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家都知道我们民歌中有种写作手法为:起—承—转—合。今天我就想借用这一手法来阐述我对音乐课堂的一些粗浅的想法和做法,以此和大家一起来探讨音乐课堂的结构,把握音乐课堂的脉搏,关注学生的成长。
一、起:构设引导方向,巧设课堂导入
说到音乐课堂的开始,我认为要把握好一堂音乐课的脉搏首要关注的是课堂的切入点,即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消化。
现行音乐教材,都是以某一主题为单元,一个单元里有欣赏、唱歌、创作等板块,每个版块实际上又单独糅合了许多相关知识。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不仅仅把眼光仅仅停留在单元主题的表面,而要更多地注意到教材中的隐形内容,通过挖掘,衍生出更为深刻的主题,同时结合实际,为整个音乐课堂架构一种全新的引导方向。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新授课头开的好,对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教师常常会采用情境导入、实例导入、应“需”导入等方法来进行导入。有时可将几种形式组合起来,穿插进行。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学生兴趣、丰富学生知识为重,灵活运用。
二、承:巧用多种教法,激发学生兴趣
好的“起”之后是 波澜起伏的“承”,即课堂中的展开与深入环节。这一环节是培养学生初步审美体验与音乐感悟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激发学生进行发展性思维、勇于音乐实践、尝试音乐创作的兴趣。
例如在一节《走进京剧》的公开课中,我没有在远离学生生活的戏曲知识上多花工夫,而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戏曲的四大表现形式(唱、念、做、打)上,学生报上的一个名字,在老师嘴里就成了拿腔拿调的“大鹏,来——来——来——”,“念”这一概念在学生的一片惊喜中马上就解决了。从整堂课来看,教师没有过多的说教,只是顺着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学生的新视角,引导和启发他们去探索。虽说我们这些苏北农村的孩子,既没有听觉的优势,也没有视觉的熏陶,但随着老师不露痕迹的步步深入,学生模仿的“拔门栓—开门”、“关门—插门栓”的那种投入,“骑马行船”花拳绣腿地展示,可以说想象力得到了充分地发挥。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而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作为一个好教师,要善于灵活运用多种教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得到有机的结合。
前几天我在网上看了一节音乐课《西洋乐话》,让我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课间音乐:《我不想长大》,并引导学生边击掌边跟着演唱,气氛活跃
师:从大家刚才的反应可以知道大家很喜欢这首歌曲,对吗?那这首歌曲来自哪里呢?
生:台湾。
师:知道这首歌曲的音乐素材来自哪里吗?
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有正确答案)
师:神童莫扎特知道吗?这主題来自莫扎特的原作《第四十交响曲》
生:(表情很好奇)
师:这首歌曲由台湾作曲家左安安创作,具有“流行 + 摇滚 + 古典”混血的全新曲风。左安安采用了莫扎特知名的第 40 号交响曲中最为人熟知的主题作为副歌的旋律,充满浓浓的古典味。接下来我们来听听莫扎特的原作《第四十交响曲》。
这位老师借用通俗歌曲《我不想长大》搭建了走入莫扎特作品的阶梯。
三、转:有效利用拓展,发掘学生潜力
一首民歌从“起”到“承”之后就会出现一些新的色彩,这就是“转”(即拓展环节),一堂好课亦然,在有了生动的导入和有深度地展开以后,师生通过深层次的交流,思维得到充分展开,学生就有了更多发散型思维创造力的展现。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并引导学生主动发展,把学习的过程作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从而享受到音乐的美感。并且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意识。音乐的实践与创造活动是音乐学习的主要形式,同时也是学生进行音乐学习训练的重要途径。只有参与到音乐实践和创造活动过程中,学生对音乐的各种体验才能获得,潜能才能得以挖掘和发展。
例如,针对“流行潮”我曾上过一堂《Rap》音乐的公开课,我从学生熟悉的周杰伦的《双截棍》入手,剖析流行音乐的流行元素,追溯欧美流行音乐的源头,再把重点落在Rap音乐特点、发展和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影响上,当学生对Rap音乐的特色通过演唱《高兴就好》有了一定的积累后,下一个环节就是实践创造了,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创造的成果真的是超乎教师的想象。
四、合:注重课后延伸,激励学生成长
“合”即一堂课的结尾。一堂好课犹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越是接近尾声,越不要急于打上句号,简单的一句点拨,寥寥数语的概括都会给人余音不绝、意犹未尽的效果,同时也将成为激励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奋剂。
例如,我在讲《银屏之歌》一课时,在学生基本掌握影视音乐的基本作用以后,我在结束课前又让学生欣赏一段肯德基的广告视频,让学生用已学的知识说说音乐的主题,于是学生七嘴八舌,直到把内容延伸到课后,对下节课要讲的广告音乐做了铺垫。
总之,培养学生的整体素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音乐教学的最终目标。我们只有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用预设和生成的灵动课堂,以自己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从而从根本上保证音乐课堂的魅力,给学生带去真正的自由快乐。
