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195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推普工作无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城市的普通话普及程度应该说是很高了,但是声势浩大的推普活动在农村并没有引起很大的波澜,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特别是进入21世纪,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实现全社会的和谐发展,作为农村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推普问题自是不能忽视。
一、农村推普的必要性
今天的中国,普通话作为一种全民性的通用交际工具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农村和城市一样,推广普通话势在必行,其必要性至少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推普工作向纵深发展的需要
推普的长远目标是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普通话,从宏观来说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在城市普及普通话,第二步是在农村普及普通话,当城市的推普工作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农村的推普问题就自然而然地提出来了,这是推普工作向纵深发展的必然经历。1997年12月,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提出推广普通话的新世纪目标,即2010年以前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初步普及,21世纪中叶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很明显,要实现普通话的全国普及目标,今后推普工作的重心必将在继续抓好城市的基础上慢慢向农村转移,而且在农村的推普中将会花费比城市更多、更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教育部语用司在第七、八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的通知中都提出,各地要在继续抓好大中城市工作的基础上,加大对小城镇和农村、民族地区的推普力度,把推普工作领域向小城镇和农村、民族地区拓展。
2.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今天的中国基本上冲破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桎梏,正在向市场经济转变,过去那种“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生存状态已经不复存在。市场经济是一种流通经济,需要物质的流通、人员的流动,不同地区之间的人员相互交流成为一种需要,掌握普通话这种全国通用的语言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就农村形势来说,目前中国的大部分农村特别是中西部的农村还处于经济发展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本原始积累的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劳务输出,通过输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以换取自身发展的基本经济基础。广大农民在走出家门时所面对的第一件事就是语言交流问题,中国国土广大,方言众多且差异巨大,很多地方特别是南方几乎“十里不同音”,这为他们的外出谋生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如果能掌握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会为他们提供更多寻找职业、选择职业的机会,太重的方音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据报导,在北京某餐馆,一个外地打工妹做服务员,本想对客人说“请你喝水”却说成“请你喝血”,老板限她两星期学好普通话,否则解雇。西南某地一采购员到武汉采购商品,想买小水壶却高喊买个“小媳妇”,结果是生意没做成还落了一顿骂。类似的例子在打工仔、打工妹或某些生意人身上是屡见不鲜。可见,今天的农民学好普通话已经成为一种生存、生活的需要,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亦是息息相关。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差距成为了中国社会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三农”问题已经突出地摆在了国人面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世纪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包括物质文明的建设,又要包括精神文明的建设,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培育出社会主义新农民。社会主义新农民不但要掌握新科技,还要具有“走南闯北”的基本能力,这就要求新农民能说一种超地域、超方言的通用语言——普通话,能够和相隔数千里的人进行交流已经成为今天新农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否则会影响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应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具有能说一口流利普通话的社会主义新农民。
