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欣赏是中小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它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积极投入有目的的一种审美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如何启发、引导学生从什么方式来理解音乐、解释音乐——“进入”音乐。这些都会影响和制约音乐欣赏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在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和讲座中,整个欣赏过程以教师对音乐的讲解、解释为主,这种方式有悖于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和表现特性,无疑将音乐欣赏引入误区。
关键词:情感化;音乐欣赏方式
音乐欣赏是中小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有目的的一种审美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如何启发、引导学生从什么方式来理解音乐、解释音乐——“进入”音乐。这些都会影响和制约音乐欣赏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的认识。
一、对传统音乐欣赏教学模式的反思
在以往常见的、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和讲座中,我们常可以这样看到有些老师用这样一种模式让学生欣赏音乐,先由老师讲而后让学生听,即先讲后听——整个欣赏过程以教师对音乐的讲解、解释为主,时常在欣赏之前或欣赏过程中,用不厌其烦的语言来解释和肯定出所谓的“音乐内容”,像是标准答案一样。这种方式有悖于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和表现特性,无疑将音乐欣赏引入误区。因为音乐给每个人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因每个人的经历、性格、理解不同,所以对音乐的感受、解释也不同,老师那肯定音乐“标准答案”的欣赏模式,无疑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殊不知“每个人对音乐的解释与感悟只是众人解释与感悟的n分之一”,将众人对音乐的感受、感悟、解释、理解归结为教师一个人的诠释答案是不妥的,是需要我们反思的。
二、音乐的本质属性及审美特征
1.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我们知道,音乐的美它首先为听觉所拥有。音乐欣赏整个过程的中心环节是倾听音乐,因为它是由听觉而实现的审美活动。
2.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音乐的美主要体现在其形式美之中。 如:起伏、变化的旋律; 有张有弛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和声等。此外,音乐中的声音与语言中的声音,它们有共同的特征即“非空间造型性”、不同性为音乐有“非语义符号性”。
三、情感化的音乐欣赏方式
人们的是多种多样的,人们对情感的感受及反应也是多种多样的。当我们聆听作曲家用情感写出的音乐时,往往是我们的情感去接受它、感悟它。这就是情感化的音乐欣赏方式。一支柔和婉转的旋律,一组和声或一串节奏,这些音乐的要素一经进入我们的听觉,就会使我们在无暇思索的情况下立刻产生情绪上的反应。也就是说,我们在音乐欣赏中获得感情体验不需要经过一个理解与认识的过程,我们对音乐作品感情内容的把握不是间接的领会而是直接的体验。例如,当我们欣赏民间音乐家阿炳的《二泉映月》的时候,即使我们并不知道这首乐曲还可以叫做《依心曲》,我们对他所产生的时代背景也一无所知,对作曲家的个人身世也并不了解;但听到引子部分叹息般下降的音调时,就会使人产生哀伤、失望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听到全曲高潮部分我们就会被另一种强烈的不满、抗争、哀怨与愤满的感情所打动。因为,在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这种直观性,是由于人的感情活动是一种时间性的运动过程。而音乐是在时间中展开的艺术,感情活动的表现与音乐的表现形式都具有类似的特性。这样,音乐便能够直接通过声音在时间中的运动或声音运动在力度上的强弱与节奏上的张弛,来表现相应的感情,对于相当一部分听众来说,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它能充分的表达感情。
四、音乐的产生、表演、欣赏离不开感情
同样音乐作品的产生过程也离不开情感,正如莫扎特所说:“我的音乐是从我的心中流出来的。”任何一首歌曲或乐曲都是艺术家的情感产物,他通过音乐特有的方式来表现,或活泼或婉转或凄凉的情感使听众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冶炼。“乐由情起”这句话是说音乐是由情感而起,也正是这种情牵挂着无数颗心,使听众受到美的感染。当然,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欣赏者的各种心理功能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应,但在不同程度欣赏者身上,这些反应的侧重却不尽相同。
总之,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每个人都可根据个人的兴趣和条件选择不同的欣赏方式;因为我们每个人手上都有一把打开艺术之门的钥匙,无论你选择哪种音乐欣赏方式,其最终的目的并不在于“矫正”人的欣赏习惯,而是力求从理论上开阔大家的视野,从而使我们每个人对音乐艺术有一个更为全面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而不是任何一种极端的、教条主义的思想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次詔主编《音乐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6
