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感能力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nchP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他的语感上。语感,简单地说:“就是对语言的敏锐的感觉”,是对语言文字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隐含意义的一种深刻的直觉、顿悟和心理体验。加强语感训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感能力呢?
  1加强朗读训练,以多读促语感
  1.1增加读的机会。小学语文课文一般来讲篇幅比较短小,内容比较浅显,学生大多能够依靠多读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想。因此,我曾把“以读为主”的教学思想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上,从学生读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课堂上要让学生人人读起来,增加个体读的时间。如初读课文时,让学生自由诵读;了解课文时,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轻读;精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斟酌词句。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同时用比比、赛赛的方法激起学生读的兴趣。这样,即能保证每个学生读书的量,也能提高学生读书的质,使学生在读中体味课文内容、表达方法和思想情感,增强语感。
  1.2丰富读的方式。又多读并不是小和尚念经式的、机械式的、无目的的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而应不断变换训练方式,做到训练有素。在读的训练中,可采用默读、诵渎、引读、带读、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集体背诵、分角色背诵、配乐背诵、复述等多种方式,避免学生多读生厌。此外,还应精心设计,指导学生读什么,怎样读,应该有所计划,从而使学生每读一遍都有所得。诵读时,注意语调轻重、速度缓急、韵律节奏,在诵中激发语感;默读时,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通过点点划划来解问、析问、会问,通过比较、思辨、领悟,在思中领悟语感;复述时,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语言加以改造,使语言文字的表述更加自然完善,在“忆”中体会语感;背诵时,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诵出文章的气势、韵味,在“熟”中巩固语感。
  1.3加强读的指导。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语言精美、内涵丰富的名家名篇,通过教师指导读,可以使学生在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入境又入情,达到“语文悟其神”的境界。如《桂林山水》中“漓汀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六个句子,在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时,我指导学生重读“静、清、绿、奇、秀、险”;而在体会作者的情感时,则应指导学生把读的重音移到六个“真”字上,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笔下具体描写的是“真”景,而心中要表达的是“真情”。这情,就是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2创设教学情境,以形象促语感
  2.1精心设计导语。精美的导语可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从而拨动学生的“情弦”。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为再现五壮士跳崖时的壮烈场面,我播放了一段五壮士跳崖时的录像片断,并且配上感情深沉的导语作铺垫:“五壮士为了革命,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而壮烈跳崖。他们那种坚定不移,临危不惧的革命精神与天地共存,与日同辉。”这样,教师娓娓道来的导语不但使学生从形式上、内容上感受知识,更能受到强烈的语感熏陶。
  2.2巧妙穿插演示。巧妙的演示也可创设情境,栩栩如生的画面,可以帮助学生领悟。如《爬山虎的脚》第四节,出现了“触、巴、弯、拉、贴”五个描写爬山虎“爬”的过程的动词。为了使学生领会这五个词的不同作用,我在教学中,根据课文的描述作了如下演示:胳膊当作爬山虎的茎,伸出一只手当作爬山虎的脚,张开五指算作是触角,先伸出手臂,将五指尖轻碰黑板,表示爬山虎的脚已触到了墙,按着整个手掌压在黑板上,并做出用力扣住的样子,说明触角已变成圆片,巴住了墙,然后弯曲手臂,紧贴黑板,演“弯、拉、贴”。这样,左右手交替,把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全过程通过演示形象作了再现,从而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并领悟到这些动词运用是非常准确贴切的。
  2.3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各种电教手段,都有极丰富的表现力,语文教学中,用录音机可播放美妙的音乐,用投影片可展示文中的诗情画意,可剖析课文的内在涵义。运用这些,能使教学过程有形、有音、有情、有境。使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情意盎然,如学习《庐山云雾》《火烧云》《桂林山水》这类文章时,让学生通过观赏有关的景物画像,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激起强烈的求知欲,促进语感的培养。
  3培养良好的习惯,以学法促语感
  3.1学会品文美读。《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地读、流利地读、有感情地读。只有不断地读,才能不断地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然而,学生的语言基础有好坏之分,对语言的感情各不相同。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课文所描绘的意境,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学会自由品文美读,就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进去,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即一边声情并茂地朗读,一边展开联想和想象。通过目视、口诵、耳闻、心思多种感官加工,让书本中的画面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这样,语感的培养也就水到渠成了。如教学《葡萄沟》一文,口里读着描写葡萄的句子,眼睛里看到了五光十色的葡萄挂满枝头的丰收景象,看到样子十分可爱的沉甸甸的葡萄,同时还能在心中回味香甜可口的滋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略葡萄的外形美、内在美,才能领略作者对家乡的喜爱之情。
  3.2学会比较研读。语文的语言简洁、流畅、优美、生动,加一字或少一词;语序变动均会损及原文的整体和谐及内在意蕴。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经常性地对语言进行比比、读读、想想、议议,使学生体会到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从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富有变化的无穷魅力。如《敲开世界冠军的大门》一文中:荣国团手捧奖杯,站在领奖台上望着五星红旗,激动得热泪盈眶,他默默地呼唤着:“祖国啊!……”让学生补充省略号所省去的内容。写出荣国团心情激动时会怎么说的句子,再与原文比较哪一种表达方法更好。
  3.3学会积累生活经验。叶圣陶先生说过:“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刻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我们所得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累越多,了解越见深切。”叶老的话告诉我们:敏锐的语感是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调动学生相应的生活积累,让学生自觉地将生活经验与语言紧密地联系起来,可以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逐渐具体,进而达到领悟。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句,由于学生对老奶奶“焦急”的矛盾心理不理解,有的甚至认为作者搞错了。于是,我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那天,马戏团来学校演出,同学们早早地在操场上等候,可时间到了还没进行。这时,你们的心情怎样?(焦急)然而大家还是安静地坐着,没有人离开,表现得怎样?(耐心)我接着问:“你们为什么既焦急又耐心呢?”能理解课文中连用这两句词的含义吗?“心有灵犀一点通”,学生因有相似的生活体验作基础,终于领悟到:原来作者并没有错,这“焦急”与“耐心”,正是老奶奶“很想早点儿看到总理的灵车”和“一定要看到灵车,再看一看敬爱的周总理”心情的真实写照,表现了他对敬爱的周总理的无限崇敬和无比怀念之情。
