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利用柳赞地区的岩心、测井等资料,综合考虑岩石粒度、储层韵律性、隔夹层等因素,利用渗透率极差、突进系数、变异系数等进行分析,对该地区沙三段储层的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柳赞地区沙三段储层的整体非均质性较强,其中沙三段Ⅰ油组层内非均质性比Ⅲ油组层内非均质性强,隔层的存在导致了层间较强的的非均质性;平面上沙三段储层砂体的展布和物性变化较大,平面非均质性特征突出。对该区的储层评价和油田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储层;非均质性;变异系数;沙三段储层
中图分类号:TE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3-0314-01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层段为沙三1亚段和沙三2+3亚段。柳赞地区沙三段油藏自1991年正式投入开发以来经历了天然能量开发、注水开发、注采完善三个开发阶段[1]。目前柳赞油田沙三2+3油藏整体开始进入高含水期,综合含水83.5%,综合递减率22.6%,依靠老区调整实现油田稳产难度较大。为了进一步挖掘柳赞地区沙三段油藏的开发潜力,制定下一步开发调整方案,有必要对储层的非均质性进行研究。
1 区域地质概况
区域沉积相研究表明,该区物源主要来自北东方向。柳赞地区沙三1~沙三3油藏的油气主要分布在扇三角洲前缘河道砂和席状砂体中。根据本区块取心井的资料,储集层岩性主要为不等粒砂岩、细砂岩和粗砂岩。岩石碎屑以长石、石英为主,胶结物含量少,主要是高岭石、绿泥石、蒙皂石等。胶结类型以孔隙-接触式为主,颗粒圆度呈次棱-次圆状,分选中等。沙三1~沙三3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类型为粒间溶孔、粒间孔和粒内溶孔等,属于中孔-中低渗储层[2]。
沙三2亚段砂岩储层中岩屑以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含少部分碎屑砂砾岩。沙三3亚段岩石分选差,磨圆度以次圆-次棱角状、次圆为主。另据沙三3亚段Ⅱ油组的岩心分析资料,该井段岩屑成分主要是酸性喷出岩屑,其次为变质岩屑,少量沉积岩、凝灰岩和中基性喷出岩屑,变质岩屑主要为石英岩屑,沉积岩屑主要为碳酸盐岩屑和砂岩岩屑。上述结果表明本区岩石成分成熟度较低。
2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储层非均质性可以从层内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来评价,影响指标主要有粒度韵律性、沉积构造的垂向演变、隔夹层、沉积旋回性、分层系数、渗透率非均值程度、构造裂缝、砂体钻遇率等[3]。
2.1 层内非均质性
层内非均质性是指一个单砂层规模内部垂向上储层性质的变化,它是直接控制和影响一个单砂层储层层内垂向上注入剂波及体积的关键地质因素。
(1)韵律性
通过对沙河街各油组单层韵律分析,可归纳为正韵律、复合正韵律、复合反正韵律、反韵律和相对均匀型。其中正韵律约占60%,为主要的韵律类型,其次为复合韵律,约占20%,其它各韵律类型的出现概率不足10%。
(2)夹层的分布
夹层指储层内低渗透层或非渗透层,与隔层的区别在与其厚度小于2m,且横向稳定性小于隔层。层内低渗透夹层是阻止流体纵向窜流的屏蔽层,其分布状况影响注入剂驱替效果。因而是描述层内非均质性的组成部分。该区主要为泥质夹层、钙质夹层和物性夹层。
层内夹层分布包括夹层分布密度、夹层分布频率以及延伸长度。统计表明:夹层的分布具有层数多、差异大、分布不均一的特点。经对部分厚层砂岩的统计,沙河街组的平均夹层密度约0.18,平均夹层频率0.31。夹层岩性以泥质岩类,夹层平均厚度0.6m。
(3)层内渗透率非均质性
一般来说,当渗透率变异系数小于等于0.5表示非均质程度弱,在0.5~0.7之间时表示非均质程度中等,大于0.7表示非均质程度强。这里采用渗透率变异系数、渗透率极差、渗透率突进系数来评价。各油组的非均值程度如表1,渗透率变异系数均大于0.7的非均质界限,说明研究区除沙三1为非均质程度中等外,其它油组非均质性强。
柳90北断块沙三2+3油藏Ⅰ、Ⅲ油组各小层渗透率变异系数分布图,Ⅰ油组各小层渗透率变异系数普遍比Ⅲ油组要大,Ⅰ油组只有Ⅰ(3)2、Ⅰ(3)9小层变异系数小于0.7的非均质界线,Ⅲ油组Ⅲ(1)2、Ⅲ(1)5、Ⅲ(2)1、Ⅲ(2)2、Ⅲ(3)2、Ⅲ(3)5、Ⅲ(3)6小层变异系数均小于0.7,Ⅰ油组层内非均质性比Ⅲ油组层内非均质性强。
2.2 层间非均质性
