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而言,史料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资料阅读、资料运用、以史为鉴、论从史出等习惯与能力。教师要加强史料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逐步培养学生内在的历史素养。
关键词
史料实证 历史教学 历史素养
史料实证是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之一。史料实证是让学生寻找历史资料、检验历史的过程,重在培养学生的调查、分析、辨别和推理的能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是重点,但史料往往艰涩难懂。如果教师能够将史料变“活”,做到“教、学、做”的统一,教学效果便能大大提升。
陶行知先生讲“生活即教育”,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搜集史料的习惯,培养研读史料的能力,做史料的主人。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历史的魅力之光真正照亮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生活,则每个学生都能成长为有素养、有能力的人。
一、知行合一,读史料与生活相结合
1.读历史故事,培养爱好。
历史课本中往往有很多有趣的历史故事,这些故事在小学的课本里大都以现代文的方式呈现。对于初中生而言,歷史应该逐渐回归原貌,阅读原始史料是初中生的重要素养之一。教师可以推荐史料,帮助学生解读历史知识,带着知识背景阅读史料,引导学生逐步养成直接阅读史料的习惯。《史记》中有的篇目故事性比较强,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趣味性和故事性兼具,对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很有帮助。教师应该选取《史记》中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部分,让学生慢慢养成爱看史书,能看史书,会查阅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师还可以推荐学生读《诗经》,其内涵丰富,语言优美,尤其是国风部分读起来朗朗上口,很适合初中学生阅读。
2.访名人遗迹,感悟真知。
陶行知先生讲:“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利用好本土资源,带领学生走访当地的文化名人,听“活历史”讲谈古今变迁,让学生从生动的口述中感知历史。江苏省兴化市有许多在历史上闻名的大家名人,如昭阳大将军、施耐庵、范仲淹、郑板桥等,这些历史名人故里留下了他们尘封在历史中的脚印。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探寻历史的面貌,寻找历史的印迹,感受历史的魅力。例如,可以举行一次“历史就在身边”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对谈文化名人、走访文化单位或遗迹、查阅相关资料等,广泛收集历史资料,增强对历史的感知力,感受历史中潜藏的趣味。学生就地取“料”,与历史零距离接触,自主习得历史知识的过程更易获得成就感,对培养历史学习兴趣很有帮助。
二、方法得当,研读史料不费劲
历史史料特别是古代史中的材料,往往文字艰深,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枯燥难懂,研读费劲。有的片段阅读难度较高,很难让所有学生读出眉目。学生读不懂,长此以往,会因厌烦而厌学。“生活即教育”,教师应该探寻教学方法,让学生“生活在历史中”,有了“历史生活经历”,研读会更有滋味。
1.创新形式,激发兴趣。
在呈现材料的方式上,教师应该适当创新形式,如播放录像视频、学生表演等,再现历史情景,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以激发学习兴趣。如这样一段史料:“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因何也……’普曰:‘……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角色扮演,再现历史。学生参与其中,既能活跃课堂氛围,又能深入理解文言文大意。表演的学生演得到位,做观众的学生听得入神,课堂收效明显。
2.深研细读,咬文嚼字。
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出现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在历史课本中,片段史料较多,字数少,却往往微言大义,在阅读这些片段史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深读、细读,还要结合历史背景,与课本知识点联系,厘清前因后果。如七年级下册《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课中有这样一段史料:“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他还常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要读懂这则材料,就要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才能理解唐太宗为什么会说这样的话。还要思考,论实绩,唐太宗后来怎么做的,进而联系课本知识点。学生如果有了这样内在联系性研读的习惯,读起史料来就可以有的放矢,有章可循。
3.广泛积累,厚积薄发。
史料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习惯与能力,教师要广泛积累史料,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史料平台。初中历史材料延伸的来源主要是中国通史、世界通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截取史料片段让学生阅读,结合历史学家的点评,引导学生循着历史学家的思路品读历史,分析历史,把握历史研究的动态。另外,在微信上有很多有关历史学科的公众号,如“历史研究院”“国家人文历史”“铲史官”“中东历史与世界文明”等,教师可以摘取一些评论性文章,不定期与学生分享,增加其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4.适当留白,拓展提升。
在史料教学中,教师要适当留白,给学生更多的施展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史料教学过程中,教材是最直接的史料,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初读教材,梳理知识要点,理顺知识逻辑。教师逐步呈现更多的史料,让学生深入研读。“史料中的二级史料”即历史学家们对史料的评论,可以让学生从不同侧面了解史料的背景和相关研究,对逐步形成自己的历史观具有重要的价值。教师应该以问题为引导,由学生自由讨论,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继往开来。
史料与生活密不可分,把史料用活,挖掘出活史料,需要教师不懈地研究史料的来源、呈现方式,立足学情,培养学生阅读史料的兴趣,突出史料的价值,让史料成为学习、生活的重要助手,助推教学效果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板桥初级中学)
