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避险工具不避险。曾经被视为企业汇率避险工具的远期结汇,在近期人民币实际升值幅度较预期大幅放缓时,企业远期结汇开始出现亏损。因此,在通过银行金融衍生产品规避汇率风险时,不能一味按银行的判断来操作,需要企业自己对未来汇率走势做出正确判断,以真正规避风险。
曾经,快速升值的人民币让很多出口型中小企业措手不及,大大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有些利润本来就不高的企业,甚至出现了“入不敷出”的局面。
在市场的学堂里,慢慢学会了使用金融产品来规避人民币升值风险的中小企业企业,原本以为可以“高枕无忧”。殊不知,市场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人民币升值速度不断减缓,近日还出现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价大跌的情况,令市场产生贬值预期。
说起这些,企业主郭先生一脸无奈:“我们这家出口企业为了避免重蹈去年人民币大幅快速升值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的覆辙,于是,在今年上半年与银行签订了6个月以后交割的远期结汇,因为对人民币升值的速度很乐观,所以当时锁定的交割汇率为6.7520。谁想到,到了6个月后的交割日当天,市场汇率是6.8820。这样一来,我们企业不仅没有避险,每100万美元的结汇就损失13万元人民币。”
对外贸企业来说,签订远期汇率合约的目的本来是为了规避汇率波动的风险,事先确定成本或锁定收益,但由于远期汇率与实际汇率间存在不小的差距,让到期履约反而有很大亏损的企业叫苦不迭。
远期结汇面临亏损
避险工具不避险。曾经被视为企业汇率避险工具的远期结汇,在近期人民币实际升值幅度,较预期升值幅度大幅放缓时,企业远期结汇开始出现亏损。
远期结汇是指银行与客户签订合约,约定将来办理结汇的外汇币种、金额、汇率和期限,在到期日外汇收入或支出发生时,再按合同约定的币种、金额、汇率办理的结汇业务。银行通常要求客户提交一定比例的保证金或者直接授信。
央行数据显示,从2005年人民币加速升值以来,远期结汇量开始直线上升,2007年人民币升值加速之后,该业务量更是迅猛增长,已成为企业重要的汇率风险管理工具。今年一季度.银行间远期市场累计成交77.5亿美元,同比增长45.7%;上半年,银行远期结汇签约954.7亿美元,达到同期出口额比例的14.3%。
但市场永远风险叵测。商业银行国际业务部人士表示,由于此前企业普遍参照了投行的研究报告,因此对人民币升值速度也十分乐观,预期今年的升值幅度将达到10%多,纷纷为规避汇率风险而签订远期结汇合约。近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突然变速,如果合约到期日不巧撞上,那么一些企业将面临亏损,并将受到违约困扰。
改变结算货币也有损失
除了金融避险工具之外,有不少企业直接改变结算货币来规避汇率风险。
浙江一家成衣有限公司董事长蔡先生充满忧虑:自7月15日欧元兑美元下跌以来,短短个把月时间,欧元贬值超过20%,出口型企业压力巨大,欧洲进口商也无所适从。“这次欧元贬值这么大,欧洲进口商普遍持两种态度:一是持续观望,因为只要一接单就意味着亏损,进口商开始不向中国企业订货。二是继续拖货款,就算合同签好的和已经到货的,欧洲客商都表示要拖一段时间,等欧元升值了再付款。”蔡先生说,虽然国家上调了纺织服装的出口退税比例,但汇率波动剧烈,出口企业仍十分无奈。
依然可寻避险工具
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简单易用的外汇避险工具可以发挥作用,如外汇期权、外汇掉期等等。
例如,某进出口企业收到国外进口商支付的出口货款1000万美元,该企业需将货款结汇成人民币用于国内支出,但同时该企业因进口业务将于3个月后对外支付1000万美元的货款。此时,该企业就可以与银行办理一笔即期对3个月远期的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即期卖出1000万美元,取得相应的人民币,3个月远期以人民币买人1000万美元。通过上述交易,该企业可以轧平其中的资金缺口,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
