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赣州七里镇窑是宋元时期“江西五大名窑”之一,有着丰富的陶瓷文化,这件宋代的赣州七里镇窑白釉葵口高足碗是研究七里镇窑文化的重要文物。此件葵口高足碗在出土时缺损较为严重,本着保存文物历史、文化价值的目的,秉承修旧如旧的原则,制定可靠的修复方案,使用现代科技手段对葵口高足碗进行保护修复。
关键词:七里镇窑;白釉葵口高足碗;陶瓷修复
七里镇窑坐落于江西省赣州市东南郊4公里处(今章贡区水东镇),濒临贡水北岸,是赣南地区最大规模的古窑。七里镇窑自晚唐时期开始烧瓷器,到宋时已发展成为技术精湛、产品丰富的综合性名窑。其产品主要销往赣南及周边地区,同时沿着赣江上溯销往江西省内的其他地区。兴盛时期,赣州七里镇窑的产品如褐釉柳斗纹乳钉罐还远销日本、韩国等国家[1]。七里镇窑所烧产品,品类繁多,釉色丰富,其在宋元时期属江南四大名窑之一,在我国陶瓷界也崭露头角。目前,七里镇窑出土瓷器以民间日用器偏多,器型如碗、盏、杯、枕、瓶等,釉色有青釉、影青釉、白釉、黑釉、酱釉、褐釉等,但也不乏一些造型精美的观赏陈设用具。不论是民间日用瓷还是观赏陈设用瓷,都可见七里窑匠人的技艺精湛,匠心独具。
葵口碗因碗口沿处葵花状而得名,或有五六瓣不等,是宋代碗风靡的一种样式[2]。如本文谈及的宋代七里镇窑白釉葵口高足碗葵口有五瓣,其敞口,口沿呈五瓣花状外撇,腹部略有弧度,碗内壁顺葵口有五条花筋凸起直至碗底,底足略高。此碗白釉温润,胎质坚硬,工艺精湛,但未出土时,这件葵口碗因受埋藏环境影响,碗表层附着了一层坚硬的黄色结壳。除此之外,口沿处缺损较为严重,缺失面积大,影响器物整体造型。总体来看,这件葵口高足碗造型秀美,为宋代赣州七里镇窑烧制的经典白釉系列陶瓷,是研究赣州七里镇窑文化的重要文物,也对研究七里镇窑陶瓷的烧造种类有非凡意义,为此,遵循此件器物的造型特点及所受损伤情况制定合适的修复方案,使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其修复完整,恢复其原貌[3]。
一、白釉葵口高足碗保存现状
这件宋代的赣州七里镇窑白釉葵口碗,通体施白釉,白中泛青,胎质坚硬,使用七里镇周边特有的优质瓷土(赣州方言俗称“白石泥”)制作而成,我们从碗口沿处破损断面可清晰观察到其胎釉结构(图1)。此碗高6.5厘米,口径12.5厘米,足径5厘米,底足高1.5厘米,重253克。破损区域集中在器物口沿处,共有两处缺肉,其中一处缺肉长约3.5厘米,另一处为1.5厘米,一处缺失紧邻葵口边界,另一处面积成长条状,缺损部分正处碗葵口部位,严重影响器物整体造型美感(图2)。葵口碗表层还附着许多黄色结壳(钙化物),质地坚硬,与釉面黏附紧密。
此碗的上述状况为后期修复增添了不少困难。笔者对这件文物进行细致观察后,总结出了以下几种病害类型:缺肉、表层硬结物。操作过程中笔者将针对不同类型的病害,采用恰当的操作手法,对其进行保护修复。
二、葵口高足碗的保护修复
在修复前,我们应该对该文物进行拍照建档。首先,多方位、多角度地对器物拍照留存,将葵口高足碗的整体外形、残缺部位、釉层、附着物等拍摄下来。其次,对葵口高足碗的尺寸、胎质、釉质、保存现状等做好详细记录。最后,拍照过程中分析和记录好文物的病害,构思好修复思路,制定好修复方案[4]。我们从图3中可以看到碗腹部、底足受埋藏环境下的土壤污染,有明显的黄色附着物,两处大面积的缺肉,在操作流程上应该先对此碗做细致的清理,再进行下一步操作。
(一)保护修复技术路线
根据文物保护修复原则及对文物的观察与病害分析,确定采用展览修复的方式进行修补,先深度清洗,再使用补配材料修复此件文物,大致的修复路线如图4所示。
