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转基因的实话实说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bo_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访小崔实在不容易,因为他实在太忙了,采访日期一推再推。
  似乎就是为了选择这个“良辰吉日”,我们终于见到他的那天,是北京入春以来难得的一个既无风又无霾的好天气。
  采访地点是在北京奥体公寓的一间茶楼——不知他在这里已经会见过多少家媒体的记者了,因为查阅关于他的报道,很多文章里都提到过这间茶楼。
  但是这段时间,虽然他是一个绝对的热点人物,虽然涉及到他的报道很多,可从报道文章上来看,真正面对面采访他的并不算多,至少和我们想象的热络有些差距。或许是因为他的忙,或许也是因为别的。据《中国周刊》记者在媒体圈内的了解,有些媒体在报道倾向上对小崔并不是非常友善。
  一切都是因为转基因。从他和方舟子直截了当拉开论战的那天起,到他把自掏腰包赴美拍摄的调查纪录片推到网络上,他似乎就在一门心思、乐此不疲,甚至“一意孤行”地在做着一件事——反对转基因技术过早地大规模推广应用。
  这样的定位可能是比较准确的,因为从小崔的话语里,我们感受不到他对转基因技术本身的“敌意”。
  “转基因技术在实验室里怎么研究都没问题,那确实是生物学家们关心的事情。我关注转基因问题这么长时间以来,只碰到一位专家连实验室的研究实验都予以否定的。其他绝大多数的专家学者都是对实验室研究不抱异议,只对到了应用层面的技术是否足够成熟、是否适宜广泛应用存疑。”他说。
  但是,这样的“存疑”已经足够让他树“敌”无数了。除了方舟子,还有很多人对他怒目而视。《中国周刊》记者曾经和一个网络上的圈子接触了不短的一段时间,里面多是一些出身于国外豪门学府的正统理科“学霸”,当然有不少是在做生物学研究应用工作的。针对小崔的纪录片以及相关言论,他们不仅发挥了理科生的逻辑推理,而且也展现了文科生的文字曼妙,核心思想只有一个——嘲讽和打击小崔的“倒行逆施”。
  那天,茶楼里非常安静,除了我们和小崔,别无散客。而在窗外的江湖上,激战正酣。
  不是一骑,也未绝尘
  采访小崔之前,我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和报道,也兵分几路约访了科学界的十几位专家学者,但无一例外都得到了婉拒,主要理由就是不愿意“掺和”。而能够在主流媒体找到的有名有姓的声音,绝大多数都是支持转基因的。包括郎咸平等人,“反转派”名单上几乎很难列出太多的名字,至少,和另一个阵容相比,显得“单薄”了许多。
  于是,在我们的头脑中存有一幅画面:小崔是大漠风沙中的一骑绝尘。
  然而,对这幅“悲壮”的英雄画面,小崔显然不感冒,甚至嗤之以鼻。
  “你问我有没有业内人士支持我,那我首先就要问你什么是业内人士。比如,在实验室研究阶段,研究基因的人要介入。然后要进行大田实验,看它对生态有什么影响、对植物有什么影响。这时候,植物学家、土壤学家都要参与进来。第三步就是商业化种植,这个阶段,你、我这样的普通人都可以参加、也都要参加进来。因为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吃它了。更何况这里面还有生物伦理等问题。”
  在小崔看来,这已经应该是一个全民参与的大讨论了,社会学家、营养学家、动物学家、医学家、消费者都可以参与,“甚至文学家和漫画家,只要牵扯到吃,谁吃谁就要参加。”
  “如果只是研究人员叫做业内人士,那就跟我没关系了。他们研究的事我不关心,因为我永远不会到研究室里去吃他研究的那些东西。但是,当他商业化种植,就要进入我们每个人的饭碗的时候,那可谈的范围就广了。到这个层面,可不像你们描述的那样,都是暗地里的。那人可海了去了,可不是没名没姓的。”小崔说。
  对转基因商业化种植的质疑,“在全世界都有支持者。”小崔笃定地说。然后,他话锋一转:“不过,我倒觉得你们找到了一个特别好的话题。大家都不愿意谈这个事,为什么?应该下功夫搞清楚。如果仅仅是一个生物科学问题,为什么大家不愿意谈?如果在这个领域来谈,我都插不上嘴。这个值得好好研究。”
  针对纪录片出来之后,很多同行挑三拣四,小崔觉得“非常正常”:“我们以往做的纪录片或者其它节目,哪怕是让我得到中国播音主持艺术奖的作品,同行中也一样会有争议,非常正常,属于业务探讨范围。至于这个纪录片,也不是完美的,比如没有配音,剪辑可能有些粗糙,还有镜头之间衔接的关系等,问题也是有的。”
  针对这部纪录片的拍摄初衷,小崔认为“特别简单”:“我第一次去美国的时候,就发现美国对待转基因的态度不是传说的那样。但是,单凭发微博,这事儿说不清楚。最直观的,就是拍个纪录片给大家看。主要目的就是告诉大家,社会上关于转基因的种种说法,好多都是不真实的。有些是没弄明白,有些则是撒谎,而且是故意撒谎。”
  小崔认为,这种对大众“广而告之”的作用,“我是做到了的”,所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不过接下来,小崔坦言不会罢休。“其实我更想去南美,比如巴西、阿根廷,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大。还有印度,我也想去。这些都不是发达国家,又都是农业大国,他们的情况可能和我们更相似。到现在我还在想,先去哪儿更好呢?”
