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路遥《人生》高加林的爱情悲剧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lee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路遥的《人生》是一部让人思考良多的书。小说背景取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陕北农村地区,依据当时当地的现实,以农村知识青年高加林为例,围绕着主人公的的命运,不仅对"城乡交叉地带"文化农村青年谋职就业,追求前途和理想的艰难做了真实深刻的反映,而且在爱情描写上,展现了高加林复杂的感情纠葛。
  【关键词】:《人生》;高加林;爱情;悲剧
  《人生》最早发表在1982年5月的《收获》杂志上,小说发表之后,立即在读者和文学评论界产生强烈的反响。《人生》主人公高加林是一个年轻的农村人,在命运的安排之下辗转于农村和城市之中,并在此期间与刘巧珍和黄亚萍发生了两段不同类型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传统爱情与现代爱情的高度矛盾和巨大冲突。《人生》中高加林和刘巧珍、黄亚萍之间的爱情时是充满悲剧色彩的,这些悲剧的爱情经历使我们深刻地领悟到人生做出艰难选择的无奈与悲凉。
  (一)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劇
  爱情是美好的,但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一开始便就是不幸的。其中,文化水平的差距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客观因素。他俩文化水平的差别、知识分子和农民的差别,形成了高加林和刘巧珍习性、趣味、爱好、志向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作为知识分子的高加林渴求到城市中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因其父只顾赚钱导致一字不识的“睁眼瞎”的刘巧珍只盼有个家、上山劳动、抚养娃娃。高加林之所以能接受刘巧珍,是因其在人生逆境时急需一种有爱的安慰,借以摆脱苦闷的心情。而刘巧珍却是因自己父亲只顾赚钱没有供自己念书而使自己变成了“睁眼瞎”,于是,富足的家境和漂亮的脸蛋、苗条的身段促使她想“选择一个有文化,而又在精神方面很丰富的男人做自己的伴侣”[1],而高加林不仅有文化,而且具有“飘洒的风度,漂亮的体形和那处处都表现出来的大丈气质”[2]。自然,他便成了巧珍感情的寄托。他们的爱情形成的基础并非出于对生活的共同追求,而是一种感情上的相互需要罢了。假如其中的一方没有了这方面的感情需要,悲剧便诞生了。
  刘巧珍只知片面给予的母性爱也是爱情悲剧产生的一个因素。罗素曾说过:“爱情只有当它是自由自在时,才会叶茂花繁。认为爱情是某种义务的思想只能置爱情于死地。”刘巧珍对于高加林的爱情一开始就具有“某种义务”的思想存在,所以,按罗素的话来说,刘七巧珍和高加林之间的爱随着时间的推移,迟早是要枯萎的。而有的评论家更是认为,高加林在黄亚萍和刘巧珍之间的决择,实质上是对于“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的取舍。这里所说的文化,我们可以理解为观念、知识、经历、生活方式和思维方法等。“城市”代表着“现代”,“农村”代表着“传统”,而作为新时代的开拓者高加林是以反传统,追求现代文明的面目出现的。自然,二者的竞争中,母性爱处于下风,悲剧的发生逐渐趋于成熟。
  (二)高加林与黄亚萍的爱情悲剧
  高加林和黄亚萍在高中时期便志趣相投,尽管一个是农门子弟,一个是高干千金。但高加林的博学多才和桀傲不逊深深地吸引着一个具有开放思想的城市姑娘。而黄亚萍这个温柔美丽且多才多艺的姑娘又深深地打动了这个农家子弟。这种相互的吸引在长期的接触中,便逐渐变成了一种朦胧的爱,只不过他们都没有意识到,更因高加林高考场上失意而回到了农村,所以这种爱便在客观环境的逼迫下结束了。但这种结束不是永久的,而是暂时性的。所以,高加林回到县城后,他和黄亚萍那种朦胧的爱又得以延续,并成熟起来。从这点来看,这种爱是可以理解的。而且,黄亚萍对于高加林的爱,是作为一个平等者介入的,无论学识、事业心各方面,都没有巧珍那样的自卑感。她对于这种爱都充满了主动精神和挑战意识,包括主动向高加林求爱,对高加林的全面包装,引人注目的热恋,当然还有她的任性、撒娇、拆腾和即兴的浪漫。这一切使得高加林又头疼,又陶醉。遗憾的是,高加林的回乡,这美好的爱情又变成了一幕悲剧。
  当然,我们不能因高加林和黄亚萍的爱最终以悲剧结束了,便否定这种爱,如同不能否定高加林和刘巧珍之间的家。社会的发展, 调整了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之间的比例,尽管高加林一家人的生活不是比较贫困,但至少温饱已算是解决了。一个人如果他的最基本的需要--生理需要已满足了,那他的需要便会更上一层--自我实现的需要。那么,属于生活中的爱情也将会围绕此而旋转。我们不怀疑他與巧珍之间那种真诚的爱,但实际上,这种爱之中有很大的安全需要和尊重需要的成份在里面,而一旦高加林进城当了通讯干事以后,安全和尊重的需要出现了,自然和巧珍之间的爱便会失去了动力。而和黄亚萍之间的爱则不一样,他们相互之间的爱没有安全和尊重的那种渴求,更直接一点的说,他们之间的爱完全不同于传统的爱:想从对方的爱中获得一种有利于自己的东西,他们之间的爱是一种现代性的爱,即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爱。高加林是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青年,尽管当时的社会中,特别是其所处的环境,传统意识占有相对统治的地位,但这并没有妨碍他这种现代意识的发展,而黄亚萍也是一个思想激进的青年,所以可以说他们的爱是因二者共同追求的合力的最终结果。
