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ubup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贯彻审美教育, 是一种全方位的素质教育, 与德、智、体等一起, 关注了人的生存质量, 使人自我完善、自我优化。语文教学必须积极启发学生进行审美想像,把学生引入作者创设的情境中,才能真切感受作者所描绘的事物,达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从而深刻地体味文章的内涵。
  关键词:语文教学 培养 审美能力
  
  美的世界缤纷多彩,不是生活中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同样对一篇美的文章,如果缺少审美知识,那么他会视珍珠如瓦砾。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呢?
  一、品味词句,引导学生理解美
   英国美学学会主席赫伯特. 里德在其《寓教育于艺术》中指出:“美育不仅成为当今教育中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大有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由此可见,贯彻审美教育势在必行。而语文是人的精神家园, 是人类审美的集中表现。这富有情感的学科是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 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今天, 美育与语文有质的统一性。韦志成指出:“语文教学要用‘美’吸引学生, 其宗旨是在教学中实施美育,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最终实现人类自身的美化。”语文教学贯彻审美教育顺理成章。
   比如教课文《荷塘月色》时,我们通过分析“月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让学生领会这是一种淡淡的、有节制的、含蓄的美,是一种“哀而不伤”的、素雅朦胧的、静谧的美,这属于美学意义上的阴柔之美。而苏东坡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作者以如椽大笔,横扫千年历史,描绘了古战场的酷烈、壮观和雄奇;作者又于景物画面之外,倾听刀光剑影和烈火冲天的伟烈情景,把眼前的景色和古战场的余韵融为一体,从画面直觉上写出惊心动魄的历史风貌,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知道这就是美学意义上的阳刚之美,豪放之美。
   二、进入情境,引导学生体会美
  教材中有许多写景抒情的文章,作者总是力求用准确、传神的语言作材料,把自己感受的事物通过真实、生动、包蕴丰富的形象呈现给读者。因此,语文教学必须积极启发学生进行审美想像,把学生引入作者创设的情境中,才能真切感受作者所描绘的事物,达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从而深刻地体味文章的内涵。
   比如在教授朱自清的《绿》时,有学生问:为什么描写绿色的美便是在歌颂祖国的山川之美呢?把祖国的山河描写得五彩缤纷不是更美吗?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讲一点美学知识,因为绿色,在美学上往往是一种安定平静的象征色。作者尽情地描写这片绿,正表示着他对安定平静生活的一种渴望和追求,是对当时军阀混战、兵荒马乱的现实的不满。诸如色彩美感(视觉美感)的有关知识:红色——热烈、庄严、兴奋;黄色——明朗、欢快、活跃;蓝色——清秀、广阔、朴实等知识,也向学生适当地传授。在介绍鲁迅的文章《文学与出汗》时,适当介绍一点美的标准具有阶级性。总而言之,在讲课时不时向学生传授一些美学知识,使他们以后看文章时,有一种审美的自觉。
  教古诗、童话等文章,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引导他们领略意境之美。只有进入了意境,才能更透彻地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挖掘文章的审美价值。
   三、对比分析,引导学生鉴赏美
   风格是美学研究的课题之一。一个作家的风格是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形成的,了解了这个作家的风格,就掌握了解读这个作家作品的钥匙。真正的美的创造者——文学家和艺术家,他们的创作实践是受一定的审美理想所支配的。他们创造的美也各有不同,有优美,有壮美,有悲剧之美,也有喜剧之美。对于中学课本中所涉及的重要作家,如鲁迅、朱自清、茅盾、孙犁等等,其风格我们可以稍作简介。鲁迅的杂文“如匕首投枪,有彻底的反封建思想和犀利冷峻的艺术风格”;朱自清的文章“艺术构思缜密,抒情写景委婉细腻,语言格调清新秀丽”等等。所谓“郊寒岛瘦”之说,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东坡的豪放,柳永的婉约等等都应适当介绍。优美的艺术形象,可以陶冶人们爱怜的感情,匡正粗俗或妄动;壮美的艺术形象,可以激起人们战斗的热情;悲剧之美更能令人产生一种崇高感,去为悲剧人物未竞的美好理想而奋斗;喜剧之美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已经过时的、落后的,假、丑、恶的事物,使人们笑着和过去告别。这些艺术美都有利于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培养学生多种多样的爱好和情趣。
   四、绘声绘色,引导学生体会美。
   吟诵传情。要领会文章的情趣,还必须多读文章,甚至熟读成诵。愈是美学价值高的作品,愈难深入理解其深刻的内涵,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要想深入理解,单单靠他人讲解、分析说明是不行的,必须借助朗读体味、揣摩其内在意蕴。国学大师梁实秋先生在《散文的朗诵》中说:“诗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咏,这样才能陶冶性情。吟也就是朗诵。”他还说:“记得小时候,老师教我们读《古文观止》,选中一篇古文之后并不立刻开讲,而是先行朗诵一遍。我们中学老师当中有两位特别长于此道,一位是徐镜澄先生,一位是陈敬侯先生,前者是江北人,后者天津人,前者朗诵咬牙切齿,声震屋瓦,后者朗诵轻描淡写,如行云流水。但是两位都能朗诵出文章的韵味。我们细心聆听,在理解文章的内容之前,已经相当的体会到文章的美妙。老师讲解之后,立即要我们朗诵,于是全班高唱,如鼎沸,如蛙鸣,如鸟喧,如蝉噪。下课后我们还要在自修时低声诵读若干遍,因为下次上课还要默写。”这是一个多么富有情趣的语文教学活动,这两位老师可以说是深得语文教学的真谛。古人还有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其中还可见吟诵与写作的关系。
