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常言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蕴藏着极为深厚的文化传统,还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质传播。本文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潜在价值和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接着以注重自我反省、善于与人相处、敢于面对困难为重点,着重讲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传统文化中受到的启示
关键词:传统文化;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随着社会急速发展,国家开始注重对人才的综合性教育工作,最明显在于积极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目前,大学生思想健康教育主要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熏陶,因此,将中国传统文化视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底蕴和基石是值得思考的。积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具备的价值养分,实现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高效有机结合。
1 中国传统文化的潜在价值
1.1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长时间以来,我国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引用国外的知识和理论,不乏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点忽视,考虑到中国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在大学生文化教育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因材施教”。人的实践活动形成了历史足迹,拥有了现如今的历史模样,社会中文化以其特有的形式影响着每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俗话讲“入乡随俗”,最明显的例子,不同的生活环境对人的影响亦不相同。
1.2多样化的文化资源
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的心理起着制约与约束的作用,作为社会环境的必然产物,应具备一双慧眼,善于挖掘自身所具备的文化特点以及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文化是各朝各代文人雅士总结出来的文化结晶,是我国的智慧源泉,尽管其并不具备完善理论知识一般的理论架构和完善统一的体系,然而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底蕴释放着无限的魅力,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价值取向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2.1国家高度重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不仅需要借鉴西方的文化和知识,在借鉴中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深厚底蕴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及要点,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人文教育。值得指出,曾经中共中央就教育问题下发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具备健全人格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为了推进教育工作,每年都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提升计划”视作年度工作的重点内容。
2.2组织机构健全
在我国高等学校中,设立为数不多独立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的发展,更利于吸引更多的骨干教师,强大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
高等学校已经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作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其中,作为发挥引导性作用的班主任以及政治辅导员为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甚至,很多学校三令五申的强调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知识以及灵敏的技巧,加强课堂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1]。
2.3形式丰富多彩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成为大多数高校中所有专业的必修课,同时,为了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深化,高等学校多次开展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专题讲座和报告大会,借助互联网以及微信等众多社交性媒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宣传。
3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
3.1注重自我反省
当代的大学生主观性和独立性要强一些,在成长中更关注的是人格的独立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针对时代进步而言,这是时代进步的标志性体现,但是人无完人,过度的重视会造成行为上的偏颇,如:期望的目光过高或是价值对象理想化,容易忽视对自身行为的把控。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我国春秋时代孔子对自身的反省;所谓“清静无为”在老庄看来是回归根本的原始之道;禅宗的“关照自心”即自身应具备自我觉察的能力。此外,内省更有助于提高自身道德的修养。道家佛教的修行主要以“戒、定、慧”为主,其中,“定”重在抛开杂念,做到思想高度提升,最终获得个人的悟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更加注重通过“反求诸己”的方式进行自我反省,实现自我探索的目的,这对于飞速发展的时代,需要如此放松个人身心的方式,以“慢”取代“快”,从自我迷失的困境中为自己松绑,逐渐迈出空虚、抑郁的精神状态,所以,通过加深对个人的探索,对当代的大学生起着启发性的积极作用[2]。
3.2善于与人相处
与人为善是基本的为人处世之道,在生活中不可避免要与形形色色的人物接触或者交往。大学生正值需要获得积极肯定和接纳理解的时期阶段,通过人际的交往,不仅为个人认识世界拓展一条新的路径,同样也满足了精神与物质的双层需求。值得注意,大学生之间的交往常常过于理想化,同时,忽视了沟通的实效性,往往更容易导致恶劣关系的生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向来注重人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在家庭强调“家和万事兴”,其中,儒家学派以“仁爱”、“孝悌”、“忠恕”、“诚信”为基本准则,道家学派则更为倡导“知足”与“不争之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耳熟能详的做人准则。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仅仅来自于成长环境的不同,还在于认知水平、家庭背景以及性格特征各个方面的表现,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讲究“仁爱”之心,需要能够以积极的态度正视差距,还要做到彼此之间的包容性,讓照顾周到、妥协、尊重这些优良的个人品质在现实生活中得以体现,从而在人际交往中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3.3敢于面对困难
