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会喜马拉雅山脚下的河流精灵

来源 :垂钓·路亚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jing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尼泊尔,一个曾在我梦里特别清晰呈现的地方,也一直存在于我在地图上看得见的远方。尼泊尔享有诸多美誉,如“雪山王国”“众神之境”“一生必须要去一次的地方”等。尼泊尔也是很多人向往的旅游胜地,英国旅行家鲍威尔说过:“就算整个尼泊尔都不在了,只要巴德岗还在,就值得你飞跃半个地球去看它,它的圣洁值得世间的一切美誉。”
  喜马拉雅山下由众多雪山融化汇集了许多河流,清澈冰冷的河水,养育了许多珍稀鱼类。其中有一种珍稀的鱼类,名叫金吉罗,该鱼种在印度被视为皇室鱼种。这里的吉罗鱼和马西尔鱼(Mahseer)都是喜马拉雅山脚下河流之中的血脉,当中最为闻名的就是体型超大的喜马拉雅金吉罗鱼(Tor putitora)和印度座头马西尔鱼(Tor musullah)。座头马西尔鱼与金吉罗鱼虽然都是生存在河流内,但有着不一样的栖息地。座头马西尔鱼性喜深幽静寂的大水潭,而喜马拉雅金吉罗鱼却独爱汹涌澎湃的激流险滩。我们秉持“挑战者”团队的精神,将目标锁定为吉罗鱼家族中体型最巨大的喜马拉雅金吉罗鱼。
  目标锁定尼泊尔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印度和尼泊尔境内虽然都有这种鱼类,可是尼泊尔境内的河流却属于这些符合探钓条件的河流的上游,加上这个国家被众多雪山围绕,而且世界十大高峰之中尼泊尔就占据了八座,因此尼泊尔的交通非常不便利,河流之中的鱼类自然鲜少受到人类的打扰。尼泊尔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是作钓喜马拉雅金吉罗鱼的最理想的地方,特别是尼泊尔的四大河流——Mahakali、Karnali、Narayani及Koshi都已被证明是金吉罗鱼的故乡。
  挑战者俱乐部在继俄罗斯远东无人区探寻超米级珍稀哲罗鲑鱼成功之后,经过3个多月的筹备,于2018年10月31号正式出发尼泊尔,挑战者成员一行8人从郑州坐飞机到成都,再由成都转机飞往尼泊尔的首都加德满都。在行程的第二天,大家从加德满都乘坐飞机,经过1小时的航程抵达根杰市。下飞机之后,当地的向导接到了我们,我们继续乘坐一辆很破旧的巴士,经过15个小时的盘山公路,其间经过了十几道军方关卡,还穿越过一处孟加拉虎保护区,路上车辆又抛锚耽误了3个小时。不过还好,在凌晨2点多的时候,我们终于抵达了目的地。此时大山里的夜间气温只在2℃~3℃,风力3~4级。下车之后,大家纷纷觉得冻得受不了。此時距离天亮还有3个小时,再搭建帐篷似乎已没太大意义,好在向导临时找到了一个很破旧的旅馆,我们大家才得以在这里稍事休息。大伙儿那疲劳的身心可算有了安放之地,也对明早的漂流充满了期待。
  向河流下游漂流
  休息了几个小时之后,天色刚刚放亮,大伙儿便迫不及待地来到河边,看见清澈翻滚的河水,队员们两天的艰辛疲惫一扫而光,大家纷纷搬运起行李,为漂流作钓做准备。
  尼泊尔是世界上最刺激的漂流国度之一,我们此次挑战金吉罗鱼的河流同样也算得上是这里的漂流胜地之一,我们必须带上所有行李,坐皮划艇顺流而下,一边漂流,一边钓鱼,整个漂流行程在172公里左右,需要漂流5天才能到达河流下游的一个小镇。就这样,我们平均每天要漂流30多公里,晚上还要在河边安营扎寨。向导为我们这次挑战之旅准备了三艘皮划艇,配备工作人员6人,分别是三位船长、一位厨师和两位安全员。