[2]王次诏主编《音乐美学新论》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3.12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温宿县第二小学843100)
关键词:情感化;音乐欣赏方式
音乐欣赏是中小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有目的的一种审美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如何启发、引导学生从什么方式来理解音乐、解释音乐——“进入”音乐。这些都会影响和制约音乐欣赏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的认识。
一、对传统音乐欣赏教学模式的反思
在以往常见的、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和讲座中,我们常可以这样看到有些老师用这样一种模式让学生欣赏音乐,先由老师讲而后让学生听,即先讲后听——整个欣赏过程以教师对音乐的讲解、解释为主,时常在欣赏之前或欣赏过程中,用不厌其烦的语言来解释和肯定出所谓的“音乐内容”,像是标准答案一样。这种方式有悖于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和表现特性,无疑将音乐欣赏引入误区。因为音乐给每个人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因每个人的经历、性格、理解不同,所以对音乐的感受、解释也不同,老师那肯定音乐“标准答案”的欣赏模式,无疑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殊不知“每个人对音乐的解释与感悟只是众人解释与感悟的n分之一”,将众人对音乐的感受、感悟、解释、理解归结为教师一个人的诠释答案是不妥的,是需要我们反思的。
二、音乐的本质属性及审美特征
1.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我们知道,音乐的美它首先为听觉所拥有。音乐欣赏整个过程的中心环节是倾听音乐,因为它是由听觉而实现的审美活动。
2.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音乐的美主要体现在其形式美之中。 如:起伏、变化的旋律; 有张有弛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和声等。此外,音乐中的声音与语言中的声音,它们有共同的特征即“非空间造型性”、不同性为音乐有“非语义符号性”。
三、情感化的音乐欣赏方式
人们的是多种多样的,人们对情感的感受及反应也是多种多样的。当我们聆听作曲家用情感写出的音乐时,往往是我们的情感去接受它、感悟它。这就是情感化的音乐欣赏方式。一支柔和婉转的旋律,一组和声或一串节奏,这些音乐的要素一经进入我们的听觉,就会使我们在无暇思索的情况下立刻产生情绪上的反应。也就是说,我们在音乐欣赏中获得感情体验不需要经过一个理解与认识的过程,我们对音乐作品感情内容的把握不是间接的领会而是直接的体验。例如,当我们欣赏民间音乐家阿炳的《二泉映月》的时候,即使我们并不知道这首乐曲还可以叫做《依心曲》,我们对他所产生的时代背景也一无所知,对作曲家的个人身世也并不了解;但听到引子部分叹息般下降的音调时,就会使人产生哀伤、失望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听到全曲高潮部分我们就会被另一种强烈的不满、抗争、哀怨与愤满的感情所打动。因为,在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这种直观性,是由于人的感情活动是一种时间性的运动过程。而音乐是在时间中展开的艺术,感情活动的表现与音乐的表现形式都具有类似的特性。这样,音乐便能够直接通过声音在时间中的运动或声音运动在力度上的强弱与节奏上的张弛,来表现相应的感情,对于相当一部分听众来说,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它能充分的表达感情。
四、音乐的产生、表演、欣赏离不开感情
同样音乐作品的产生过程也离不开情感,正如莫扎特所说:“我的音乐是从我的心中流出来的。”任何一首歌曲或乐曲都是艺术家的情感产物,他通过音乐特有的方式来表现,或活泼或婉转或凄凉的情感使听众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冶炼。“乐由情起”这句话是说音乐是由情感而起,也正是这种情牵挂着无数颗心,使听众受到美的感染。当然,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欣赏者的各种心理功能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应,但在不同程度欣赏者身上,这些反应的侧重却不尽相同。
总之,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每个人都可根据个人的兴趣和条件选择不同的欣赏方式;因为我们每个人手上都有一把打开艺术之门的钥匙,无论你选择哪种音乐欣赏方式,其最终的目的并不在于“矫正”人的欣赏习惯,而是力求从理论上开阔大家的视野,从而使我们每个人对音乐艺术有一个更为全面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而不是任何一种极端的、教条主义的思想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次詔主编《音乐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6
[2]王次诏主编《音乐美学新论》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3.12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温宿县第二小学84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