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写一部报告文学,我走进罗布泊。
经吐鲁番、托克逊,穿过条条寸草不长、山洪留下斑斑痕迹的干沟,翻过高入蓝天白云的天山山梁,抵达塔里木盆地的东北部边缘。我记得我的乡人骆宾王随唐军曾入交河、天山、疏勒等地,留有不少军旅边塞诗篇,“阴山苦雾埋高垒,交河孤月照连营”“阵云朝结晦天山,寒沙夕涨迷疏勒”。交河故城位于吐鲁番市西10公里,唐时统辖西域最高军政事务的安西都护府,曾设立于此。骆宾王当年是否不辞辛劳翻越天山山脉,抵达我现时所在的博斯腾湖旁,没有考证,他的边塞诗章好似没有涉及此地,更没有提及烟波浩渺的罗布泊。
罗布泊,蒙古语是指多水汇入的湖。20世纪50年代,罗布泊水域还有四千余平方公里,可到1972年,浩瀚的罗布泊痛苦地干涸了。罗布泊的消失,成为一个谜。1980年五六月间,著名的科学家彭加木率队考察,在这里不幸失踪。1996年6月,探险家余纯顺徒步横穿罗布泊,不幸遇难。也是在同样的6月,我们乘上越野车,向扑朔迷离、变幻莫测的罗布泊腹地进发。
一条丝带般的黑色公路在广袤的大漠上延伸。越野车像匹撒野的骏马,奔跑在望不到边际的旷漠上。几十年前,我军几支精锐部队听从党中央、毛主席的召唤,为了中国“不但要有飞机、大炮,还要有原子弹”的勇气和抱负,千里迢迢翻山越岭到这里,又扛着武器装备冒着雄健的漠风、狂沙,徒步向罗布泊腹地挺进,他们在千年荒漠中不知吃了多少苦头,才赶到了在那地图上可以找到的孔雀河畔、罗布泊边。他们用重锤深深地砸下铁桩,固住帐篷,谁也没有想到,当他们解除路途劳顿、呼呼入睡之际,虎啸狼嚎般的风声将他们唤醒,他们在帐篷里顿觉气温骤降,个个拥挤在一起,卷进篷里的风沙呼啸打转。帐篷外是另一番天地,穿着皮大衣荷枪实弹的哨兵,被一阵沙石刮倒,他艰难地站起,又被更为猛烈的沙石打倒,他看不到一切,他后来说天地间像扣着的一只大黑锅,他趴在地下,慢慢地爬向帐篷,他抓住帐篷的绳索时,呼呼呼的几声啸吼,他明显地感觉到了,是帐篷被刮起,他被帐篷带上天空,他知道,如果失手,就会粉身碎骨,他双手死死地攥着篷绳,冲锋枪在肩膀上啪啪摔打,狂风不知将他吹向何处,他感觉到只要紧紧抓住,帐篷的降落会像降落伞那般,也许有条活路。果真,当第二天人们找到他时,他已在一公里之外,脸、手被沙石打烂,军大衣被风沙撕咬得像张灰色的羊皮。这时,他才得知,昨夜另有一名哨兵失踪,后用直升机也沒找到他的踪影。
那时的部队是在极其秘密的情形下行动的。我记得我的一位金华一中的老校友,20世纪50年代她已是著名的化爆专家,当时分管这项工作的张爱萍亲点她出阵,她告诉家人要出差,第二天就出发,她丈夫说,他也要出差,他是武器装备研究专家,他们放下幼小子女,各自匆匆走出家门,登车离开北京。谁也没有料到,他们在罗布泊的原子弹试验基地诧异地碰面了。就是这位女专家带领的效应测试人员,准确地报告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当量。北京坐镇指挥的周恩来总理,已得知蘑菇云的升起,他说再等一等,等到当量的准确报告,才确信是爆炸成功,他报告了毛泽东主席。后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这次试验有功人员代表时,周恩来总理紧紧握住她的手说:“女代表!女代表!”这批接见人员中仅她一位女性。
越野车继续向罗布泊腹地奔驰,当年修向试验中心地带的道路已经破损,车子在茫茫的戈壁中颠簸,脑袋不时撞到车顶,嘭嘭直响。漫无边际的旷漠,黑铁般的石砾铺满大地,壮阔、雄浑。车子以120迈的速度飞奔,没有道路,方向就是线路,地面有条条车轮碾压的痕迹,像一把拽不到头的粗线面条,柔和地漂游在浩瀚的漠海上。我们沿着这一排柔和的车痕,向一望无尽头的前方突进。
太阳白生生地悬在头上,火烧火燎。我透过车窗远望,四周坦荡无际,我们一行人都感觉到,在这辽阔的天地间呼吸、行进,胸襟自觉舒坦、宽敞,仿佛换了人间。大地无限地平展延伸,偶见几个隆起的高坡,陪同人员告诉我,那里有当时构筑的地下效应工事,为获取资料,当时在与原子弹爆心不等的距离,都由工程部队昼夜奋战,构筑了地下坑道,放置了各种动物。我们还远远地绰约可见大炮、坦克的残骸,还有历经几十年的各种露天建筑群楼、桥梁,有的破损倒塌,成为废墟,有的完好如初,巍然屹立,它们由各种不同的材料构建而成,在原子弹爆炸的高温和冲击波后,显示各自的惨烈与悲壮。
“爆心快到了。”陪同人员告诉说。我们伸长脖子,目光搜寻着早已从照片上看过的那座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时倒塌的铁塔,当我们从空旷的戈壁远处,影影绰绰望得一团扭曲的钢铁藤蔓渐渐清晰时,五个多小时奔波的疲惫顿时烟消云散。打开车窗,滚烫的漠风扑面而来,鼻腔、嗓子眼立时干燥闷热,但大伙还是不约而同地呼叫起来。
越野车戛然停住,我们几位军人抢先跳下,荒莽的戈壁大漠上衬映着一幅龙骨般的钢铁框架,一根粗大的钢管像巍峨的脊梁托起龙的高大身躯,其他粗细不等的钢铁残骸如根根筋骨、腿骨衬出龙的庞大身姿。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就是在这座高达102.438米的铁塔上爆炸成功的。沉闷、剧烈的爆炸,铁塔上半部化作气体、液体,随着冲击波飘散而去,下半部比碗口还粗的12根钢管,瞬间变得火红,柔软地瘫卧在大地上。当巨大的蘑菇云升起,在戈壁深处栉风沐沙奋战数载的部队指战员,无不激动得涌出热泪。我在洛阳曾采访过当时开升降机送这颗原子弹上塔的一位老职工,他说他那时就坐在这原子弹上,开着升降机徐徐地升到百米高的铁塔上,那时手续很严格,各道工序的参与者都在工作表上签字,以示负责。他送上去后,将原子弹移置高耸云天的铁皮屋里,再由工程技术人员安装。可想而知,那是一项一丝不苟的庄重事业。
