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比我想象的更勇敢!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ggg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跟很多人一样,我也是当了母亲,才开始学习如何做妈妈的,甚至,开始成为一个小孩,再一次学习用孩子的角度看事情。在看似巨大与从零开始的角色,有人可以转换,有人转换得不流畅,也许也根本不想或不需要转换。但是,两者都是“重新学习”,除了角色上、体型上看起来有点不一样之外,很多时候,大人与孩子是一样的。有时候,反而孩子的无限可能的想象力,能敲一敲大人僵固的脑袋。
  我是个“慢熟”的大人,喜欢和孩子一起聊天,像个孩子一样,偶尔喜欢任性地说话。在某天晚上,随口的一句玩笑话,孩子的反应敲醒了我,事后不得不承认,自己实在是做了个非常不好的示范,却也因此深刻体悟到,孩子有时比我们想象的更勇敢,让事情有不同的角度。究意是谁向谁学习,在整场生命的长跑里,实在很难论定。
  那天,低落的情绪让人想大叫,正和三岁女儿在床边聊天的我,没头没脑地冒出一句:“妈妈死掉好不好?”只见女儿愣了半晌,没直接响应我的话,然后问了我一句:“妈妈,你要不要喝水?”我以为女儿不懂我在说什么,便有气无力地、有意无意地回应:“不要……”女儿见状,也没再追问,只又问了一句:“妈妈,我帮你按摩?”陷在情绪里的我,没留意女儿的话,只当是无关紧要的儿语,于是我又再度发泄情绪式地说:“妈妈死掉好了……”这时,本来前面都看似无关紧要的回答,突然产生了意义,因为女儿有点紧张地摇摇头,接着说:“这样芹芹就没有妈妈了……我拿水给你喝,帮你按摩,你就会好了!不会死掉了!”顿时,我的心里一揪,立刻拥抱着她,回说:“好,妈妈不会死掉,谢谢你。”
  很难形容当时自己的惭愧,无心的一句玩笑话,带给了孩子这样的担忧。也因此才发现,身为大人,即使是从事幼儿教育好一阵子的我,还是容易忽略孩子的理解力,不小心地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必须要“教”才行。我从来没有正式地教过孩子什么是“死亡”,所以没有意识到孩子对我情绪而说的话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也更没想过,孩子的智慧教会我更多。一杯水、贴心的按摩,就是生存下去的力量,而我那句不负责任的话,显得多么自惭形秽。
  图画书的选择
  三岁的女儿没有上幼儿园,平时的游戏空间不是家里就是公园,偶尔假日时才一起到户外走动。每天晚上会进行的活动,就是一起读书。不是我教她,而是一起读,因为学习当妈妈后,才发现妈妈不好当,不是所有的知识我都懂,很难教给孩子十八般样样精通的武艺。因此整个过程是边教边学,很难论定是谁教谁。也或许是因为想教,所以去学,是跟着书本学,也是跟着孩子学。这些亲子共读的类型,就是绘本(图画书)。
  对于图画书的选择,我有意识地提醒自己,不要带着目的性选书,尽量各类型的书都接触,包括各种议题。也许有些深刻的意涵,年幼的孩子不一定能理解,但除非孩子提出疑问,否则我本身也很少主动对内容提出解释,一方面觉得不用有过多的解释,因为很容易一不小心,就跌进“教”的迷思,一方面也想知道故事本身在孩子内心产生的发酵会是什么模样;当然,有时也会在我心里产生不同的意义,而这个意义是仅针对我本身而言,不一定就是标准答案。
  用绘本解答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
  孩子最爱问的“为什么?”大人常常很困扰,传统也许会用一句:“小孩子不懂啦!”或者“长大你就会知道了!”权威式地打发这些困扰。可是发展愈趋成熟的绘本,以图画为主的媒介,简洁有力的文字,除了能轻易地贴近孩子外,对大人来说也是个没有负担的好工具。谓之工具,是因为能把困扰的球抛给文本,然后让孩子自行内化发酵,大人要做的,就是念故事,然后适时地把这颗球让渡给孩子去思考、感受;但更多时候,绘本是大人的Google搜寻引擎、一条唤醒感觉的线索,再一次重新思考,找到答案,当然这个答案也是可以与孩子讨论出来的。
  常令人难以启齿的性别议题、死亡、爱的表达……都可以运用绘本找到不同的思考切入角度。多元的刺激,自然会是很好的讨论元素。《再见鹈鹕》、《小猪别哭啦》、《彩虹花》、《我们去钓鱼》、《小孩的螃蟹》等,都可以从中看到不同的生命面貌,像生命的开始、消逝与生生不息的力量。在说“再见”的同时,也是另一种新的前进,所以很多作绘者涉及这类议题,都不忘把感谢与对未来的无穷希望放进故事结尾。对孩子来说,当“离开”与“希望”同等重要时,未来面对死亡的体会,必然更有勇气;而大人在阅读时,也能与经验相连结,产生新的力量。
