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网络环境下学校教育资源的研发与利用在当前教育领域发展中的势头越来越强劲,并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喜人成绩,但是在对当前网络环境下学校教育资源的可扩展性、可兼容性、可持续性以及可用性和对其认识理解水平予以分析的基础上,发现我国网络环境下的学校教育资源建设,距离“精品、优质、共享”的建设目标仍有很长一段距离。文章指出,在开发和应用过程中要真正实现既定目标,就必须朝着统一化、共享化、集成化和管理优化的方向迈进,从而真正实现网络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使教育信息化数字化的优势真正得以发挥。
[关键词]网络环境 校园教育资源 问题与对策
[作者简介]郑嘉鑫(1988- ),女,河北卢龙人,北华大学信息技术与传媒学院,讲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吉林 吉林13202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1-0045-02
网络环境下的校园教育资源是指与教育有关的网络资源,相对于传统的教育信息资源而言,不同于它们以书籍、报刊、磁带、磁盘、广播、电视、胶片等物质为依托,这种新型资源是一种以电子网络为录存载体和传输媒介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它又可简称为网络教育资源。它一般包括网络环境资源、网络信息资源、网络人力资源。网络环境资源是指用于网络教育的各种物理器件等硬件设备;网络信息资源则涵盖了网络上的各种形式的与教育相关的知识、资料、情报和消息等软件资源;所谓的网络人力资源,则指具备研发、建设、应用各种网络教育资源能力的主体。在这三者中,核心是网络信息资源。
一、网络环境下学校教育资源现状分析
1.可扩展性不强。由于受“设计理念陈旧”和“设计水平落后”这两个关键因素的影响,当前的网络环境中的学校教育资源缺乏创新性,很大一批网络教育资源仅仅是对传统资源的简单复制,远远没有发挥网络教育资源本应有的优势,其结果是,一方面,使用户因失望而“望而却步”;另一方面,使得大量资源被弃置而造成人财物的极大浪费。此外,一些学校的网络教育资源系统的建设,重数量而轻质量,重过程而轻实效。比如,单拿当前网络教育资源的表现形式来说,文本和图像居多,而优秀的视频、动画稀缺,如此,数字资源的多媒体表现优势被削弱。在用户量和数据量都不断增多的情况下,原来的网络教育资源系统不能适时满足这两种量的增长,从而给原有的系统造成极大的负载压力,造成过载;更致命的是,由于不能在原有系统上进行二次开发升级,致使整个系统生命周期比理应有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
2.可兼容性差。通常的情形是:在一个学校能正常有效使用的资源到了另外一个学校就不能正常使用,而事实上,无论从理论分析上还是现实的工作实践都表明,很多学校的网络教育资源都原本大同小异,除去使用群体因涉及年龄、学习内容、学习阶段、学习任务等微弱差别,以及资源分布状态的可能不同外,其他都是基本相同的。但当前网络教育资源的可移植性实在不容乐观,这直接影响了网络环境下学校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使用程度和应用范围。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一方面,整个行业缺乏统一的开发标准和设计规范;另一方面,开发者之间没有有效的沟通与协调机制。这使当前的网络教育资源,无论是自行开发的,还是购买他人的,都因没有通用的标准而显得类型杂乱、内容迥异、互不兼容,呈现出一片混乱不堪的局面。更重要的是,资源建设标准的缺失也带来资源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恶果,造成浪费。
3.缺乏长期规划,没有有力的可持续发展举措。由于现有的总体规划在目标定位、需求分析、数据标准、内容设置、技术实现和维护管理等方面的缺失导致网络教育资源建设陷入一片混乱,茅草丛生。现有的网络环境下的学校教育资源管理系统规划漏洞多多,不如人意。这样,由于它难以将有效的教育资源借助网络平台快捷地传输给所需要的目标用户,难以实现“过程教育”,无疑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过程学习效果。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相关学校领导部门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度造成的,由于他们不习惯采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解决教务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致使无纸化办公的现代办公理念推行受挫,推行力度明显不够,从而使一个学校的网络教育资源处于静止乃至停滞的状态。