当代的大学生的生活普遍变得较以往更为舒适,不仅有家庭的作为后盾,校中单一的关系环境为大学生带来了养尊处优的心态。长此以往,尚未经历过生活的困苦的人在心理层面相对软弱。进而导致大学生在面临压力的时候往往会手足无措,伴随一系列的压抑和焦虑现状的出现,甚至不健康行为的产生。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强调人应该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那些成功人士,无不是历经了种种磨难之后才修得的正果。如我国古代的屈原,经历了放逐之苦,赋诗《离骚》;左丘失明,却著有《国语》;孙子膜足,修列了《兵法》。古文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当代的大学生缺乏应对困苦的意识,恰恰可以从传统文化中吸引前人的经验,以最新的力量为个人开启成功之路。
另外,将困难视作每个人进步的阶梯,而不是前行路上的绊脚石。常言道:知错就改,善莫大焉。在面临困难的时候,应该拥有积极乐观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3.4学会自我解脱
这是一个竞争环境极为激烈的社会,在各种诱惑面前,每个人都渴求得到最好的。这是一个攀比之心极为严重的社會,面对最好的利益,面对最佳的褒奖,每个人都变的飘渺迷离。此时此刻,却忘记关注自己的精神状态以及身心的发展。有人自暴自弃,有人纸醉金迷,有人焦虑不安。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就提倡“中庸之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此处,中庸之道对大学生的为人处世之道起着极为重要的引导性作用,人生在世,难免会发生不如意之事,面对外界的各种艰难困苦,应该以及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适当合理的释放自己的情怀,保持健康的心理素质。
世界是无限的,我们能够把控的是自己的内心世界,面对外界的刺激,要随时随地掌控自己的心理。人类拥有多种多样的欲望,书中言,当我们的才华撑不起自己的野心时,就要克制欲望,多多学习。学会自我解脱,未尝不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诠释。同时,在获得自我解脱的前提要做到“三无”,分别是“无念”、“无住”、“无相”,旨在强调事不计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3]。
3.5不断努力奋斗
有诗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儒家学派中,倡导“尊重理性、推崇德化”,一切以社稷为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感,还是一种不断努力奋斗的积极态度。相较沉迷于游戏的人,努力奋斗才不失为一种人生智慧,更何况,人间正道是沧桑。
结论:中国传统文化建立在各朝各代的文化结晶中,对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借助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贾若雨.传统文化中自我内在和谐观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研究[J].科教导刊旬刊,2019,369(03):174-175.
[2]蒋燕.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分析[J].时代报告:学术版,2020,000(001):P.160-161.
[3]王琳娜.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意义及对策[J].传播与版权,2019,No.076(09):149-150.
作者简介:
彭熠(1984.7—),女,汉族,湖南株洲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关键词:传统文化;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随着社会急速发展,国家开始注重对人才的综合性教育工作,最明显在于积极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目前,大学生思想健康教育主要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熏陶,因此,将中国传统文化视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底蕴和基石是值得思考的。积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具备的价值养分,实现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高效有机结合。
1 中国传统文化的潜在价值
1.1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长时间以来,我国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引用国外的知识和理论,不乏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点忽视,考虑到中国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在大学生文化教育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因材施教”。人的实践活动形成了历史足迹,拥有了现如今的历史模样,社会中文化以其特有的形式影响着每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俗话讲“入乡随俗”,最明显的例子,不同的生活环境对人的影响亦不相同。
1.2多样化的文化资源
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的心理起着制约与约束的作用,作为社会环境的必然产物,应具备一双慧眼,善于挖掘自身所具备的文化特点以及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文化是各朝各代文人雅士总结出来的文化结晶,是我国的智慧源泉,尽管其并不具备完善理论知识一般的理论架构和完善统一的体系,然而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底蕴释放着无限的魅力,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价值取向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2.1国家高度重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不仅需要借鉴西方的文化和知识,在借鉴中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深厚底蕴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及要点,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人文教育。值得指出,曾经中共中央就教育问题下发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具备健全人格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为了推进教育工作,每年都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提升计划”视作年度工作的重点内容。
2.2组织机构健全
