谐,党群干群关系也更加密切,文化引领和文化服务的作用初步显现。
加强管理、健全机制,在“管”上做文章
只有有效的管理,农家书屋才会走上规范运行的轨道。为此青龙镇村按照乡文化站专门出台的选聘各村书屋管理员意见和办法,从12个自愿报名者中,选出了符合各种条件的村支部委员杨丽萍担任这一职务,并报县乡备案。
召开两委干部和村民代表大会,研究制定了《图书借阅管理制度》《图书管理员管理制度》《农家书屋图书光盘管理制度》和《农家书屋开放时间》,县文化局组织全县图书管理员进行了集中培训,在县乡文化部门的指导下,完成了编号贴签、按类上架、制度上墙等基础工作。在书屋内张贴了“农家书屋好帮手,科学致富不用愁”“读一本好书、创一番大业、圆一个好梦”的宣传标语。
管理员按照各项管理制度严格进行登记,并定期向县乡村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尤其是上报收集汇总的读者意见、建议,促进了农家书屋的科学运行。农家书屋切实做到了“四有一好重管理”,即有专人管理、有专门场所、有各项管理制度、有各项记录,运行情况良好。
加强探索、创新方式,在“运”上动脑筋
农家书屋重在用而不在建,建而不用是对资源的浪费。如何更大限度地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是该村一直在探求的方向。在县乡文化部门的指导下,青龙镇村充分借助农家书屋这个载体,深入开展主题读书、专题讲座、实用技术培训、征文比赛和读书明星评比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每次活动前,都认真准备,制定计划,制作版面,写明活动目的意义、推荐搜集与活动有关的相关书目资料,确定主讲人、活动步骤等;活动时,精心组织,积极引导,认真记;活动后,完成资料归档,并对活动进行归纳总结。形成以活动促读书,以读书促提高的良好氛围。
青龙镇村结合一些重要时间段,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读者,先后开展了几次大型的读书主题活动,引导群众广泛参与,激发群众读书热情。此外,青龙镇村还计划邀请熟悉本村发展变迁的杨秀川等土专家,对村学生、青年作村史讲座,让他们了解青龙镇过去的辉煌,鼓励他们加强学习,鼓舞他们建设家乡的干劲。总之,只有在创新上多想办法,才能让农家书屋切实做到建以致用,发挥出更大的功效。
加强协调、上下联动,在“活”上想办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靠本村的财力、硬件和资源,远远不能满足村民学习求知的要求与愿望。农民在读书留言本上多次提到要求增加农村政策法规、农业种植、畜牧业养殖、医药卫生保健和实用技术培训等方面的书籍。村委与县文化局、邻村多方沟通协调,定期与县图书馆、邻村农家书屋的书籍进行交换,实现资源共享。
此外,还加强与县文化局、教育局、农业局、科技局、卫生局、劳动社会保障局和防震减灾局等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的单位部门的联系,邀请他们选派各自单位的专家作讲座,答疑释难,将读书与实践结合起来,解决村民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农民群众自身素质和能力,为帮民致富奠定基础。这样一来,农家书屋不再拘泥于书屋中的既有资源,实现了与其他文化资源、社会资源的共享,呈现出勃勃的生机和无限的活力。
宽敞明亮的农家书屋、崭新整齐的书架桌椅、优质高效的服务管理,为全村群众营造出一个读书学习的良好环境,打造出一个宣传政策、交流信息、帮民致富、提升素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文化主阵地,农家书屋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加强引领、整合资源,在“大”上下功夫
农家书屋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部分,如何将之与大文化的引领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出最大效应?是该村在建设农家书屋前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所以在建设时,按照“文化引领、惠民强村、服务便民”的原则和思路,与村支部、村委、村组织活动场所、文化大院、健身广场、戏院和村红白理事会,科学整合,一同规划,投资350万元,新建了占地4200平方米的集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和为民服务办事于一体的活动场所。使农民有更多的机会读书看报,获取信息,学习知识。
实践证明,有好多群众在来村委办事、看戏、健身或农闲时,到农家书屋看书借书谈心;也有一大部分群众是在来借书看书时,顺路到村委座谈、健身和娱乐。这样一来,村里无事生非的少了,读书看报的多了;玩牌打麻将的少了,健身锻炼的多了。村里社会更加稳定,群众之间更加和谐,党群干群关系也更加密切,文化引领和文化服务的作用初步显现。
加强管理、健全机制,在“管”上做文章
只有有效的管理,农家书屋才会走上规范运行的轨道。为此青龙镇村按照乡文化站专门出台的选聘各村书屋管理员意见和办法,从12个自愿报名者中,选出了符合各种条件的村支部委员杨丽萍担任这一职务,并报县乡备案。
召开两委干部和村民代表大会,研究制定了《图书借阅管理制度》《图书管理员管理制度》《农家书屋图书光盘管理制度》和《农家书屋开放时间》,县文化局组织全县图书管理员进行了集中培训,在县乡文化部门的指导下,完成了编号贴签、按类上架、制度上墙等基础工作。在书屋内张贴了“农家书屋好帮手,科学致富不用愁”“读一本好书、创一番大业、圆一个好梦”的宣传标语。
管理员按照各项管理制度严格进行登记,并定期向县乡村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尤其是上报收集汇总的读者意见、建议,促进了农家书屋的科学运行。农家书屋切实做到了“四有一好重管理”,即有专人管理、有专门场所、有各项管理制度、有各项记录,运行情况良好。
加强探索、创新方式,在“运”上动脑筋
农家书屋重在用而不在建,建而不用是对资源的浪费。如何更大限度地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是该村一直在探求的方向。在县乡文化部门的指导下,青龙镇村充分借助农家书屋这个载体,深入开展主题读书、专题讲座、实用技术培训、征文比赛和读书明星评比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每次活动前,都认真准备,制定计划,制作版面,写明活动目的意义、推荐搜集与活动有关的相关书目资料,确定主讲人、活动步骤等;活动时,精心组织,积极引导,认真记;活动后,完成资料归档,并对活动进行归纳总结。形成以活动促读书,以读书促提高的良好氛围。
青龙镇村结合一些重要时间段,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读者,先后开展了几次大型的读书主题活动,引导群众广泛参与,激发群众读书热情。此外,青龙镇村还计划邀请熟悉本村发展变迁的杨秀川等土专家,对村学生、青年作村史讲座,让他们了解青龙镇过去的辉煌,鼓励他们加强学习,鼓舞他们建设家乡的干劲。总之,只有在创新上多想办法,才能让农家书屋切实做到建以致用,发挥出更大的功效。
加强协调、上下联动,在“活”上想办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靠本村的财力、硬件和资源,远远不能满足村民学习求知的要求与愿望。农民在读书留言本上多次提到要求增加农村政策法规、农业种植、畜牧业养殖、医药卫生保健和实用技术培训等方面的书籍。村委与县文化局、邻村多方沟通协调,定期与县图书馆、邻村农家书屋的书籍进行交换,实现资源共享。
此外,还加强与县文化局、教育局、农业局、科技局、卫生局、劳动社会保障局和防震减灾局等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的单位部门的联系,邀请他们选派各自单位的专家作讲座,答疑释难,将读书与实践结合起来,解决村民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农民群众自身素质和能力,为帮民致富奠定基础。这样一来,农家书屋不再拘泥于书屋中的既有资源,实现了与其他文化资源、社会资源的共享,呈现出勃勃的生机和无限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