4.可用性不足。现有的网络教育资源系统由于规划性缺乏而导致的界面不友好、不人性化、布局凌乱不规整等诸多问题,给检索者和需求者造成众多不便。另外,由于数字化资源具有无限可复制性的便利特征,使得大量复制同样资源的现象在各地区各学校非常普遍,这一方面造成资源数量急剧膨胀的表面现象,另一方面,实质上可用的、有效的优质资源奇缺;而且,这些原本数量就有限的优质资源还往往被淹没在大量使用价值不大的或根本无用的资源海洋中,从而使用户难以在第一时间从众多资源中检索到自己所需的目标资源,让用户感觉浪费时间,效率不高而降低了访问率和使用的积极性。
5.人才匮乏。网络环境下的学校教育资源系统建设举步维艰的很大原因在于缺乏能对教育资源规划系统进行有效研发与管理的高技术人才。在这个以用户为核心的Web2.0时代,应打破传统的仅有管理员进行资源管理的数字化资源库运作方式,构建用户参与资源构建的机制,使互联网运作模式和传统资源库运作模式有机结合,使教育资源短缺与互联网资源爆炸性增长的矛盾得以解决,这才是一种高效的、深层次的整合方式。
6.对网络教育资源的功能认识存在偏差。很多学校仅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基本的数字化操作,使自己学校的基本信息以数字化方式呈现于网络中,并借此作为扩大本校影响力的一个有效平台和媒介,作为提升本校宣传力度的举措。但这忽视了进行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的终极目的和最初理念,是为了实现本校教育资源的整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学校不仅要实现基本情况以数字化方式呈现并适时快速更新,更应该注重网络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化、互动化、人文化,从而让师生员工真正享受到网络资源的优势。在实际教学中必须面向广大一线教师,大力倡导和普及全新的网络教育资源目标,即建设网络教育资源绝不仅仅是为了数字化的呈现教学内容,更需要教师利用数字化资源的特点,将图像、声音、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元素有效地组织起来,以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学方式。 二、网络环境下学校教育资源建设对策研究
在对当前网络环境下学校教育资源的可扩展性、可兼容性、可持续性以及可用性和对其认识理解水平予以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建议网络环境下学校教育资源建设,应朝着统一化、共享化、集成化和管理优化的方向迈进。
1.对网络教育资源进行共享化处理。分析区别哪些资源需要用于共享,哪些资源适合非共享。而做出这一判断就需要制定一个可用性好、易于操作的共享特征表。一旦建立了这种共享特征表,那么在具体操作时,就可以借此方便地实现网络教育资源的共享了。这样无疑就能大大提高整个网络资源系统的可用性。对于网络环境下学校教育资源库的共享问题,可考虑引入IFRM(互操作框架)机制,以方便从资源内容层、松散耦合层、元数据层这三个不同层次,为不同的网络教育资源库提供互联和互操作服务。这样,一个“集中管理”分布存储的有机整体必将最终形成。
2.对整个网络教育资源系统进行集成化处理。这样可以使所有共享的教育资源在整个网络环境下的学校教育资源系统中得到有效利用,如此,既可以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又可以增强系统的可持续性,同时,又可以有效地减少系统重复开发,提高和改善系统使用的生命周期,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这里的集成化处理既指对软件的集成化处理,更指对包括全部软硬件、思想、技术等在内全都实现集成化。
3.对所有网络教育资源进行统一化处理。当前,网络环境下的学校教育资源系统的开发应用模式,由于缺乏统一的主题分类与检索体系,更多地呈现为“校校建库”这样一种开发应用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要想找到一种能够最大程度地适用于各级各类学校的资源共享的运营机制,就显得困难重重。“校校建库”最终人为地造成网络环境中的无数个信息孤岛。
由此可见,对所有网络教育资源进行统一化处理,势在必行。这种统一化处理涵盖对全部的网络教育资源予以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实施、统一调配、统一部署等一系列统一化思想。其宗旨在于使各资源模型、各资源思想、各资源状态能在局部和全局两个层面上都能有效实现和发挥。举例来讲,可以尝试将国家教育资源库作为归宿和核心。同时,将各县级教育资源库、各市级教育资源库、各省级教育资源库层层连接,最终使其呈现为一个金字塔式的教育资源库架构。在此基础上,借助统一的检索汇聚功能,将各部门、各学校和各企业的教育资源分类上传至国家教育资源库,并予以实时更新和完善。这样,网络环境下的学校教育资源系统就有了一个统一、规范的网络教育资源主题分类和检索体系。
