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毫无资源背景的县城青年,只身来到北京寻找电影梦。从《小武》打拼至今,他用13年的时间,让自己从一个主流之外的电影民工,化身为最受国际影坛注目的亚洲导演之一。“我每次拍电影,都是怀着一个心情,就是以身相许,我不会保留我任何东西”,他就是贾樟柯,一个对电影以身相许,想把改变带给中国的中国导演。
一个毫无资源背景的县城青年,只身来到北京寻找电影梦。从《小武》打拼至今,他用13年的时间,让自己从一个主流之外的电影民工,化身为最受国际影坛注目的亚洲导演之一。“我每次拍电影,都是怀着一个心情,就是以身相许,我不会保留我任何东西”,他就是贾樟柯,一个对电影以身相许,想把改变带给中国的中国导演。
三次进军戛纳终获奖
第66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于当地时间5月15日晚开幕,华语影片再次向国际电影奖项发起冲击,其中最受瞩目的要属贾樟柯导演的《天注定》和刘韵文导演的《过界》。
其实,这已经是贾樟柯第三次进军戛纳了, 2002年的《任逍遥》、2008年的《二十四城记》,贾樟柯的戛纳之旅前两次无功而返。这一次,《天注定》事前也引发了不小的关注,颁奖前甚至有传言说贾樟柯会问鼎最佳导演或评审团大奖。可原本在几天前就结束了各类宣传的贾樟柯导演以及一行人眼看戛纳组委会没什么动静,还以为拿奖没戏,贾樟柯甚至都已经打算和老婆赵涛一起出游。
不过,就在贾樟柯对获奖不抱希望之时,他突然接到电影节组委会通知走红毯,才让《天注定》戛纳得奖变得“有戏”,因为按照通常情况,被喊回去走红毯就基本上预告是有奖拿。最终,《天注定》斩获了最佳剧本奖。
虽然与“金棕榈”失之交臂,但贾樟柯在台上还是非常激动。他在领奖时说:“中国发展很快变化很大,对坚持拍电影的我而言也觉得更自由了。”在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贾樟柯感叹道:“很遗憾这次没能看到其他的参赛片,因为所有时间都在接受采访,不过我觉得这一届是很激烈的一届,大家的水平都差不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拥护者,所以能得到这个奖我感觉非常幸运。”
贾樟柯的获奖使得中国电影再一次获得了世界的尊重和认可。贾樟柯说,“我在电影里展现了中国普通人的生活。”对普通人生活的关注,造就了贾樟柯――一个拥有独特电影视角的中国导演。
从”忧伤唯美风”到“暴力愤怒风”
与贾樟柯大部分作品(《站台》《世界》《三峡好人》)相近,贾樟柯的《天注定》描写了在中国经济腾飞的过程中,一部分被社会遗忘和抛弃的边缘群体日常生活要面对的巨大社会压力。但这次,贾樟柯一改以往一贯的忧伤、唯美、娓娓道来的社会现实主义风格,而是用愤怒和暴力来讲述了四段交叉纵横的现实主义故事:一个枪杀村长的农村矿工;一个外来桥工转行抢劫犯;一个刺伤性侵犯顾客的桑拿接待员;一个自杀的富士康员工。电影中还包括许多中国不合理处理社会疾病的方式,比如2011年的“温州动车事件”,官方报道的遮掩和封杀媒体和网络的行为,为第一天的戛纳电影节带来嘘声一片。
事件的结局是灾难性的:社会深陷暴力、腐败。在那里,新富阶级接过接力棒,不断加深着与广大人民之间的鸿沟。影片中的人物退无可退,被迫采取极端手段,选择那条绝路。丧失理智,为生存而出卖身体,为活着而取人性命,或宁愿选择死亡。“中国的传统文化从不提倡暴力,这也是中国电影缺乏暴力元素的原因之一。但我认为,暴力已经在这个社会上发生了,所以我们要面对它,谈论它,不仅仅是在微博和其他社会网络上,电影也是一个媒体。”温柔的贾樟柯,这位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电影里都无限细腻的艺术家,将自己置身于暴力之中,对这杀人罪行,对这残忍粗暴的场面,高呼出“天注定”。
