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校德育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等方面的教育,这些内容之间有区别又有联系,各项教育内容既不能完全割裂开来,又不能相互替代,它们统一于德育目标之中。在具体实施德育过程中,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可能会出现侧重抓某一方面或强调某一方面的情况。这种阶段性的重点教育,其目的是通过调整,使各方面教育协调发展。
关键词:德育 道德人格教育 社会公德规范化 德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40-129.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08-040-01
一、由重政治教育转向重道德教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引起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过去那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一化、政治化的德育意识已经被打破,人们的价值取向出现多样化,价值选择出现务实化。这表明,人们的道德心理和行为特征由“虚”向“实”,由封闭向开放,由单一向多元,由依赖顺从型向独立自主型,由“等、靠、要”的习惯思想向竞争意识不断增强方面发展,一种逐步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体系正在酝酿之中,这是一个很大的历史进步。在未来的社会,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科学和技术必将进一步为社会提供物质利益和较高的生活水平,但同时也将伴随着发生诸如环境污染、动植物种类急剧灭绝、资源枯竭等。为此,人类必须以极大的努力去建设一个与21世纪相适应的道德规范。重视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帮助年轻一代树立更高境界的理想、信念与责任感,是21世纪初德育发展的大趋势。
21世纪的德育必须加强道德人格教育。道德人格同道德规范相比,是更深层、更基础的道德意识。它是人们的道德主体意识,包括人们的追求高尚道德的内心动力、道德选择的权利感、责任感、独立进行道德选择的能力自信和人格尊严。21世纪的道德教育将出现尊重个人自立、尊重个性和选择的权利,在“重人格”的基础上带动道德规范教育的新局面。21世纪的德育必将是务实性的、基础性的,这是时代与社会的自然选择。
二、由政治动力转向经济动力
以往的德育中,过分强调和夸大了政治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政治成了德育的代名词,德育的主要任务基本上以共产主义这一远大的、崇高的政治目标作为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动力启动。由于这一目标既高又远,所以,事实上并没有真正成为大多数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动力。
特别是进入本世纪末,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迅速增强,以及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西方文化对我国文化精神的强大冲击,使得一种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为中心的中国文化复兴运动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声势。
然而,某种道德文化的价值与生命不取决于人为的呼吁,而在于时代与社会的自然选择。从社会总体发展来看,对传统的“重义轻利”价值观的变革,是具有积极意义的。第一,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重利”实践的结果是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第二,从民族性格或社会心理的构成来看,“重利”能促使人的竞争意识。第三,从人类思想史的发展历程来看,对个人私欲以及个人物质权利的肯定,有助于现代独立人格或人权意识的确立。我国实行重奖科技人员,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以此引导更多的人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之中。可见,重视以经济利益激发人们形成社会所需要的品行,是现实社会的需求,更是21世纪社会的需求和发展方向。
三、从“小德育”转向“大德育”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学校德育同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一样,由于受封建思想和“左”倾思想的影响,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没有进入与社会同步运行轨道,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更主要是由于世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整个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特别是在现代通讯技术和设备的作用下,使人们听到和看到了整个世界是怎样一个世界,同时也使我们看到了与世界发达国家在许多方面的差距。无论历史的事实还是现实的事实都证明,文化道德的文明交流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繁荣昌盛、兴旺发达的光明之路。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从全人类这个大家庭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任何阶级偏见、孤立发展,最终只能拉大自身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差距。
儒家传统道德中的积极因素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它的人文主义价值有不可忽视的世界性意义,对于人类迎接后现代社会的挑战,更具有超越民族界线的价值和意义。对民族道德的“回归”,反映了现代人对人类共有道德的认同,是对儒家道德优秀成果在世界未来发展中作用的肯定。这一方面说明,儒家道德中确实有许多精华继承。另一方面也说明,对儒家道德的改造和发展使之现代化,需要在国际间彼此的学习中来完成,从而实现新的集成,这是全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
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我国的经济发展逐步进入世界经济发展轨道。21世纪对我们这个具有悠久历史并曾在人类精神文明建设有过辉煌成就的中华民族提出的时代要求,我们心须用大德育观来建构一个符合新世纪要求的德育体系。因为人类理性、良知和智慧的提高,新思想的传播,是国际大家庭的责任感和对世界秩序的维护。由此看来,把德育局限在校园内,已无法完成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德育任务,仅局限在本国传统德育内容也很不够,必须将德育纳入世界精神文明建设的轨道,与此同步运行,才能适应21世纪道德建设的需要,才能使我国学校德育再创新世纪的辉煌。