在这钢铁的废墟前,1986年10月16日立起一块花岗岩碑,上面刻有开国上将、为“两弹一星”立下赫赫功绩的张爱萍的手迹:“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十五时,我国首次核试验爆心。”我国1985年已宣布停止大气层核试验,从此,罗布泊又恢复了它久远的沉寂和神秘。当我们庄严地站立在将军题写的这块石碑和这副似龙如虎的钢架前,无不为我国我军的科技工作者和优秀的指战员骄傲和自豪,是他们,在这洪荒的罗布泊腹地,为中华民族撑起了坚强的脊梁。 我们围着这副钢架和石碑走了三圈,发现黑色的废墟旁长有一束瘦绿的小草,中间还有一根纤细的花茎,一朵浅黄色的花儿,在这渺无人烟的漠野上,鲜丽地开放着。
伟 人 山
罗布泊腹地有座伟人山,多年来我一直念着它。
那是6月的一天,我们刚从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响的纪念地回到马兰,便乘上越野车直奔地下核试验地。
离开营区,车子向着东南方疾驰,原野上高耸挺拔的白杨向后隐退,茫茫的绿草地一片片地迎面扑来。新疆广袤的地域上,有水就有草木,就有人类活动,就有热闹繁华的城镇;缺水处,便是荒寂的戈壁、沙漠。难怪,新疆有份大型文学期刊称《绿洲》。绿洲,是现实的美好,又是美好的期冀。
在我们的视野里,紧接着是几百里的荒无人烟。黄澄澄的厚重的苍凉,反衬得整个天空也是黄澄澄的,连成漫漫的无限怅惘。看来天气有变。越野车在海洋般的怅惘中飞奔,不一会工夫,漠风卷起沙尘呼啸着弥漫过来,刹那间,原本昏黄的太阳消遁在沉沉的苍穹中,我们仿佛陷埋在黑色的世界里。沙砾暴雨似的狂敲越野车,哐哐地、沙沙地跳弹。我们无法辨认方向,只好停下。大约半个来小时,风势稍为平息,太阳在昏迷的天幕上模糊出一个印影,我们的越野车又缓缓前行,这时,我们隔窗看到,远处戈壁升起一柱巨烟,直直地窜向天际,又旋转着在天地间移动。此时此刻,我恍然觉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致,不是古代诗人的奇思妙想,而是自然界实景真情的生动写照。
车子还在被轮胎碾磨出条条凹槽的茫茫戈壁上奔跑。我们清晰地看到相距一段就有几块碑石,上面赫然刻写着鲜红的大字——永久性沾染区。陪同人员告诉我们,那是当年的地下核试验处。我心不禁震撼,昔日千军万马涌动、全国上下欢呼的动力,竟发自这么一块僻远而又荒芜的地方。
越野车突然停在一座小山前。我们下车四顾,陪同人员对着寸草不长的灰秃的酥松山体说,这又是一处试验地,那时坑道掘进,核弹在山的深处试爆,炸得整座山都跳起好几米,震得某些国家的决策者心里发怵。在纷繁的国际舞台上,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打压我们,而我们浴火重生的中华民族,却像远方的大山那样巍然屹立。
“大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一身戎装的基地军人指向那座横亘大漠深处的大山说,“那,我们就叫伟人山。你们看,整座山体,多像毛泽东仰卧的模样!”
这时,风止云静,天晴朗明。山顯得那么的壮阔、清晰,好像一下拉近了许多。我们放眼望去,横卧的山形,徐徐呈现出毛泽东的容颜,饱满的天庭,高挺的鼻梁,微合的嘴唇,背梳的头发,与整个丰满的面部、起伏宽广的胸襟,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我们情不自禁,一次次地啧出声来,躺卧着的毛泽东老人家的形态是那样的平和,那样的亲切,那样的安详,我从心底说出:“大自然竟有如此神奇绝妙的景象!”
陪同人员告诉我们,这还是老司令员的功劳呢!他说,司令员是20世纪50年代第一批开进这块像浙江省面积一般大的核试验领地的部队成员,那时他是工程兵的一名技术干部,他们扎帐篷、建营地、立铁塔、挖地道,在茫茫的旷漠中建成了我国的核试验基地,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试爆创造了先决条件。核爆的成功,使中国人民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腰杆挺得更为硬朗。那时,司令员他们虔诚而又坚定地认为,毛泽东的话就是巍巍的标杆,立在理想的前方,必须不懈地去追赶、去奋斗。他们风餐露宿,昼夜奋战,一次次地完成了艰巨的试验任务。成功令他喜悦,理想让他心胸大漠般的坦荡,肩膀大山似的崇高。毛泽东的逝世,司令员悲痛了很久很久,他决定一辈子扎根戈壁,让这身骨肉贡献给国防强军的事业。有次,他出差到北京,首先去毛主席纪念堂瞻仰老人家的遗容。几天后他回到基地,回到了地下核试验基地的官兵们中间。这时,他站在这座正在掘进的山体坑道口,眺望远处起伏连绵的大山,突然惊喜地发现,那山不正像在北京看到过的毛泽东主席安详平和的形象吗?!啊,毛主席他老人家不正是和我们指战员终日在一起,静静地守护着这片神圣的土地,护卫着祖国的壮丽与尊严吗?!
