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有记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1liuxiewei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岁月的剪影流淌在文字间,留下的爱与恨在云中白鹤的声声鸣叫后物是人非。故事是别人的,但是故事中的灵魂却渗透在每个人或有或无、亦或相似的情感经历中。岁月亦是一双精巧的手,将时间折叠成千纸鹤,折进人心,也折进西厢轻掩的门扉。
  《西厢记》取材于唐代诗人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与莺莺传中描述贫寒书生张生对没落贵族女子崔莺莺始乱终弃的悲剧故事不同,《西厢记》讲述了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圆满爱情故事。
  崔莺莺随同母亲郑氏扶父亲灵柩回河北安平安葬,暂借于河中普救寺。而白衣书生张生巧遇普济寺中的小姐崔莺莺与丫鬟红娘,两人初见便情根深种,此后各自相思成殇。张生为了接近崔莺莺借机住进普济寺,后因解救崔莺莺被土匪孙飞虎威胁而获得郑氏许婚的诺言。但是郑氏赖婚。而崔莺莺和张生由对诗、操琴、幽会,已经相爱至深,直至郑氏发现二人的秘密后妥协,长亭送别,别后欢聚。
  好一个才子佳人,终成眷属的故事。《西厢记》在内容上借曲折却圆满的爱情故事,表达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的思想。在人物描写上刻画了崔莺莺和张生痴情、重爱情、轻功利的人物性格,也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而其中唯美的爱情则历来是痴情怨女所向往的,西厢之情也在众多现实情境、当代小说有更深刻的体现。
  西厢之爱情之门
  便是崔莺莺对张生的思念发自肺腑的流露,自相思而消瘦;而张生为郑氏赖婚,若不是普济寺中张生的惊鸿一瞥,两人四目相对,哪会有日后的相思之苦。普济寺的西厢便是张生与崔莺莺爱情的纽带。因张生入住西厢,后与崔莺莺幽会此处,两人情感才能坚如磐石,视功利为浮云,终于喜结良缘。
  张生初见崔莺莺,“尽人调戏,着香肩,只将花笑拈。”张生眼里的崔莺莺恰似呖呖莺声袭来,步履可人怜,腰肢娇软似垂柳晚风前。而崔莺莺对张生的爱恋便从第一眼就开始萌芽,见他“宫样眉儿新月偃,斜侵入鬓边”,便发出“寂寂僧房认不到,满阶苔衬落花红”的感叹,腼腆而矜持。后月下吟诗,张生隔墙听琴声,私下约会,他们之间的感情炉中烧着的水渐渐升温并沸腾。
  虽然后遇崔莺莺母亲郑氏的阻挠,被迫与张生成为兄妹,加上表哥郑恒的逼婚,但是二人心中的爱慕并没有减少一分。“相思恨转添,谩把瑶琴弄。乐事又逢春,芳心爾亦动。此情不可违,芳誉何须奉?莫负月华明,且怜花影重迫为爱慕之人的哥哥而痛苦,有着“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思念病态。
  一封信,一首心中的诗,一句约定,便可以让病中的人如沐春风,生机勃勃。“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是崔莺莺回复张生的信。因为这一封信,张生顿时有着“撮土焚香,三拜礼毕”的冲动,欣喜若狂。两人因信而哭泣,而喜悅,而悲伤。最细腻的情感在他们多虑且害怕,勇敢且无畏的情绪描写中体现出来。
  而在西厢里两人发生的一切,对于一段爱情来讲有若怦然花开似的惊艳与美妙。所谓“情不知所起,而一往情深”,张生与崔莺莺在稀里糊涂中相爱了,没有原因,没有缓冲,没有刻意的培养。我认为《西厢记》里讲述的爱情是人作为主体自发而成的,爱情之门在无形之中为他们开启,而开启这扇门的钥匙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西厢之自由勇敢
  不得不说,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是一个与封建礼教博弈的过程,两人自身的勇敢坚定以及对爱情自由的向往是让这段爱情赢得胜利的关键。就像雏鸟在第一次飞翔时需要勇敢去突破自我、去克服恐惧一样,张生与崔莺莺也需要勇敢去追求爱情的自由。
  普救寺本没有让人租住的先例,在普济寺为父亲守孝的崔莺莺也不会再与张生有接触的机会,但是因为张生打破普救寺的先例,在与普济寺长老软磨硬泡中才有了暂住西厢的机会。对于张生而言,爱情有一种魔力,让他勇敢地给崔莺莺写信,默默地在远处注视着她,与他吟诗作对,月夜操琴只为她。夜深人静,空庭迷雾,微风吹来一片静寂的夜色散开。张生鼓起勇气在墙角吟诗,“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