4.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员流动的增加,推广普通话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显出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获得了极大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了,农村摆脱了自然经济的桎梏,农民基本上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又为国人提供了大量的“淘金”机会,这样,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进城市,在城市中构成了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农民工。他们给城市带来了廉价的劳动力和便利的服务,和城市同呼吸、共命运,城市的发展一刻也离不开他们的辛勤工作,他们也想成为真正的“城里人”,但同时他们也带去了各自的方言土语和农村习俗,这往往为所谓的“城里人”所不忍,并成为辨别他们的标志,这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人为地使他们成为城市的边缘人。这样的“城乡对立”常常成为城市安全和不稳定的隐患,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整体思想格格不入。我们固然反对歧视农民工,但如果说农民朋友能够学一口普通话,能够把自己真正地融入到城市中去,那么“城乡差别”就会越来越小,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真正和谐,这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是一件大好事。
总之,在农村推广普通话意义非常之大,是国家社会全面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步骤。
二、农村推普的困难
农村推普的意义其实不言自明,但真正要把农村推普的工作落到实处,其困难很多。
1.农村的方言意识太强
两千多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把中国农民的生活圈子划得很小,有时甚至是“一山之隔而老死不相往来”,特别是在南方山区的农村尤其如此,所以方言的差异非常之大,“十里不同音”的现象比比皆是。长期的封闭使中国传统农民形成重土思乡的文化观念,方言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交际工具,事实上已经变成了乡土意识和乡土文化的载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就成了“翻身不忘本”的标志,“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的观念已经深入中国传统农民的心灵深处。虽然商品经济的大潮对整个中国社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但一种观念的改变不是短时间可以实现的。加之大多数农民特别是中老年农民还很少走出家门、离开他们世世代代休养生息的土地,方言的使用不会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任何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谈推普其难度可想而知。
2.农民对普通话缺乏正确的认识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一种全国性的交际语言。中国方言众多,且很多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较大,大多数人从小都生长在方言的语言环境中,要掌握普通话就得学习,而且学起来还不是那么容易,这就使人形成一个误解,以为普通话是文化人的事,是有学问人的事,与普通人特别是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的农民根本搭不上关系,所以农民对推普往往持非常消极甚至排斥的态度。应该说这是对普通话缺乏正确认识的结果,普通话说白了就是普通人的话,是普通的交际工具,就像吃饭的筷子一样普通,任何人都有必要也能够学好它,因为它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3.农村缺乏说普通话的环境
应该说,任何语言都只是一种交际交流的工具,普通话也好,方言也罢,都是因为交际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工具,方言的存在是因为它能满足一定区域内人们的交际需求。随着人们生活圈子的扩大,交际范围的扩大,方言难以满足交际需要时,就要求产生通用的交际工具——普通话。今天的中国农村虽然不再那么封闭,人员的流动已经很频繁,但整体来说,大部分农村还是以人口的流出为主,即主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或外出经商。除了少数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地方和旅游目的地,大多数农村还是很少有外来人员的出入,日常交往中主要以当地人为主,方言完全满足了本地人们的交际需求,这就使普通话没有存在的市场,也就是说,农村缺乏说普通话的客观环境。
三、农村推普的思路
农村推普工作意义大,但难度也大,可以采取“以宣传为前奏,以学校和基层工作人员为示范,以青壮年为重点,全社会共同支持”的基本工作思路。
1.大力进行推普宣传,培养普通话意识
中国的农村普遍都存在较浓郁的方言情结,普通话意识淡薄,推普的前提是先培养农民的普通话意识。要在农村大力宣传推普的作用和意义,让民众理解方言是自然经济的产物,太浓郁的方言情结会阻碍自身和当地的发展,大规模和经常性的人口流动要求有一种大家都能听得懂的通用语,普通话正是中华大地上惟一能够超越各种方言的通用语。要让农民消除对普通话的偏见,要让今天的新农民树立一种新的观念——学会普通话,沟通你我他;学会普通话,走遍天下都不怕。农村的推普宣传活动可以结合全国推普周的活动展开,要本着“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宣传的形式力求丰富多彩而贴近实际。广播电视、墙报标语、文字或图片资料、学生宣传队、地方文艺活动等都是推普的有效宣传方式。
2.把农村中小学当作农村推普的主阵地
和城市推普一样,学校无疑是农村推普的主阵地,农村推普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使普通话成为农村中小学的校园语言。应该说,目前广大的农村中小学都在学普通话,但这种学习大多只存在于普通话课堂,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用普通话交流。学校要想办法培养师生使用普通话的习惯,要采取具体的措施保证普通话确实成为校园语言,使普通话不仅是学校的教学语言,还要成为学校的交际语言,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也无论是老师间的交流还是师生及学生间的交流,都必须用普通话,在学校确确实实地制造一种普通话环境,让优美的普通话真正飘溢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学校除了实现自身的推普目标,还要把推普的成果辐射到学生所在的家庭和社会。学校不但要培养老师和学生的普通话意识,还要培养他们的推普意识和推普热情,组织师生积极参与社会推普宣传活动,让广大师生成为农村推普的生力军。这方面已经有了借鉴的榜样,黑龙江省鸡西市就以各乡中心校和村小学为主,发动师生将推普宣传资料发送到各个乡及自然村,形成市、县、乡(镇)、村“四点一线”、“连线齐动”的推普宣传工作格局。
3.让基层工作人员在农村推普中起带头示范作用
基层工作人员是代表国家与普通群众打交道,在中国老百姓的眼里,基层工作人员就是“官”,两千多年的“官本位”思想对中国农民的影响根深蒂固,“官”的一言一行对农民的影响非常大,是群众学习的楷模,如果基层工作人员在执行公务时能坚持说普通话,那农村的推普工作将会变得容易很多。应该说,别人不说普通话还情有可原,唯独“官”不说不行,因为民族共同语古代就称官话,可见,两千多年前的“官”说的就是“普通话”,而我们新时代的“官”还不能说普通话,这实在不能不说是令人遗憾的事。
