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08-034-01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但目前许多高中学生不愿意上语文课,把语文视作副课中的主课,更有甚者提出取消语文课。我认为原因有三:第一,教学过程缺失人文性。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因受升学率的影响,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只注重工具性而忽视人文内涵,扼杀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第二,过多注重文字技巧的训练,缺乏情感交流。把学生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不是接受教育熏陶、情感浸染、文化陶冶的人。第三,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把生动活泼的充满人性的语文课堂搞成千人一面,把活生生的人性教育蜕变为机械。为改变这一状况,我在教学中借鉴编演课本剧的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事实证明,编演课本剧对提高语文教学活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编演课本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载体。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能力的基础,而编演课本剧就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兴趣的重要途径。一是形式新。谁编剧本?选哪一篇?怎样编?你来演什么角色?能不能演好?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学生去思考,需要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后才能完成,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过去学生不喜欢戏剧,认为学戏剧常识没有用,不愿意学。现在,为了编好、演好课本剧,他们不得不去主动学习戏剧,掌握主动,愿读课文,理解戏剧的精髓。二是内容新。戏剧语言大部分是对话,要求语言规范、用词准确、句式完整,表演时读音准确,对话与人物性格相符合,这些都需要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编演过程既是学生主动学习语基的过程。三是表现新。编演课本剧要把很多叙述性语言转化为对话,而话语言强调性格化,学生就需要对人物性格进行把握并注意语言表达技巧,使学生在编演的过程能力得到提高。四是思维新。改编是一种创造,表演更是一种创造。“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学生在课文的阅读理解中都有自己独到的体会。改编后进入表演,个人的创造性发挥达到颠峰,围绕剧情的推进和人物性格的表现,动作、表情、对话都达到了高度的个性化。汇演时,观看的学生把台上形象与自己创造的形象进行对照,把别人对形象塑造表现的技巧与自己的努力结果相对照,不断调整充实,使形象更为丰富,台上台下,交流创新成果,共同提高语文水平。
二、编演课本剧是落实新课标要求的重要途径。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就是说,学语文的目的是为了“用”,从而达到表达思想、交流感情、传承文化的目的。编演课本剧正是实实在在的“用”,它需要学生对课文有正确的感知,深刻的理解,对剧本有大胆的发挥和较强的记忆,促使学生把书本文字转换成适合于舞台的口头语言和形体动作,变死的课本知识为活的演出实践。要把课本剧编演好,学生必须发挥想象、培植感情、磨练毅力,同时要有很好的相互协调支配能力。因此,演好一出语文课本剧,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和良好品质。
三、编演课本剧是促进高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首先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高中学生们自我意识愈来愈强,他们希望独立地判断是非善恶,独立地解决问题,让他们通过自身努力去解决疑难,辩明是非,他们会从心理上感到很大的满足。其次,高中学生自强心理、成就心理十分突出,对未知领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征服欲。编演课本剧必将刺激他们去认识、去探索,从而满足他们的探索心理和猎奇心理,满足他们的成就感。第三,高中学生的显示欲也很强,“有青年的地方就有表演”,他们迫切需要参加不同类型的群体活动,表现自我引起异性的注意。此外,高中学生在注意外在形象的同时,内在审美体验也明显加强,强烈地追求真、善、美的事物也是他们重要的心理特点,编演课本剧能唤起他们的审美冲动,把学生带入理解美、追求美、创造美的理性思维,达到不必说教而产生“善善而恶恶”的理想境界。
学生的生活体验、心理因素好比一潭水,编演课本剧,就是投水之石,击水起浪,给学生打开一扇神奇的大门。换个方法说语文,让学生觉得语文原来也这般精彩,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语文水平,提升综合能力,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和魅力。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但目前许多高中学生不愿意上语文课,把语文视作副课中的主课,更有甚者提出取消语文课。我认为原因有三:第一,教学过程缺失人文性。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因受升学率的影响,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只注重工具性而忽视人文内涵,扼杀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第二,过多注重文字技巧的训练,缺乏情感交流。把学生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不是接受教育熏陶、情感浸染、文化陶冶的人。第三,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把生动活泼的充满人性的语文课堂搞成千人一面,把活生生的人性教育蜕变为机械。为改变这一状况,我在教学中借鉴编演课本剧的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事实证明,编演课本剧对提高语文教学活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编演课本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载体。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能力的基础,而编演课本剧就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兴趣的重要途径。一是形式新。谁编剧本?选哪一篇?怎样编?你来演什么角色?能不能演好?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学生去思考,需要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后才能完成,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过去学生不喜欢戏剧,认为学戏剧常识没有用,不愿意学。现在,为了编好、演好课本剧,他们不得不去主动学习戏剧,掌握主动,愿读课文,理解戏剧的精髓。二是内容新。戏剧语言大部分是对话,要求语言规范、用词准确、句式完整,表演时读音准确,对话与人物性格相符合,这些都需要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编演过程既是学生主动学习语基的过程。三是表现新。编演课本剧要把很多叙述性语言转化为对话,而话语言强调性格化,学生就需要对人物性格进行把握并注意语言表达技巧,使学生在编演的过程能力得到提高。四是思维新。改编是一种创造,表演更是一种创造。“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学生在课文的阅读理解中都有自己独到的体会。改编后进入表演,个人的创造性发挥达到颠峰,围绕剧情的推进和人物性格的表现,动作、表情、对话都达到了高度的个性化。汇演时,观看的学生把台上形象与自己创造的形象进行对照,把别人对形象塑造表现的技巧与自己的努力结果相对照,不断调整充实,使形象更为丰富,台上台下,交流创新成果,共同提高语文水平。
二、编演课本剧是落实新课标要求的重要途径。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就是说,学语文的目的是为了“用”,从而达到表达思想、交流感情、传承文化的目的。编演课本剧正是实实在在的“用”,它需要学生对课文有正确的感知,深刻的理解,对剧本有大胆的发挥和较强的记忆,促使学生把书本文字转换成适合于舞台的口头语言和形体动作,变死的课本知识为活的演出实践。要把课本剧编演好,学生必须发挥想象、培植感情、磨练毅力,同时要有很好的相互协调支配能力。因此,演好一出语文课本剧,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和良好品质。
三、编演课本剧是促进高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首先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高中学生们自我意识愈来愈强,他们希望独立地判断是非善恶,独立地解决问题,让他们通过自身努力去解决疑难,辩明是非,他们会从心理上感到很大的满足。其次,高中学生自强心理、成就心理十分突出,对未知领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征服欲。编演课本剧必将刺激他们去认识、去探索,从而满足他们的探索心理和猎奇心理,满足他们的成就感。第三,高中学生的显示欲也很强,“有青年的地方就有表演”,他们迫切需要参加不同类型的群体活动,表现自我引起异性的注意。此外,高中学生在注意外在形象的同时,内在审美体验也明显加强,强烈地追求真、善、美的事物也是他们重要的心理特点,编演课本剧能唤起他们的审美冲动,把学生带入理解美、追求美、创造美的理性思维,达到不必说教而产生“善善而恶恶”的理想境界。
学生的生活体验、心理因素好比一潭水,编演课本剧,就是投水之石,击水起浪,给学生打开一扇神奇的大门。换个方法说语文,让学生觉得语文原来也这般精彩,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语文水平,提升综合能力,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