  家里有长辈、孩子有手足,为了希望孩子学习爱、分享与体贴,常常讲到口干舌燥,还是免不了孩子兄弟姐妹间的玩具争夺战,这样的情况,在女儿和她弟弟之间倒是每天上演个好几回,我和外子总有当不完的和事佬。有时,祖父母对孙子女的疼爱也让孩子爬上了天,忘了该有的尊敬。可是,不知从何时起,女儿开始能够体贴别人的情绪,在我的母亲跌伤脚时,懂得开口关心、从旁照顾,《先左脚、再右脚》、《麦基先生请假的那一天》、《谢谢你小帮手》、《最爱的,是我》都是很好的示范。父母的百般叨念,似乎比不上一个图画、一句文字那样有潜移默化的力量。
  育儿教养书提到幼儿对出生与性别的好奇,打从一岁牙牙学语时就开始。性别有着天生的差异,两性的结合是一种自然,对于身体的讨论更不需要避讳,反而正应该让他们知道,因为两性的不同,孩子从小就应该坦然地面对自己的身体,加以了解,知悉自己绝不是石头里蹦出来的,也不是从垃圾筒捡来的。随着他们成长,也才能更懂得如何保护自己、体贴别人;与异性相处时,态度可以更坦率不扭捏。《萨琪到底有没有小鸡鸡》、《肚脐的洞洞》、《肚脐的秘密》,都是可以和孩子讨论的素材,并藉由亲子一起洗澡、上厕所,观察身体,欢迎孩子提出的疑问,也尽量用坦率自然的方式响应。父母用“爱”来诠释生命,孩子定能从认知自己的诞生与存在,正是受到爱的满怀拥抱。
  从说故事与教作文的经验,每次只要提到“便便”或“尿尿”这类从身体而出的字眼,孩子们都会呈现异常兴奋的表情,然后整堂课可能都在此起彼落的“便”声中哄闹地度过。这是生活中多么自然的事,为何孩子的反应如此激烈,甚至带着好奇与嬉笑呢?《便便》、《嗯嗯太郎》就用了不同思维切入这个议题,正视排泄物的理所当然;藉由更多的认识,会发现其实不用如此大惊小怪,就算脱口而出,除了受社会观感的文雅相互导正外,家长藉由这类图画书,或许能进一步和幼儿就一起学习,日后的导正就不会牵涉到事情的本质,让孩子误解了。
  除了这些,孩子提出五花八门的疑问,身体的构造、科学、生态……既然每个人都不是百科全书,倒也不用强求自己是百科全书,变成一个吸收知识的海绵,会让角色的定位更容易亲近孩子,也能因为孩子的提问,获得意外的收获,这些可是因为早已忘记、从没学过、拒绝吸收的知识,改变定位、重新拾得。《骨头》、《消失的动物园》、《原来宇宙是这样子啊!》……都是我的孩子很喜欢的书,也是我很喜欢的书,我们一起推开同一扇门,探索。
  牵着小手一起看世界
  身为曾经书写传达身体知识的文字工作者,与家长现场为孩子引导的角色极为不同,说故事现场可以直接与孩子对谈、讨论,即使没有结论,也可以是很好的思考过程;可是化为文字,加上绘者的图像表达,则是建立于讨论的基础。客观地将知识用有趣的方式表述出来,是一大关键点,提供的是一种看待事件的角度、方向,让读者摆脱传统的规避态度,能从旁观者的第三人,从故事回归到个体经验或形塑为内化的观念,当在生活中有类似的案例、环境,便能自然反应,而不会有指涉个人的敏感性。
  秘密花园的故事,有一把钥匙。对大人来说,可能是刻意遗忘的旧钥匙,对孩子来说却是开启新视界的新钥匙。很多小孩的“为什么”,也是大人的“为什么”,既然如此,那么就一起手牵手走吧,拨开满布的树藤,用图画书当钥匙,打开那扇门,两双眼睛看到的世界,很精彩,藉由分享与讨论出来的景色,必定有更多惊喜。
其他文献
一年中的最后一个月,人总是有点儿分裂。精神上,我们以一种收拾的心情回头看走过的足迹,整理这一年的日子;但时间不会因此而停止,有时无声无息,有时哗啦啦地流过,新书,也还是一本一本地诞生、流通,抵达某个人手中,或者在仓库里结束一生。  一脚往后退,一脚向前进,就是这种古怪的姿势。  这个时间,说来是出书的尴尬点。博客来网络书店主打年度百大,金石堂、诚品也公布十大畅销书或十大影响力书,《中国时报》开卷版
期刊
不管你信不信,小时候某段时间最让我不解的问题是“大人为什么要吸烟?”当向我爸提出这个疑问后,他建议我先试着吸一下。六岁的我抽完半根烟以后的一整天里,每吸一口空气,胸口都在疼。我试图在这疼痛中找到一丝一毫的快感,以证明大人吸烟是有理由的。但,并没有——这比胸口疼难受多了。我爸爸当然也没有告诉我他为什么继续吸烟,烟味几乎等同于“爸爸的气息”,甚至形象于屡屡磨蹭我的脸的胡茬。也许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他没法
期刊