(二)修复材料的选择
修复材料主要包括清洗试剂、补配材料、作色颜料、仿釉材料。清洗时,应该在最小干预文物状况的范围下,选择效果出众的清洗试剂。由于此件文物是陶瓷器,主要成分为硅酸盐,化学性质较为稳定,在补配材料上选择了效果优异、硬化后与陶瓷材质相近的环氧树脂补土。这件文物是单色釉瓷器,釉色为单一的青白色,因此选择了使用方法便捷的丙烯颜料作为上色颜料,使补配后的痕迹不影响葵口高足碗整体外观的协调性。釉面则使用了较为稳定的古瓷修复专用清漆作为仿釉材料,其优点在于稳定快干,瓷质感好,具有可逆性。
(三)清洗
这件宋代的赣州七里镇窑白釉葵口高足碗埋藏环境特殊,受土壤污染严重,大量黄色附着物存在于器物的表层,所以先要去除器物表面的黄褐色附着物,对难以操作并不易去除的部位选用O2活性氧清洗剂加蒸馏水的混合溶液进行清洗浸泡。静置二十四小时后,待黄色结壳软化,可使用柔软的细毛刷进行清洗。待附着物去除后将器物放入超声波清洗机,加入去离子水,开机工作加快清洗进度。超声波清洗的优点在于提高被清洗文物表面的洁净度,且在清洗的过程中文物的每个缝隙和角落几乎无死角,尤其是针对陶瓷类文物的缺口边缘以及裂隙部位的顽垢,这是手工清洗无法企及的,完成清洗后可进入下一步修复。
(四)补配
在补配过程中考虑到缺肉部位面积大,且缺肉处于高足碗葵口位置,葵口处还有凸筋造型,对补配后期的塑形难度更大,基于以上因素我选择了Apoxie Sculpt环氧树脂补土作为补配材料。该补土是一种双组份的补配填充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节表现力,其优点有收缩率为0%、不收缩不開裂、抗老化性好、易上色等。实际操作时,应将同等份的A、B两组环氧树脂补土加入少量乙醇溶液,充分混合,调配好的补土材料可直接用于器物,该材料有自动硬化的特点,等待24小时后便可自行固化。 当补配材料完全固化后,进入打磨步骤。先使用电动打磨机进行初步打磨,勾勒出葵口造型,逐步更换八百目至一千五百目的金相砂纸进行精密抛光,将明显不平整的部位以打圈的方式进行打磨,打磨时应高度关注碗内壁花筋及葵口造型,重点注意打磨程度,避免过度抛光。对于个别部位的高低不平,采取少量多次的手法,使用流动性稍强的腻子补土填补间隙,打磨直至配补部位和器物在触摸时手感融为一体,达到修复区域与原器物过渡自然的状态时,打磨这一步骤就基本完成。在古陶瓷修复中,每个步骤都环环相扣,补配打磨步骤处理得完美与否,将直接影响下一步的着色工作,因此每一块配补区域衔接处的平整程度都需要万分注意。
(五)作色
作色是整个修复工作中最关键的步骤,开展这一重要操作前,需秉承严谨的修复态度,对打磨好的配补区域进行打底工作。“打底”在整个修复环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实际操作时,在配补区域喷上底釉,尽最大可能保证修复面的平整度,底釉喷涂的厚薄也将直接影响上色效果,因此极其考验修复者的手法。这件宋代的七里窑葵口高足碗,配补面积较为集中,且呈长条状,釉面白中透青、做工细腻、施釉均匀,笔者在打底和上色的方式上选用了喷笔喷涂法,为的就是保证清漆覆盖均匀的效果,减少修复区域釉面的颗粒感。
该文物为单色釉瓷器,釉面颜色为青白色,在材料上选用了丙烯颜料及单组分的古陶瓷专用清漆作为上色材料。古陶瓷修复清漆较为黏稠,需加入少量的蒸馏水稀释,稀释后方可使用。先将稀释后的清漆灌入喷笔喷壶,喷笔开机后先在纸张上试喷,达到最佳雾化效果后,对修复部位按一定顺序均匀喷涂,喷涂过程中控制好喷涂面积,尽量保证平整均匀。底釉的作用,其一是保证上色区域的平整,其二是让颜色更好地附着在底釉上。修复过程中均可以配合小型鼓风机使用,让修复部位的漆料速干。