层间非均质性通过渗透率级差、突进系数、变异系数来评价。从各油组层间渗透率非均质性统计表(表2),各油组的变异系数表明层间均为非均质强。
2.3 平面非均质性
(1)砂体的几何形态
砂体分布几何形态以条带状为主,方向性明显。物源来自西部和北部,在小层砂岩厚度等值图上,反映出单向水流、条带状砂体连续分布的特点,当小层内多期河道砂体在侧向相互镶嵌时,形成片状-条带状的砂体,多呈北东西-南西向或近南北向展布。厚层砂岩在河道中心部位的主流线附近,向水道两侧迅速减薄,属河道砂沉积。
(2)砂体连通性
砂体的连通性选用四个参数来表征:砂体钻遇率(%)、有效厚度钻遇率(%)、连通系数、分布系数。表3 为柳赞油田沙河街砂体连通情况计算统计表,从表中看出Ⅲ油组的连通性为最好。
通过统计计算三个油组及小层统计储层的非均质性。Ⅰ油组渗透率变异系数一般为1.2~4.5、平均为2.3,Ⅱ油组渗透率变异系数一般为1.3~3.3、平均为2.2,Ⅲ油组渗透率变异系数为1.2~3.1、平均为1.9,储层在平面上表现为强非均质性。
(3)砂体的连通形式
砂体连通形式有三种:单向式、双向式和多向式,动态资料反映油井以单一方向受效为主。纵向上由于河道砂体的下切、遷移使很多小层之间存在多层式连通关系。
(4)砂体内孔、渗的平面变化及方向性
砂体内孔、渗的平面变化特征是描述平面非均质性的重要参数,尤其是渗透率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注入剂的平面波及效率。通过绘制各小层的渗透率、孔隙度等值线图,显示储层物性受微相控制明显,具有很好的相关性。渗透率分布具方向性,相对高渗透带沿主流带分布,向两侧明显变差。
3 结论
(1)柳赞地区沙三段储层的整体非均质性较强。其中沙三段Ⅰ油组层内非均质性比Ⅲ油组层内非均质性强。
(2)层内韵律性、层理特征、夹层等影响了层内非均质性;隔层的存在导致了层间较强的的非均质性;平面上沙三段储层砂体的展布和物性变化较大,平面非均质性特征突出。
(3)储层物性受微相控制明显,具有很好的相关性。渗透率分布具方向性,相对高渗透带沿主流带分布,向两侧明显变差。
参考文献
[1] 韩卓明,叶良苗,刘庆怀,等.柳赞油田总体开发部署方案[R].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1990年.
[2] 袁俊香,魏文懂,等.柳赞油田沙三2+3油藏开发地质特征研究[R].中国冀东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1999年.
[3] 吴胜和,熊琦华,油气储层地质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159-172.
[关键词]储层;非均质性;变异系数;沙三段储层
中图分类号:TE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3-0314-01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层段为沙三1亚段和沙三2+3亚段。柳赞地区沙三段油藏自1991年正式投入开发以来经历了天然能量开发、注水开发、注采完善三个开发阶段[1]。目前柳赞油田沙三2+3油藏整体开始进入高含水期,综合含水83.5%,综合递减率22.6%,依靠老区调整实现油田稳产难度较大。为了进一步挖掘柳赞地区沙三段油藏的开发潜力,制定下一步开发调整方案,有必要对储层的非均质性进行研究。
1 区域地质概况
区域沉积相研究表明,该区物源主要来自北东方向。柳赞地区沙三1~沙三3油藏的油气主要分布在扇三角洲前缘河道砂和席状砂体中。根据本区块取心井的资料,储集层岩性主要为不等粒砂岩、细砂岩和粗砂岩。岩石碎屑以长石、石英为主,胶结物含量少,主要是高岭石、绿泥石、蒙皂石等。胶结类型以孔隙-接触式为主,颗粒圆度呈次棱-次圆状,分选中等。沙三1~沙三3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类型为粒间溶孔、粒间孔和粒内溶孔等,属于中孔-中低渗储层[2]。
沙三2亚段砂岩储层中岩屑以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含少部分碎屑砂砾岩。沙三3亚段岩石分选差,磨圆度以次圆-次棱角状、次圆为主。另据沙三3亚段Ⅱ油组的岩心分析资料,该井段岩屑成分主要是酸性喷出岩屑,其次为变质岩屑,少量沉积岩、凝灰岩和中基性喷出岩屑,变质岩屑主要为石英岩屑,沉积岩屑主要为碳酸盐岩屑和砂岩岩屑。上述结果表明本区岩石成分成熟度较低。
2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储层非均质性可以从层内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来评价,影响指标主要有粒度韵律性、沉积构造的垂向演变、隔夹层、沉积旋回性、分层系数、渗透率非均值程度、构造裂缝、砂体钻遇率等[3]。
