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与幼儿一起成长,是新时期学前教育的特点。新时期的幼儿教师应该既有较高专业素养又有很好的教育技能。师幼互动被视为幼儿园教育的最基本要素,而教师则是促进师幼互动行为的支点.
案例一:这是小班下午的体育活动《小鸟学本领》的时间。活动一开始,老师扮成“鸟妈妈”,带着“小鸟们”来到了“大树林”。老师说:“今天,鸟妈妈要带小鸟一起来学本领,孩子们,你们饿吗?”由于这时幼儿午睡起床后刚吃过点心,有不少孩子回答说:“不饿”。老师看了看这些孩子,自顾自地说:“我们肚子饿了是不是呀?那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一个本领就是捉小虫——”。本案例中,教师对幼儿的回答不予理睬,没能对幼儿的表现进行及时应答,而是沿着自己设计的活动思路自顾自地开展活动,几乎把教学活动变成了自己的“独人舞台”。这种现象在一些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中出现得比较多。长此以往,孩子在潜意识里容易形成一种“有我无我都一样”的思想,养成“顺着老师的思路走”的习惯;缺少自己的主见和看法,难以富有个性的发展。
案例二:中班今天的活动是视觉暂留现象的实验。活动中,老师请幼儿观察自己带来的筷子与其他小朋友们的筷子有什麽不同,凯勇说:“我的筷子是白色的,其他小朋友的筷子是咖啡色的。”老师说:“很好,凯勇发现了自己的筷子与其他小朋友的筷子是不一样的,他的筷子是白色的,其他小朋友的筷子是咖啡色的。”只要留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简单重复孩子回答的现象在幼儿园中非常多见,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各个年龄段的教师中,使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变得冗长乏味,教学节奏缓慢,效率低下。而且教师经常简单重复孩子的回答,会使其他的孩子认为:“反正他的回答老师会说第二遍,我不听也没关系。”久而久之养成不好的倾听习惯和对教师的依赖心理,一旦进入活动安排紧凑、注重教学效益的小学,容易使孩子觉得上课听讲非常吃力。而一些优秀的教师在活动中面对幼儿的回答,他们一般能比较敏感地察觉孩子的需要,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应答,帮助孩子理清思路作更深一步的研究。如上述案例中,教师就可以抓住孩子回答的要点作进一步的提升:“很好,凯勇发现他的筷子和其他筷子的颜色是不一样的,你们还有别的发现吗?”
案例三:在中班开展的科学活动《棉花》中,孩子们通过一系列探索活动对棉花的基本形态有了一定的了解。芳芳问:“棉花是种在地上的吗?”老师说:“你们想一想,是不是?”洋洋说:“棉花是有根的,根是在地上的。”老师肯定的点点头。芳芳又问:“棉花的花是从那来的?”达达说:“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老师用很疑惑的语气问:“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吗?”达达听出了老师语气中否定的意思,楞了一下,说:“不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老师又用很疑惑的语气问:“那是哪来的呀?”孩子们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了。教师与幼儿的交往就像抛球和接球的过程一样,两者是相互激励和相互转换的,在抛球的同时也准备接球。教师与幼儿就如同抛、接球的双方球员一样,是平等的。如果教师能始终以平等的态度试着通过师幼间的合作来寻求问题的答案,那么应该给孩子一个自主思考的空间,形成一种自由表达的氛围,改善教育中存在的幼儿围着教师转的现象。
上述案例中的教学活动场面正在许多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频繁出现,却很少有教师去剖析这些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会有多大,也不注意纠正自己类似的教育行为,事实上,这些问题的改善并不是多么高深复杂的事,只要教师对这些现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多倾听幼儿做个有心人,就一定能够降低此类现象出现的频率,甚至杜绝出现类似情况。那么教师应如何有效的促进师幼互动呢?
