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第六届江苏省淮剧节爆出冷门,地处淮剧区域最北沿的涟水县淮剧团创作表演的大型现代淮剧《鸡村蛋事》,获得优秀剧目奖等17项大奖。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奖项,堪称“大满贯”。接着,在第六届江苏省戏剧节上,这部戏获得13项大奖,在全部参赛作品中名列第二。2012年,再获省“五个一工程”和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这一现实题材的淮剧轻喜剧,吸引了大量淮剧戏迷,没有淮戏欣赏习惯的青年观众,同样看得津津有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鸡村蛋事》成为淮剧圈里的谈资。专家认为,这出戏“对新时期淮剧现代戏创作作了较为成功的探索”,惊呼“小药铺卖出了大人参”。鹌鹑怎么硬是下出了鸵鸟蛋?最近,记者走访了涟水县淮剧团。其实,好戏也有“鸡村蛋事”式的卖难烦恼。基层文艺团体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文化发展的根基在基层,动力在基层。基层能够出精品、常常出精品、普遍出精品。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希望所在。
“演员都是人来疯”。涟水县淮剧团陆团长对记者谈了很多,这是给人印象最深的一句话。陆团长曾在50多出戏中担任过主角,这应当是他的切身体验。靠着一股“疯”劲,剧团走过了风雨50年。多年来,剧团设备简陋、行当不全,但却创作演出大小剧目300多个,其中包括多部“三贴近”剧目,演出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多部作品获奖。剧团常年坚持送戏到基层、送戏下乡,近年来,每年演出200场左右。成绩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多年的辛勤劳动,为取得新突破打下了基础。
“演员都是人来疯”,陆团长重复说,“台下观众一喊好,身上热烘烘的,越唱越有劲。等戏散了场,滋味就不一样了。特别是商业演出之后,躺在破屋的地铺上,身上冰冰凉,心里空荡荡。一场演下来,收入也许刚刚够成本。痛定思痛,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紧扣时代脉搏,打造精品力作,出人出戏出作品,才能使剧团获得新生。”
陆团长对他这支“人来疯”的队伍有充分的信心,决定排演一场反映涟水农村现实的大戏。2009年3月。以创作主旋律作品见长的江苏省淮剧团编剧袁连成到涟水采风,开始与涟水淮剧团合作。创作出以回乡大学生村官几经周折、解决养鸡专业村鸡蛋滞销难题为基本线索的剧本《鸡村蛋事》。在多方关怀下,剧本不断完善,2011年4月投排,10月在省淮剧艺术节取得巨大成功。
一个普通的县级剧团,成为“下金蛋的鸡”,关键在改革。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涟水淮剧团打破单位壁垒、体制壁垒,采用剧组制形式,吸引全省乃至外省的优秀人才加盟。涟水淮剧团引进合作人才虽少,但由于吸纳了淮剧界最优秀的人才,产生的效果是巨大的。涟水淮剧团的经验,值得其他基层文化团体认真借鉴。《鸡村蛋事》的成功,形成了多方共赢的局面。涟水淮剧团成了最大的赢家。编剧袁连成概括说:“由于这出戏。演员对艺术质量的认识有了新标准。现在要想让他不去创新,不去提高艺术质量,他反而会不习惯了。”
“沭阳财主宿迁庙,涟水人讨饭上学校。”旧社会传下来的段子,涟水人依旧津津乐道,语气中透出一股“文化自信”。《鸡村蛋事》并不是荒原上的独苗苗。涟水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历史留下来的文化气场,涟水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现状,都为涟水淮剧团脱颖而出提供了环境。
涟水县近年来的文化发展态势十分喜人,宣传文化部门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部署,以改革为动力,上争位次、外塑品牌、内创特色,把有限的经费用到刀刃上,在公共文化服务和文艺精品创作上都取得了不凡的成绩。就拿刚刚过去的2012年来说,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全年送电影下乡4148场,送戏下乡100场,送书到基层20800多册。完成淮安数字化图书馆涟水分馆建设。建成375个村级农家书屋,实现全县所有行政村和居委会农家书屋全覆盖。文化精品生产同样成果丰硕。三个舞蹈类节目获国家关工委、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校园才艺选拔大赛金奖;淮剧《鸡村蛋事》获省“五个一工程奖”、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鸡村蛋事》三部曲第二部《鸡村小事》获省小戏小品金奖;原创歌曲《东门村之歌》获全国首届村歌大赛金曲提名奖。歌曲联唱《缘分天空》获江苏省第十届“五星工程奖”文化站长技能大赛金奖;长篇小说《问责2》获市“五个一工程”入围奖;民俗节目《二喜摔跤》受邀远赴保加利亚、俄罗斯演出,取得圆满成功。群众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先后成功承办举办江苏省农村电影工作培训班、新年音乐会、“中华缘文化节”开幕式演出等大型文艺活动;创办“安东大舞台,想唱你就来”、“文化乡村百日行”、“流动大舞台”等群众互动类文化节目;发展南集小淮剧、前进淮海琴书等二十多家民间艺术团体,每年县内外演出达数百场。