这件七里镇窑的葵口高足碗白中闪青,釉色温润。笔者选用了湖蓝、土黄、纯白、浅灰调制出这件器物釉面的基色。值得注意的是,使用喷笔法上色的颜料,明度需比原色低一度。将调配好的颜料装入喷壶,少量多次地对补配区域过渡部位进行均匀喷涂。每喷一次,需用鼓风机完全吹干颜料后再进行第二次操作,切勿第一层没有干透就喷涂第二遍,谨记“少量多次、反复有序”的口诀,喷涂时喷笔路径成连续“Z”字形,控制噴涂面积,合理掌握过渡面,直至修复部位颜色、质感与修复器物融为一体(图5)。作色的最后一步是为上色后的高足碗表面补光,在着色部位,先通过喷笔喷涂一层古陶瓷修复清漆,待干后形成颜色保护面,再使用透明光油进行补光处理。修复完成后对器物再次进行拍照、记录、存档(图6)。
三、结语
修复宋代七里镇窑白釉葵口高足碗的整个过程,遵循“最小介入、最小干预、材料可逆性”等基本原则,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器物的表面硬结物进行清除,再选用合适的进口材料环氧树脂补土进行补配塑形。操作中对修复者的技术要求极高,不仅要有相应的理论知识作支撑,更需要扎实的操作技能。通过严谨的修复保护,恢复了白釉葵口高足碗的完整性和造型特征,提升了文物整体的历史文化价值,达到了预期的修复效果。
蒋 懿
1998年生,男,汉族,赣南师范大学201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陶瓷艺术鉴赏研究与修复。
参考文献
[1]张景.赣州七里镇窑陶瓷艺术研究[D].赣州:赣南师范学院,2011.
[2]王军.品五代邢窑白釉五葵口大碗[J].收藏界,2013(09):65-66.
[3]余家栋,徐菁,余江安.赣江上游的瓷业明珠—江西赣州七里镇窑[J].南方文物,2007(01):114-119,137-140.
[4]俞蕙,扬植震.古陶瓷修复基础[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七里镇窑;白釉葵口高足碗;陶瓷修复
七里镇窑坐落于江西省赣州市东南郊4公里处(今章贡区水东镇),濒临贡水北岸,是赣南地区最大规模的古窑。七里镇窑自晚唐时期开始烧瓷器,到宋时已发展成为技术精湛、产品丰富的综合性名窑。其产品主要销往赣南及周边地区,同时沿着赣江上溯销往江西省内的其他地区。兴盛时期,赣州七里镇窑的产品如褐釉柳斗纹乳钉罐还远销日本、韩国等国家[1]。七里镇窑所烧产品,品类繁多,釉色丰富,其在宋元时期属江南四大名窑之一,在我国陶瓷界也崭露头角。目前,七里镇窑出土瓷器以民间日用器偏多,器型如碗、盏、杯、枕、瓶等,釉色有青釉、影青釉、白釉、黑釉、酱釉、褐釉等,但也不乏一些造型精美的观赏陈设用具。不论是民间日用瓷还是观赏陈设用瓷,都可见七里窑匠人的技艺精湛,匠心独具。
葵口碗因碗口沿处葵花状而得名,或有五六瓣不等,是宋代碗风靡的一种样式[2]。如本文谈及的宋代七里镇窑白釉葵口高足碗葵口有五瓣,其敞口,口沿呈五瓣花状外撇,腹部略有弧度,碗内壁顺葵口有五条花筋凸起直至碗底,底足略高。此碗白釉温润,胎质坚硬,工艺精湛,但未出土时,这件葵口碗因受埋藏环境影响,碗表层附着了一层坚硬的黄色结壳。除此之外,口沿处缺损较为严重,缺失面积大,影响器物整体造型。总体来看,这件葵口高足碗造型秀美,为宋代赣州七里镇窑烧制的经典白釉系列陶瓷,是研究赣州七里镇窑文化的重要文物,也对研究七里镇窑陶瓷的烧造种类有非凡意义,为此,遵循此件器物的造型特点及所受损伤情况制定合适的修复方案,使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其修复完整,恢复其原貌[3]。
