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都来了。”这是我们常常会听到的一句旅行口头禅。就是因为这4个字,导致了很多有知名度却没有任何美味的饭店,有知名度却没有任何看点的景点,有知名度却没有任何可欣赏性的演出,永远都是人满为患。
答案很简单,每个人都一样:“来都来了。”“来都来了”,综合着无奈和侥幸。我们还会在内心存有那么一点希望,万一事实并不像自己预想的那么差呢?但结果总是令人失望。
去一個以薰衣草著称的小镇,明明对面一共就那么几小株薰衣草,一些人却一定要在照片里拍出万亩薰衣草浪波动向天边的样子,然后附上:“哇,和想象中的一样美。”
“跟我想象的一样”伴随着的是满腔的虚伪与不甘心。我不明白,这样的照片和配文到底是他们在骗别人,还是在骗自己。我更不明白,他们的旅行是为了让自己愉悦,还是为了让别人看到照片。
东京迪士尼是迪士尼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最赚钱的一个度假区,每天都是人满为患。到了那儿,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有些人用飞快的速度穿行在不同的游乐项目之间,他们有着全能的攻略,知道两点之间最近的路线,知道什么项目在什么时候排队的人少,知道哪些项目可以省略,哪些项目必须参加。他们通常只会在这里待上一天的时间,而这一天,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我这辈子可能都不会来了,要玩儿够才行!”
也有不少人,彬彬有礼地排队,耐心地等待,气氛轻松许多。他们来一次可能只会玩几个固定的项目,而其他的可以等到下次再说。对于这样的家庭而言,他们是来度假的,不是来赶场的。
问题的症结并非距离远近和便利与否,而是“我这辈子可能都不会来了”所带来的焦虑。本该是好好享受的旅行,被紧张、焦灼、不耐烦等情绪引导,从而让整個过程像极了考试到了最后,却还在答最后一道大题的节奏。
诚然,有些地方你一辈子可能真的只会去一次,但正因为这样,你才更应该好好地享受它。
在不同的对话中,常常会碰见这样的炫耀者,他们对行走的数量清清楚楚,总是能明确地报出自己去过多少城市、多少国家,看过多少山、多少河。再仔细一听,他们对于这些地方常常只有一种走马观花的浅浅印象。
这种只想着“去过”,却不想“当时发生了什么故事”“当地人如何生活”“那个地方的文化是什么”的旅行者,更像是数数的。但你是去旅行啊,又不是去凑数。
在我看来,对于每一个值得玩味的目的地来说,每一次“再去”都可以算是一次全新的旅行,对一个地方的反复旅行会让你明白,那里拥有太多不同的切面,你无法一次看到,只能通过“重游”去体会。这样你才会开始对比,开始探索,才会在已知中探索未知,在熟悉中寻找陌生。
答案很简单,每个人都一样:“来都来了。”“来都来了”,综合着无奈和侥幸。我们还会在内心存有那么一点希望,万一事实并不像自己预想的那么差呢?但结果总是令人失望。
去一個以薰衣草著称的小镇,明明对面一共就那么几小株薰衣草,一些人却一定要在照片里拍出万亩薰衣草浪波动向天边的样子,然后附上:“哇,和想象中的一样美。”
“跟我想象的一样”伴随着的是满腔的虚伪与不甘心。我不明白,这样的照片和配文到底是他们在骗别人,还是在骗自己。我更不明白,他们的旅行是为了让自己愉悦,还是为了让别人看到照片。
东京迪士尼是迪士尼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最赚钱的一个度假区,每天都是人满为患。到了那儿,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有些人用飞快的速度穿行在不同的游乐项目之间,他们有着全能的攻略,知道两点之间最近的路线,知道什么项目在什么时候排队的人少,知道哪些项目可以省略,哪些项目必须参加。他们通常只会在这里待上一天的时间,而这一天,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我这辈子可能都不会来了,要玩儿够才行!”
也有不少人,彬彬有礼地排队,耐心地等待,气氛轻松许多。他们来一次可能只会玩几个固定的项目,而其他的可以等到下次再说。对于这样的家庭而言,他们是来度假的,不是来赶场的。
问题的症结并非距离远近和便利与否,而是“我这辈子可能都不会来了”所带来的焦虑。本该是好好享受的旅行,被紧张、焦灼、不耐烦等情绪引导,从而让整個过程像极了考试到了最后,却还在答最后一道大题的节奏。
诚然,有些地方你一辈子可能真的只会去一次,但正因为这样,你才更应该好好地享受它。
在不同的对话中,常常会碰见这样的炫耀者,他们对行走的数量清清楚楚,总是能明确地报出自己去过多少城市、多少国家,看过多少山、多少河。再仔细一听,他们对于这些地方常常只有一种走马观花的浅浅印象。
这种只想着“去过”,却不想“当时发生了什么故事”“当地人如何生活”“那个地方的文化是什么”的旅行者,更像是数数的。但你是去旅行啊,又不是去凑数。
在我看来,对于每一个值得玩味的目的地来说,每一次“再去”都可以算是一次全新的旅行,对一个地方的反复旅行会让你明白,那里拥有太多不同的切面,你无法一次看到,只能通过“重游”去体会。这样你才会开始对比,开始探索,才会在已知中探索未知,在熟悉中寻找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