  而古时女子在礼教的束缚下,受“男女授受不亲”思想的影响,不得男子看见自己的脚,不得与男子私自通信,更不能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自由恋爱。在《西厢记》中,女主角崔莺莺则打破了封建礼教的枷锁,初次见面给张生暗送秋波,与张生私信并在月下幽会,更甚于不顾当时女子非常注重的名节,婚前将自己交给张生。对于那个时代来讲,崔莺莺的行为及思想是极为先进的,表现了其勇敢追求自由、追求爱情的思想观念。
  除了封建礼教的束缚,门第观念也是影响二人爱情旅途坎坷的重要原因。所谓门当户对,对于张生与崔莺莺来说是一道大坎。张生是没落的白衣书生,宦游四方,而崔莺莺是前任相国之女,地位高崇。正如郑氏所说,你一穷书生,如何配得上我家莺莺。所以对于小说的结局,也算是一个呼应了。当张生红榜归来,两人才能名正言顺地在一起。
  两人在面对爱情带来的挫折时,有过失望,有过苦恼,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但是在巨大的困难之下,两人还是坚持克服了。张生与崔莺莺是勇敢的,至少在他们的幽会被人发现时,在郑氏的极力阻止时,他们是对彼此非常依赖的。在近一个月的亲密接触中,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更加成熟与完整。
  西厢之自由勇敢,是冲破传统封建礼教的束缚,发自人内心的欲望,对爱情的渴望而做出的自发的行为态度,而西厢之自由勇敢仍然在当今的社会中闪现。
  西厢之清丽华美
  谈起西厢记,总想起长亭送别。王实甫的《西厢记》,善于汲取古典诗词的精华,形成自己秀美华丽的语言风格,而这点在长亭送别中体现得尤为突出。这些古典诗词的清词丽句,铸就了一个个情真意切的情景。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首词化用了范仲淹《苏幕遮》词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与古人折柳送别一样,营造了一个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凉氛围。
  还有[朝天子]中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是引用苏轼的词《满庭芳》中的原句,用以表达崔莺莺珍惜爱情,淡泊功名利禄的态度。还有张生初见崔莺莺时的“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悟人”的迷恋之情;“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的吟诗作对,“莫负月华明,且怜花影重”的相思。
  这些清丽华美的词句自小说开始到落幕,贯穿整个篇幅中,为这跌宕起伏的情节添上了一件华美的嫁衣,正如人靠衣装一般,字词也因这些亮丽清新的色彩更加熠熠生辉。可谓是句句经典,字字珠玑。
  顺着那条普济寺的路,来到花落的庭前,打开西厢的门,我感叹着他们的爱情。也许,不需要太多的传奇,一个平淡的开始,一缕浓浓的相思,一句真挚的诺言,就会成就一段惊世的传奇。《西厢记》便是如此。
其他文献
【摘要】:18世纪中国元朝戏剧《赵氏孤儿》经翻译后传到欧洲,引起了欧洲人的兴趣,其中最有名的是伏尔泰改编的《中国孤儿》,《赵氏孤儿》与《中国孤儿》从主题,人物,剧情上有着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与两个国家的文化,时代背景有关,本文通过文本对比,侧重从接受者的角度分析影响戏剧接受的因素,以及两国文化的异同。  【关键词】:赵氏孤儿;中国孤儿;主题;人物  十八世纪中国元朝戏剧《赵氏孤儿》经翻译后传到欧洲,
期刊
【摘要】:柏拉图式的爱情一直是社会讨论的焦点,已经成为一种神圣的存在。这种爱情观即源于柏拉图的理论,新柏拉图主义即是对于柏拉图主义的进一步阐释生发。而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新柏拉图主义又趋于流行,并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在文学、艺术甚至科学等领域都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对于爱情的态度,而其中起到主导作用的必定是此时期流行的新柏拉图主义与柏拉图主义的思想。本文试图讲述柏拉