随着12月的来临,2013年开始了倒计时。如同深冬时节中的肃杀,此刻的图书零售市场保持着冰冷的面孔,不过在近些年网络渠道日渐主导零售市场的大格局下,电商平台和商铺们纷纷使出杀手锏,“造节”生财。从四年前诞生的“双十一”,再到两年前诞生的“双十二”,电商一步步“造节”,也一步步创造出销量神话。而作为零售市场的一员,图书业也“被迫”卷入其中。  相较于3C和日用品等商品来说,图书因其脆弱的盈利模式(固
期刊
我们的工作室叫Typo_d,是2005年在北京成立的。从开始做到现在八年的时间,一直都是以书籍设计项目为主。  其实大陆的出版设计一直在不断发展。在开始阶段,像吕敬人老师、陆智昌老师之前做过很多优秀的书,大大拓展了社会对“书籍设计”的认知。但完全面对大众市场的书籍设计,在2005年我们参与进去的时候,可以说还是惨不忍睹,基本上没有什么现代设计的概念。如何用理性的设计去介入书籍装帧工作,我们摸索了很
期刊
孩子有多爱问问题?  英国一项调查显示,2~10岁孩子的妈妈平均每天要回答288条问题。大约从早上7:19开始至晚上7:59,妈妈平均每天要面对12.5小时“大问答”。低龄宝宝(例如5岁以下的)的问题最无厘头,“水为什么是湿的?”“火怎么这么烫?”有些问题妈妈知道答案,但在孩子当前的理解和接受范围之内,仅凭口头叙述又似乎太抽象。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的问题逐渐减少,但难度却增加,这时82%的妈妈承认不
期刊
绘本的责编在决定做一本或一套书的时候,最直接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儿童的思维方式到底与成人相差多少?作为责编,应如何尽可能地体现绘本作为一种很好的答案承载方式的价值?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文字和图片的理解力断然不同,应该怎么设定适龄读者?与普通的绘本情况类似,回答孩子问题的绘本引进版本远多于国内原创,这算是一个异常的现象吗?引进版本通常要面临着陆的问题,又该如何解决?此类绘本的走向会是怎样的?……  绘
期刊
早在浙江文艺出版社还是浙江人民出版社所属的一个编辑部,也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美国小说《飘》已让他们在国内出版界声名鹊起。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地方出版社都是为地方服务的,极少面向全国的读者。因此,这一本《飘》宛如一块投入池水的巨石,在国内出版市场引起了轩然大波。“当时刚刚改革开放不久,一家地方出版社出版了来自资本主义国家的作品,批判的声音很大,很多人都在质疑‘社会主义将要飘向何方’。”郑重说,这场风
期刊
作为一家以版权贸易为主要业务的公司,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成立之初,便大规模地涉足国外版权的引进和出版。彼时国内的“外语热”刚刚兴起,外语类图书的需求量巨大,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凭借着较早涉足国际版权贸易的优势,引进出版了大量外语书籍,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下文简称:世图北京)是四家分公司之一,在成立之初以出版外语书为主。但在外版图书的本土化、市场化运作上欠
期刊
“很多冲击和火花,你现在不写,以后就没有机会再写了。”这句话是台湾著名出版人林载爵在邀请蔡博艺写书时告诉她的。没想到,这句话后来成就了《我在台湾,我正青春》这本书,成就了蔡博艺这位少年作家,也成为了她时刻惦念的人生警示语。  蔡博艺出生于1992年,年纪小,风华正茂。《我在台湾,我正青春》的封面上介绍道,“蔡博艺从高中时代起经历个人之思想启蒙,开始学习成为一个社会的观察者和记录者。喜欢行走,在行走
期刊
对于中国大陆出版业而言,最稀缺的不是新书、好书,而是出版社。  不同于境外多数国家和地区比较自由的出版登记制,长期以来,我们采取的是审批制,即由国家决定是否设立出版社以及出版社的规模与数量。60多年来,全国具有图书出版资质的出版社不足600家,其中绝大多数又集中于京沪两地,与此相较,分散于全国各省市的图书民营公司数量却是多达上万家。国家的严格控制,让出版社成为大陆出版业最为稀有的资源。  近期这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