从《小武》到《任逍遥》,贾樟柯的早期电影一直是在“地下”进行的,通不过国家广电总局的审批。但从2004年的《世界》开始,他开始得到政府的支持,很多影片都是他自己的Xstream公司以及海上电影集团合作的。不过,直到目前为止,他没有一部影片可以通过官方渠道在影院上映。他的电影被称为“题材过于有争议”、“不够商业化”、“不适合中国市场”。虽然《天注定》比他以往的任何影片都更加触动政治问题,但是贾樟柯自信地认为,此片将可能在中国上映。这或将标志着中国电影的巨大改变。“我一直都希望中国电影可以改变,但我觉得最重要的不只是对电影产业的意义,不只是自由言论和自由表达,而是自由精神。我把自由精神融入电影,让每个人都可以看到电影所讲述的自由精神。”
我就想拍电影
贾樟柯曾经说过一句话,“当一个社会急匆匆往前赶路的时候,不能因为要往前走,就忽视那个被你撞倒的人。”在过去的10年当中,他一直特立独行,用他的镜头语言去描绘一个巨大的社会转型时代普通人所要承受的代价和命运发生的转变。
1970年贾樟柯生于中国山西汾阳,本对绘画有所造诣的他,一次偶然的机会观看了电影《黄土地》之后,便激发了内心对电影的热爱。他1991年开始考北京电影学院,但失败了两次,直到1993年才如愿以偿考上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为了实现孩童时期的导演梦,他组织了“青年电影实验小组”,由此开始了他的电影实践。 1995年拍摄第一部57分钟的短片《小山回家》得了香港映像节的大奖。尽管这不是一个成功的作品,但它为贾樟柯提供了一个机会,开始他的成名作《小武》。在这部影片中,他的独特视角与感情方式第一次有了完整与深入的表达。《小武》在国际广受好评,得了8个奖,也成为国内小资青年的追逐对象,贾樟柯一举成名。彼时,法国《电影手册》评论:"《小武》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是标志着中国电影复兴与活力的影片。"德国电影评论家乌利希·格雷格尔则称他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其后,贾樟柯又拍摄了《站台》、《任逍遥》、《世界》等几部长片。2006年在拍摄纪录片《东》时,他决定套拍故事片《三峡好人》,终于为贾樟柯带来了业界的最大荣誉,该片在当年威尼斯电影节上一举拿下金狮大奖。贾樟柯作为中国第六代导演领军者的地位得以确立。这部描述家庭生活的作品,将镜头游弋于世界最大大坝上游的三峡峡谷,同时记录下了当代中国人与自然的巨大变革,以及夫妻二人对爱的找寻。
一个毫无资源背景的县城青年,只身来到北京寻找电影梦。从《小武》打拼至今,他用13年的时间,让自己从一个主流之外的电影民工,化身为最受国际影坛注目的亚洲导演之一。“我每次拍电影,都是怀着一个心情,就是以身相许,我不会保留我任何东西”,他就是贾樟柯,一个对电影以身相许,想把改变带给中国的中国导演。
三次进军戛纳终获奖
第66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于当地时间5月15日晚开幕,华语影片再次向国际电影奖项发起冲击,其中最受瞩目的要属贾樟柯导演的《天注定》和刘韵文导演的《过界》。
其实,这已经是贾樟柯第三次进军戛纳了, 2002年的《任逍遥》、2008年的《二十四城记》,贾樟柯的戛纳之旅前两次无功而返。这一次,《天注定》事前也引发了不小的关注,颁奖前甚至有传言说贾樟柯会问鼎最佳导演或评审团大奖。可原本在几天前就结束了各类宣传的贾樟柯导演以及一行人眼看戛纳组委会没什么动静,还以为拿奖没戏,贾樟柯甚至都已经打算和老婆赵涛一起出游。
不过,就在贾樟柯对获奖不抱希望之时,他突然接到电影节组委会通知走红毯,才让《天注定》戛纳得奖变得“有戏”,因为按照通常情况,被喊回去走红毯就基本上预告是有奖拿。最终,《天注定》斩获了最佳剧本奖。
虽然与“金棕榈”失之交臂,但贾樟柯在台上还是非常激动。他在领奖时说:“中国发展很快变化很大,对坚持拍电影的我而言也觉得更自由了。”在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贾樟柯感叹道:“很遗憾这次没能看到其他的参赛片,因为所有时间都在接受采访,不过我觉得这一届是很激烈的一届,大家的水平都差不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拥护者,所以能得到这个奖我感觉非常幸运。”