伟人山的美名就这么一下子传开了!
从此,基地的指战员每有余暇,总要到这里来,怀着崇敬的心情,远远地眺望这座巍峨的大山,眺望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这座毛泽东的卧像。当一轮喷薄的红日从大山上冉冉升起时,整个试验场到处是金灿灿的辉煌,生发着蓬蓬勃勃的一派生机。
听说南海有座“毛公山”,形态酷似毛泽东,国内外慕名瞻仰者络绎不绝;河北赤城也有座伟人山,我曾伫立在明时朱棣北进打败外敌侵扰的高高的山岭上遥望,那形神兼备的景象,也触动了我的心灵。我感觉,就磅礴的气势、逼真的形象,罗布泊那座为最。
在罗布泊腹地发现、欣赏伟人山,是马兰人的一种广阔胸怀,又是神圣使命的一种再现与延伸。有位军旅作家说过:“为了避开世界,我们筑起了墙;而为了接近世界,我们又在这墙上开了窗。为了和平,我们宣称要消灭战争;而为了最后要消灭战争,我们又不得不拿起枪。”为了不让具有大规模杀伤力的核武器残害人类,我们不得不拥有核武器;为了人类的永久和平,我们必定最终消灭核武器。
青海海晏美丽的金银滩上,曾经有座神秘的核武器研究院——原子城。这座与罗布泊试验基地同时由我军建造的城池,如今已成为人们悉心游览、回溯历史的一块胜地。大好河山是留给人类的,人们总有一天会自由地往来于如今仍是军事禁区的罗布泊那块神秘的领域,撩开红盖头般美丽的面纱,欣赏那青春少女般清明玉洁的孔雀河,仰望那雄伟壮丽、勃发光彩的伟人山。
孔 雀 河
孔雀河,是条美丽的河。
天山的积雪缓缓融化,条条涓涓的细流汇集成河,一路奔腾而下,进入博斯腾湖的怀抱。博斯腾是蒙语的称谓,无边无际的意思,道出了湖的恢宏气势和它那波澜壮阔的远景。湖北侧不远处的乌什塔拉,也是蒙古语赋予的美名——小小的柳树,如今是马兰基地所在地。
博斯腾湖水穿越铁门关峡谷,经库尔勒、尉犁,一路向东,逶迤、澄澈的碧水,如同维吾尔族姑娘曼妙的舞姿,舒展,柔美,越过戈壁大漠,流向浩瀚的罗布泊。罗布泊就像孔雀开屏那样,热情豪放地展示它翠绿的又镶嵌有序图案的瑰丽景色。 孔雀河与罗布泊是生命的共同体,从容、坦荡地闪烁在祖国西部边陲的大地上。
要去看看孔雀河。为了当年修建核试验基地的将士们,也为了我同室战友的重托。
六月的江南,杨梅紫红,是阴雨连绵的梅雨时节;北京城草木葱翠,槐花绽放,四处洋溢芳香;这时的马兰基地,穿天杨一排排如一列列伟岸的兵阵,傲然屹立在大漠的边缘,“哗哗啦啦”摇曳的茂密枝叶,犹如一面面猎猎招展的旗帜,呼唤成兵营的雄壮气势。我们的越野车驶出基地,驶向广袤的荒漠原野,皮肤的感觉就不如在基地时的滋润、舒适,而是有些紧绷绷的,吸进的空气也觉得燥热起来。
与我同室的女性战友,原是工程兵文工团的舞蹈演员。20世纪60年代初,他们歌舞队经过严格的政治审查,选出部分演员,代表部队机关深入核试验基地慰问演出。那时的工程部队,有的盖基地所在地的营房,有的在上游的一条河段筑水库,有的在大漠深处构建核爆铁塔,有的在不同的方位构筑核效应的工程和各式建筑,其中有支部队就驻扎在孔雀河畔。歌舞队抵达孔雀河畔时,艰难奋战在大漠的指战员异常兴奋,视他们为亲人。领导吩咐炊事班派人到孔雀河逮鱼:“你们一定要抓几条大鲤鱼给他们尝尝!”部队刚进入孔雀河畔时,清澈的河水里游弋着大小不等的成群鱼类,尤其是鲜红的鲤鱼更为人注目。战士们说,那鱼傻得很,见人也不逃,我们用钩子就钩上来了。是啊,自从往东百里的楼兰古城消亡,这段孔雀河上也许再也没有人群踏进,河中鱼类的遗传记忆里,很难再有人类捕捉时的惊慌、恐惧的印象啦!
我的这位战友,那时只有十六七岁,她说我们女队的演员大都在二十岁以下,个个出落得亭亭玉立,男队的演员也很年轻,战士们看到我们从数千里外的都市赶到他们常年飞沙走石的现场,情绪亢奋。晚上坐在戈壁滩上看节目,掌声雷鸣般地在罗布泊的腹地滚动。就在那天演出的晚上,回帐篷休息,沉睡中被阵阵呼啸的狂风惊醒,扬起的沙石敲打在帐篷上,发出“嘣嘣嚓嚓”的响声,我们年轻的演员有些惧怕,蜷缩在被窝里,队长坐起,安慰大家。谁知风越刮越大,呼地一吹,将帐篷的一角掀起,沙石席卷而入,大家“伊呀呀”地惊叫,队长和几位演员立即从里侧压住帐篷,可狂风又将另一角呼啸撩起,连绳带桩“噼啪噼啪”地打在帐篷上。男演员帐篷的队友们听到我们的呼叫,队长和几位大个猫腰冲过来帮忙,我们有的还裸着背,但那时什么也顾不得了。为了保护我们女演员的安全,这一夜,男演员就和衣压靠在我们的帐篷外。那时部队的帐篷扎在地窝子里,半截高出地面,这样的安顿,也时常遭遇大漠狂风的侵袭。晨曦初露,大伙起床端盆到孔雀河洗漱,河水依旧清澈、纯净,我们以河当镜,照出一个个灰头土脸的模样,戏谑声顿时荡漾在河面上。
孔雀河,是条生命的河。
苍穹下,越野车在空旷的大漠深处奔驰,车后旋起滚滚尘埃,我稍微按下玻璃窗,一股热浪呼地扑进来。这季节,在马兰基地的树荫下,爽风习习,气色宜人,而在这罗布泊地域,没有绿色,没见飞禽走兽,灰褐的大地无边无垠,偶尔有点起伏,仅是一堆堆微弱的沙丘,上面的几蓬红柳已经枯萎,没有呻吟的机会了,它们的生命中止于何年?部队开进时是这样的景象吗?