基层工作人员说普通话应该不是一件难事,因为这些人大多“见多识广”、综合能力强,而且今天的基层队伍中已经有一部分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普通话本身就是他们在学校时的交际语言。但是基层工作人员往往不愿意说或者不好意思说普通话,这可以说是一个语言习惯问题,更确切地说是一个语言观念问题。有一种说法是,“如果我们说普通话,不说家乡话,群众就会觉得我们不跟他们一条心,我们的工作就不好开展。”这个道理实在是经不起推敲,想当年操南方话的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很快就得到了陕北人们的拥护和爱戴。可见,群众衡量我们的标准不是语言是否相同,而是看是否为老百姓办了实事,是否廉洁奉公。应该加强对基层工作人员的宣传、教育、引导,让他们在推普工作中以身作则,起带头示范作用,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农村的推普工作往前发展。
4.把青壮年作为农村推普的重点对象
在农村推普中我们应该区别不同的群体对待。对于长期不外出的中年人和老年人主要是消除他们对普通话的偏见,让他们不要反对在农村推普,要是他们能在言论上支持那就是最好了。青少年和小孩的推普工作主要由学校来完成。社会化的农村推普重点应该放在青壮年身上,这类人是农村劳务输出的主体,他们经常外出,普通话是他们必不可少的交际工具,学好普通话能帮助他们外出就业;另一方面让青壮年学普通话还能给他们的孩子起到带头模范作用,让孩子们感觉到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这样可以一举两得,可谓“累于一代,利及万代”。这些农村青壮年特别是青年学习普通话的热情一般不会太低,因为普通话和他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各地政府应该多为这些人创造学习普通话的机会,形式可以多样,例如可以在每年春节期间农民工回家过年之际组织普通话培训班,把他们集中起来培训。在这方面已经有很多地方做得很好了,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就组织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为农民工进行普通话短期培训。
5.让全社会为农村推普提供各种支持
农村普通话基础薄弱,推普难度大,各种物质条件又差,这就需要全社会的积极支持和配合。支持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资料支持、经费支持,也可以是农村师资支持、专业人员的对口支持,还可以是上级机关的各种鼓励措施。这方面已经有了很多先例,如湖北省组织语言工作志愿者“送教下乡”,免费对农村教师进行普通话培训,还配合全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为1000多名选派到农村支教的教师进行语言文字规范化知识培训;山东省面向全省农村教师和学生开展了“我与普通话”征文活动。这些活动对农村的推普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四、农村推普中要正确处理好两种关系
1.正确处理好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
浓郁的方言情结往往使一部分农村人对普通话持对立情绪,以为推普就是要消灭他们的方言、消灭他们的文化传统,这种错误的认识将会严重影响推普工作的进行。因此在农村推普中要正确处理好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周恩来总理早在1958年就提出“推广普通话,是为了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 要让农民明白,推广普通话不是要消灭方言,只是让他们多掌握一种交际工具,以方便他们与外界交往。方言本身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一种无可厚非的交际工具,不能人为地强迫农民不说方言,平时家人之间、邻里之间的日常交往还是以使用方言为主,只有在不同方言区之间的人员交流时才提倡使用普通话。在农村推普中应该树立一个观念,这就是让普通话和方言长期共存、和谐相处。
2.要正确处理好近期成果和长远目标的关系
近年来,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这部分人迫切要求掌握普通话,可以采取短期训练班,但农村整体普通话基础薄弱,其推普工作又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万万不可急躁。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近期成果和长远目标的关系。对于在家时间少,常年在外务工者,可以利用春节期间办普通话短训班,对他们进行强化训练,使其快速掌握普通话。对于整个农村的大环境,实现完全推普的目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对其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要有充分的认识,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急躁情绪。
总之,当城市推普活动进行到一定的程度时,把推普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农村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符合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政策,也是农村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自身要求。尽管农村普通话基础薄弱,推普难度大,但只要有正确的认识和方法,全社会都参与进来,我们有理由相信普通话的文明之花一定会开遍大江南北的山山水水,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
参考文献:
[1] 陈伟琳,陈兴焱.豫南农村中小学推广普及普通话状况调查与思考[J].语言文字应用, 2003,(4).
[2] 韩清林.语言的强势同化规律与强势语言的先进生产力作用[J].语言文字应用,2006,(1).
[3] 屠国平.谈推普工作中的柔性原则[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7,(9).
[4] 王泽龙.社会推普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0,(6).
[5] 严戎庚.应注意推普宣传的科学性[J].语文建设,1999,(2).
[6] 第八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的通知,http://news.xinhuanet.com/.
