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自由

来源 :新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fag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这个社会中,任何一个在母亲葬礼上不哭泣的人,都有被判处道德死刑的危险。
  “妈妈今天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作为本书的第一句话,就为全文奠定了一个荒诞的基调。
  默尔索杀了一个阿拉伯人固然有罪,但这并非重点。“说到底,究竟是在控告他埋了母亲,还是在控告他杀了一个人?…‘母亲的葬礼上他一次也没有哭过,下葬之后又马上离去,也没有在墓前默哀。”所以,庭长便用“法律”判了默尔索的死刑。
  在乔治·奥威尔的《l984》中,人们的自由与思想被老大哥彻底束缚与钳制。你如果反抗,就是犯了思想罪。然而思想罪并不导致死亡,因为思想罪就是死亡。读完书我们记住了那句“自由即奴役”。如果他们不觉悟,就不会造反;如果他们不造反,终不会觉悟。因此那个时代的人们都是麻木的,空洞的,可悲的。他们早就死了,他们只是一群肉身还活着的人。因为他们失去了思想的能力,也就没了自由。
  思想才是人类的灵魂。而有一种罪,就叫“思想罪”。
  默尔索说:“我不晓得什么是罪,他们只告诉我,我是罪犯。”事实上,默尔索把母亲送进养老院,只是因为希望她能过上他的经济条件达不到的舒服生活,他当然爱他的母亲。可人们判他有罪,唯一的依据就是他打破了所有的传统价值观。比如,在母亲的葬礼上就要高声痛苦表达自己的孝顺,娶一个女人就要先对她说“我爱你”,在法庭上要为自己积极地辩解……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局外人呢?
  毛姆《月亮与六便士》中的银行家查尔斯人到中年,家庭美满,事业有成,却突然抛妻离子,远走他乡。这在常人看来完全不能理解,觉得他就应该继续以前的生活,因为从来如此……可是,从来如此,便对吗?
  冷漠不一定是罪恶的,孤独也并不可耻。
  又有一个人,他对生活充满了激情,而生活却处处折磨他。他把艺术视为自己的生命,却无人肯定与欣赏。他是梵-高。他生前,只卖出一幅画,因为人们对他的评价是一个疯子;而死后,他的画竟一幅一幅变为珍宝,于是人们又说他是个天才。 如果世人的评价就等于真相,那我们随时都可能被骗。
  “人们总是异常痛苦于不被理解,并且在那么强烈地认同‘理解万岁’之类口号的同时又常常无法理解他人一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受到自我经验的局限,而这也是经验主义局限的根源所在。”这是李笑来在《把时间当作朋友》对经验主义的阐述。因为摆脱自我经验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永远不要以己度人。
  加谬用一个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冷漠主人公默尔索,来讽刺社会所谓的“道德”,讽刺人们根深蒂固的传统理念。早在加缪之前,鲁迅先生在《可恶罪》里就说:“我先前总以为人是有罪,所以枪毙或坐监的。现在才知道其中的许多,是先因为被人认为可恶,这才终于犯了罪。”
  “道德”决定了法律,所以默尔索必须死。
  让我们回到加缪的《局外人》:道德判你死刑,哲学证你无罪。
  默尔索明白了这个世界的虚无本质,所以依然把这一切看成自己的幸福。
  在《局外人》中的神父看来,人类的正义微不足道,而上帝的正义才至关重要。所以默尔索指出,正是前者判处了他死刑。看了《局外人》,你問问自己,当月亮和六便士同时在你眼前时,你是为六便士疲于奔命,还是为仰望心中的那轮明月而选择做一个局外人?
  经典论
  ★《局外人》是加缪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之一,“局外人”也是整个西方文学和哲学中最经典的人物形象和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
  ★“大部分人总是表里不一,他们做的往往并非他们内心真正渴望的。他们都有一种群居意识,惧怕被疏离与被排斥,惧怕孤单无依靠。”但是莫尔索却有意无意地要跳出这个世界的既定模式,保持和芸芸大众的距离,完全遵照内心本性,做一个冷眼旁观、我行我素的局外人。
  作者说
  文中的默尔索就像竹林七贤中的阮籍,他在母亲的葬礼上也没哭,并且全程无动于衷。直到宾客散尽,他才突然吐血数升……这是他表示忧伤的方式,而不是展示给别人看的。的确,在群体文化中,婚礼丧礼都只是给旁人看的表演,它们并不能表达出入的真实情感。
  有些人注定是孤独的,他们从不被外人理解,处处遭到排斥,可那又如何?在某种程度上,每个人都是局外人,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柏拉图曾说过:“每一个人都是被劈开成两半的一个不完整个体。”可孤独本身并没有错,关键在于我们对孤独的理解。就像蒋勋先生所说:“孤独和寂寞不一样,寂寞会发慌,而孤独则是饱满的,是庄子说的‘独与精神天地往来’,是确定生命与宇宙间的对话,已经到了最完美的状态。”
其他文献