一、起:构设引导方向,巧设课堂导入
说到音乐课堂的开始,我认为要把握好一堂音乐课的脉搏首要关注的是课堂的切入点,即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消化。
现行音乐教材,都是以某一主题为单元,一个单元里有欣赏、唱歌、创作等板块,每个版块实际上又单独糅合了许多相关知识。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不仅仅把眼光仅仅停留在单元主题的表面,而要更多地注意到教材中的隐形内容,通过挖掘,衍生出更为深刻的主题,同时结合实际,为整个音乐课堂架构一种全新的引导方向。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新授课头开的好,对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教师常常会采用情境导入、实例导入、应“需”导入等方法来进行导入。有时可将几种形式组合起来,穿插进行。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学生兴趣、丰富学生知识为重,灵活运用。
二、承:巧用多种教法,激发学生兴趣
好的“起”之后是 波澜起伏的“承”,即课堂中的展开与深入环节。这一环节是培养学生初步审美体验与音乐感悟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激发学生进行发展性思维、勇于音乐实践、尝试音乐创作的兴趣。
例如在一节《走进京剧》的公开课中,我没有在远离学生生活的戏曲知识上多花工夫,而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戏曲的四大表现形式(唱、念、做、打)上,学生报上的一个名字,在老师嘴里就成了拿腔拿调的“大鹏,来——来——来——”,“念”这一概念在学生的一片惊喜中马上就解决了。从整堂课来看,教师没有过多的说教,只是顺着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学生的新视角,引导和启发他们去探索。虽说我们这些苏北农村的孩子,既没有听觉的优势,也没有视觉的熏陶,但随着老师不露痕迹的步步深入,学生模仿的“拔门栓—开门”、“关门—插门栓”的那种投入,“骑马行船”花拳绣腿地展示,可以说想象力得到了充分地发挥。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而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作为一个好教师,要善于灵活运用多种教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得到有机的结合。
前几天我在网上看了一节音乐课《西洋乐话》,让我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课间音乐:《我不想长大》,并引导学生边击掌边跟着演唱,气氛活跃
师:从大家刚才的反应可以知道大家很喜欢这首歌曲,对吗?那这首歌曲来自哪里呢?
生:台湾。
师:知道这首歌曲的音乐素材来自哪里吗?
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有正确答案)
师:神童莫扎特知道吗?这主題来自莫扎特的原作《第四十交响曲》
生:(表情很好奇)
师:这首歌曲由台湾作曲家左安安创作,具有“流行 + 摇滚 + 古典”混血的全新曲风。左安安采用了莫扎特知名的第 40 号交响曲中最为人熟知的主题作为副歌的旋律,充满浓浓的古典味。接下来我们来听听莫扎特的原作《第四十交响曲》。
这位老师借用通俗歌曲《我不想长大》搭建了走入莫扎特作品的阶梯。
三、转:有效利用拓展,发掘学生潜力
一首民歌从“起”到“承”之后就会出现一些新的色彩,这就是“转”(即拓展环节),一堂好课亦然,在有了生动的导入和有深度地展开以后,师生通过深层次的交流,思维得到充分展开,学生就有了更多发散型思维创造力的展现。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并引导学生主动发展,把学习的过程作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从而享受到音乐的美感。并且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意识。音乐的实践与创造活动是音乐学习的主要形式,同时也是学生进行音乐学习训练的重要途径。只有参与到音乐实践和创造活动过程中,学生对音乐的各种体验才能获得,潜能才能得以挖掘和发展。
例如,针对“流行潮”我曾上过一堂《Rap》音乐的公开课,我从学生熟悉的周杰伦的《双截棍》入手,剖析流行音乐的流行元素,追溯欧美流行音乐的源头,再把重点落在Rap音乐特点、发展和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影响上,当学生对Rap音乐的特色通过演唱《高兴就好》有了一定的积累后,下一个环节就是实践创造了,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创造的成果真的是超乎教师的想象。
四、合:注重课后延伸,激励学生成长
“合”即一堂课的结尾。一堂好课犹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越是接近尾声,越不要急于打上句号,简单的一句点拨,寥寥数语的概括都会给人余音不绝、意犹未尽的效果,同时也将成为激励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奋剂。
例如,我在讲《银屏之歌》一课时,在学生基本掌握影视音乐的基本作用以后,我在结束课前又让学生欣赏一段肯德基的广告视频,让学生用已学的知识说说音乐的主题,于是学生七嘴八舌,直到把内容延伸到课后,对下节课要讲的广告音乐做了铺垫。
总之,培养学生的整体素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音乐教学的最终目标。我们只有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用预设和生成的灵动课堂,以自己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从而从根本上保证音乐课堂的魅力,给学生带去真正的自由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