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传庭、卢象升与明末气脉

来源 :神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225993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发展中的不同阶段,方方面面的不平衡状态是经常性的,相对平衡的状态往往是暂时的。在不平衡的状态下,那种错综复杂、一言难尽的情势,又往往出乎一般人的意料。我国明代末期这个阶段,也算得上是典型的“一言难尽”中的一个。
  “传庭死则明亡矣。”最近在某杂志上读了一篇评历史人物的长文,集中大写明末崇祯年间的重要将领孙传庭(山西代州人)。文章的主要倾向可以看出是为孙传庭申辩抱屈。作者认为,假如当时明朝当局坚决地按照孙传庭的方略毫不动摇地行事,则孙未必会亡,而孙一亡,明王朝再也没有延续的指望。果然,孙亡于1643年。而明朝则亡于1644年。
  其实,问题未必如此简单。明朝在1644年覆亡的因素其实很复杂,绝不只是维系在孙一个人身上,太离谱了。
  先说说孙传庭这个人。他生于代州大户人家(据说是祖上由外省迁来),万历年间中进士。古代的进士在今天一般人的心目中,好像就是十载寒窗的考生得了第,做的也是文官。其实不尽然,即使是知州知府之类,在天下刀兵四起皇上用武之时,往往也需要带兵打仗。他自身会不会武功姑且不论,也要运筹帷幄,谋划对敌。孙传庭就是此类的官儿。而且还算得上是明朝末期的重要将领之一。此人对剿灭造反朝廷的“贼寇”具有强烈的超常积极性,在山西巡抚的任内,大力征兵征粮,强化陕军,并于崇祯九年(1636)在周至县设伏,一举擒杀了农民起义军领袖高迎祥。两年后(1638)又与洪承畴合力击破李自成,造成李闯军处于空前的低谷期。但不久,由于清军突破长城隘口,边防告急。朝廷调孙率军驰援京北。孙对此极不情愿,虽不得不从,但仍坚持陕军不得他调,而是集中力量剪除农民军。在这方面,他难免与朝廷的指令有所龃龉,触怒崇祯皇帝,而被下狱。崇祯十五年(1642)获释,被任命为陕西总督。仍一心与李自成军决战,但在河南两度交兵均遭大败,最后在潼关之役战死。因于乱军之中,明军终未找到其遗体,故朝廷当时未作殉职将帅勋恤。
  与孙传庭可以大致相对照的另一将领为卢象升(今江苏宜兴人)。此人进升稍晚于孙,乃天启年间进士,任大名知府。崇祯二年(1629),以青年将领之姿率军入卫京师而崭露头角。中间一度曾奉命与农民军作战。崇祯九年,清军入侵喜峰口,他积极请战,朝廷改任其总督宣大山西军务。他奋勇接敌挫清骁势头。两年后清增加兵力,大举入侵明朝内地,卢奉命督师,专与清骁接战。并号召民间有志者参与抗击清军侵凌劫掠。但此正义行动却遭兵部尚书杨嗣昌(今湖南常德人)和总监宦官高起潜百般阻挠压制,他们立意与清方不惜屈辱议和,对卢事事掣肘。卢象升在极度困难的情势下仍誓死对敌,终于1639年1月间在巨鹿(今河北省)与清骁遭遇,经苦战后壮烈牺牲,终年40岁。遗著有《忠肃集》。
  卢象升比孙传庭小约七岁,两人经历亦大致相似,但意向选择差别较大。孙传庭生平最不能容忍的是境内天子的子民叛逆造反欲夺“我主龙庭”,因此他毕生之努力目标是誓死讨伐,必彻底剿灭而后已。相对而言,他对明朝末年间严重的边患,具体说就是后金(后来的清)日益坐大,不断侵扰乃至击破边关深入明朝腹地,烧杀奸掠无所不用其极,却视为次要之患,在皇上督催下不得不去边防接敌,也是浅尝辄止;旋又回京师境内剑指“闯贼”,奋力血拼而不辞付出,可谓至死不悔。
  两人的对照,所差绝不只是方法不同,或先后次序的不同。说穿了,还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同时,也不是简单的出身问题。孙传庭固然是世家子弟,而卢象升,我未详察,但也未必是“貧下中农”出身,或同情农民起义之类。事情都不会如此简单,而是由方方面面的不同因素所决定的。在下还未及详阅卢象升的《忠肃集》全文,但从其毕生精神趋向与行为走势上看,还是有传统的浩然正气贯穿其人生精髓中的。我没有任何根据,证明他对农民起义有什么怜悯和同情之意。相反,他生命中有一个阶段也参与过与农民起义军交战过。(有如500年前的岳飞也率军进剿杨幺起义军),但其生命中的主要阶段与斗争意向还是对后金的。入关深怀忧虑,而是为重大疾患。在许多支各色军队或隐或显畏清和避清的趋向面前,他总是迎难而上,将一生的主要心力用在抗清方面,且最后也毕竟是殉于骁清铁蹄深入内地的战场上,而不是在边关防御的战场上。因之更为壮烈,可敬。