  发展学生的“语感”能力,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尊重学生生命发展的需要,也是语文学科性质对教学的要求。总之,语文教学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进行形式多样的语感训练,充分展现个性化的主观感受,充分流露内心的情感世界,充分表现个人的智慧灵气,最终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其他文献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52页及53页例3。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2.会进行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体会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3.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4.感受和体验时间,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
期刊
在語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①語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环境教育应该是一种情感教育,是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促使学生在情感上发生变化,在情感上对环境保护产生一种积极的、不由自主的认同态度。②应该在美育的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祖国的語言文字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語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让学生去感受环境中美的事物、热爱美的事物。③在强调重视自然环境的同时,还应该进一步提出营造良
期刊
1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不是单纯的传统面授,也不是单一的电化教学,而是两种教学方式的融合与创新。融合,表现为兼取两者之长,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创新,表现为两者不是简单相加,而是按教学设计理论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系统的优化设计。多媒体教学注重现代视听媒体的充分合理应用,真正做到视听组合,动脑、动口、动手相结合,全防卫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更加符合学生学习与认识事物的规
期刊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强调数学的活动性本质,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再创造”过程,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是达成教学目的的关键。我们就应把握数学学习内容与数学活动两个方面去达到数学教学目的。  数学学习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方式要满足多样
期刊
【摘 要】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硬板的教条式的制度来教育学生,扼杀学生的天性。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关键词】 学生 学习 课堂 参与 精彩 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早已经是不争的定论,特别是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今天,这一点尤为迫切。所以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参与是锤炼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以“学会”到“会学
期刊
【摘 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丰人,语义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必经之路,也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具体体现。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营造一种自主学习的氛围。让学生掌握一些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 预习 巧设情境 自主探究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
期刊
长期以来,导致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症结到底在哪里呢?张志公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那就是:语文教学缺乏科学性”他说:“所谓科学性,就是搞清楚语文教学规律,按规律办事 ”。因此,人们教师要从语文学科的内在规律出发,努力寻找并掌握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彻底改变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这一凄凉现状,让响彻神州大地的“减负”呼声真正落到实处,并且做到“减负”不“减质”。  1教学准备策略,明确课堂教学
期刊
现代教育理论明确指出,任何教育都存在于各种活动之中,并通过活动表现出来。数学教学也不例外,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像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因而《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
期刊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对学生的主体性培养的探索中,做了如下的尝试:  1创设积极探究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1启发鼓励,让学生勇于探究,敢于提问。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观念,打消怕学生提出的问题解答不了,有失威信,或者怕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扰乱教师的教学计划的顾虑,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气氛。要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环境中,激发学
期刊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制约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科学分析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新特征,正确认识现阶段农业发展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开拓农业发展的新思路,及时转变农业发展战略,对保证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农业发展  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土地资源相对贫乏的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农业活动在最早发生于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更是世界农业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