  11月1号,挑战金吉罗鱼的路亚探钓之旅正式开始。由于我们处在河流上游,水位落差极大,因此河道中水流湍急,队员们稍不小心,就很有可能被翻滚的水浪冲下船并被卷走。向导对我们进行一番指导过后,建议我们在这种情况下先不要作钓,等适应一段时间再开始作钓,毕竟这里的水流太急了。这一天的感觉就别提了,虽然白天的温度高过20℃,可河水依然冰冷刺骨,我们每个人都浑身湿透,惊险的激流一浪高过一浪,虽然河流两边皆是美景,但我们却无心去欣赏。下午的时候,我们抵达了一处缓流区并靠岸作钓了一会儿,可是不见有鱼咬钩。时间过得飞快,不知不觉已到傍晚,太阳西下,没有阳光的照射,浑身湿透的队员们觉得更加寒冷。鉴于这种情况,向导为我们选择了一处岸边的沙滩,并建议我们在这里靠岸宿营。他们为我们搭建帐篷并生火做饭,我们则可以在岸边继续作钓。上岸之后,大家都感觉十分寒冷,也无心钓鱼,只好让向导在沙滩上迅速点起一堆篝火,换掉湿透的衣服,坐在火边畅聊今天的感受。
  钓获目标鱼种
  11月2日,早上天色刚蒙蒙亮,大伙儿还在帐篷里熟睡,突然听到外面的张春雷喊道:“中鱼了,中鱼了!”我们赶紧钻出帐篷外看个究竟。只见老张哥钓上来一条大概有50厘米长的鱼,不过有些遗憾,这条鱼并不是我们这次要寻找的金吉罗鱼。虽然鱼获不是目标鱼,但这条鱼的中钩起码给大家传递了一条信息,那就是这条河里有鱼!
  早餐过后,我们收拾好一切行李,继续漂流作钓。经过第一天的激流体验,大伙基本适应了漂流带来的恐惧。在漂流的行程中,每个人都在努力抛竿,希望自己能率先钓到目标鱼。不知不觉到了中午时分,幸运女神也终于眷顾了我们。队员李斌率先钓到第一尾金吉罗鱼,这条鱼的体长大概有70厘米,而且拉力很大,整条鱼身呈现出金黄色,上腹还夹带着蓝色,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特别漂亮。
  对于陌生的国度、陌生的河流和陌生的鱼类,一切都是未知的。先前我们只在网络上搜寻到了欧美路亚爱好者在印度钓获金吉罗鱼的消息,而关于在尼泊尔钓鱼的相关信息则是少之又少。我们这次探钓之旅完全是凭感觉而来,但在钓获金吉罗鱼之后,出发前的担心此刻已经一扫而光。队员们个个信心十足,大家开始继续作钓,期望能钓获超米级的金吉罗鱼。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其他队员也陆续开始中鱼,而且咬口出现得十分密集,不过鱼获的个体都不是很大,仅仅在60~70厘米左右。虽说鱼获的个体不是很大,但对于我们当天的作钓来说,这已经算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奖励了。
  此次探钓之旅使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一路的风景特别美,深入无人区之后,在我们搭帐篷的地方随处可见孟加拉虎和其他许多动物的脚印。每到一处宿营地,当地向导都会为我们点起一堆篝火,一是为了取暖,二是为了恐吓周围丛林里的野兽。   最后的疯狂
  11月3日是本次探钓之旅的第三天,我们继续顺流而下,但是所有人在早间的运气似乎都不太好,我们始终不见有鱼咬钩。