而外汇期权业务的优点在于客户的灵活选择性,对于那些合同尚未最后确定的进出口业务具有很好的保值作用。例如,某家企业手中持有美元,并需要在一个月后用日元支付进口货款,为防止汇率风险,该公司向银行购买一个“美元兑日元、期限为一个月”的欧式期权(指买入期权的一方必须在期权到期日当天才能行使的期权)。假设,约定的汇率为1美元=100日元,那么该公司则有权在将来期权到期时,以1美元=100日元向银行购买约定数额的日元。如果在期权到期时,市场即期汇率为1美元=102日元,那么该公司可以不执行期权,因为此时按市场上即期汇率购买日元更为有利。相反,如果在期权到期时,1美元=98日元,那么该公司则可决定行使期权,要求银行以1美元=100日元的汇率将日元卖给他们。但是,目前中国市场尚无人民币兑外币的外汇期权产品。
避险工具也要防风险
虽然金融衍生产品作为一种有效的风险规避工具,它既促进了经济和金融的发展,也可以帮助企业防范风险、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解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但是因为其自身特点以及一些过度投机行为,也使得其风险暴露无疑。
因为衍生产品的价值是受制于基础商品的价值变动,它自身也具有较大的市场风险,衍生产品对于基础产品价格变动的灵敏度要高于一般的传统金融工具,所以相应的风险系数也就增大了。此外衍生产品中的部分产品,是采用保证金的方式进行交易,参与者只需动用少量资金就能进行数额巨大的交易,而且绝大多数的交易并不采用现货交易,这样极易产生信用风险。而且期货具有杠杆效应,它可以通过小额保证金来获取大额的收益,反之,如果市场出现相反的走势,那么企业的损失也是巨大的。
因此,中小企业在使用金融衍生工具避险需要注意的是,首先,在操作之前,企业自身对这些衍生工具必须要有充分的了解,要结合自己的实际业务,多咨询谨慎选择并远离投机。尽量选择流动性大、竞争充分的衍生品,有时候简单的结构就已奏效,并不是结构越复杂越好。
其次,注意交易对手的风险。一般企业在金融衍生产品方面常常是没有太多话语权的,银行处于有利地位,信息不对称常常使报价偏离市场,有时会让企业吃哑巴亏。因此,企业需要通过银行金融衍生产品规避汇率风险时,在做决策之前,需要对银行的操作方案和报价多加分析和比较,不能一味按银行的判断来操作,只有企业自己对未来汇率走势做出正确判断,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规避风险的效果。
曾经,快速升值的人民币让很多出口型中小企业措手不及,大大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有些利润本来就不高的企业,甚至出现了“入不敷出”的局面。
在市场的学堂里,慢慢学会了使用金融产品来规避人民币升值风险的中小企业企业,原本以为可以“高枕无忧”。殊不知,市场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人民币升值速度不断减缓,近日还出现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价大跌的情况,令市场产生贬值预期。
说起这些,企业主郭先生一脸无奈:“我们这家出口企业为了避免重蹈去年人民币大幅快速升值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的覆辙,于是,在今年上半年与银行签订了6个月以后交割的远期结汇,因为对人民币升值的速度很乐观,所以当时锁定的交割汇率为6.7520。谁想到,到了6个月后的交割日当天,市场汇率是6.8820。这样一来,我们企业不仅没有避险,每100万美元的结汇就损失13万元人民币。”
对外贸企业来说,签订远期汇率合约的目的本来是为了规避汇率波动的风险,事先确定成本或锁定收益,但由于远期汇率与实际汇率间存在不小的差距,让到期履约反而有很大亏损的企业叫苦不迭。
远期结汇面临亏损
避险工具不避险。曾经被视为企业汇率避险工具的远期结汇,在近期人民币实际升值幅度,较预期升值幅度大幅放缓时,企业远期结汇开始出现亏损。
远期结汇是指银行与客户签订合约,约定将来办理结汇的外汇币种、金额、汇率和期限,在到期日外汇收入或支出发生时,再按合同约定的币种、金额、汇率办理的结汇业务。银行通常要求客户提交一定比例的保证金或者直接授信。
央行数据显示,从2005年人民币加速升值以来,远期结汇量开始直线上升,2007年人民币升值加速之后,该业务量更是迅猛增长,已成为企业重要的汇率风险管理工具。今年一季度.银行间远期市场累计成交77.5亿美元,同比增长45.7%;上半年,银行远期结汇签约954.7亿美元,达到同期出口额比例的14.3%。