关键词:德育 道德人格教育 社会公德规范化 德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40-129.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08-040-01
一、由重政治教育转向重道德教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引起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过去那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一化、政治化的德育意识已经被打破,人们的价值取向出现多样化,价值选择出现务实化。这表明,人们的道德心理和行为特征由“虚”向“实”,由封闭向开放,由单一向多元,由依赖顺从型向独立自主型,由“等、靠、要”的习惯思想向竞争意识不断增强方面发展,一种逐步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体系正在酝酿之中,这是一个很大的历史进步。在未来的社会,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科学和技术必将进一步为社会提供物质利益和较高的生活水平,但同时也将伴随着发生诸如环境污染、动植物种类急剧灭绝、资源枯竭等。为此,人类必须以极大的努力去建设一个与21世纪相适应的道德规范。重视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帮助年轻一代树立更高境界的理想、信念与责任感,是21世纪初德育发展的大趋势。
21世纪的德育必须加强道德人格教育。道德人格同道德规范相比,是更深层、更基础的道德意识。它是人们的道德主体意识,包括人们的追求高尚道德的内心动力、道德选择的权利感、责任感、独立进行道德选择的能力自信和人格尊严。21世纪的道德教育将出现尊重个人自立、尊重个性和选择的权利,在“重人格”的基础上带动道德规范教育的新局面。21世纪的德育必将是务实性的、基础性的,这是时代与社会的自然选择。
二、由政治动力转向经济动力
以往的德育中,过分强调和夸大了政治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政治成了德育的代名词,德育的主要任务基本上以共产主义这一远大的、崇高的政治目标作为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动力启动。由于这一目标既高又远,所以,事实上并没有真正成为大多数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动力。
特别是进入本世纪末,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迅速增强,以及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西方文化对我国文化精神的强大冲击,使得一种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为中心的中国文化复兴运动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声势。
然而,某种道德文化的价值与生命不取决于人为的呼吁,而在于时代与社会的自然选择。从社会总体发展来看,对传统的“重义轻利”价值观的变革,是具有积极意义的。第一,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重利”实践的结果是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第二,从民族性格或社会心理的构成来看,“重利”能促使人的竞争意识。第三,从人类思想史的发展历程来看,对个人私欲以及个人物质权利的肯定,有助于现代独立人格或人权意识的确立。我国实行重奖科技人员,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以此引导更多的人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之中。可见,重视以经济利益激发人们形成社会所需要的品行,是现实社会的需求,更是21世纪社会的需求和发展方向。
三、从“小德育”转向“大德育”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学校德育同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一样,由于受封建思想和“左”倾思想的影响,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没有进入与社会同步运行轨道,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更主要是由于世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整个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特别是在现代通讯技术和设备的作用下,使人们听到和看到了整个世界是怎样一个世界,同时也使我们看到了与世界发达国家在许多方面的差距。无论历史的事实还是现实的事实都证明,文化道德的文明交流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繁荣昌盛、兴旺发达的光明之路。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从全人类这个大家庭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任何阶级偏见、孤立发展,最终只能拉大自身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差距。
儒家传统道德中的积极因素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它的人文主义价值有不可忽视的世界性意义,对于人类迎接后现代社会的挑战,更具有超越民族界线的价值和意义。对民族道德的“回归”,反映了现代人对人类共有道德的认同,是对儒家道德优秀成果在世界未来发展中作用的肯定。这一方面说明,儒家道德中确实有许多精华继承。另一方面也说明,对儒家道德的改造和发展使之现代化,需要在国际间彼此的学习中来完成,从而实现新的集成,这是全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
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我国的经济发展逐步进入世界经济发展轨道。21世纪对我们这个具有悠久历史并曾在人类精神文明建设有过辉煌成就的中华民族提出的时代要求,我们心须用大德育观来建构一个符合新世纪要求的德育体系。因为人类理性、良知和智慧的提高,新思想的传播,是国际大家庭的责任感和对世界秩序的维护。由此看来,把德育局限在校园内,已无法完成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德育任务,仅局限在本国传统德育内容也很不够,必须将德育纳入世界精神文明建设的轨道,与此同步运行,才能适应21世纪道德建设的需要,才能使我国学校德育再创新世纪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