  针对先前有媒体报道说,他的下一站可能是欧洲的说法,小崔予以了否定:“如果先去欧洲的话,可能说服力不是特别强。因为整个欧洲对转基因作物管理得非常好。”
  原本,小崔的拍摄视野中还有日本。但是他去过几次之后,就决定放弃了拍摄计划。“可以说日本就没有什么转基因食品,监管特别严,即便有的话也找不到。”
  与中国的情况相符,才更有实际对照作用。在他的想法中,所有工作都要接中国的“地气”,绝不能“绝尘”。
  无处可逃,但能管好
  这是一次很有意思的采访,面对一个媒体同行,面对一个具有鲜明风格的知名电视主持人,我们的交谈中几乎没有一句涉及到电视或者传媒专业,而是全部沉浸在我们可能都不很专业的科学知识上。这也是外界质疑小崔的一个重要“话茬儿”——你毕竟是一个生物学界和基因学界的非专业人士。   而在小崔看来,当下的状况是,只要是个人,就应该关注和讨论转基因,因为它已经走出了实验室和试验田,“就直接跟我们每个人相关了”。这让我们不禁想到了本期报道的肯德基豆浆事件——牵涉到转基因的肯德基豆浆,绝不是只有生物学界的专业人士在喝,此时在座的每一个人,可能都喝过。
  “一定要分清研究和应用。值得研究的问题很多,但应用需要谨慎。比如核,我们都研究了,但是不是都要把它做成原子弹用出去?我们也许永远都不会用它,但是我们一定把它的原理研究透了。”小崔说。
  那么,而今的转基因在应用上已经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呢?按照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今年“两会”上的说法,对转基因“我们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坚持慎之又慎,在应用上遵循‘非食用→间接食用→食用’的步骤。首先发展非食用的经济作物,如转基因的抗虫棉。其次是饲料作物、加工原料作物。再次才是一般的食用作物。至于主粮作物,将会更加慎重,通过更严格的程序。目前,我国批准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只有棉花和木瓜,没有批准任何转基因主粮商业化生产”。
  但是,恰恰对国家政策首先发展的转基因棉花,崔永元也提出了质疑:“对这个大家好像没有什么争议,实际上也是值得探讨的,尤其是孩子和过敏体质的人群,是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这种转基因棉花?棉花不像食物那么直接,但却是每天24小时贴身相随的。”
  对转基因产品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的不可知这种观点,小崔表示了认同。并且,他认为这种可怕的不可知除了对转基因的影响不可知之外,更重要的是老百姓对转基因产品和非转基因产品的辨别不可知。
  “老百姓绝对分不清楚!”他说。
  “转基因技术是不会改变植物性状的,所以肉眼不可能识别,只有明确标注出来才行。而实际上,转基因产品已经进入到了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层面,就在我们不知不觉中。”谈到这里,小崔脸上的表情露出些悲壮的无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所做的其实也没有什么意义。如果说有意义的话,就是让公众知道,一些政府职能部门的有些做法是不对的。这就是最大的意义。”
  “也许转基因这个事儿我们就认了,也就这个样了,别无他法了。但在其它领域,这样的事不能再发生了。”小崔说。
  其实,在社会上“反转派”的主要观点中,一个重要诉求就是民众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小崔结合国外的一些情况,对此进行了阐述。
  “在美国,非转基因和有机食品是要求做标注的,没有标注的,有可能是转基因产品,也有可能不是。消费者可以根据标注随意选购。可以买有机认证的食物,但是价钱比较贵;可以选择非转基因产品,这个是有标识的。剩下什么都没标的,那就只能靠运气了。”小崔说。
  据小崔介绍,欧盟、日本等也都以不同的方式来界定转基因产品和非转基因产品。在日本,是按照配料表中配比含量,前三位的成分必须标注。“好比一个蛋糕,使用最多是面粉、奶油和草莓,其他成分都排到后面了,那就不用标注了。”
  据说,日本人最爱的豆腐、纳豆等,都写着非转基因。