一、白釉葵口高足碗保存现状
这件宋代的赣州七里镇窑白釉葵口碗,通体施白釉,白中泛青,胎质坚硬,使用七里镇周边特有的优质瓷土(赣州方言俗称“白石泥”)制作而成,我们从碗口沿处破损断面可清晰观察到其胎釉结构(图1)。此碗高6.5厘米,口径12.5厘米,足径5厘米,底足高1.5厘米,重253克。破损区域集中在器物口沿处,共有两处缺肉,其中一处缺肉长约3.5厘米,另一处为1.5厘米,一处缺失紧邻葵口边界,另一处面积成长条状,缺损部分正处碗葵口部位,严重影响器物整体造型美感(图2)。葵口碗表层还附着许多黄色结壳(钙化物),质地坚硬,与釉面黏附紧密。
此碗的上述状况为后期修复增添了不少困难。笔者对这件文物进行细致观察后,总结出了以下几种病害类型:缺肉、表层硬结物。操作过程中笔者将针对不同类型的病害,采用恰当的操作手法,对其进行保护修复。
二、葵口高足碗的保护修复
在修复前,我们应该对该文物进行拍照建档。首先,多方位、多角度地对器物拍照留存,将葵口高足碗的整体外形、残缺部位、釉层、附着物等拍摄下来。其次,对葵口高足碗的尺寸、胎质、釉质、保存现状等做好详细记录。最后,拍照过程中分析和记录好文物的病害,构思好修复思路,制定好修复方案[4]。我们从图3中可以看到碗腹部、底足受埋藏环境下的土壤污染,有明显的黄色附着物,两处大面积的缺肉,在操作流程上应该先对此碗做细致的清理,再进行下一步操作。
(一)保护修复技术路线
根据文物保护修复原则及对文物的观察与病害分析,确定采用展览修复的方式进行修补,先深度清洗,再使用补配材料修复此件文物,大致的修复路线如图4所示。
(二)修复材料的选择
修复材料主要包括清洗试剂、补配材料、作色颜料、仿釉材料。清洗时,应该在最小干预文物状况的范围下,选择效果出众的清洗试剂。由于此件文物是陶瓷器,主要成分为硅酸盐,化学性质较为稳定,在补配材料上选择了效果优异、硬化后与陶瓷材质相近的环氧树脂补土。这件文物是单色釉瓷器,釉色为单一的青白色,因此选择了使用方法便捷的丙烯颜料作为上色颜料,使补配后的痕迹不影响葵口高足碗整体外观的协调性。釉面则使用了较为稳定的古瓷修复专用清漆作为仿釉材料,其优点在于稳定快干,瓷质感好,具有可逆性。
(三)清洗
这件宋代的赣州七里镇窑白釉葵口高足碗埋藏环境特殊,受土壤污染严重,大量黄色附着物存在于器物的表层,所以先要去除器物表面的黄褐色附着物,对难以操作并不易去除的部位选用O2活性氧清洗剂加蒸馏水的混合溶液进行清洗浸泡。静置二十四小时后,待黄色结壳软化,可使用柔软的细毛刷进行清洗。待附着物去除后将器物放入超声波清洗机,加入去离子水,开机工作加快清洗进度。超声波清洗的优点在于提高被清洗文物表面的洁净度,且在清洗的过程中文物的每个缝隙和角落几乎无死角,尤其是针对陶瓷类文物的缺口边缘以及裂隙部位的顽垢,这是手工清洗无法企及的,完成清洗后可进入下一步修复。
(四)补配
在补配过程中考虑到缺肉部位面积大,且缺肉处于高足碗葵口位置,葵口处还有凸筋造型,对补配后期的塑形难度更大,基于以上因素我选择了Apoxie Sculpt环氧树脂补土作为补配材料。该补土是一种双组份的补配填充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节表现力,其优点有收缩率为0%、不收缩不開裂、抗老化性好、易上色等。实际操作时,应将同等份的A、B两组环氧树脂补土加入少量乙醇溶液,充分混合,调配好的补土材料可直接用于器物,该材料有自动硬化的特点,等待24小时后便可自行固化。 当补配材料完全固化后,进入打磨步骤。先使用电动打磨机进行初步打磨,勾勒出葵口造型,逐步更换八百目至一千五百目的金相砂纸进行精密抛光,将明显不平整的部位以打圈的方式进行打磨,打磨时应高度关注碗内壁花筋及葵口造型,重点注意打磨程度,避免过度抛光。对于个别部位的高低不平,采取少量多次的手法,使用流动性稍强的腻子补土填补间隙,打磨直至配补部位和器物在触摸时手感融为一体,达到修复区域与原器物过渡自然的状态时,打磨这一步骤就基本完成。在古陶瓷修复中,每个步骤都环环相扣,补配打磨步骤处理得完美与否,将直接影响下一步的着色工作,因此每一块配补区域衔接处的平整程度都需要万分注意。