在我国高等学校中,设立为数不多独立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的发展,更利于吸引更多的骨干教师,强大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
高等学校已经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作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其中,作为发挥引导性作用的班主任以及政治辅导员为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甚至,很多学校三令五申的强调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知识以及灵敏的技巧,加强课堂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1]。
2.3形式丰富多彩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成为大多数高校中所有专业的必修课,同时,为了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深化,高等学校多次开展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专题讲座和报告大会,借助互联网以及微信等众多社交性媒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宣传。
3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
3.1注重自我反省
当代的大学生主观性和独立性要强一些,在成长中更关注的是人格的独立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针对时代进步而言,这是时代进步的标志性体现,但是人无完人,过度的重视会造成行为上的偏颇,如:期望的目光过高或是价值对象理想化,容易忽视对自身行为的把控。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我国春秋时代孔子对自身的反省;所谓“清静无为”在老庄看来是回归根本的原始之道;禅宗的“关照自心”即自身应具备自我觉察的能力。此外,内省更有助于提高自身道德的修养。道家佛教的修行主要以“戒、定、慧”为主,其中,“定”重在抛开杂念,做到思想高度提升,最终获得个人的悟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更加注重通过“反求诸己”的方式进行自我反省,实现自我探索的目的,这对于飞速发展的时代,需要如此放松个人身心的方式,以“慢”取代“快”,从自我迷失的困境中为自己松绑,逐渐迈出空虚、抑郁的精神状态,所以,通过加深对个人的探索,对当代的大学生起着启发性的积极作用[2]。
3.2善于与人相处
与人为善是基本的为人处世之道,在生活中不可避免要与形形色色的人物接触或者交往。大学生正值需要获得积极肯定和接纳理解的时期阶段,通过人际的交往,不仅为个人认识世界拓展一条新的路径,同样也满足了精神与物质的双层需求。值得注意,大学生之间的交往常常过于理想化,同时,忽视了沟通的实效性,往往更容易导致恶劣关系的生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向来注重人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在家庭强调“家和万事兴”,其中,儒家学派以“仁爱”、“孝悌”、“忠恕”、“诚信”为基本准则,道家学派则更为倡导“知足”与“不争之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耳熟能详的做人准则。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仅仅来自于成长环境的不同,还在于认知水平、家庭背景以及性格特征各个方面的表现,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讲究“仁爱”之心,需要能够以积极的态度正视差距,还要做到彼此之间的包容性,讓照顾周到、妥协、尊重这些优良的个人品质在现实生活中得以体现,从而在人际交往中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3.3敢于面对困难
当代的大学生的生活普遍变得较以往更为舒适,不仅有家庭的作为后盾,校中单一的关系环境为大学生带来了养尊处优的心态。长此以往,尚未经历过生活的困苦的人在心理层面相对软弱。进而导致大学生在面临压力的时候往往会手足无措,伴随一系列的压抑和焦虑现状的出现,甚至不健康行为的产生。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强调人应该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那些成功人士,无不是历经了种种磨难之后才修得的正果。如我国古代的屈原,经历了放逐之苦,赋诗《离骚》;左丘失明,却著有《国语》;孙子膜足,修列了《兵法》。古文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当代的大学生缺乏应对困苦的意识,恰恰可以从传统文化中吸引前人的经验,以最新的力量为个人开启成功之路。
另外,将困难视作每个人进步的阶梯,而不是前行路上的绊脚石。常言道:知错就改,善莫大焉。在面临困难的时候,应该拥有积极乐观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3.4学会自我解脱
这是一个竞争环境极为激烈的社会,在各种诱惑面前,每个人都渴求得到最好的。这是一个攀比之心极为严重的社會,面对最好的利益,面对最佳的褒奖,每个人都变的飘渺迷离。此时此刻,却忘记关注自己的精神状态以及身心的发展。有人自暴自弃,有人纸醉金迷,有人焦虑不安。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就提倡“中庸之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此处,中庸之道对大学生的为人处世之道起着极为重要的引导性作用,人生在世,难免会发生不如意之事,面对外界的各种艰难困苦,应该以及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适当合理的释放自己的情怀,保持健康的心理素质。
世界是无限的,我们能够把控的是自己的内心世界,面对外界的刺激,要随时随地掌控自己的心理。人类拥有多种多样的欲望,书中言,当我们的才华撑不起自己的野心时,就要克制欲望,多多学习。学会自我解脱,未尝不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诠释。同时,在获得自我解脱的前提要做到“三无”,分别是“无念”、“无住”、“无相”,旨在强调事不计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3]。
3.5不断努力奋斗
有诗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儒家学派中,倡导“尊重理性、推崇德化”,一切以社稷为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感,还是一种不断努力奋斗的积极态度。相较沉迷于游戏的人,努力奋斗才不失为一种人生智慧,更何况,人间正道是沧桑。
结论:中国传统文化建立在各朝各代的文化结晶中,对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借助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贾若雨.传统文化中自我内在和谐观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研究[J].科教导刊旬刊,2019,369(03):174-175.
[2]蒋燕.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分析[J].时代报告:学术版,2020,000(001):P.160-161.
[3]王琳娜.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意义及对策[J].传播与版权,2019,No.076(09):149-150.
作者简介:
彭熠(1984.7—),女,汉族,湖南株洲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