但市场永远风险叵测。商业银行国际业务部人士表示,由于此前企业普遍参照了投行的研究报告,因此对人民币升值速度也十分乐观,预期今年的升值幅度将达到10%多,纷纷为规避汇率风险而签订远期结汇合约。近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突然变速,如果合约到期日不巧撞上,那么一些企业将面临亏损,并将受到违约困扰。
改变结算货币也有损失
除了金融避险工具之外,有不少企业直接改变结算货币来规避汇率风险。
浙江一家成衣有限公司董事长蔡先生充满忧虑:自7月15日欧元兑美元下跌以来,短短个把月时间,欧元贬值超过20%,出口型企业压力巨大,欧洲进口商也无所适从。“这次欧元贬值这么大,欧洲进口商普遍持两种态度:一是持续观望,因为只要一接单就意味着亏损,进口商开始不向中国企业订货。二是继续拖货款,就算合同签好的和已经到货的,欧洲客商都表示要拖一段时间,等欧元升值了再付款。”蔡先生说,虽然国家上调了纺织服装的出口退税比例,但汇率波动剧烈,出口企业仍十分无奈。
依然可寻避险工具
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简单易用的外汇避险工具可以发挥作用,如外汇期权、外汇掉期等等。
例如,某进出口企业收到国外进口商支付的出口货款1000万美元,该企业需将货款结汇成人民币用于国内支出,但同时该企业因进口业务将于3个月后对外支付1000万美元的货款。此时,该企业就可以与银行办理一笔即期对3个月远期的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即期卖出1000万美元,取得相应的人民币,3个月远期以人民币买人1000万美元。通过上述交易,该企业可以轧平其中的资金缺口,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
而外汇期权业务的优点在于客户的灵活选择性,对于那些合同尚未最后确定的进出口业务具有很好的保值作用。例如,某家企业手中持有美元,并需要在一个月后用日元支付进口货款,为防止汇率风险,该公司向银行购买一个“美元兑日元、期限为一个月”的欧式期权(指买入期权的一方必须在期权到期日当天才能行使的期权)。假设,约定的汇率为1美元=100日元,那么该公司则有权在将来期权到期时,以1美元=100日元向银行购买约定数额的日元。如果在期权到期时,市场即期汇率为1美元=102日元,那么该公司可以不执行期权,因为此时按市场上即期汇率购买日元更为有利。相反,如果在期权到期时,1美元=98日元,那么该公司则可决定行使期权,要求银行以1美元=100日元的汇率将日元卖给他们。但是,目前中国市场尚无人民币兑外币的外汇期权产品。
避险工具也要防风险
虽然金融衍生产品作为一种有效的风险规避工具,它既促进了经济和金融的发展,也可以帮助企业防范风险、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解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但是因为其自身特点以及一些过度投机行为,也使得其风险暴露无疑。
因为衍生产品的价值是受制于基础商品的价值变动,它自身也具有较大的市场风险,衍生产品对于基础产品价格变动的灵敏度要高于一般的传统金融工具,所以相应的风险系数也就增大了。此外衍生产品中的部分产品,是采用保证金的方式进行交易,参与者只需动用少量资金就能进行数额巨大的交易,而且绝大多数的交易并不采用现货交易,这样极易产生信用风险。而且期货具有杠杆效应,它可以通过小额保证金来获取大额的收益,反之,如果市场出现相反的走势,那么企业的损失也是巨大的。
因此,中小企业在使用金融衍生工具避险需要注意的是,首先,在操作之前,企业自身对这些衍生工具必须要有充分的了解,要结合自己的实际业务,多咨询谨慎选择并远离投机。尽量选择流动性大、竞争充分的衍生品,有时候简单的结构就已奏效,并不是结构越复杂越好。
其次,注意交易对手的风险。一般企业在金融衍生产品方面常常是没有太多话语权的,银行处于有利地位,信息不对称常常使报价偏离市场,有时会让企业吃哑巴亏。因此,企业需要通过银行金融衍生产品规避汇率风险时,在做决策之前,需要对银行的操作方案和报价多加分析和比较,不能一味按银行的判断来操作,只有企业自己对未来汇率走势做出正确判断,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规避风险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