可喜的是,目前已经有四个可用于网络环境下学校教育资源系统建设方面的标准:《CELTS-3学习对象元数据规范》《CELTS-41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CELTS-42基础教育资源元数据应用规范》和《CELTS-9内容包装规范》。其中,《CELTS-42基础教育资源元数据应用规范》由三大板块组成:第一个板块,提出一组核心元素集;第二个板块,定义一组限定修饰词汇;第三个板块,定义一组编目词汇表,并对部分核心元素的赋值予以进一步的界定,以便于使资源开发能遵循相对目前来讲,有更统一的资源表述标准,使用户得以能够更快速有效地检索到所需的网络教育资源。
4.优化管理。网络教育资源管理应具备至少包括以下模块的几个基本功能:资源管理模块方面,用户输入关键字可以快捷、方便地检索到信息、资源;系统管理模块方面,提供可扩展的接口,以能顺利实现系统的自身完善和功能升级;用户管理模块方面,除提供教师和学生浏览、查询和下载资源的权限和便利外,也将此实惠惠及游客。同时,加大对网络教育资源用户,尤其是广大一线教师的培训力度,使其对常用专业术语能准确理解而不片面化,能掌握网络环境下教育资源的制作、收集、整合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三、结束语
总体而言,当前,我国网络环境下的学校教育资源建设,距离“精品、优质、共享”的建设目标仍有很长一段距离。在开发和应用过程中要真正实现既定目标,就必须朝着统一化、共享化、集成化和管理优化的方向迈进,从而真正实现网络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使教育信息化数字化的优势真正得以发挥。
[参考文献]
[1]胡小勇,詹斌,胡铁生.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6).
[2]熊才平,朱爱芝,黄萍萍.教育信息资源“区域共建共享”开发应用模式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0(2).
[3]张琪,陈琳.我国基础教育网络教育资源现状研究与归因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1(4).
[4]赵英,黎琳,雷强.网络环境下的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研究[J].教育信息化,2006(9).
[5]余延冬,赵蔚,黄伯平.Web2.0理念与数字化教育资源库的深层次整合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4).
[关键词]网络环境 校园教育资源 问题与对策
[作者简介]郑嘉鑫(1988- ),女,河北卢龙人,北华大学信息技术与传媒学院,讲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吉林 吉林13202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1-0045-02
网络环境下的校园教育资源是指与教育有关的网络资源,相对于传统的教育信息资源而言,不同于它们以书籍、报刊、磁带、磁盘、广播、电视、胶片等物质为依托,这种新型资源是一种以电子网络为录存载体和传输媒介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它又可简称为网络教育资源。它一般包括网络环境资源、网络信息资源、网络人力资源。网络环境资源是指用于网络教育的各种物理器件等硬件设备;网络信息资源则涵盖了网络上的各种形式的与教育相关的知识、资料、情报和消息等软件资源;所谓的网络人力资源,则指具备研发、建设、应用各种网络教育资源能力的主体。在这三者中,核心是网络信息资源。
一、网络环境下学校教育资源现状分析
1.可扩展性不强。由于受“设计理念陈旧”和“设计水平落后”这两个关键因素的影响,当前的网络环境中的学校教育资源缺乏创新性,很大一批网络教育资源仅仅是对传统资源的简单复制,远远没有发挥网络教育资源本应有的优势,其结果是,一方面,使用户因失望而“望而却步”;另一方面,使得大量资源被弃置而造成人财物的极大浪费。此外,一些学校的网络教育资源系统的建设,重数量而轻质量,重过程而轻实效。比如,单拿当前网络教育资源的表现形式来说,文本和图像居多,而优秀的视频、动画稀缺,如此,数字资源的多媒体表现优势被削弱。在用户量和数据量都不断增多的情况下,原来的网络教育资源系统不能适时满足这两种量的增长,从而给原有的系统造成极大的负载压力,造成过载;更致命的是,由于不能在原有系统上进行二次开发升级,致使整个系统生命周期比理应有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