  必须正视的是,在卢象升牺牲的1639年之际,明政府军和农民起义军的主要将领还极少有在京南内地与骁清血拼而牺牲者。他们中有的不是不能碰上(如李自成起义军),而显然是有意无意地避清,而一直未遭遇。张献忠农民军此际则深入四川,急于去建立大西政权。如卢象升这样在京南内地与清入侵者面对面厮拼而牺牲的高级官员却是最早的一个。
  李自成也好,张献忠也罢,他们完全有可能在清军深入长城以内(绕开北京)时与其遭遇的,但他们显然也有避免与骁清过早遭遇可能受挫的考虑,而总是找明军决战。在李自成这一路的考量下,就是急欲斩关破隘,早日进入北京,取代皇位。张献忠入川也暂时避开了骁清主力。但他们没想到的是,迟早要与骁清主力遭遇。而避战的结果是一旦决战则必败无疑。
  果然,当吴三桂献关与清军合兵一起,李自成此时进入皇宫后立即与部将大肆淫掠后妃宫女,沉醉于胜利后的欢娱之中,所以此军队驱驰山海关一线交战,焉有不败之理?而张献忠远在四川也难逃骁清追歼的命运,终于在西充被清军强弩射死。
  后来有人仅将他们的悲惨结局归咎于吴三桂献关与清军合兵而难敌,看来仍为比较直接的表面原因。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他们未登龙位先已腐败,即使没有吴三桂献关一计,终也敌不住长期躲避一旦交战的对手骁骑。在这方面,农民起义军的首领李自成、张献忠一类比明朝抗清将领袁崇焕、卢象升甚至孙传庭还要腐败得快。在这方面,任何后来贴上的身份标签都无法改变其精神实质。
  袁崇焕也好,卢象升也好,他们的斗志和行为虽然没有改变明王朝的危亡,但他们的拒恶抑邪、不畏强暴的行为,无疑是代表着人间正气的一脉,这早已超出改朝换代的表面符号而成为历史某一阶段正气的化身。这些都是不以改朝换代龙椅由何人去坐为转移的。其正与邪的本质,也不完全由表面朝代的转换而更移。
  历史因为有的人具有的正气遗存,才不使后来人总是嗅到那种复杂、难闻的气息,而一经清楚分解,当不致迷惑,清风吹来后便获得了新一轮的清醒。
其他文献
使命  睡吧,我的兄长  枕着大海的涛声  枕着一个腾飞的梦  如倦游的一尾鱼  躺在礁石旁休憩  睡吧,我知道你有一个习惯  平时,看望母亲时候  总是在母亲身边躺一下  哪怕十分钟八分钟  那也是一种满足  你走了,我的兄长  慈母的身边,却留下巨大的虚空  这虚空,没有什么能偿还得清  你走了,不,你睡了  这一走,再没有可以折返的回程  再也没有可以唤醒的可能  我一遍一遍念叨着  你的年
期刊
南海碧波,漫天星辰。  2019年12月27日20时45分,一声轰隆隆巨响,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从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拔地而起,将实践二十号卫星准确送入近地点192千米、远地点6.8万千米的预定轨道,实现了筑梦九天的又一次胜利进军。  對于“80”年代加入航天的人来说,“百次”可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这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第144次航天发射,也是中心技术部高级工程师郭学文参与执行的第144次发射任务。
期刊
一  从离开塔城边防到杂志社,后又转业安置在边城博乐,完成了一种轮回,一晃过去了13年。对于在边防种下了一连串梦想的我来说,对老部队始终有种“千年不断娘家路”的感觉。一有时间,我总会跟老部队熟识的哥们儿侃些话题。他们当中有些还在驻守边防,有些已经和我一样,脱下军装,转兵为民了。无论时间和地点以及身份如何转换,曾经驻防守卡的日子一煲就热。  “吕参,你最爱的那座红哨楼,已经拆掉了,它好像一直盼你回来
期刊