  “所以,在日本,你想一辈子都不吃转基因食品,是完全可能做到的。还有德国,我没有去过,据说也是零转基因,完全没有。要知道,无论日本还是德国,也都在研究转基因技术,现在几乎所有有能力的国家都在研究。但是人家管理得好。老百姓就不用太担心。”小崔说。
  焦点,最终还是落在了“管理”两个字上。
  完美可期,尚需时日
  支持转基因技术应用一方的重要理由,就是可以很大程度上,甚至“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以及世界其它国家普遍存在的粮食短缺问题。对此,小崔并不认同:“转基因并不增产,只是可以少用农药,省下的钱就可以买粮食。这种算法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增产。不增产的说法是美国农业部给的,应该属于权威机构。我觉得,未来有可能会达到增产的想象。但那是美好的未来。”
  小崔在今年“两会”上的提案,提到了我国转基因作物的“滥种”问题。在他看来,转基因作物对土壤的影响“是百分之百的”,同时也“是可逆转的”。“如果转基因作物从现在开始停种,生态是可以慢慢恢复的。自然界就是如此美妙,只要我们人为的干预少一点儿,自然会以它的生态循环来自我调节。这个循环比世界人民大团结还重要。”
  他说:“我们现在不能再像以前那个粗鲁年代了,一说除“四害”就把麻雀全干掉,而麻雀少了,虫子就多了,随之就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现在很多转基因技术也是人为地把虫子全干掉,因为虫子跟我们没有关系,既不能吃,也不能养着。这是人本主义,以人为中心。如果是以自然为中心,就不会这样,每一个物种的存在都有它合理的地方。不能说等到蜜蜂没了,蝴蝶没了,我们才慌了,才觉得要完蛋了。因为大部分作物的授粉都是由它们完成的,没有它们,生态真的就完了。现在,因为转基因技术,好像棉铃虫已经没了。其实,说不定是棉铃虫因为人为的抗虫基因反而更进化了,从此变得百毒不侵,成为一种新虫子了。你说这个可怕不可怕?”
  除此之外,转基因技术还会涉及到一个科学伦理的问题。“举个例子,比如说非洲女人臀部特别大,所以弹跳力特别好,因为全是肌肉。于是,基因学家就会研究,发现她们有一个沉默基因,也就是说有一个基因是不表达的,所以形成了这种特有的体态。那么牛或猪等供我们食用的动物,也可以让它们的基因变得沉默不表达,于是牛和猪都可能长成那个样子:臀部巨大,脑袋倍儿小,然后全是瘦肉。像这样的技术,绝不是能不能完成的问题,而是在伦理上存有巨大争议——把它们改造成那个样子,还能吃吗?人们能不能接受?不能说只要技术能达到,就什么事情都能做。”小崔说。
  他把一切都归结为时间:“如果给足科学家们时间的话,他们会做到完美。到那个时候,所有的转基因作物都增产,所有转基因食品我们都可以放心吃,没有风险,对生态环境不会构成威胁。这是我们对科学的信心。”
  “我觉得应该有这么一天。”小崔这句话的潜台词或许是:我不是要与科学为敌。压根儿也不是。
其他文献
走在阿富汗满目疮痍的街道上,抬起头,除了美军的监控汽球飘浮在蓝得不真实的天空中,便只剩下偶尔从低空轰鸣掠过的小型巡逻机。阿富汗的天空那样洁净高远,想想都心疼。  贫瘠的远山依旧矗立,一个风筝都看不到。追风筝的孩子在哪里?  我随身带着卡勒德·胡赛尼的两本书——《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那时候他的第三部小说《群山回唱》还未在中国出版。当我身处阿富汗,听到那些不同的语言,那些之前从未听到过、来自阿
期刊
你还在西方的情人节抢购玫瑰花吗?  你可能OUT了  你还在七夕的忧伤里热情地缠绵吗?  你可能误会了  一部《诗经》,告诉你一个东方的多情日  一段宋史,提醒你一次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集体忘却  春风吹了,这个季节属于男和女  花儿开了,这个日子属于爱与被爱  我们应该用这个需要正名的东方情人节告诉全世界: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地球上最浪漫的人——没有之一
期刊
关于中国情人节的选择,曾经有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元宵节是中国的情人节,其例证一是传说为朱淑真或欧阳修所作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这首诗表达的是一个令人感伤的爱情故事。  例证二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