2.可兼容性差。通常的情形是:在一个学校能正常有效使用的资源到了另外一个学校就不能正常使用,而事实上,无论从理论分析上还是现实的工作实践都表明,很多学校的网络教育资源都原本大同小异,除去使用群体因涉及年龄、学习内容、学习阶段、学习任务等微弱差别,以及资源分布状态的可能不同外,其他都是基本相同的。但当前网络教育资源的可移植性实在不容乐观,这直接影响了网络环境下学校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使用程度和应用范围。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一方面,整个行业缺乏统一的开发标准和设计规范;另一方面,开发者之间没有有效的沟通与协调机制。这使当前的网络教育资源,无论是自行开发的,还是购买他人的,都因没有通用的标准而显得类型杂乱、内容迥异、互不兼容,呈现出一片混乱不堪的局面。更重要的是,资源建设标准的缺失也带来资源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恶果,造成浪费。
3.缺乏长期规划,没有有力的可持续发展举措。由于现有的总体规划在目标定位、需求分析、数据标准、内容设置、技术实现和维护管理等方面的缺失导致网络教育资源建设陷入一片混乱,茅草丛生。现有的网络环境下的学校教育资源管理系统规划漏洞多多,不如人意。这样,由于它难以将有效的教育资源借助网络平台快捷地传输给所需要的目标用户,难以实现“过程教育”,无疑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过程学习效果。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相关学校领导部门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度造成的,由于他们不习惯采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解决教务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致使无纸化办公的现代办公理念推行受挫,推行力度明显不够,从而使一个学校的网络教育资源处于静止乃至停滞的状态。
4.可用性不足。现有的网络教育资源系统由于规划性缺乏而导致的界面不友好、不人性化、布局凌乱不规整等诸多问题,给检索者和需求者造成众多不便。另外,由于数字化资源具有无限可复制性的便利特征,使得大量复制同样资源的现象在各地区各学校非常普遍,这一方面造成资源数量急剧膨胀的表面现象,另一方面,实质上可用的、有效的优质资源奇缺;而且,这些原本数量就有限的优质资源还往往被淹没在大量使用价值不大的或根本无用的资源海洋中,从而使用户难以在第一时间从众多资源中检索到自己所需的目标资源,让用户感觉浪费时间,效率不高而降低了访问率和使用的积极性。
5.人才匮乏。网络环境下的学校教育资源系统建设举步维艰的很大原因在于缺乏能对教育资源规划系统进行有效研发与管理的高技术人才。在这个以用户为核心的Web2.0时代,应打破传统的仅有管理员进行资源管理的数字化资源库运作方式,构建用户参与资源构建的机制,使互联网运作模式和传统资源库运作模式有机结合,使教育资源短缺与互联网资源爆炸性增长的矛盾得以解决,这才是一种高效的、深层次的整合方式。
6.对网络教育资源的功能认识存在偏差。很多学校仅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基本的数字化操作,使自己学校的基本信息以数字化方式呈现于网络中,并借此作为扩大本校影响力的一个有效平台和媒介,作为提升本校宣传力度的举措。但这忽视了进行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的终极目的和最初理念,是为了实现本校教育资源的整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学校不仅要实现基本情况以数字化方式呈现并适时快速更新,更应该注重网络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化、互动化、人文化,从而让师生员工真正享受到网络资源的优势。在实际教学中必须面向广大一线教师,大力倡导和普及全新的网络教育资源目标,即建设网络教育资源绝不仅仅是为了数字化的呈现教学内容,更需要教师利用数字化资源的特点,将图像、声音、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元素有效地组织起来,以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学方式。 二、网络环境下学校教育资源建设对策研究
在对当前网络环境下学校教育资源的可扩展性、可兼容性、可持续性以及可用性和对其认识理解水平予以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建议网络环境下学校教育资源建设,应朝着统一化、共享化、集成化和管理优化的方向迈进。