正当我写回忆“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陈芳允的文章时,遇到了与陈老先生有亲密关系的另外一位科学家刘永坦,他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双院士。当年刘永坦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时的推荐人就是陈芳允老先生。  2019年初,我在电视上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为刘永坦院士颁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章的镜头。在新闻媒体上对刘永坦院士的报道陡然增加,他为了实现新体制超视距雷达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40年如一日,不屈不挠
期刊
2006年8月的这个中午,好像注定我要走入另一种生命。当我在书房望柳庄忙忙碌碌地触摸媚丽的阳光时,茫茫尘世的另一端一位藏族老人的双眼刺穿我记忆深处的疼。  为了找到很久以前收藏的一张青藏公路地图,我翻箱倒柜,把书房几乎倒腾得底儿朝天。地图最终也没找着,倒是一本厚书里咣当一声滑落下一把小巧的藏刀。它像一个武士从队列里站出,要同我交谈。我有些措手不及,但很快就镇静下来。  我是收藏这把藏刀的主人,我仍
期刊
盛夏時节的西北高原郁郁葱葱,一派阳光明媚的景象。山脚下一个隐秘的平房里,刚刚被中央宣传部和军委政治工作部评为“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的战略支援部队某部高级工程师淳静正带着课题组就某课题热火朝天地进行实地论证。  少年追梦汇匠心  1972年3月的一天,淳静出生在湖南常德一个偏僻的村庄里。事实上,淳静的父母都不姓淳,他父亲姓沈,母亲姓郭,父母非常恩爱,所以两人决定从各自的姓中各取一半,作为孩子们的姓。
期刊
第一日下着雨。  这雨丝如牛毛,它结成了水珍珠便会从瓦檐上坠下,不知是在蕉叶还是青石板上作着回响。因为下雨,江南的初秋倒是十分凉爽。傍晚,顶着雨,我走进了黄山脚下这片古老的徽派建筑中,在老街寻了处叫作“山水人家”的客栈。我冲了个快澡,沏了杯淡茶,倚卧在破旧的藤椅上,任由雨的呢喃来安顿我疲惫的身心。  喔,真是的,走出家门,便有江湖。遇见芭蕉,已为飘零。一灯一茶,何须参禅。江南夜雨,亦是風情。  我
期刊
军旅诗又叫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军旅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军旅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军旅诗就有两千余首。其中有些宏伟的篇章不但是汉族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极具历史意义。  军旅诗可以说是唐代汉族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无论是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
期刊
为写一部报告文学,我走进罗布泊。  经吐鲁番、托克逊,穿过条条寸草不长、山洪留下斑斑痕迹的干沟,翻过高入蓝天白云的天山山梁,抵达塔里木盆地的东北部边缘。我记得我的乡人骆宾王随唐军曾入交河、天山、疏勒等地,留有不少军旅边塞诗篇,“阴山苦雾埋高垒,交河孤月照连营”“阵云朝结晦天山,寒沙夕涨迷疏勒”。交河故城位于吐鲁番市西10公里,唐时统辖西域最高军政事务的安西都护府,曾设立于此。骆宾王当年是否不辞辛劳
期刊
1996年初夏,臺湾蒙古族女诗人席慕蓉第一次回到自己故乡的草原,听到一种最接近自然的演唱时,曾作过这样细致动人的描述:  他的歌声横过草原,  天上的云忘了移动,  地上的风忘了呼吸……  毡房里火炉旁的老人,  忽然间想起过去的时光,  草地上挤牛奶的少女,  忽然间忘记置身何处;  所有的心,所有的灵魂,  都跟随着他的歌声,  在旷野里上下回旋飞翔,  久久不肯回来……  席慕蓉说的“他的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