越野车如一匹野马,毫无羁束地奔驰,时有颠簸,也像飞起来那样,只闻得车底传导上来轮子碾压沙石的“沙沙”声。远处的景色茫茫地没有尽头,如有尽头,那是天地间的一条沉沉的界线。界线永远横亘在我们视野的远方。
我跟车上人说起采访开国上将陈士榘的情景。时任军委工程兵司令员的陈士榘,于1958年7月被国防部任命为特种工程指挥部司令员兼政委。老将军精神矍铄,说起奉中央军委之命,勘察核试验场区的情形时,眉飞色舞,侃侃描述:初步勘察敦煌以西的点不理想,就兵分两路向罗布泊中心地带挺进,一路由敦煌继续西行,另一路经哈密、吐鲁番到乌什塔拉,从西北方向罗布泊进发。勘察队负重前往。我与万毅等几人是冒险乘坐一架苏式小飞机,飞了三个多小时,翻越天山到达塔里木盆地边缘的。张志善他们那路由敦煌向西直插,在罗布泊附近发现一架帆布翼飞机,这种小飞机可乘八人,在距机百米左右的地方躺着四具干尸,三男一女,不远处还散落着手枪、金条。估计是当年国民党军败退时紧急起飞的。可是罗布泊地區大多是荒漠,干燥,不适宜人类生存,否则楼兰人也不会舍弃家园,奔走他乡。这三男一女一定是干渴致死。人称罗布泊是“死亡之海”……
恶劣的自然环境给那时创建基地的指战员造成极大的困难,而干事业又往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惨重的代价又往往发生在难以预测的瞬间。身经百战的老将军说起这些,还是难以掩饰心中的苦痛。他说,地质队的一位女技术员在帐篷口看报,一阵风过来,将报纸刮跑了,她提起花裙子追过去,谁也没想到,这一追,再也没有回返。部队盖“干打垒”的住处,到孔雀河旁割芦苇,狂风卷来,有位战士神秘失踪,风停歇了,指战员拉网式寻找,没有发现蛛丝马迹。一年后,这位战士的遗体竟在附近的芦苇丛中发现,枪和水壶还挎在肩上,而身躯与旁边的芦苇一样,已经干枯。
罗布泊地区缺水,空气中含水量仅有百分之三十。在这样的环境中施工作业,部队便十分珍惜水源。当时用水,有的是外拉,有的是想法积蓄平时的雨雪,点滴的水源如同生命。陈士榘说,有次到部队,天很热,人家递过来大半杯水,我接过就喝,可水到嘴里,觉得有软乎乎的东西,一看,原来杯下有一层已经煮熟的蚊子,我不好意思捞出来,就连水带蚊一同落肚,心想,煮过的昆虫也有营养。在那里,水是多么的珍贵啊!
听了我的叙述,陪同人员感慨:“创业艰难,我们铭记着前辈的功绩!现在,基地的各个点上,条件大有改善,生活用水、饮用水都很好,院区绿化已成规模,自然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但部队以前驻扎过的那段孔雀河已经干涸了,罗布泊泱泱水泊的景观已经不再。”
孔雀河如同一条永远扯不断的脐带,连接罗布泊。在短短的十几年里,碧波浩渺的罗布泊、清澈湛蓝的孔雀河,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这让长期关注、关切这一地域的人们,心头嵌入了无法化解的痛。我心茫然:是罗布泊的干涸殃及孔雀河,还是孔雀河的断流枯竭了罗布泊?心里有所臆想,但不敢言说。人们的言谈话语中,一句“罗布泊神秘地消失了”,浑浑然迷隐了多少深层的意味。
阳光灼灼,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和一波波澎湃的热浪,蒸得我们汗水涔涔,军装上的汗渍烤出一张张不规则的地图。孔雀河干涸的河床,隐隐约约地横在我们面前,犹如一条巨型的游龙,延伸在漫无边际的荒漠上。我们徒步走近,满怀深情却又不无遗憾地扑入它的怀抱。昔日青春芳华的战友泼水嬉戏、留下无数靓影的孔雀河,如今是干沙砾石遍布,白花花的盐碱给整条河床勾画出有别于周遭的鲜明痕迹。盐碱滩边的几棵胡杨已经枯萎,与一旁的两棵早已蚀脱树皮仅显骨骼的胡杨,构成了一幅千年不倒的坚韧图案。我看着看着,有种难以名状的悲壮涌上心头。几蓬红柳,仅剩短短的根茬,堆堆沙土培护,似乎寄托着无奈无助的期盼;原先蓬勃的芦苇、芨芨草,没有了踪影,就连不远处部队挖掘的“地窝子”,也已被岁月抹平,仅有几处倾颓的“干打垒”,在风沙流年里还承载着往昔的艰辛与梦想。
回去我该怎样向往日在这里生活、奋斗过的战友述说此时此刻的见闻和我的心境呢?听说孔雀河上游的库尔勒市、尉犁城,河畔绿草茵茵,树木成荫,景色迷人,成为人们游览观光的胜地;汇入孔雀河水的大西海子水库,波光粼粼,鱼跃鸟翔,清洌洌的库水灌溉着几十万亩良田。那汇入罗布泊的孔雀河下游,何时能够再现活力,一改荒芜的现状,风停沙退、河水奔流、果木成林、牛羊遍地呢?