在涟水县文化工作的一系列举措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文艺精品战略和地方文化特色挖掘。以市场放开、人员放开,对重点精品项目、重要演出活动给予重点扶持,引导和鼓励更多文艺团体和精品力作走进市场、创造效益、形成产业为基本内容的“两放一扶”政策,催生了以《鸡村蛋事》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作品。事实证明,改革是文艺发展、繁荣的活力之源。
“没有钱万万不能”。这句旧台词袁编剧同样重复了几遍。对于基层剧团,特别是经济相对薄弱地区的基层剧团来说,政府投入是举足轻重的。在《鸡村蛋事》的排演过程中,市、县的扶助起了雪中送炭的作用。但是。淮剧团从来没有尝试过“不差钱”的滋味。《鸡村蛋事》的总体投入只有100万元上下,据介绍,排出这样规模和演出质量的戏,1000万元的投入也是合理的。在省戏剧节上演出,布景之精美被认为是淮剧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但灯光设备却是租用的。平常演这出戏,表演虽不走样,服装、道具等却只能因陋就简了。来自上海淮剧团的领衔主演邢娜说:“听说涟水艰苦,没想到这样艰苦。工资低不说,有时还要靠演员集资排戏。我们同事问,怎么会不造反?”座谈中,演员们表示,与一些大剧团相比,基层剧团的“性价比”简直高得离谱,呼吁加大对有发展前途的基层剧团的投入。
对于大量的基层剧团来说,政府投入能够和应当起到的是基本保障和政策引导作用,许多问题必须依靠市场来解决。《鸡村蛋事》的成功,已为涟水淮剧团引来了商业投资,排演大型古装戏《莲子》。在演出方面,涟水淮剧团已经有了问鼎大都市的实力。《鸡村蛋事》在南京成功之后,下一步的目标自然是进沪、进京。强化主人公的都市气质,并从大胆实验地方戏都市化、古典戏现代化的上海淮剧团请来沪上观众熟悉、喜爱的优秀演员担任主角。早已为进军上海埋下了伏笔。但是,小城市收入低,大都市门槛高,进入都市的道路决不会一帆风顺。最近,参加两会的文艺界代表提议采取多种措施降低剧院租金,让市民能看得起戏。传媒也在批评各地剧院攀比豪华的倾向。只有票价随着剧场租金调整到普通市民愿意接受的程度,小剧团才能满怀信心地挺进大都市。对演出环境的改善。基层剧团充满期待。
近年来,涟水淮剧团走的是一条上升的道路,走上坡路很累、很苦,但他们毕竟已走过了最陡的一段。对剧团今后的路,陆团长是有信心的,谈到最后。他转了话题,显得有些激动:“市级剧团为了送戏下乡,都配了大客车。其实县剧团下乡演出的任务更多。如果我们能有一辆大客车,下乡路上,也好挡挡风雨。”
“演员都是人来疯”。涟水县淮剧团陆团长对记者谈了很多,这是给人印象最深的一句话。陆团长曾在50多出戏中担任过主角,这应当是他的切身体验。靠着一股“疯”劲,剧团走过了风雨50年。多年来,剧团设备简陋、行当不全,但却创作演出大小剧目300多个,其中包括多部“三贴近”剧目,演出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多部作品获奖。剧团常年坚持送戏到基层、送戏下乡,近年来,每年演出200场左右。成绩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多年的辛勤劳动,为取得新突破打下了基础。
“演员都是人来疯”,陆团长重复说,“台下观众一喊好,身上热烘烘的,越唱越有劲。等戏散了场,滋味就不一样了。特别是商业演出之后,躺在破屋的地铺上,身上冰冰凉,心里空荡荡。一场演下来,收入也许刚刚够成本。痛定思痛,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紧扣时代脉搏,打造精品力作,出人出戏出作品,才能使剧团获得新生。”
陆团长对他这支“人来疯”的队伍有充分的信心,决定排演一场反映涟水农村现实的大戏。2009年3月。以创作主旋律作品见长的江苏省淮剧团编剧袁连成到涟水采风,开始与涟水淮剧团合作。创作出以回乡大学生村官几经周折、解决养鸡专业村鸡蛋滞销难题为基本线索的剧本《鸡村蛋事》。在多方关怀下,剧本不断完善,2011年4月投排,10月在省淮剧艺术节取得巨大成功。
一个普通的县级剧团,成为“下金蛋的鸡”,关键在改革。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涟水淮剧团打破单位壁垒、体制壁垒,采用剧组制形式,吸引全省乃至外省的优秀人才加盟。涟水淮剧团引进合作人才虽少,但由于吸纳了淮剧界最优秀的人才,产生的效果是巨大的。涟水淮剧团的经验,值得其他基层文化团体认真借鉴。《鸡村蛋事》的成功,形成了多方共赢的局面。涟水淮剧团成了最大的赢家。编剧袁连成概括说:“由于这出戏。演员对艺术质量的认识有了新标准。现在要想让他不去创新,不去提高艺术质量,他反而会不习惯了。”