  钓鱼的时间总是过得飞快,一转眼就到了中午,虽然一上午的钓况不尽人意,但是大家依然在努力地搜索着。正在一旁迷茫的我,突然看到我们的领队葛玉林手中的竿子猛地一个下弯,只见他熟练地扬竿刺鱼,可水底似乎一动不动,没啥反应。站在一旁的大海随口说了一句:“又挂底了吧?”谁成想他的话音刚刚落地,绷直在水面上的鱼线突然向船的右前方划了出去。此时渔轮的泄力装置吱吱地响起,瞬间出了近30米线。
  “这是一条大鱼!”葛玉林急忙喊道。船长连忙招呼其他人把船只奋力划向岸边,此时的水流很湍急,如不及时靠岸,我们的小船就会被激流所冲走,进而造成切线跑鱼的悲剧。船只刚刚靠岸,只见葛玉林迅速跳下船,站在冰冷的河水里,努力牵制着中钩的大鱼,使它远离旁边的急流区域。经过近30分钟的较量,这条大鱼终于没了力气,被慢慢地拉到了岸边。这是一条很大的金吉罗鱼,足足有1米的长度,目前是有记录可循的中国人钓到的最大的金吉罗鱼。我们此行的终极目标鱼,就在本次旅行的第三天终于出水了,所有人为此欢呼雀跃,圆梦的时刻总是这么美好。
  下午的时候,在一处水流相对缓慢的地方,我挥竿把饵抛向其中一个标点,刚刚抽动两竿,突然手上传来猛烈的一顿。中鱼了,而且力量很大!渔轮不停地出线,我急忙抬起竿子,中钩之鱼再一次发力,向急流下面蹿去。就在我奋力控鱼的时候,钓线突然断掉了。就这样,一条本应被我收入囊中的大鱼就这样遗憾地跑掉了。
  尼泊尔探钓之旅末尾的小插曲
  5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挑战者的队员们在这样极端的环境下从陌生到刚刚找到感觉,似乎都没太钓过瘾。为了能挑战到更大的金吉罗鱼,大家和向导商量能否再往下游漂流一天。在征得向导同意后,我们出发了。可最后一天的旅程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般美好。我们顺流而下误入了印度的国境,可是我们没有印度签证,只有尼泊尔的簽证,这一点就连向导也忘记了。就这样,我们不知不觉中进入到了印度境内,大概出发了一个多小时,过来几个印度的军人把我们拦截下来,并将我们带到了印度军方,开始检查我们的护照和签证。因为我们都没有印度的签证,军方示意要将我们扣留。看到这样的情景,队员海建川急忙拨通了中国驻印度大使馆以及驻尼泊尔大使馆的外交部紧急求助电话12308并说明了情况。说到这里,我们要感谢大使馆的工作人员,也要感谢祖国的强大。在大使馆跟印度方面交涉说明了我们无意进入印度国境之后,大使馆还要求印方保证我国公民的人身安全,保证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经过双方一次次的交涉,我们很幸运,只被扣押了两天就被放行了,印度方面也决定不起诉我们。
  短短几天的尼泊尔之行,让我们经历了太多令人难忘的时刻。为了探获心中向往的金吉罗鱼,挑战者团队的一切付出和冒险都是那么的有意义。在中国,路亚这项水上运动在近几年才刚刚发展起来,而挑战者路亚俱乐部成立的初衷就是希望能通过我们的活动和体验将这项运动传递给身边热爱钓鱼的人。当然,我们推广这种运动并不是为了钓鱼,而是让大家更享受挥竿和中鱼时的乐趣,以及路亚运动的简单、环保。一竿,一轮,拟耳几枚,便可穿梭于天地山水间。因为路亚这种钓法便捷、刺激、环保且无污染,所以我们乐此不疲。
  这次尼泊尔之行,是一次充满激情的旅程,让我完全释放出了自己压抑于内心之中的情感,也满足了我的成就感和内心期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渴求。挑战者将不断前行,就像现在,所有的努力,所有的冒险,依旧是为了当初的那个目标。我们希望与热爱路亚这项运动的朋友们一起分享路亚所带来的快乐,也希望有更多的朋友能够加入我们!