孔雀河,我们心中的河!
经吐鲁番、托克逊,穿过条条寸草不长、山洪留下斑斑痕迹的干沟,翻过高入蓝天白云的天山山梁,抵达塔里木盆地的东北部边缘。我记得我的乡人骆宾王随唐军曾入交河、天山、疏勒等地,留有不少军旅边塞诗篇,“阴山苦雾埋高垒,交河孤月照连营”“阵云朝结晦天山,寒沙夕涨迷疏勒”。交河故城位于吐鲁番市西10公里,唐时统辖西域最高军政事务的安西都护府,曾设立于此。骆宾王当年是否不辞辛劳翻越天山山脉,抵达我现时所在的博斯腾湖旁,没有考证,他的边塞诗章好似没有涉及此地,更没有提及烟波浩渺的罗布泊。
罗布泊,蒙古语是指多水汇入的湖。20世纪50年代,罗布泊水域还有四千余平方公里,可到1972年,浩瀚的罗布泊痛苦地干涸了。罗布泊的消失,成为一个谜。1980年五六月间,著名的科学家彭加木率队考察,在这里不幸失踪。1996年6月,探险家余纯顺徒步横穿罗布泊,不幸遇难。也是在同样的6月,我们乘上越野车,向扑朔迷离、变幻莫测的罗布泊腹地进发。
一条丝带般的黑色公路在广袤的大漠上延伸。越野车像匹撒野的骏马,奔跑在望不到边际的旷漠上。几十年前,我军几支精锐部队听从党中央、毛主席的召唤,为了中国“不但要有飞机、大炮,还要有原子弹”的勇气和抱负,千里迢迢翻山越岭到这里,又扛着武器装备冒着雄健的漠风、狂沙,徒步向罗布泊腹地挺进,他们在千年荒漠中不知吃了多少苦头,才赶到了在那地图上可以找到的孔雀河畔、罗布泊边。他们用重锤深深地砸下铁桩,固住帐篷,谁也没有想到,当他们解除路途劳顿、呼呼入睡之际,虎啸狼嚎般的风声将他们唤醒,他们在帐篷里顿觉气温骤降,个个拥挤在一起,卷进篷里的风沙呼啸打转。帐篷外是另一番天地,穿着皮大衣荷枪实弹的哨兵,被一阵沙石刮倒,他艰难地站起,又被更为猛烈的沙石打倒,他看不到一切,他后来说天地间像扣着的一只大黑锅,他趴在地下,慢慢地爬向帐篷,他抓住帐篷的绳索时,呼呼呼的几声啸吼,他明显地感觉到了,是帐篷被刮起,他被帐篷带上天空,他知道,如果失手,就会粉身碎骨,他双手死死地攥着篷绳,冲锋枪在肩膀上啪啪摔打,狂风不知将他吹向何处,他感觉到只要紧紧抓住,帐篷的降落会像降落伞那般,也许有条活路。果真,当第二天人们找到他时,他已在一公里之外,脸、手被沙石打烂,军大衣被风沙撕咬得像张灰色的羊皮。这时,他才得知,昨夜另有一名哨兵失踪,后用直升机也沒找到他的踪影。
那时的部队是在极其秘密的情形下行动的。我记得我的一位金华一中的老校友,20世纪50年代她已是著名的化爆专家,当时分管这项工作的张爱萍亲点她出阵,她告诉家人要出差,第二天就出发,她丈夫说,他也要出差,他是武器装备研究专家,他们放下幼小子女,各自匆匆走出家门,登车离开北京。谁也没有料到,他们在罗布泊的原子弹试验基地诧异地碰面了。就是这位女专家带领的效应测试人员,准确地报告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当量。北京坐镇指挥的周恩来总理,已得知蘑菇云的升起,他说再等一等,等到当量的准确报告,才确信是爆炸成功,他报告了毛泽东主席。后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这次试验有功人员代表时,周恩来总理紧紧握住她的手说:“女代表!女代表!”这批接见人员中仅她一位女性。
越野车继续向罗布泊腹地奔驰,当年修向试验中心地带的道路已经破损,车子在茫茫的戈壁中颠簸,脑袋不时撞到车顶,嘭嘭直响。漫无边际的旷漠,黑铁般的石砾铺满大地,壮阔、雄浑。车子以120迈的速度飞奔,没有道路,方向就是线路,地面有条条车轮碾压的痕迹,像一把拽不到头的粗线面条,柔和地漂游在浩瀚的漠海上。我们沿着这一排柔和的车痕,向一望无尽头的前方突进。
太阳白生生地悬在头上,火烧火燎。我透过车窗远望,四周坦荡无际,我们一行人都感觉到,在这辽阔的天地间呼吸、行进,胸襟自觉舒坦、宽敞,仿佛换了人间。大地无限地平展延伸,偶见几个隆起的高坡,陪同人员告诉我,那里有当时构筑的地下效应工事,为获取资料,当时在与原子弹爆心不等的距离,都由工程部队昼夜奋战,构筑了地下坑道,放置了各种动物。我们还远远地绰约可见大炮、坦克的残骸,还有历经几十年的各种露天建筑群楼、桥梁,有的破损倒塌,成为废墟,有的完好如初,巍然屹立,它们由各种不同的材料构建而成,在原子弹爆炸的高温和冲击波后,显示各自的惨烈与悲壮。
“爆心快到了。”陪同人员告诉说。我们伸长脖子,目光搜寻着早已从照片上看过的那座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时倒塌的铁塔,当我们从空旷的戈壁远处,影影绰绰望得一团扭曲的钢铁藤蔓渐渐清晰时,五个多小时奔波的疲惫顿时烟消云散。打开车窗,滚烫的漠风扑面而来,鼻腔、嗓子眼立时干燥闷热,但大伙还是不约而同地呼叫起来。
越野车戛然停住,我们几位军人抢先跳下,荒莽的戈壁大漠上衬映着一幅龙骨般的钢铁框架,一根粗大的钢管像巍峨的脊梁托起龙的高大身躯,其他粗细不等的钢铁残骸如根根筋骨、腿骨衬出龙的庞大身姿。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就是在这座高达102.438米的铁塔上爆炸成功的。沉闷、剧烈的爆炸,铁塔上半部化作气体、液体,随着冲击波飘散而去,下半部比碗口还粗的12根钢管,瞬间变得火红,柔软地瘫卧在大地上。当巨大的蘑菇云升起,在戈壁深处栉风沐沙奋战数载的部队指战员,无不激动得涌出热泪。我在洛阳曾采访过当时开升降机送这颗原子弹上塔的一位老职工,他说他那时就坐在这原子弹上,开着升降机徐徐地升到百米高的铁塔上,那时手续很严格,各道工序的参与者都在工作表上签字,以示负责。他送上去后,将原子弹移置高耸云天的铁皮屋里,再由工程技术人员安装。可想而知,那是一项一丝不苟的庄重事业。