“沭阳财主宿迁庙,涟水人讨饭上学校。”旧社会传下来的段子,涟水人依旧津津乐道,语气中透出一股“文化自信”。《鸡村蛋事》并不是荒原上的独苗苗。涟水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历史留下来的文化气场,涟水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现状,都为涟水淮剧团脱颖而出提供了环境。
涟水县近年来的文化发展态势十分喜人,宣传文化部门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部署,以改革为动力,上争位次、外塑品牌、内创特色,把有限的经费用到刀刃上,在公共文化服务和文艺精品创作上都取得了不凡的成绩。就拿刚刚过去的2012年来说,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全年送电影下乡4148场,送戏下乡100场,送书到基层20800多册。完成淮安数字化图书馆涟水分馆建设。建成375个村级农家书屋,实现全县所有行政村和居委会农家书屋全覆盖。文化精品生产同样成果丰硕。三个舞蹈类节目获国家关工委、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校园才艺选拔大赛金奖;淮剧《鸡村蛋事》获省“五个一工程奖”、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鸡村蛋事》三部曲第二部《鸡村小事》获省小戏小品金奖;原创歌曲《东门村之歌》获全国首届村歌大赛金曲提名奖。歌曲联唱《缘分天空》获江苏省第十届“五星工程奖”文化站长技能大赛金奖;长篇小说《问责2》获市“五个一工程”入围奖;民俗节目《二喜摔跤》受邀远赴保加利亚、俄罗斯演出,取得圆满成功。群众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先后成功承办举办江苏省农村电影工作培训班、新年音乐会、“中华缘文化节”开幕式演出等大型文艺活动;创办“安东大舞台,想唱你就来”、“文化乡村百日行”、“流动大舞台”等群众互动类文化节目;发展南集小淮剧、前进淮海琴书等二十多家民间艺术团体,每年县内外演出达数百场。
在涟水县文化工作的一系列举措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文艺精品战略和地方文化特色挖掘。以市场放开、人员放开,对重点精品项目、重要演出活动给予重点扶持,引导和鼓励更多文艺团体和精品力作走进市场、创造效益、形成产业为基本内容的“两放一扶”政策,催生了以《鸡村蛋事》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作品。事实证明,改革是文艺发展、繁荣的活力之源。
“没有钱万万不能”。这句旧台词袁编剧同样重复了几遍。对于基层剧团,特别是经济相对薄弱地区的基层剧团来说,政府投入是举足轻重的。在《鸡村蛋事》的排演过程中,市、县的扶助起了雪中送炭的作用。但是。淮剧团从来没有尝试过“不差钱”的滋味。《鸡村蛋事》的总体投入只有100万元上下,据介绍,排出这样规模和演出质量的戏,1000万元的投入也是合理的。在省戏剧节上演出,布景之精美被认为是淮剧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但灯光设备却是租用的。平常演这出戏,表演虽不走样,服装、道具等却只能因陋就简了。来自上海淮剧团的领衔主演邢娜说:“听说涟水艰苦,没想到这样艰苦。工资低不说,有时还要靠演员集资排戏。我们同事问,怎么会不造反?”座谈中,演员们表示,与一些大剧团相比,基层剧团的“性价比”简直高得离谱,呼吁加大对有发展前途的基层剧团的投入。
对于大量的基层剧团来说,政府投入能够和应当起到的是基本保障和政策引导作用,许多问题必须依靠市场来解决。《鸡村蛋事》的成功,已为涟水淮剧团引来了商业投资,排演大型古装戏《莲子》。在演出方面,涟水淮剧团已经有了问鼎大都市的实力。《鸡村蛋事》在南京成功之后,下一步的目标自然是进沪、进京。强化主人公的都市气质,并从大胆实验地方戏都市化、古典戏现代化的上海淮剧团请来沪上观众熟悉、喜爱的优秀演员担任主角。早已为进军上海埋下了伏笔。但是,小城市收入低,大都市门槛高,进入都市的道路决不会一帆风顺。最近,参加两会的文艺界代表提议采取多种措施降低剧院租金,让市民能看得起戏。传媒也在批评各地剧院攀比豪华的倾向。只有票价随着剧场租金调整到普通市民愿意接受的程度,小剧团才能满怀信心地挺进大都市。对演出环境的改善。基层剧团充满期待。
近年来,涟水淮剧团走的是一条上升的道路,走上坡路很累、很苦,但他们毕竟已走过了最陡的一段。对剧团今后的路,陆团长是有信心的,谈到最后。他转了话题,显得有些激动:“市级剧团为了送戏下乡,都配了大客车。其实县剧团下乡演出的任务更多。如果我们能有一辆大客车,下乡路上,也好挡挡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