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而言,史料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资料阅读、资料运用、以史为鉴、论从史出等习惯与能力。教师要加强史料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逐步培养学生内在的历史素养。
关键词
史料实证 历史教学 历史素养
史料实证是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之一。史料实证是让学生寻找历史资料、检验历史的过程,重在培养学生的调查、分析、辨别和推理的能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是重点,但史料往往艰涩难懂。如果教师能够将史料变“活”,做到“教、学、做”的统一,教学效果便能大大提升。
陶行知先生讲“生活即教育”,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搜集史料的习惯,培养研读史料的能力,做史料的主人。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历史的魅力之光真正照亮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生活,则每个学生都能成长为有素养、有能力的人。
一、知行合一,读史料与生活相结合
1.读历史故事,培养爱好。
历史课本中往往有很多有趣的历史故事,这些故事在小学的课本里大都以现代文的方式呈现。对于初中生而言,歷史应该逐渐回归原貌,阅读原始史料是初中生的重要素养之一。教师可以推荐史料,帮助学生解读历史知识,带着知识背景阅读史料,引导学生逐步养成直接阅读史料的习惯。《史记》中有的篇目故事性比较强,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趣味性和故事性兼具,对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很有帮助。教师应该选取《史记》中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部分,让学生慢慢养成爱看史书,能看史书,会查阅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师还可以推荐学生读《诗经》,其内涵丰富,语言优美,尤其是国风部分读起来朗朗上口,很适合初中学生阅读。
2.访名人遗迹,感悟真知。
陶行知先生讲:“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利用好本土资源,带领学生走访当地的文化名人,听“活历史”讲谈古今变迁,让学生从生动的口述中感知历史。江苏省兴化市有许多在历史上闻名的大家名人,如昭阳大将军、施耐庵、范仲淹、郑板桥等,这些历史名人故里留下了他们尘封在历史中的脚印。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探寻历史的面貌,寻找历史的印迹,感受历史的魅力。例如,可以举行一次“历史就在身边”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对谈文化名人、走访文化单位或遗迹、查阅相关资料等,广泛收集历史资料,增强对历史的感知力,感受历史中潜藏的趣味。学生就地取“料”,与历史零距离接触,自主习得历史知识的过程更易获得成就感,对培养历史学习兴趣很有帮助。
二、方法得当,研读史料不费劲
历史史料特别是古代史中的材料,往往文字艰深,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枯燥难懂,研读费劲。有的片段阅读难度较高,很难让所有学生读出眉目。学生读不懂,长此以往,会因厌烦而厌学。“生活即教育”,教师应该探寻教学方法,让学生“生活在历史中”,有了“历史生活经历”,研读会更有滋味。
1.创新形式,激发兴趣。
在呈现材料的方式上,教师应该适当创新形式,如播放录像视频、学生表演等,再现历史情景,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以激发学习兴趣。如这样一段史料:“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因何也……’普曰:‘……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角色扮演,再现历史。学生参与其中,既能活跃课堂氛围,又能深入理解文言文大意。表演的学生演得到位,做观众的学生听得入神,课堂收效明显。
2.深研细读,咬文嚼字。
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出现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在历史课本中,片段史料较多,字数少,却往往微言大义,在阅读这些片段史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深读、细读,还要结合历史背景,与课本知识点联系,厘清前因后果。如七年级下册《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课中有这样一段史料:“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他还常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要读懂这则材料,就要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才能理解唐太宗为什么会说这样的话。还要思考,论实绩,唐太宗后来怎么做的,进而联系课本知识点。学生如果有了这样内在联系性研读的习惯,读起史料来就可以有的放矢,有章可循。
3.广泛积累,厚积薄发。
史料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习惯与能力,教师要广泛积累史料,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史料平台。初中历史材料延伸的来源主要是中国通史、世界通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截取史料片段让学生阅读,结合历史学家的点评,引导学生循着历史学家的思路品读历史,分析历史,把握历史研究的动态。另外,在微信上有很多有关历史学科的公众号,如“历史研究院”“国家人文历史”“铲史官”“中东历史与世界文明”等,教师可以摘取一些评论性文章,不定期与学生分享,增加其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4.适当留白,拓展提升。
在史料教学中,教师要适当留白,给学生更多的施展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史料教学过程中,教材是最直接的史料,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初读教材,梳理知识要点,理顺知识逻辑。教师逐步呈现更多的史料,让学生深入研读。“史料中的二级史料”即历史学家们对史料的评论,可以让学生从不同侧面了解史料的背景和相关研究,对逐步形成自己的历史观具有重要的价值。教师应该以问题为引导,由学生自由讨论,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继往开来。
史料与生活密不可分,把史料用活,挖掘出活史料,需要教师不懈地研究史料的来源、呈现方式,立足学情,培养学生阅读史料的兴趣,突出史料的价值,让史料成为学习、生活的重要助手,助推教学效果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板桥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