在这钢铁的废墟前,1986年10月16日立起一块花岗岩碑,上面刻有开国上将、为“两弹一星”立下赫赫功绩的张爱萍的手迹:“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十五时,我国首次核试验爆心。”我国1985年已宣布停止大气层核试验,从此,罗布泊又恢复了它久远的沉寂和神秘。当我们庄严地站立在将军题写的这块石碑和这副似龙如虎的钢架前,无不为我国我军的科技工作者和优秀的指战员骄傲和自豪,是他们,在这洪荒的罗布泊腹地,为中华民族撑起了坚强的脊梁。 我们围着这副钢架和石碑走了三圈,发现黑色的废墟旁长有一束瘦绿的小草,中间还有一根纤细的花茎,一朵浅黄色的花儿,在这渺无人烟的漠野上,鲜丽地开放着。
伟 人 山
罗布泊腹地有座伟人山,多年来我一直念着它。
那是6月的一天,我们刚从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响的纪念地回到马兰,便乘上越野车直奔地下核试验地。
离开营区,车子向着东南方疾驰,原野上高耸挺拔的白杨向后隐退,茫茫的绿草地一片片地迎面扑来。新疆广袤的地域上,有水就有草木,就有人类活动,就有热闹繁华的城镇;缺水处,便是荒寂的戈壁、沙漠。难怪,新疆有份大型文学期刊称《绿洲》。绿洲,是现实的美好,又是美好的期冀。
在我们的视野里,紧接着是几百里的荒无人烟。黄澄澄的厚重的苍凉,反衬得整个天空也是黄澄澄的,连成漫漫的无限怅惘。看来天气有变。越野车在海洋般的怅惘中飞奔,不一会工夫,漠风卷起沙尘呼啸着弥漫过来,刹那间,原本昏黄的太阳消遁在沉沉的苍穹中,我们仿佛陷埋在黑色的世界里。沙砾暴雨似的狂敲越野车,哐哐地、沙沙地跳弹。我们无法辨认方向,只好停下。大约半个来小时,风势稍为平息,太阳在昏迷的天幕上模糊出一个印影,我们的越野车又缓缓前行,这时,我们隔窗看到,远处戈壁升起一柱巨烟,直直地窜向天际,又旋转着在天地间移动。此时此刻,我恍然觉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致,不是古代诗人的奇思妙想,而是自然界实景真情的生动写照。
车子还在被轮胎碾磨出条条凹槽的茫茫戈壁上奔跑。我们清晰地看到相距一段就有几块碑石,上面赫然刻写着鲜红的大字——永久性沾染区。陪同人员告诉我们,那是当年的地下核试验处。我心不禁震撼,昔日千军万马涌动、全国上下欢呼的动力,竟发自这么一块僻远而又荒芜的地方。
越野车突然停在一座小山前。我们下车四顾,陪同人员对着寸草不长的灰秃的酥松山体说,这又是一处试验地,那时坑道掘进,核弹在山的深处试爆,炸得整座山都跳起好几米,震得某些国家的决策者心里发怵。在纷繁的国际舞台上,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打压我们,而我们浴火重生的中华民族,却像远方的大山那样巍然屹立。
“大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一身戎装的基地军人指向那座横亘大漠深处的大山说,“那,我们就叫伟人山。你们看,整座山体,多像毛泽东仰卧的模样!”
这时,风止云静,天晴朗明。山顯得那么的壮阔、清晰,好像一下拉近了许多。我们放眼望去,横卧的山形,徐徐呈现出毛泽东的容颜,饱满的天庭,高挺的鼻梁,微合的嘴唇,背梳的头发,与整个丰满的面部、起伏宽广的胸襟,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我们情不自禁,一次次地啧出声来,躺卧着的毛泽东老人家的形态是那样的平和,那样的亲切,那样的安详,我从心底说出:“大自然竟有如此神奇绝妙的景象!”
陪同人员告诉我们,这还是老司令员的功劳呢!他说,司令员是20世纪50年代第一批开进这块像浙江省面积一般大的核试验领地的部队成员,那时他是工程兵的一名技术干部,他们扎帐篷、建营地、立铁塔、挖地道,在茫茫的旷漠中建成了我国的核试验基地,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试爆创造了先决条件。核爆的成功,使中国人民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腰杆挺得更为硬朗。那时,司令员他们虔诚而又坚定地认为,毛泽东的话就是巍巍的标杆,立在理想的前方,必须不懈地去追赶、去奋斗。他们风餐露宿,昼夜奋战,一次次地完成了艰巨的试验任务。成功令他喜悦,理想让他心胸大漠般的坦荡,肩膀大山似的崇高。毛泽东的逝世,司令员悲痛了很久很久,他决定一辈子扎根戈壁,让这身骨肉贡献给国防强军的事业。有次,他出差到北京,首先去毛主席纪念堂瞻仰老人家的遗容。几天后他回到基地,回到了地下核试验基地的官兵们中间。这时,他站在这座正在掘进的山体坑道口,眺望远处起伏连绵的大山,突然惊喜地发现,那山不正像在北京看到过的毛泽东主席安详平和的形象吗?!啊,毛主席他老人家不正是和我们指战员终日在一起,静静地守护着这片神圣的土地,护卫着祖国的壮丽与尊严吗?!
