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在中小学已经普及了信息技术教育。但是对经济不发达、教育水平比较落后的农村来说,在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着许多值得我们关注的实际问题。在此,就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浅谈笔者的看法:
一、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一个刚起步阶段,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着资金、观念、技术、师资等诸多问题。
1.资金短缺、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由于资金的短缺,基础设施比较薄弱,限制了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
2.人们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还有待提高
在现行的教育中,纵观各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情况来看,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无论是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还是家长,对于信息技术这门没有列入考试范围的科目,就没有引起重视,谁都不愿投入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因此,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只停留在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计算机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领导不重视;(2)教师不关心;(3)学生不认真;(4)家长不了解。
3.师资队伍素质较低、地位不高、任务繁重、缺乏激励机制
多数教师自身专业水平不高,对现代教育意识与现代教育观念缺乏了解,难以发挥其引导作用。同时,信息技术教师出成果的机会少、晋职评模机会少,而且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缺乏一套激励机制,导致大部分教师无积极性,没有全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去。
4.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和形式的不合理
信息技术是一门尚未成熟的学科,各地信息技术教材很不统一,很多教材内容的设置不规范,倾向于知识技能的讲解。农村信息技术教师讲授的内容局限于简单的操作技能,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讲授知识—练习操作”的教学方式根本不能满足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要求。
5.信息技术教育硬件、软件建设不同步
信息技术教育装备过程中,重硬件、轻软件的思想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学校领导中普遍存在。
6.教学软件注重形式
农村课堂教学软件只有在优质课、公开课上才可以一见,且忽视质量和效果,真正从学习规律角度设计的教学软件很少,并忽视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的反馈和评价。
二、对策
针对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农村地区应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制定规划、采取措施,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和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等方面进行改革。加快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现观念的转变,一是要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要把信息化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和日常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二是要把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追求的目标。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素质较高、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师资队伍是推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为了尽快解决这个问题,应采取多种方法和形式,加快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
(1)采取优惠政策吸引人才;(2)多种途径培养人才。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普及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前提,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必须调动政府、教育部门、社会等多方面力量筹措资金增添信息设备,保证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总之,要广开思路、多开渠道,搞好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
4.加强软件资源建设
学校可以根据农村特有的教育资源,补充丰富的教育内容,创造大量适合农村学生的教育方式的教育信息资源,建立县域信息技术教育中心,在县域范围内各学校提供信息资源的基础上,鼓励各校进行校园网建设,不具备上网条件的少数中小学可通过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配备并定期更换教育教学资源来解决教育资源共享问题。鼓励信息技术教师在已有的信息资源中进行整合、应用,结合教学实际,制作符合农村学生认识特点、具有乡土特色的教学软件,通过资源库进行交流,使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可操作性更强。同时努力优化使用策略,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资源的价值。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工作。
总之,应将有限的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尽可能将机房向学生和教师开放。这样,他们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同时还以利用这一现代化的工具为自己的学习或工作服务。同时,学校可以利用本校设备对教师进行培训,制定出有关激励和奖惩措施。充分调动教师积极主动地学习、研究信息技术与所教学科课程的融合,逐渐探索出新型的学科教学模式。同时,也增强设备的利用率。
一、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一个刚起步阶段,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着资金、观念、技术、师资等诸多问题。
1.资金短缺、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由于资金的短缺,基础设施比较薄弱,限制了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
2.人们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还有待提高
在现行的教育中,纵观各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情况来看,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无论是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还是家长,对于信息技术这门没有列入考试范围的科目,就没有引起重视,谁都不愿投入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因此,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只停留在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计算机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领导不重视;(2)教师不关心;(3)学生不认真;(4)家长不了解。
3.师资队伍素质较低、地位不高、任务繁重、缺乏激励机制
多数教师自身专业水平不高,对现代教育意识与现代教育观念缺乏了解,难以发挥其引导作用。同时,信息技术教师出成果的机会少、晋职评模机会少,而且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缺乏一套激励机制,导致大部分教师无积极性,没有全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去。
4.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和形式的不合理
信息技术是一门尚未成熟的学科,各地信息技术教材很不统一,很多教材内容的设置不规范,倾向于知识技能的讲解。农村信息技术教师讲授的内容局限于简单的操作技能,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讲授知识—练习操作”的教学方式根本不能满足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要求。
5.信息技术教育硬件、软件建设不同步
信息技术教育装备过程中,重硬件、轻软件的思想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学校领导中普遍存在。
6.教学软件注重形式
农村课堂教学软件只有在优质课、公开课上才可以一见,且忽视质量和效果,真正从学习规律角度设计的教学软件很少,并忽视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的反馈和评价。
二、对策
针对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农村地区应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制定规划、采取措施,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和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等方面进行改革。加快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现观念的转变,一是要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要把信息化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和日常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二是要把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追求的目标。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素质较高、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师资队伍是推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为了尽快解决这个问题,应采取多种方法和形式,加快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
(1)采取优惠政策吸引人才;(2)多种途径培养人才。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普及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前提,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必须调动政府、教育部门、社会等多方面力量筹措资金增添信息设备,保证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总之,要广开思路、多开渠道,搞好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
4.加强软件资源建设
学校可以根据农村特有的教育资源,补充丰富的教育内容,创造大量适合农村学生的教育方式的教育信息资源,建立县域信息技术教育中心,在县域范围内各学校提供信息资源的基础上,鼓励各校进行校园网建设,不具备上网条件的少数中小学可通过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配备并定期更换教育教学资源来解决教育资源共享问题。鼓励信息技术教师在已有的信息资源中进行整合、应用,结合教学实际,制作符合农村学生认识特点、具有乡土特色的教学软件,通过资源库进行交流,使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可操作性更强。同时努力优化使用策略,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资源的价值。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工作。
总之,应将有限的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尽可能将机房向学生和教师开放。这样,他们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同时还以利用这一现代化的工具为自己的学习或工作服务。同时,学校可以利用本校设备对教师进行培训,制定出有关激励和奖惩措施。充分调动教师积极主动地学习、研究信息技术与所教学科课程的融合,逐渐探索出新型的学科教学模式。同时,也增强设备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