其实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电影,“雪”都是武侠主题中极具表现性的一种意象。但很奇怪,直到学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才想到动笔探讨雪与中国传统武学的关系。  对这一主题感兴趣源于半年前看的《一代宗师》。其中有个片段是宫二在大雪中练拳,让我一直念念不忘。我几乎是屏住呼吸看完了这一段。王家卫的镜头太漂亮了,雪在掌风下的每一处翻飞,枝头积压的细小冰晶簌簌飘落,轻易就能感受到风雪中裹挟的清冷气息。  雪为武学
期刊
这几天,总感觉有些不对劲。  我放学回家,总是经过一棵杨树,没有风,却莫名被一片叶子“砸”到。一次两次没什么,但次次如此,就有些可怕了。但没办法呀,谁让那棵杨树守在我回家的必经之路上呢,总不能不回家吧?  是谁在恶作剧?每次我经过那棵树之前总会看看四周,没人。  其实最恐怖的是梦。每每沉沉睡下,总有一个苍老的声音拗口地说着什么。是什么呢?九?揪?听不清的。  球球说,我这几天总是心神恍惚,叫了好几
期刊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美国社会语言学家布赖特也提出“语言与社会结构共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称谓的确在社会变迁的同时也不断产生变化。小编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到哪些称谓的变化,又有哪些感悟呢?  年龄对女生来说,是讳莫如深的话题。谁都希望自己青春永驻,永远光彩照人,无论她年龄多大,在她自己看来都没长大,沉醉在自己的美颜相机中做美美哒小姐姐。  于是“姐”这个词便成为称呼女生最流行的词,凡是能叫姐姐的一
期刊
红灯绿酒、水马车龙,不相干事一锅乱炖——“不亦快哉”!竟自成一篇文章,且面面俱到、文脉畅通,笔下时时生风。但仅记“快哉”有肤浅之嫌,不妨紧接“痛哉”,加点剧情反转,来点直面人生。来吧,以下几组“痛快”,供君一笑。  4月份猛刷黑格尔《小逻辑》至180页,极感恶心:语言玄妙,意义繁杂,翻译还稀烂。想起某某高人指点过我读《小逻辑》一类唯心哲学高招:得饶人处且饶人,该放手时就放手。把心一横,打入冷宫。直
期刊
打开窗子,阳光穿过古朴的屋檐,银鱼样跳跃着,刺入我有些倦懒的眼睛。忽然一股梅香拂过,我拼命呼吸着这氤氲馥郁的芳香。  窗上,一丝若有若无的线条引起了我的注意,似影子一般摇曳窗前,又宛若一位山中隐者,或隐或现。我轻拈一看,原来是一根蛛丝。我的心情随着这若有若无的蛛丝而起伏。  从未想过,这毫不起眼的蛛丝,竟与梅联系了起来。几根蛛丝萦绕而上,直至梅梢,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偏偏搭在了梅花上,一根根超尘
期刊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在想,热爱吗?我到底热爱什么呢?  学习吗?不是吧,我常在自习时被作业逼得头痛欲裂,感觉眼睛、头、脖子都不在原来的位置了。  唱歌吗?应该也算不上热爱吧,不过,别人讲我唱得难听,我就忿忿地不唱了。  写作这件事自己也不知道是否称得上热爱。  小时候常被老师表扬,说我字写得好,作文也写得好,但我再翻出原来写的那些东西,只见字像醉汉,内容也像少儿频道的节目一样,幼稚得让人嘴角向上一
期刊
问题一:   今天我们聊的话题是“新课标背景下的新闻访谈写作”。我首先向您讨教的问题是,新闻访谈是一种什么文体?平时我们几乎没有阅读过,那么为什么还要学习写作呢?  师:新闻访谈是以访谈形式报道新闻人物的一种体式。生活中需要对新闻人物、商业人物、科研人员等进行采访,以帮助了解情况、获取信息、推广经验等,这样写出的文章叫访谈录。它是新闻体裁的一种。按内容分为新闻访谈、商业访谈、科技访谈、军事访谈等;
期刊
墙上的挂钟日夜不息地行走着,长长的钟摆摇曳着悠悠的岁月。  家里的挂钟已经有些年头了,奶奶说还是爷爷转业那年买的。它的外壳是木制的,上面没有浮华的雕龙画凤,甚至连外面那层油漆的光泽也被岁月剥蚀,裸露出淡淡的木纹。不过这种沧桑的外表跟钟这种物件倒是很般配——能让你一眼看出时间的残酷,让你意识到只要稍不留意,岁月便会让你韶华流逝凋尽朱颜,而且不可逆转。  不过,这样的恐怖对一个童年的孩子来说是不存在的
期刊
最近法院裁定,允许李家姑娘离婚,闹了半年之久的“筷子风波”终于以两个年轻人的分手而收场,令人惋惜。  其实,事情很简单。李家姑娘结婚当天,哥哥送亲,宴席上有人伸筷子,享用了蛋盘里的蛋。当地有个风俗,送亲桌上的蛋是不能动筷子的,一动筷子就意味着让送亲的滚蛋。哥哥深谙此俗,当即起身,离席而去。此后两家唇枪舌剑,大打口水仗,继而李家带回姑娘,到法院起诉,直到法院调解无效,裁定允许离婚方才了结。  在蛋盘
期刊
一个十三岁的少年,对家国天下多少会有点模糊的意识。在明清鼎革、山河易主之际,时代湍流所扬起的浪花,一定会打在他的身上、心上。更何况,离他家乡吴江松陵镇不远的地方,还发生过“嘉定三屠”,淋漓鲜血染就的痛史,远比墨水写就的更触动心灵。不过,他毕竟才十三岁,明亡之后,自然不会如遗民那般,感念旧朝的恩泽。  少年名叫吴兆骞,“颖异不凡,九岁即能作《胆赋》,十岁写《京都赋》”,被大诗人吴梅村誉为“江左三凤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