伟人山的美名就这么一下子传开了!
从此,基地的指战员每有余暇,总要到这里来,怀着崇敬的心情,远远地眺望这座巍峨的大山,眺望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这座毛泽东的卧像。当一轮喷薄的红日从大山上冉冉升起时,整个试验场到处是金灿灿的辉煌,生发着蓬蓬勃勃的一派生机。
听说南海有座“毛公山”,形态酷似毛泽东,国内外慕名瞻仰者络绎不绝;河北赤城也有座伟人山,我曾伫立在明时朱棣北进打败外敌侵扰的高高的山岭上遥望,那形神兼备的景象,也触动了我的心灵。我感觉,就磅礴的气势、逼真的形象,罗布泊那座为最。
在罗布泊腹地发现、欣赏伟人山,是马兰人的一种广阔胸怀,又是神圣使命的一种再现与延伸。有位军旅作家说过:“为了避开世界,我们筑起了墙;而为了接近世界,我们又在这墙上开了窗。为了和平,我们宣称要消灭战争;而为了最后要消灭战争,我们又不得不拿起枪。”为了不让具有大规模杀伤力的核武器残害人类,我们不得不拥有核武器;为了人类的永久和平,我们必定最终消灭核武器。
青海海晏美丽的金银滩上,曾经有座神秘的核武器研究院——原子城。这座与罗布泊试验基地同时由我军建造的城池,如今已成为人们悉心游览、回溯历史的一块胜地。大好河山是留给人类的,人们总有一天会自由地往来于如今仍是军事禁区的罗布泊那块神秘的领域,撩开红盖头般美丽的面纱,欣赏那青春少女般清明玉洁的孔雀河,仰望那雄伟壮丽、勃发光彩的伟人山。
孔 雀 河
孔雀河,是条美丽的河。
天山的积雪缓缓融化,条条涓涓的细流汇集成河,一路奔腾而下,进入博斯腾湖的怀抱。博斯腾是蒙语的称谓,无边无际的意思,道出了湖的恢宏气势和它那波澜壮阔的远景。湖北侧不远处的乌什塔拉,也是蒙古语赋予的美名——小小的柳树,如今是马兰基地所在地。
博斯腾湖水穿越铁门关峡谷,经库尔勒、尉犁,一路向东,逶迤、澄澈的碧水,如同维吾尔族姑娘曼妙的舞姿,舒展,柔美,越过戈壁大漠,流向浩瀚的罗布泊。罗布泊就像孔雀开屏那样,热情豪放地展示它翠绿的又镶嵌有序图案的瑰丽景色。 孔雀河与罗布泊是生命的共同体,从容、坦荡地闪烁在祖国西部边陲的大地上。
要去看看孔雀河。为了当年修建核试验基地的将士们,也为了我同室战友的重托。
六月的江南,杨梅紫红,是阴雨连绵的梅雨时节;北京城草木葱翠,槐花绽放,四处洋溢芳香;这时的马兰基地,穿天杨一排排如一列列伟岸的兵阵,傲然屹立在大漠的边缘,“哗哗啦啦”摇曳的茂密枝叶,犹如一面面猎猎招展的旗帜,呼唤成兵营的雄壮气势。我们的越野车驶出基地,驶向广袤的荒漠原野,皮肤的感觉就不如在基地时的滋润、舒适,而是有些紧绷绷的,吸进的空气也觉得燥热起来。
与我同室的女性战友,原是工程兵文工团的舞蹈演员。20世纪60年代初,他们歌舞队经过严格的政治审查,选出部分演员,代表部队机关深入核试验基地慰问演出。那时的工程部队,有的盖基地所在地的营房,有的在上游的一条河段筑水库,有的在大漠深处构建核爆铁塔,有的在不同的方位构筑核效应的工程和各式建筑,其中有支部队就驻扎在孔雀河畔。歌舞队抵达孔雀河畔时,艰难奋战在大漠的指战员异常兴奋,视他们为亲人。领导吩咐炊事班派人到孔雀河逮鱼:“你们一定要抓几条大鲤鱼给他们尝尝!”部队刚进入孔雀河畔时,清澈的河水里游弋着大小不等的成群鱼类,尤其是鲜红的鲤鱼更为人注目。战士们说,那鱼傻得很,见人也不逃,我们用钩子就钩上来了。是啊,自从往东百里的楼兰古城消亡,这段孔雀河上也许再也没有人群踏进,河中鱼类的遗传记忆里,很难再有人类捕捉时的惊慌、恐惧的印象啦!
我的这位战友,那时只有十六七岁,她说我们女队的演员大都在二十岁以下,个个出落得亭亭玉立,男队的演员也很年轻,战士们看到我们从数千里外的都市赶到他们常年飞沙走石的现场,情绪亢奋。晚上坐在戈壁滩上看节目,掌声雷鸣般地在罗布泊的腹地滚动。就在那天演出的晚上,回帐篷休息,沉睡中被阵阵呼啸的狂风惊醒,扬起的沙石敲打在帐篷上,发出“嘣嘣嚓嚓”的响声,我们年轻的演员有些惧怕,蜷缩在被窝里,队长坐起,安慰大家。谁知风越刮越大,呼地一吹,将帐篷的一角掀起,沙石席卷而入,大家“伊呀呀”地惊叫,队长和几位演员立即从里侧压住帐篷,可狂风又将另一角呼啸撩起,连绳带桩“噼啪噼啪”地打在帐篷上。男演员帐篷的队友们听到我们的呼叫,队长和几位大个猫腰冲过来帮忙,我们有的还裸着背,但那时什么也顾不得了。为了保护我们女演员的安全,这一夜,男演员就和衣压靠在我们的帐篷外。那时部队的帐篷扎在地窝子里,半截高出地面,这样的安顿,也时常遭遇大漠狂风的侵袭。晨曦初露,大伙起床端盆到孔雀河洗漱,河水依旧清澈、纯净,我们以河当镜,照出一个个灰头土脸的模样,戏谑声顿时荡漾在河面上。
孔雀河,是条生命的河。
苍穹下,越野车在空旷的大漠深处奔驰,车后旋起滚滚尘埃,我稍微按下玻璃窗,一股热浪呼地扑进来。这季节,在马兰基地的树荫下,爽风习习,气色宜人,而在这罗布泊地域,没有绿色,没见飞禽走兽,灰褐的大地无边无垠,偶尔有点起伏,仅是一堆堆微弱的沙丘,上面的几蓬红柳已经枯萎,没有呻吟的机会了,它们的生命中止于何年?部队开进时是这样的景象吗?