期刊
【摘要】:路遥的《人生》是一部让人思考良多的书。小说背景取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陕北农村地区,依据当时当地的现实,以农村知识青年高加林为例,围绕着主人公的的命运,不仅对"城乡交叉地带"文化农村青年谋职就业,追求前途和理想的艰难做了真实深刻的反映,而且在爱情描写上,展现了高加林复杂的感情纠葛。  【关键词】:《人生》;高加林;爱情;悲剧  《人生》最早发表在1982年5月的《收获》杂志上,
期刊
二十一岁,从接过父亲手中那张去往学校的车票后开始了。  低头细看掌纹,如大树的年轮一般,我掌中的纹路竟也突然排列成许许多多的句子,有不舍、有无奈、有后悔、有惊慌。多么想重新做回玩乐于父母膝下的孩童,无忧无虑,一生足矣,可而今人已长大,心事就忽地乱如麻线。与父母分别的那一刻,我恍然明白了柳永那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苦痛。初秋到深秋,家乡无所有,落叶满地心怅惘,聊寄不了一枝秋。这个秋天,冷得
期刊
【摘要】:本文着重梳理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以及几篇短篇小说代表作中女性人物形象,以期望更多读者了解村上笔下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起到一定积极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女性形象;梳理;村上春树  自1979年村上春树创作《且听风吟》以来,其作品不断创造销售佳绩,成为日本乃至世界知名作家。1987年发表的《挪威的森林》更是引发了广泛的“村上春树现象”。国内外知名学者对村上文
期刊
【摘要】:《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最有名的小说,也是他作品中最容易读和写实的一部。以“我”与直子、绿子等日本青年的生活经历为故事背景,深入揭示当时日本青年精神概况,反映了当代日本社会在后工业时代背景下日本青年对多元文化的困惑与迷失。这部小说通过写实性人物性格的塑造,充分体现了现实主义特色。  【关键词】:《挪威的森林》; 现实主义特色;人物性格  村上说到《挪威的森林》的时候,一再强调这只是一部一
期刊
艺术人、诗人双眸中那特殊的沉静  是因为感动,蒸发了几乎全部的湿润,才使得他们这么饱含深情;  如此渴望······  ———题记  摘要:艺术人、诗人双眸中那特殊的沉静 是因为感动,蒸发了几乎全部的湿润,才使得他们这么饱含深情;如此渴望······  【关键词】:沉静;感动;深情  生活中的琐事总是无情的发生着,也愤恨着;既不能让一切的不愿戛然而止,索性就让她飘逝!?又迫于无奈的相信生活中還是有
期刊
【摘要】:《四朝代》通过现实主义的对细节真实的描写以及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塑造如实地反映从曼谷王朝五世王中期到八世王末期半个多世纪泰国上层社会生活。  【关键词】:现实主义;历史;典型  一、《四朝代》主要内容  文章主人公帕瑞父亲是个家财万贯的贵族,母亲是父亲的第一个妻子,然而却不是正室。妻妾儿女之间的明争暗斗使母亲失宠,被逐出家门,改嫁不久就含恨而逝了。帕瑞10岁时,被送入宫中教养。在宫中有一
期刊
【摘要】:阮籍和李贺均为著名诗人,他们的诗歌中潜含着浓厚的生命意识,体现了他们在时代历史中的生命审视。两人虽处不同的朝代,但时代都较动荡,所以两人在诗歌中的生命意识有着一定共性,但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家世出身、人生际遇的迥异,故在表现生命意识方面又存在一些差异。两人对生命的体认和追求,深层次地阐释出乱世中士人普遍的生命意识。  【关键词】:生命意识;共性;差异  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数千年来,很
期刊
窗边的栀子花又开了……  ——题记  我凑近,那阵香便沁入人心。它的味道很是浓,如同一个玻璃罩将我笼入其中。  又是夏至!  我曾见过它,儿时的我对它却没有记忆。那天清晨,小雨将至,我撑伞漫步于庭院中,便嗅到一股清香。香味并不有着玫瑰那样的倔强,亦不是茉莉那样的幽静,只是多了几分洁净,几分高雅。寻香而去,看到几棵大树,上面开着洁白的花儿。花心很大,竟显得有些张扬,却掩盖不着它的美。这树似乎是一种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