[7] 第八届全国推普周活动总结,http://www.moe.edu.cn/.
(余 华,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一、农村推普的必要性
今天的中国,普通话作为一种全民性的通用交际工具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农村和城市一样,推广普通话势在必行,其必要性至少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推普工作向纵深发展的需要
推普的长远目标是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普通话,从宏观来说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在城市普及普通话,第二步是在农村普及普通话,当城市的推普工作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农村的推普问题就自然而然地提出来了,这是推普工作向纵深发展的必然经历。1997年12月,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提出推广普通话的新世纪目标,即2010年以前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初步普及,21世纪中叶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很明显,要实现普通话的全国普及目标,今后推普工作的重心必将在继续抓好城市的基础上慢慢向农村转移,而且在农村的推普中将会花费比城市更多、更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教育部语用司在第七、八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的通知中都提出,各地要在继续抓好大中城市工作的基础上,加大对小城镇和农村、民族地区的推普力度,把推普工作领域向小城镇和农村、民族地区拓展。
2.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今天的中国基本上冲破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桎梏,正在向市场经济转变,过去那种“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生存状态已经不复存在。市场经济是一种流通经济,需要物质的流通、人员的流动,不同地区之间的人员相互交流成为一种需要,掌握普通话这种全国通用的语言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就农村形势来说,目前中国的大部分农村特别是中西部的农村还处于经济发展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本原始积累的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劳务输出,通过输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以换取自身发展的基本经济基础。广大农民在走出家门时所面对的第一件事就是语言交流问题,中国国土广大,方言众多且差异巨大,很多地方特别是南方几乎“十里不同音”,这为他们的外出谋生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如果能掌握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会为他们提供更多寻找职业、选择职业的机会,太重的方音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据报导,在北京某餐馆,一个外地打工妹做服务员,本想对客人说“请你喝水”却说成“请你喝血”,老板限她两星期学好普通话,否则解雇。西南某地一采购员到武汉采购商品,想买小水壶却高喊买个“小媳妇”,结果是生意没做成还落了一顿骂。类似的例子在打工仔、打工妹或某些生意人身上是屡见不鲜。可见,今天的农民学好普通话已经成为一种生存、生活的需要,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亦是息息相关。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差距成为了中国社会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三农”问题已经突出地摆在了国人面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世纪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包括物质文明的建设,又要包括精神文明的建设,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培育出社会主义新农民。社会主义新农民不但要掌握新科技,还要具有“走南闯北”的基本能力,这就要求新农民能说一种超地域、超方言的通用语言——普通话,能够和相隔数千里的人进行交流已经成为今天新农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否则会影响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应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具有能说一口流利普通话的社会主义新农民。
4.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员流动的增加,推广普通话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显出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获得了极大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了,农村摆脱了自然经济的桎梏,农民基本上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又为国人提供了大量的“淘金”机会,这样,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进城市,在城市中构成了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农民工。他们给城市带来了廉价的劳动力和便利的服务,和城市同呼吸、共命运,城市的发展一刻也离不开他们的辛勤工作,他们也想成为真正的“城里人”,但同时他们也带去了各自的方言土语和农村习俗,这往往为所谓的“城里人”所不忍,并成为辨别他们的标志,这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人为地使他们成为城市的边缘人。这样的“城乡对立”常常成为城市安全和不稳定的隐患,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整体思想格格不入。我们固然反对歧视农民工,但如果说农民朋友能够学一口普通话,能够把自己真正地融入到城市中去,那么“城乡差别”就会越来越小,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真正和谐,这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是一件大好事。