1.尊重理解幼儿,寻找与幼儿的沟通点。教师应在幼儿碰到困难时,告诉他:你一定能行!在幼儿体验到成功时,给幼儿以表扬,让幼儿品尝到成功的乐趣。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互动可以让幼儿在爱的滋润下养成自尊、自爱、不怕困难、乐于探索的良好的品质。
2.平等看待每一位幼儿,挖掘闪光点,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幼儿在得到肯定的同时,更有助于发展的动力,使他们更有创造的热情和勇气.在这种情感互动中,幼儿积极表现出了自己的长处,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一定的进取心和责任感,让每一位幼儿在师幼互动中成长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3.改变提问策略,提高师幼互动的效益。在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主要是通过问与答的形式来完成的。有人曾做过一个调查,认为教师设计的问题30%可以用“是”和“不是”来回答,60%可以通过反复练习、简单模仿和对事实的记忆来回答,只有10%是能够引起孩子认知冲突、创设了问题情景、能帮助幼儿形成“建构”的问题。事实上,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许多教师对幼儿的提问是有预成答案的,他们希望幼儿顺着自己的思路回答,形成教师高控制、高约束,幼儿高服从、高依赖的教育模式。也就是说,很多时候,教师与幼儿之间看似在互动,但其实互动的质量并不高,甚至是无效的。因此,改善问题的质量就显得非常重要。
(作者单位:山东莱阳市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校:青凤)
案例一:这是小班下午的体育活动《小鸟学本领》的时间。活动一开始,老师扮成“鸟妈妈”,带着“小鸟们”来到了“大树林”。老师说:“今天,鸟妈妈要带小鸟一起来学本领,孩子们,你们饿吗?”由于这时幼儿午睡起床后刚吃过点心,有不少孩子回答说:“不饿”。老师看了看这些孩子,自顾自地说:“我们肚子饿了是不是呀?那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一个本领就是捉小虫——”。本案例中,教师对幼儿的回答不予理睬,没能对幼儿的表现进行及时应答,而是沿着自己设计的活动思路自顾自地开展活动,几乎把教学活动变成了自己的“独人舞台”。这种现象在一些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中出现得比较多。长此以往,孩子在潜意识里容易形成一种“有我无我都一样”的思想,养成“顺着老师的思路走”的习惯;缺少自己的主见和看法,难以富有个性的发展。
案例二:中班今天的活动是视觉暂留现象的实验。活动中,老师请幼儿观察自己带来的筷子与其他小朋友们的筷子有什麽不同,凯勇说:“我的筷子是白色的,其他小朋友的筷子是咖啡色的。”老师说:“很好,凯勇发现了自己的筷子与其他小朋友的筷子是不一样的,他的筷子是白色的,其他小朋友的筷子是咖啡色的。”只要留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简单重复孩子回答的现象在幼儿园中非常多见,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各个年龄段的教师中,使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变得冗长乏味,教学节奏缓慢,效率低下。而且教师经常简单重复孩子的回答,会使其他的孩子认为:“反正他的回答老师会说第二遍,我不听也没关系。”久而久之养成不好的倾听习惯和对教师的依赖心理,一旦进入活动安排紧凑、注重教学效益的小学,容易使孩子觉得上课听讲非常吃力。而一些优秀的教师在活动中面对幼儿的回答,他们一般能比较敏感地察觉孩子的需要,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应答,帮助孩子理清思路作更深一步的研究。如上述案例中,教师就可以抓住孩子回答的要点作进一步的提升:“很好,凯勇发现他的筷子和其他筷子的颜色是不一样的,你们还有别的发现吗?”
案例三:在中班开展的科学活动《棉花》中,孩子们通过一系列探索活动对棉花的基本形态有了一定的了解。芳芳问:“棉花是种在地上的吗?”老师说:“你们想一想,是不是?”洋洋说:“棉花是有根的,根是在地上的。”老师肯定的点点头。芳芳又问:“棉花的花是从那来的?”达达说:“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老师用很疑惑的语气问:“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吗?”达达听出了老师语气中否定的意思,楞了一下,说:“不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老师又用很疑惑的语气问:“那是哪来的呀?”孩子们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了。教师与幼儿的交往就像抛球和接球的过程一样,两者是相互激励和相互转换的,在抛球的同时也准备接球。教师与幼儿就如同抛、接球的双方球员一样,是平等的。如果教师能始终以平等的态度试着通过师幼间的合作来寻求问题的答案,那么应该给孩子一个自主思考的空间,形成一种自由表达的氛围,改善教育中存在的幼儿围着教师转的现象。
上述案例中的教学活动场面正在许多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频繁出现,却很少有教师去剖析这些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会有多大,也不注意纠正自己类似的教育行为,事实上,这些问题的改善并不是多么高深复杂的事,只要教师对这些现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多倾听幼儿做个有心人,就一定能够降低此类现象出现的频率,甚至杜绝出现类似情况。那么教师应如何有效的促进师幼互动呢?
1.尊重理解幼儿,寻找与幼儿的沟通点。教师应在幼儿碰到困难时,告诉他:你一定能行!在幼儿体验到成功时,给幼儿以表扬,让幼儿品尝到成功的乐趣。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互动可以让幼儿在爱的滋润下养成自尊、自爱、不怕困难、乐于探索的良好的品质。
2.平等看待每一位幼儿,挖掘闪光点,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幼儿在得到肯定的同时,更有助于发展的动力,使他们更有创造的热情和勇气.在这种情感互动中,幼儿积极表现出了自己的长处,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一定的进取心和责任感,让每一位幼儿在师幼互动中成长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3.改变提问策略,提高师幼互动的效益。在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主要是通过问与答的形式来完成的。有人曾做过一个调查,认为教师设计的问题30%可以用“是”和“不是”来回答,60%可以通过反复练习、简单模仿和对事实的记忆来回答,只有10%是能够引起孩子认知冲突、创设了问题情景、能帮助幼儿形成“建构”的问题。事实上,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许多教师对幼儿的提问是有预成答案的,他们希望幼儿顺着自己的思路回答,形成教师高控制、高约束,幼儿高服从、高依赖的教育模式。也就是说,很多时候,教师与幼儿之间看似在互动,但其实互动的质量并不高,甚至是无效的。因此,改善问题的质量就显得非常重要。
(作者单位:山东莱阳市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校:青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