(五)作色
作色是整个修复工作中最关键的步骤,开展这一重要操作前,需秉承严谨的修复态度,对打磨好的配补区域进行打底工作。“打底”在整个修复环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实际操作时,在配补区域喷上底釉,尽最大可能保证修复面的平整度,底釉喷涂的厚薄也将直接影响上色效果,因此极其考验修复者的手法。这件宋代的七里窑葵口高足碗,配补面积较为集中,且呈长条状,釉面白中透青、做工细腻、施釉均匀,笔者在打底和上色的方式上选用了喷笔喷涂法,为的就是保证清漆覆盖均匀的效果,减少修复区域釉面的颗粒感。
该文物为单色釉瓷器,釉面颜色为青白色,在材料上选用了丙烯颜料及单组分的古陶瓷专用清漆作为上色材料。古陶瓷修复清漆较为黏稠,需加入少量的蒸馏水稀释,稀释后方可使用。先将稀释后的清漆灌入喷笔喷壶,喷笔开机后先在纸张上试喷,达到最佳雾化效果后,对修复部位按一定顺序均匀喷涂,喷涂过程中控制好喷涂面积,尽量保证平整均匀。底釉的作用,其一是保证上色区域的平整,其二是让颜色更好地附着在底釉上。修复过程中均可以配合小型鼓风机使用,让修复部位的漆料速干。
这件七里镇窑的葵口高足碗白中闪青,釉色温润。笔者选用了湖蓝、土黄、纯白、浅灰调制出这件器物釉面的基色。值得注意的是,使用喷笔法上色的颜料,明度需比原色低一度。将调配好的颜料装入喷壶,少量多次地对补配区域过渡部位进行均匀喷涂。每喷一次,需用鼓风机完全吹干颜料后再进行第二次操作,切勿第一层没有干透就喷涂第二遍,谨记“少量多次、反复有序”的口诀,喷涂时喷笔路径成连续“Z”字形,控制噴涂面积,合理掌握过渡面,直至修复部位颜色、质感与修复器物融为一体(图5)。作色的最后一步是为上色后的高足碗表面补光,在着色部位,先通过喷笔喷涂一层古陶瓷修复清漆,待干后形成颜色保护面,再使用透明光油进行补光处理。修复完成后对器物再次进行拍照、记录、存档(图6)。
三、结语
修复宋代七里镇窑白釉葵口高足碗的整个过程,遵循“最小介入、最小干预、材料可逆性”等基本原则,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器物的表面硬结物进行清除,再选用合适的进口材料环氧树脂补土进行补配塑形。操作中对修复者的技术要求极高,不仅要有相应的理论知识作支撑,更需要扎实的操作技能。通过严谨的修复保护,恢复了白釉葵口高足碗的完整性和造型特征,提升了文物整体的历史文化价值,达到了预期的修复效果。
蒋 懿
1998年生,男,汉族,赣南师范大学201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陶瓷艺术鉴赏研究与修复。
参考文献
[1]张景.赣州七里镇窑陶瓷艺术研究[D].赣州:赣南师范学院,2011.
[2]王军.品五代邢窑白釉五葵口大碗[J].收藏界,2013(09):65-66.
[3]余家栋,徐菁,余江安.赣江上游的瓷业明珠—江西赣州七里镇窑[J].南方文物,2007(01):114-119,137-140.
[4]俞蕙,扬植震.古陶瓷修复基础[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