总之,在农村推广普通话意义非常之大,是国家社会全面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步骤。
二、农村推普的困难
农村推普的意义其实不言自明,但真正要把农村推普的工作落到实处,其困难很多。
1.农村的方言意识太强
两千多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把中国农民的生活圈子划得很小,有时甚至是“一山之隔而老死不相往来”,特别是在南方山区的农村尤其如此,所以方言的差异非常之大,“十里不同音”的现象比比皆是。长期的封闭使中国传统农民形成重土思乡的文化观念,方言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交际工具,事实上已经变成了乡土意识和乡土文化的载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就成了“翻身不忘本”的标志,“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的观念已经深入中国传统农民的心灵深处。虽然商品经济的大潮对整个中国社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但一种观念的改变不是短时间可以实现的。加之大多数农民特别是中老年农民还很少走出家门、离开他们世世代代休养生息的土地,方言的使用不会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任何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谈推普其难度可想而知。
2.农民对普通话缺乏正确的认识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一种全国性的交际语言。中国方言众多,且很多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较大,大多数人从小都生长在方言的语言环境中,要掌握普通话就得学习,而且学起来还不是那么容易,这就使人形成一个误解,以为普通话是文化人的事,是有学问人的事,与普通人特别是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的农民根本搭不上关系,所以农民对推普往往持非常消极甚至排斥的态度。应该说这是对普通话缺乏正确认识的结果,普通话说白了就是普通人的话,是普通的交际工具,就像吃饭的筷子一样普通,任何人都有必要也能够学好它,因为它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3.农村缺乏说普通话的环境
应该说,任何语言都只是一种交际交流的工具,普通话也好,方言也罢,都是因为交际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工具,方言的存在是因为它能满足一定区域内人们的交际需求。随着人们生活圈子的扩大,交际范围的扩大,方言难以满足交际需要时,就要求产生通用的交际工具——普通话。今天的中国农村虽然不再那么封闭,人员的流动已经很频繁,但整体来说,大部分农村还是以人口的流出为主,即主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或外出经商。除了少数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地方和旅游目的地,大多数农村还是很少有外来人员的出入,日常交往中主要以当地人为主,方言完全满足了本地人们的交际需求,这就使普通话没有存在的市场,也就是说,农村缺乏说普通话的客观环境。
三、农村推普的思路
农村推普工作意义大,但难度也大,可以采取“以宣传为前奏,以学校和基层工作人员为示范,以青壮年为重点,全社会共同支持”的基本工作思路。
1.大力进行推普宣传,培养普通话意识
中国的农村普遍都存在较浓郁的方言情结,普通话意识淡薄,推普的前提是先培养农民的普通话意识。要在农村大力宣传推普的作用和意义,让民众理解方言是自然经济的产物,太浓郁的方言情结会阻碍自身和当地的发展,大规模和经常性的人口流动要求有一种大家都能听得懂的通用语,普通话正是中华大地上惟一能够超越各种方言的通用语。要让农民消除对普通话的偏见,要让今天的新农民树立一种新的观念——学会普通话,沟通你我他;学会普通话,走遍天下都不怕。农村的推普宣传活动可以结合全国推普周的活动展开,要本着“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宣传的形式力求丰富多彩而贴近实际。广播电视、墙报标语、文字或图片资料、学生宣传队、地方文艺活动等都是推普的有效宣传方式。
2.把农村中小学当作农村推普的主阵地
和城市推普一样,学校无疑是农村推普的主阵地,农村推普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使普通话成为农村中小学的校园语言。应该说,目前广大的农村中小学都在学普通话,但这种学习大多只存在于普通话课堂,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用普通话交流。学校要想办法培养师生使用普通话的习惯,要采取具体的措施保证普通话确实成为校园语言,使普通话不仅是学校的教学语言,还要成为学校的交际语言,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也无论是老师间的交流还是师生及学生间的交流,都必须用普通话,在学校确确实实地制造一种普通话环境,让优美的普通话真正飘溢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学校除了实现自身的推普目标,还要把推普的成果辐射到学生所在的家庭和社会。学校不但要培养老师和学生的普通话意识,还要培养他们的推普意识和推普热情,组织师生积极参与社会推普宣传活动,让广大师生成为农村推普的生力军。这方面已经有了借鉴的榜样,黑龙江省鸡西市就以各乡中心校和村小学为主,发动师生将推普宣传资料发送到各个乡及自然村,形成市、县、乡(镇)、村“四点一线”、“连线齐动”的推普宣传工作格局。
3.让基层工作人员在农村推普中起带头示范作用
基层工作人员是代表国家与普通群众打交道,在中国老百姓的眼里,基层工作人员就是“官”,两千多年的“官本位”思想对中国农民的影响根深蒂固,“官”的一言一行对农民的影响非常大,是群众学习的楷模,如果基层工作人员在执行公务时能坚持说普通话,那农村的推普工作将会变得容易很多。应该说,别人不说普通话还情有可原,唯独“官”不说不行,因为民族共同语古代就称官话,可见,两千多年前的“官”说的就是“普通话”,而我们新时代的“官”还不能说普通话,这实在不能不说是令人遗憾的事。