   总之,语文教学贯彻审美教育, 是一种全方位的素质教育, 与德、智、体等一起, 关注了人的生存质量, 使人自我完善、自我优化。中学语文课的特点要求语文老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由点滴入手,见缝插针,从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中去了解什么是真正美的事物,什么是积极健康的情趣内容,潜移默化,寓教于乐。
其他文献
零售量首破20万吨,零售比重首次过半,首座万吨站诞生,标准化昆仑好客便利店首次亮相延安,2008年,延安销售分公司收获了精彩的业绩。 The first batch of retail sales excee
期刊
摘要:长期以来,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究其原因,重要的一点是课堂教学缺乏情感因素,脱离学生实际。因此,要切实改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现状,必须注重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以情促知,情知并茂,充分挖掘教师的教学潜力和学生的学习潜能,以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关键词:情感教育 情感培养 情感因素 情感活动 学习过程 人格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
通过思想品德教学实践,发现了教学中的很多不足,这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学效率的降低,通过实践分析有如下因素:   一、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轻视教师的作用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我们的共识。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们大多数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非常注意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学生们敢于、乐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个性得到了张扬
期刊
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成为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当前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还存在严重脱节的现象,广大教师和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之间仍存在着难以跨越的鸿沟,绝大多数的课堂教学依旧是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什么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教学的步履如此艰难?本文将针对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学科课程的整合存在的问题,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期刊
摘要: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贴近社会生活,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地学习知识、技能、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这种变化也要求老师们长期形成的教学方式必须改变,将以往依靠系统讲授和强化练习的教学方式转变到重视开发和使用讲授、讨论、合作、探究性、网络等各种各样的适合于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让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取、体验、应
期刊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宋代教育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须教有疑”,提问就是通过巧妙的激疑设问,使学生心中产生疑惑,引起积极的思考;而思考,是学习深入的源头,启迪知识的钥匙,沟通智慧之路的桥梁。一位名师打过这样的比方: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做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池中的一块石子,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和心灵的浪花。可见
期刊
一、调查情况  (一)调查目的  人的命名,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行为.文化现象。美国当代逻辑学家和哲学家索尔-克里普克在《命名与必然性》一书中提出了他的“历史的、因果的命名”理论,认为“人名的获得,部分通过各人的血缘关系,部分通过一定的命名活动。”命名的这两种根本途径,都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名字是个人信息的表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名寄予的文化心理、文化选择和文化理想也不相同,
期刊
摘要:合作学习就是师生共同协作、共同参与、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数学课堂教学的合作学习的内容,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  关键词:中学数学 教学 合作学习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世纪,世界各国都把教育发展战略放在一个重要的地位。而全面提高公民的素质,培养一代新人,成为我国发展战略研究的核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