期刊
什么是好城市?  土耳其的一位诗人说,“人的一生中有两样东西是永远不能忘却的。一个是母亲的面孔,一个是城市的面貌。”  而现在,中国的很多城市在人的记忆中逐渐消失了。城市要发展,要改造,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尊重自然,尊重城市,尊重市民。这些尊重的背后是文明的传承,是城市文化所折射出的个性魅力。  陕西宝鸡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古城,在中国几千年发展历史上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也是中国西北区域发展的一个典型代
期刊
韩剧胜人一筹的是男主人公,那些完美男人的形象是为这些女人订制的,因为她们非常需要白日梦去慰籍。从生活背景和心态来说,这样的受众在中国以及其他国家都存在,这就是韩剧的市场所在。  2012年11月,韩剧《电视剧帝王》在中国的网络播出。第一集的第一个镜头,是男主角、电视剧制作公司代表安东尼·金的一段演讲。  安东尼·金用两分多钟的时间展示了韩剧在世界各地受到的追捧,称日本、中国、蒙古的观众“被韩剧迷得
期刊
当北方渐渐忘却那个多情日子的时候,在中国南部多民族的大家庭中,还留有一脉相承的节日情愫。如同一张底片,记录着三千年前的爱恋。  一月末的那场大火,烧掉了一半报京侗寨,侗家人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三月三情人节,也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报京大寨是黔东南北部地区最大的侗寨,曾是中国保持最完整的侗族村寨之一。侗寨传统的三月三情人节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已经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于侗寨三月三
期刊
父亲爱吃甜,最喜用滚烫的开水冲白糖,如品仙露般一口口啜饮,末了发出满足的叹息:哎,舒服。每当此时,母亲少不得取笑他,说这样对甜的嗜好是小时候落下的穷病。  的确,父亲生在山上,虽然爷爷奶奶都是村小老师,但物质环境究竟不能和城里相比。除了嗜甜外,他对苹果情有独钟,对淀粉类深恶痛绝,不用细想,都是幼年经历扎根在舌尖上的顽固印记。  与父亲相反,母亲对甜有若仇敌。世上或许存在不喜欢吃零食的女人,但像母亲
期刊
夜里上天台晒衣服,我可以晒一个小时——不经意抬头看到天空,软软的、洁白的水母一样浮在深蓝色天空中的月亮,晶莹闪烁的水珠也似的繁星点点,海天恍惚,不觉就看痴了。看天空久了,还会在乎大地上发生的事情吗?  白天除了像加都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或蜷缩或仰天睡死过去的狗狗们一样晒太阳发呆睡觉,还可以看鸟儿。天空是它们巨大的舞台,乌鸦和鸽子成群结队飞过,皆健硕,翅膀有力,鸣叫高亢。  它们有时飞得很高,高得只能
期刊
“鲁迅先生:我昨天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我不是基督徒,却幸而尚能担受得起,也不想责谁——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 七月二十八日,作人。”  1923年7月19日,鲁迅收到了一封周作人的绝交书,在八道湾聚居3年多的两兄弟突然反目。兄弟阋墙,得有多大的火气,但信里分明都隐忍着,绝不出恶声,只道是“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鲁迅收到信也
期刊
俺上个星期六搬家了。  搬家是打包和拆包,搬家是压缩和解压缩,搬家是硬盘重整,搬家是呼吸吐纳,搬家是收缩和膨胀,搬家是大乱后的大治。  在搬家的各种琐事俗务中,最搞笑的是找搬家公司的过程。听说搬家公司良莠不齐,常有半路逼迫加钱甚至还有顺手牵羊的,所以找家可靠正规的公司势在必行。  于是四处打听。朋友甲说“蚂蚁搬家”比较正规,上网问度娘,结果看到最少有十几家“蚂蚁搬家”,有“蚂蚁搬家”,有“蚂蚁搬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