其他文献
先锋性与世俗化的亲密共谋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孟京辉戏剧艺术的一个乌托邦似的理想。但他坚信:“理想毕竟是理想,决不能没有,没有就失去方向了。”①确,艺术史就是一代又一代的先锋性艺术家怀揣着理想、激情和执着,不断地和传统、经典作斗争的历史,就是个体征服世界的历史。从这个角度来看,“乌托邦”理念是一种反思性理念,其理念的内涵上具有一种通过“反思”使自我凌驾于现实之上的目的,并企图以反叛、解构的方式
期刊
我虽然定居在市区,但是每到节假日的时候,必回老家县城去过节,因为父母亲人都在县城,今年的中秋当然也不例外。三天的小假,我早已计划好了行程:头天在市区河西水坝打打翘嘴,第二天上午处理点私事,下午回老家走走亲朋,中秋节这天到老家水坝下钓点过节吃的鱼。过节了,餐桌上不能少了鱼啊!  我的老家宜黄县,位于抚州市区南部64公里处,驱车大约需要一个小时的路程。宜黄县地处武夷山山脉与雩山山脉向抚河平原过渡地带,
期刊
田人: 您对自己的处女作印象如何?是什么触动了您去写这篇作品?您开始文学创作时,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吗?  李长廷:在作家访谈中,这似乎是一个必答题,就像平时问一个人的情感生活:你是否有过初恋?你对初恋的印象如何?凡作家必有处女作,这是毫无疑问的。有些作家的处女作,其写作、发表的经历,确乎隐藏着一些曲折、动人的故事,说起来趣味盎然,很有可听性。然而我的处女作却毫无故事可言。从文学的层面看,我的处女
期刊
小说的形制,以长度(字数)而论,例分长篇、中篇、短篇,一般认为二万字以下者,乃短篇小说。这些年来,又将三千字以下者,称之为小小说、微型小说。在日本,则名为“掌小说”,我国曾翻译出版过《川端康成掌小说》一书。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始,小小说在我国的创作和阅读,波澜叠起,其声势愈演愈烈,作者阵营日益强大,受众面尤其广泛。中国小小说学会会长杨晓敏,将小小说誉之为“平民艺术”,此言甚确。  小小说在我国源远
期刊
李长廷先生,在湘南永州的文艺圈内享有甚高威望,提起他,大家无不心生敬意。这不仅仅是他的个人创作的繁富与丰硕,更重要的是他对永州文艺青年的培养和提携,对潇湘文学的贡献。若用道德文章来概括,李长廷先生就是永州文艺界的一把标尺,更是高山寺上继叶蔚林、李青而后的一道风景。  在我固有的思维里,认为大凡文人多有一种特有的傲骨和偏激,如竹林七贤,啸嗷山林而不为士;如隐者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如诗人李白,天子
期刊
“牵手丹青”2013湘、港、澳三地青年美术家作品巡展活动由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湖南省海外联谊会、香港青年议会、澳门基金会联合主办,湖南省青年美术家协会承办,自去年10月启动至今,历时半年多,参与活动的三地艺术家500多人,是目前三地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广的一次青年美术家交流活动。此次活动共创作征集优秀作品500多幅,评选出三地金银铜奖作品共18件,展出国画、油画、水彩、版画等逾百幅精品,从山水
期刊
在研究中国现代散文史时,人们有一个解不开的谜团,那是周作人留下的。他在评论散文时,力主散文要有“味”,须“添上一种气味”。他在评论俞平伯散文时,着重说的就是“味”,说俞平伯“为近来的一派新散文的代表,是最有文学意味的一种”,因为俞文“有涩味和简单味”。他认为散文必须“有涩味和简单味”,“这才耐读”。①周作人为什么如此推崇散文的“味”,并把它作为一条很重要的散文审美标准?“涩味和简单味”又如何理解?
期刊
我从中学时就开始接触路亚钓法了,算是赶上了鲈钓运动热潮进入中国的尾巴。大学时,我来到古城西安求学,又在这里开始了我的路亚新生活。关中地区的路亚资源相对匮乏,这的确让我头疼了一阵子。但不久,我听闻西安附近有鲈鱼水库,于是就和舍友小董心潮澎湃地盘算着,可以趁着国庆节期间课业不多,到此处一解路亚之毒。  对于此次出钓所用的兵器,我也花费了一些心思,先是考虑了不少硬饵,从水面的Pencil到Crankba
期刊
时间:2018年10月10~11日  地点:里下河 兴化 泰州  天气:晴  温度:12℃~24℃  人员:路野、卡卡、欧阳、小狼、阿磊、大富、大番茄、愚夫、李局And丽娜  里下河,是指江苏省内江北里运河与下河之间的水域,里下河也是江苏省内长江与淮河之间最低洼的地段,其跨越5个县级行政区,总面积1.35万平方千米,其中兴化市为最低洼处,俗称“锅底洼”,其间水网密布、河道纵横,是名副其实的水乡。 
期刊
北方的初冬,肃杀,凋零的树干清晰挺拔,街上多了快步不言语的行人,不期而至的雪,还有尚未等到的归人。飘雪冬城总在最寒的夜诉说着故事,故事里或有爱情,或有血性,抑或有北方的坚韧。  温度低到了多数目标鱼只能蛰伏的冰点,三个寂寞难耐的路亚人,开始了探钓冷水目标鱼的钓行。这一天,我和辉哥还有子明以及作为陪同的辉嫂,于凌晨出发,开始驱车奔赴距离长春200公里远的铁岭醒时水库。这一天很冷,但若想在几个人都有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