贾樟柯的获奖使得中国电影再一次获得了世界的尊重和认可。贾樟柯说,“我在电影里展现了中国普通人的生活。”对普通人生活的关注,造就了贾樟柯――一个拥有独特电影视角的中国导演。
从”忧伤唯美风”到“暴力愤怒风”
与贾樟柯大部分作品(《站台》《世界》《三峡好人》)相近,贾樟柯的《天注定》描写了在中国经济腾飞的过程中,一部分被社会遗忘和抛弃的边缘群体日常生活要面对的巨大社会压力。但这次,贾樟柯一改以往一贯的忧伤、唯美、娓娓道来的社会现实主义风格,而是用愤怒和暴力来讲述了四段交叉纵横的现实主义故事:一个枪杀村长的农村矿工;一个外来桥工转行抢劫犯;一个刺伤性侵犯顾客的桑拿接待员;一个自杀的富士康员工。电影中还包括许多中国不合理处理社会疾病的方式,比如2011年的“温州动车事件”,官方报道的遮掩和封杀媒体和网络的行为,为第一天的戛纳电影节带来嘘声一片。
事件的结局是灾难性的:社会深陷暴力、腐败。在那里,新富阶级接过接力棒,不断加深着与广大人民之间的鸿沟。影片中的人物退无可退,被迫采取极端手段,选择那条绝路。丧失理智,为生存而出卖身体,为活着而取人性命,或宁愿选择死亡。“中国的传统文化从不提倡暴力,这也是中国电影缺乏暴力元素的原因之一。但我认为,暴力已经在这个社会上发生了,所以我们要面对它,谈论它,不仅仅是在微博和其他社会网络上,电影也是一个媒体。”温柔的贾樟柯,这位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电影里都无限细腻的艺术家,将自己置身于暴力之中,对这杀人罪行,对这残忍粗暴的场面,高呼出“天注定”。
从《小武》到《任逍遥》,贾樟柯的早期电影一直是在“地下”进行的,通不过国家广电总局的审批。但从2004年的《世界》开始,他开始得到政府的支持,很多影片都是他自己的Xstream公司以及海上电影集团合作的。不过,直到目前为止,他没有一部影片可以通过官方渠道在影院上映。他的电影被称为“题材过于有争议”、“不够商业化”、“不适合中国市场”。虽然《天注定》比他以往的任何影片都更加触动政治问题,但是贾樟柯自信地认为,此片将可能在中国上映。这或将标志着中国电影的巨大改变。“我一直都希望中国电影可以改变,但我觉得最重要的不只是对电影产业的意义,不只是自由言论和自由表达,而是自由精神。我把自由精神融入电影,让每个人都可以看到电影所讲述的自由精神。”
我就想拍电影
贾樟柯曾经说过一句话,“当一个社会急匆匆往前赶路的时候,不能因为要往前走,就忽视那个被你撞倒的人。”在过去的10年当中,他一直特立独行,用他的镜头语言去描绘一个巨大的社会转型时代普通人所要承受的代价和命运发生的转变。
1970年贾樟柯生于中国山西汾阳,本对绘画有所造诣的他,一次偶然的机会观看了电影《黄土地》之后,便激发了内心对电影的热爱。他1991年开始考北京电影学院,但失败了两次,直到1993年才如愿以偿考上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为了实现孩童时期的导演梦,他组织了“青年电影实验小组”,由此开始了他的电影实践。 1995年拍摄第一部57分钟的短片《小山回家》得了香港映像节的大奖。尽管这不是一个成功的作品,但它为贾樟柯提供了一个机会,开始他的成名作《小武》。在这部影片中,他的独特视角与感情方式第一次有了完整与深入的表达。《小武》在国际广受好评,得了8个奖,也成为国内小资青年的追逐对象,贾樟柯一举成名。彼时,法国《电影手册》评论:"《小武》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是标志着中国电影复兴与活力的影片。"德国电影评论家乌利希·格雷格尔则称他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其后,贾樟柯又拍摄了《站台》、《任逍遥》、《世界》等几部长片。2006年在拍摄纪录片《东》时,他决定套拍故事片《三峡好人》,终于为贾樟柯带来了业界的最大荣誉,该片在当年威尼斯电影节上一举拿下金狮大奖。贾樟柯作为中国第六代导演领军者的地位得以确立。这部描述家庭生活的作品,将镜头游弋于世界最大大坝上游的三峡峡谷,同时记录下了当代中国人与自然的巨大变革,以及夫妻二人对爱的找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