越野车如一匹野马,毫无羁束地奔驰,时有颠簸,也像飞起来那样,只闻得车底传导上来轮子碾压沙石的“沙沙”声。远处的景色茫茫地没有尽头,如有尽头,那是天地间的一条沉沉的界线。界线永远横亘在我们视野的远方。
我跟车上人说起采访开国上将陈士榘的情景。时任军委工程兵司令员的陈士榘,于1958年7月被国防部任命为特种工程指挥部司令员兼政委。老将军精神矍铄,说起奉中央军委之命,勘察核试验场区的情形时,眉飞色舞,侃侃描述:初步勘察敦煌以西的点不理想,就兵分两路向罗布泊中心地带挺进,一路由敦煌继续西行,另一路经哈密、吐鲁番到乌什塔拉,从西北方向罗布泊进发。勘察队负重前往。我与万毅等几人是冒险乘坐一架苏式小飞机,飞了三个多小时,翻越天山到达塔里木盆地边缘的。张志善他们那路由敦煌向西直插,在罗布泊附近发现一架帆布翼飞机,这种小飞机可乘八人,在距机百米左右的地方躺着四具干尸,三男一女,不远处还散落着手枪、金条。估计是当年国民党军败退时紧急起飞的。可是罗布泊地區大多是荒漠,干燥,不适宜人类生存,否则楼兰人也不会舍弃家园,奔走他乡。这三男一女一定是干渴致死。人称罗布泊是“死亡之海”……
恶劣的自然环境给那时创建基地的指战员造成极大的困难,而干事业又往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惨重的代价又往往发生在难以预测的瞬间。身经百战的老将军说起这些,还是难以掩饰心中的苦痛。他说,地质队的一位女技术员在帐篷口看报,一阵风过来,将报纸刮跑了,她提起花裙子追过去,谁也没想到,这一追,再也没有回返。部队盖“干打垒”的住处,到孔雀河旁割芦苇,狂风卷来,有位战士神秘失踪,风停歇了,指战员拉网式寻找,没有发现蛛丝马迹。一年后,这位战士的遗体竟在附近的芦苇丛中发现,枪和水壶还挎在肩上,而身躯与旁边的芦苇一样,已经干枯。
罗布泊地区缺水,空气中含水量仅有百分之三十。在这样的环境中施工作业,部队便十分珍惜水源。当时用水,有的是外拉,有的是想法积蓄平时的雨雪,点滴的水源如同生命。陈士榘说,有次到部队,天很热,人家递过来大半杯水,我接过就喝,可水到嘴里,觉得有软乎乎的东西,一看,原来杯下有一层已经煮熟的蚊子,我不好意思捞出来,就连水带蚊一同落肚,心想,煮过的昆虫也有营养。在那里,水是多么的珍贵啊!
听了我的叙述,陪同人员感慨:“创业艰难,我们铭记着前辈的功绩!现在,基地的各个点上,条件大有改善,生活用水、饮用水都很好,院区绿化已成规模,自然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但部队以前驻扎过的那段孔雀河已经干涸了,罗布泊泱泱水泊的景观已经不再。”
孔雀河如同一条永远扯不断的脐带,连接罗布泊。在短短的十几年里,碧波浩渺的罗布泊、清澈湛蓝的孔雀河,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这让长期关注、关切这一地域的人们,心头嵌入了无法化解的痛。我心茫然:是罗布泊的干涸殃及孔雀河,还是孔雀河的断流枯竭了罗布泊?心里有所臆想,但不敢言说。人们的言谈话语中,一句“罗布泊神秘地消失了”,浑浑然迷隐了多少深层的意味。
阳光灼灼,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和一波波澎湃的热浪,蒸得我们汗水涔涔,军装上的汗渍烤出一张张不规则的地图。孔雀河干涸的河床,隐隐约约地横在我们面前,犹如一条巨型的游龙,延伸在漫无边际的荒漠上。我们徒步走近,满怀深情却又不无遗憾地扑入它的怀抱。昔日青春芳华的战友泼水嬉戏、留下无数靓影的孔雀河,如今是干沙砾石遍布,白花花的盐碱给整条河床勾画出有别于周遭的鲜明痕迹。盐碱滩边的几棵胡杨已经枯萎,与一旁的两棵早已蚀脱树皮仅显骨骼的胡杨,构成了一幅千年不倒的坚韧图案。我看着看着,有种难以名状的悲壮涌上心头。几蓬红柳,仅剩短短的根茬,堆堆沙土培护,似乎寄托着无奈无助的期盼;原先蓬勃的芦苇、芨芨草,没有了踪影,就连不远处部队挖掘的“地窝子”,也已被岁月抹平,仅有几处倾颓的“干打垒”,在风沙流年里还承载着往昔的艰辛与梦想。
回去我该怎样向往日在这里生活、奋斗过的战友述说此时此刻的见闻和我的心境呢?听说孔雀河上游的库尔勒市、尉犁城,河畔绿草茵茵,树木成荫,景色迷人,成为人们游览观光的胜地;汇入孔雀河水的大西海子水库,波光粼粼,鱼跃鸟翔,清洌洌的库水灌溉着几十万亩良田。那汇入罗布泊的孔雀河下游,何时能够再现活力,一改荒芜的现状,风停沙退、河水奔流、果木成林、牛羊遍地呢?
孔雀河,我们心中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