2.1 层内非均质性
层内非均质性是指一个单砂层规模内部垂向上储层性质的变化,它是直接控制和影响一个单砂层储层层内垂向上注入剂波及体积的关键地质因素。
(1)韵律性
通过对沙河街各油组单层韵律分析,可归纳为正韵律、复合正韵律、复合反正韵律、反韵律和相对均匀型。其中正韵律约占60%,为主要的韵律类型,其次为复合韵律,约占20%,其它各韵律类型的出现概率不足10%。
(2)夹层的分布
夹层指储层内低渗透层或非渗透层,与隔层的区别在与其厚度小于2m,且横向稳定性小于隔层。层内低渗透夹层是阻止流体纵向窜流的屏蔽层,其分布状况影响注入剂驱替效果。因而是描述层内非均质性的组成部分。该区主要为泥质夹层、钙质夹层和物性夹层。
层内夹层分布包括夹层分布密度、夹层分布频率以及延伸长度。统计表明:夹层的分布具有层数多、差异大、分布不均一的特点。经对部分厚层砂岩的统计,沙河街组的平均夹层密度约0.18,平均夹层频率0.31。夹层岩性以泥质岩类,夹层平均厚度0.6m。
(3)层内渗透率非均质性
一般来说,当渗透率变异系数小于等于0.5表示非均质程度弱,在0.5~0.7之间时表示非均质程度中等,大于0.7表示非均质程度强。这里采用渗透率变异系数、渗透率极差、渗透率突进系数来评价。各油组的非均值程度如表1,渗透率变异系数均大于0.7的非均质界限,说明研究区除沙三1为非均质程度中等外,其它油组非均质性强。
柳90北断块沙三2+3油藏Ⅰ、Ⅲ油组各小层渗透率变异系数分布图,Ⅰ油组各小层渗透率变异系数普遍比Ⅲ油组要大,Ⅰ油组只有Ⅰ(3)2、Ⅰ(3)9小层变异系数小于0.7的非均质界线,Ⅲ油组Ⅲ(1)2、Ⅲ(1)5、Ⅲ(2)1、Ⅲ(2)2、Ⅲ(3)2、Ⅲ(3)5、Ⅲ(3)6小层变异系数均小于0.7,Ⅰ油组层内非均质性比Ⅲ油组层内非均质性强。
2.2 层间非均质性
层间非均质性通过渗透率级差、突进系数、变异系数来评价。从各油组层间渗透率非均质性统计表(表2),各油组的变异系数表明层间均为非均质强。
2.3 平面非均质性
(1)砂体的几何形态
砂体分布几何形态以条带状为主,方向性明显。物源来自西部和北部,在小层砂岩厚度等值图上,反映出单向水流、条带状砂体连续分布的特点,当小层内多期河道砂体在侧向相互镶嵌时,形成片状-条带状的砂体,多呈北东西-南西向或近南北向展布。厚层砂岩在河道中心部位的主流线附近,向水道两侧迅速减薄,属河道砂沉积。
(2)砂体连通性
砂体的连通性选用四个参数来表征:砂体钻遇率(%)、有效厚度钻遇率(%)、连通系数、分布系数。表3 为柳赞油田沙河街砂体连通情况计算统计表,从表中看出Ⅲ油组的连通性为最好。
通过统计计算三个油组及小层统计储层的非均质性。Ⅰ油组渗透率变异系数一般为1.2~4.5、平均为2.3,Ⅱ油组渗透率变异系数一般为1.3~3.3、平均为2.2,Ⅲ油组渗透率变异系数为1.2~3.1、平均为1.9,储层在平面上表现为强非均质性。
(3)砂体的连通形式
砂体连通形式有三种:单向式、双向式和多向式,动态资料反映油井以单一方向受效为主。纵向上由于河道砂体的下切、遷移使很多小层之间存在多层式连通关系。
(4)砂体内孔、渗的平面变化及方向性
砂体内孔、渗的平面变化特征是描述平面非均质性的重要参数,尤其是渗透率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注入剂的平面波及效率。通过绘制各小层的渗透率、孔隙度等值线图,显示储层物性受微相控制明显,具有很好的相关性。渗透率分布具方向性,相对高渗透带沿主流带分布,向两侧明显变差。
3 结论
(1)柳赞地区沙三段储层的整体非均质性较强。其中沙三段Ⅰ油组层内非均质性比Ⅲ油组层内非均质性强。
(2)层内韵律性、层理特征、夹层等影响了层内非均质性;隔层的存在导致了层间较强的的非均质性;平面上沙三段储层砂体的展布和物性变化较大,平面非均质性特征突出。
(3)储层物性受微相控制明显,具有很好的相关性。渗透率分布具方向性,相对高渗透带沿主流带分布,向两侧明显变差。
参考文献
[1] 韩卓明,叶良苗,刘庆怀,等.柳赞油田总体开发部署方案[R].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1990年.
[2] 袁俊香,魏文懂,等.柳赞油田沙三2+3油藏开发地质特征研究[R].中国冀东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1999年.
[3] 吴胜和,熊琦华,油气储层地质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159-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