基层工作人员说普通话应该不是一件难事,因为这些人大多“见多识广”、综合能力强,而且今天的基层队伍中已经有一部分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普通话本身就是他们在学校时的交际语言。但是基层工作人员往往不愿意说或者不好意思说普通话,这可以说是一个语言习惯问题,更确切地说是一个语言观念问题。有一种说法是,“如果我们说普通话,不说家乡话,群众就会觉得我们不跟他们一条心,我们的工作就不好开展。”这个道理实在是经不起推敲,想当年操南方话的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很快就得到了陕北人们的拥护和爱戴。可见,群众衡量我们的标准不是语言是否相同,而是看是否为老百姓办了实事,是否廉洁奉公。应该加强对基层工作人员的宣传、教育、引导,让他们在推普工作中以身作则,起带头示范作用,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农村的推普工作往前发展。
4.把青壮年作为农村推普的重点对象
在农村推普中我们应该区别不同的群体对待。对于长期不外出的中年人和老年人主要是消除他们对普通话的偏见,让他们不要反对在农村推普,要是他们能在言论上支持那就是最好了。青少年和小孩的推普工作主要由学校来完成。社会化的农村推普重点应该放在青壮年身上,这类人是农村劳务输出的主体,他们经常外出,普通话是他们必不可少的交际工具,学好普通话能帮助他们外出就业;另一方面让青壮年学普通话还能给他们的孩子起到带头模范作用,让孩子们感觉到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这样可以一举两得,可谓“累于一代,利及万代”。这些农村青壮年特别是青年学习普通话的热情一般不会太低,因为普通话和他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各地政府应该多为这些人创造学习普通话的机会,形式可以多样,例如可以在每年春节期间农民工回家过年之际组织普通话培训班,把他们集中起来培训。在这方面已经有很多地方做得很好了,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就组织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为农民工进行普通话短期培训。
5.让全社会为农村推普提供各种支持
农村普通话基础薄弱,推普难度大,各种物质条件又差,这就需要全社会的积极支持和配合。支持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资料支持、经费支持,也可以是农村师资支持、专业人员的对口支持,还可以是上级机关的各种鼓励措施。这方面已经有了很多先例,如湖北省组织语言工作志愿者“送教下乡”,免费对农村教师进行普通话培训,还配合全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为1000多名选派到农村支教的教师进行语言文字规范化知识培训;山东省面向全省农村教师和学生开展了“我与普通话”征文活动。这些活动对农村的推普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四、农村推普中要正确处理好两种关系
1.正确处理好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
浓郁的方言情结往往使一部分农村人对普通话持对立情绪,以为推普就是要消灭他们的方言、消灭他们的文化传统,这种错误的认识将会严重影响推普工作的进行。因此在农村推普中要正确处理好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周恩来总理早在1958年就提出“推广普通话,是为了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 要让农民明白,推广普通话不是要消灭方言,只是让他们多掌握一种交际工具,以方便他们与外界交往。方言本身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一种无可厚非的交际工具,不能人为地强迫农民不说方言,平时家人之间、邻里之间的日常交往还是以使用方言为主,只有在不同方言区之间的人员交流时才提倡使用普通话。在农村推普中应该树立一个观念,这就是让普通话和方言长期共存、和谐相处。
2.要正确处理好近期成果和长远目标的关系
近年来,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这部分人迫切要求掌握普通话,可以采取短期训练班,但农村整体普通话基础薄弱,其推普工作又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万万不可急躁。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近期成果和长远目标的关系。对于在家时间少,常年在外务工者,可以利用春节期间办普通话短训班,对他们进行强化训练,使其快速掌握普通话。对于整个农村的大环境,实现完全推普的目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对其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要有充分的认识,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急躁情绪。
总之,当城市推普活动进行到一定的程度时,把推普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农村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符合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政策,也是农村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自身要求。尽管农村普通话基础薄弱,推普难度大,但只要有正确的认识和方法,全社会都参与进来,我们有理由相信普通话的文明之花一定会开遍大江南北的山山水水,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
参考文献:
[1] 陈伟琳,陈兴焱.豫南农村中小学推广普及普通话状况调查与思考[J].语言文字应用, 2003,(4).
[2] 韩清林.语言的强势同化规律与强势语言的先进生产力作用[J].语言文字应用,2006,(1).
[3] 屠国平.谈推普工作中的柔性原则[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7,(9).
[4] 王泽龙.社会推普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0,(6).
[5] 严戎庚.应注意推普宣传的科学性[J].语文建设,1999,(2).
[6] 第八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的通知,http://news.xinhuanet.com/.
[7] 第八届全国推普周活动总结,http://www.moe.edu.cn/.
(余 华,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