  其实不管是传统爱情也好,现代爱情也罢。爱,就是一个字,一颗心,一种永恒!爱不是一种完全的付出,也不是一种完全的收获。相互宽容,相互理解才是最真的爱。我们都知道故事的结尾是刘巧珍改嫁了,带着无限的遗憾嫁了;黄亚萍走了,带着满心的伤痛离开了。在传统与现代两种思想矛盾的冲突,谁都不是最终的胜利者,高加林与两个姑娘之间的爱情经历最终变成了悲剧。究其原因,与高加林性格和他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高加林先后两次堕入情网,也许是“英雄难过美人关”,无论如何,他的结局成了一场梦,所以使两个女主人公的爱情也成了一场梦。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社会工作专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及社会工作专业或相关课程,这为加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当前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培养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本文基于这一背景,对当前社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改进意见,希望能够不断提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水平。  【关键词】:社会工作; 人才队伍; 问题及对策  一、
期刊
【摘要】:良好医药广告宣传能够传递给受众及消费者正确的医药产品信息,使受众和消费者达到对症下药治疗的效果,从而对于制药企业来说,起到了营销的目的。但是,非法制药商以及私人诊所、医院等为了谋求更多的个人利益,无视监管部门,无视广告法规管理的规定,肆意的进行广告违法宣传以及虚假信息的传播。医药广告活动主体的职业道德有待于提高,意识相对淡泊,怀有急功近利的心理,因此导致了钻法律空子的不法行为现象越来越多
期刊
【摘要】:法律制度体系的形成是一个国家法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就是要树立法律的权威。拉兹从实践理性的立场出发,对法律是一套权威性的行为规则体系这个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分析,这对我国的法治建设不无借鉴。本文旨在以拉兹的法律权威思想为视角,探讨我国法治建设理论依据和基本方法。  【关键词】:拉兹;法律权威;法治  法律的权威最终来自于人民内心的拥护和真诚信仰,当
期刊
【摘要】:艺术设计看上去与大众消费没有直接的关系,普通百姓也很少购买艺术品,但是艺术设计在商品中的,附加值却不可小觑,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商品的造型,包装等。本文通过对大众消费心理和审美心理的研究,来阐述在消费过程中艺术设计对消费者的影响。  【关键词】:商品;艺术附加值;消费行为  一、相关概念概述  (一)消费者行为  消费者行为学(consumer behavior)领域涉及很多方面:它研究個体
期刊
1993年6月在维也纳召开的联合国人权大会通过的《宣言》和《行动纲领》指出,“妇女和女童的权利是普遍人权不可剥夺、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国家一级、地区一级和国际一级上确保妇女平等、充分地全面参与政治、公民、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根除一切基于性别的歧视是国际社会的首要目标”。当今,妇女人权作为一项特殊的人权种类,在普遍人权中具有重要地位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女性人权保护是人权保障的重要课题,是世
期刊
【摘要】:这些年我国环境群体事件不断增多,原因是行政机关做出的行政决定缺乏公开性,尤其是涉及重大环境项目或专项规划项目许可时,环境行政机关做出决定更是缺乏透明性。而听证制度早已成为世界很多国家行政程序中一项比较普遍适用的制度,是民族制度在行政中的体现,是公众参与的一种有效途径。针对我国频发的环境群体事件,在环境行政程序中引入听证制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宪法;行政听证;环境保护
期刊
一、虚假诉讼的概念界定  随着虚假诉讼案件的逐年增多,我国越来越重视对虚假诉讼问题的研究。虚假诉讼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03年河南省人民检察院和郑州市人民检察院联合举办的“虚假(恶意)民事诉讼”研讨会。[1]该研讨会对虚假诉讼的表现形式、手段、目的等要素作出明确规定,是对司法实践中的虚假诉讼情况的高度总结,但其不足之处在于没有体现虚假诉讼的本质特征——恶意串通性,将虚假诉讼与恶意诉讼等同,有概念混淆
期刊
【摘要】:关于“社科法学与法教义学之争”的讨论是法学学术界近来的一大热点,这是一场关法学研究范式的争论,它直接关系到如何界定法学这门学科。各方学者你来我往的探讨后,各自的主张与反对已经比较明确,不过问题似乎还是没有解决。本文拟以更加宏观的视角——学科比较,跳出法学本身来看社科法学、法教义学及它们之间的争论,试给出不一样的解读。  【关键词】:法学方法论;社科法学;法教义学  一、法学的学科特点  
期刊
【摘要】:18世纪中国元朝戏剧《赵氏孤儿》经翻译后传到欧洲,引起了欧洲人的兴趣,其中最有名的是伏尔泰改编的《中国孤儿》,《赵氏孤儿》与《中国孤儿》从主题,人物,剧情上有着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与两个国家的文化,时代背景有关,本文通过文本对比,侧重从接受者的角度分析影响戏剧接受的因素,以及两国文化的异同。  【关键词】:赵氏孤儿;中国孤儿;主题;人物  十八世纪中国元朝戏剧《赵氏孤儿》经翻译后传到欧洲,
期刊
【摘要】:柏拉图式的爱情一直是社会讨论的焦点,已经成为一种神圣的存在。这种爱情观即源于柏拉图的理论,新柏拉图主义即是对于柏拉图主义的进一步阐释生发。而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新柏拉图主义又趋于流行,并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在文学、艺术甚至科学等领域都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对于爱情的态度,而其中起到主导作用的必定是此时期流行的新柏拉图主义与柏拉图主义的思想。本文试图讲述柏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