1.对网络教育资源进行共享化处理。分析区别哪些资源需要用于共享,哪些资源适合非共享。而做出这一判断就需要制定一个可用性好、易于操作的共享特征表。一旦建立了这种共享特征表,那么在具体操作时,就可以借此方便地实现网络教育资源的共享了。这样无疑就能大大提高整个网络资源系统的可用性。对于网络环境下学校教育资源库的共享问题,可考虑引入IFRM(互操作框架)机制,以方便从资源内容层、松散耦合层、元数据层这三个不同层次,为不同的网络教育资源库提供互联和互操作服务。这样,一个“集中管理”分布存储的有机整体必将最终形成。
2.对整个网络教育资源系统进行集成化处理。这样可以使所有共享的教育资源在整个网络环境下的学校教育资源系统中得到有效利用,如此,既可以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又可以增强系统的可持续性,同时,又可以有效地减少系统重复开发,提高和改善系统使用的生命周期,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这里的集成化处理既指对软件的集成化处理,更指对包括全部软硬件、思想、技术等在内全都实现集成化。
3.对所有网络教育资源进行统一化处理。当前,网络环境下的学校教育资源系统的开发应用模式,由于缺乏统一的主题分类与检索体系,更多地呈现为“校校建库”这样一种开发应用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要想找到一种能够最大程度地适用于各级各类学校的资源共享的运营机制,就显得困难重重。“校校建库”最终人为地造成网络环境中的无数个信息孤岛。
由此可见,对所有网络教育资源进行统一化处理,势在必行。这种统一化处理涵盖对全部的网络教育资源予以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实施、统一调配、统一部署等一系列统一化思想。其宗旨在于使各资源模型、各资源思想、各资源状态能在局部和全局两个层面上都能有效实现和发挥。举例来讲,可以尝试将国家教育资源库作为归宿和核心。同时,将各县级教育资源库、各市级教育资源库、各省级教育资源库层层连接,最终使其呈现为一个金字塔式的教育资源库架构。在此基础上,借助统一的检索汇聚功能,将各部门、各学校和各企业的教育资源分类上传至国家教育资源库,并予以实时更新和完善。这样,网络环境下的学校教育资源系统就有了一个统一、规范的网络教育资源主题分类和检索体系。
可喜的是,目前已经有四个可用于网络环境下学校教育资源系统建设方面的标准:《CELTS-3学习对象元数据规范》《CELTS-41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CELTS-42基础教育资源元数据应用规范》和《CELTS-9内容包装规范》。其中,《CELTS-42基础教育资源元数据应用规范》由三大板块组成:第一个板块,提出一组核心元素集;第二个板块,定义一组限定修饰词汇;第三个板块,定义一组编目词汇表,并对部分核心元素的赋值予以进一步的界定,以便于使资源开发能遵循相对目前来讲,有更统一的资源表述标准,使用户得以能够更快速有效地检索到所需的网络教育资源。
4.优化管理。网络教育资源管理应具备至少包括以下模块的几个基本功能:资源管理模块方面,用户输入关键字可以快捷、方便地检索到信息、资源;系统管理模块方面,提供可扩展的接口,以能顺利实现系统的自身完善和功能升级;用户管理模块方面,除提供教师和学生浏览、查询和下载资源的权限和便利外,也将此实惠惠及游客。同时,加大对网络教育资源用户,尤其是广大一线教师的培训力度,使其对常用专业术语能准确理解而不片面化,能掌握网络环境下教育资源的制作、收集、整合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三、结束语
总体而言,当前,我国网络环境下的学校教育资源建设,距离“精品、优质、共享”的建设目标仍有很长一段距离。在开发和应用过程中要真正实现既定目标,就必须朝着统一化、共享化、集成化和管理优化的方向迈进,从而真正实现网络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使教育信息化数字化的优势真正得以发挥。
[参考文献]
[1]胡小勇,詹斌,胡铁生.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6).
[2]熊才平,朱爱芝,黄萍萍.教育信息资源“区域共建共享”开发应用模式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0(2).
[3]张琪,陈琳.我国基础教育网络教育资源现状研究与归因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1(4).
[4]赵英,黎琳,雷强.网络环境下的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研究[J].教育信息化,2006(9).
[5]余延冬,赵蔚,黄伯平.Web2.0理念与数字化教育资源库的深层次整合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