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看”一词是谈论人们日常生活中审美与审美经验的关键词汇。它构建了一种约定俗成对生活的感官态度。在当下人们的思考、观念的衍生迅猛发展的语境中,对于这种“好看”的再定义与再发现,成为了人们把握时代的缩影。在这样一个展览中,艺术家们与其说是创作作品,倒不如说是对日常习惯的—种实验性的调侃。
在大展厅中映入眼帘的最醒目的作品即是实验艺术家石青的观念创作《有什么样的要求就有什么样的艺术》(综合材料,2011年),三个具有类似结构的西方建筑骨架模型组成了装置的主体,这些模型已经初现轮廓,但却貌似没有完成。这是艺术家以及其雇佣来的几个工人分别独立完成的。按照事先准备好的图纸与材料,工人开始在这个现代LOFT的画廊空间中塑造西方古时的教堂类型的建筑。这种模式,艺术家将生产方式与分配方式融入到艺术创作的规划与实施阶段。在一般人的意识中,对于建筑或者空间的视觉感悟,一般都停留在造型、装饰雕凿等方面,而石青赤裸裸地呈现了塑造这些视觉的过程,作为一种局部的体现,去审视“好看”这种审美经验下的生活的真实构成。展厅的白墙上镌刻着:“哥特式的不完美是一种积极的价值标准,它反映这样的社会和劳动状况:每个人都将自己的发明和手艺贡献出来,而不仅仅是别人设计的执行者。”,理解这句话中提到的过程论与呈现结果的相关性,对了解艺术家创作的动机、经历提供了背景与铺垫。
相对于石青探讨的生产关系与形式呈现,另一位以观念雕塑作为主要创作媒介的艺术家梁硕,则以一面玻璃幕墙展示了日常物品的“灿烂奇迹”。由红色过渡为深蓝色,梁硕采用了去小商品市场购买来的大大小小的生活物件,利用这些物品的固有色进行归类,并采用它们的截面拼凑出了色彩的过渡与变化。观众进入展览现场,首先被夺目的色彩所吸引,深入作品则会发现其中的细节,这些东西中包括布垫、塑料地板格、马桶垫、木板、吸管、拖布头、面纸盒等等。当观众进一步观看作品,并绕道这面玻璃幕墙的背后,会看到为了呈现这样的色彩效果而构建的木制支撑结构,还有那些物品的不规则的整体外形。这件作品被命名为《顶色》,在形象之余也从侧面阐述了审美的效果与被制造的过程的联系,艺术家将其整体展出,审视这些现象与价值的层次感也就铺陈开来了。
列举了以上两件参展的作品,不难见识到艺术家们对日常经验的考量的过程。展览名称之所以被称为“剩余的好看”,不仅是在景观社会中构造全面的理解,也是对文化、对生活的一种特殊形式的“鸟瞰”。不断发现和挖掘生活,不仅仅对于艺术的发展充满了挑战,同样也是普世价值的一种更深入的理解。
在大展厅中映入眼帘的最醒目的作品即是实验艺术家石青的观念创作《有什么样的要求就有什么样的艺术》(综合材料,2011年),三个具有类似结构的西方建筑骨架模型组成了装置的主体,这些模型已经初现轮廓,但却貌似没有完成。这是艺术家以及其雇佣来的几个工人分别独立完成的。按照事先准备好的图纸与材料,工人开始在这个现代LOFT的画廊空间中塑造西方古时的教堂类型的建筑。这种模式,艺术家将生产方式与分配方式融入到艺术创作的规划与实施阶段。在一般人的意识中,对于建筑或者空间的视觉感悟,一般都停留在造型、装饰雕凿等方面,而石青赤裸裸地呈现了塑造这些视觉的过程,作为一种局部的体现,去审视“好看”这种审美经验下的生活的真实构成。展厅的白墙上镌刻着:“哥特式的不完美是一种积极的价值标准,它反映这样的社会和劳动状况:每个人都将自己的发明和手艺贡献出来,而不仅仅是别人设计的执行者。”,理解这句话中提到的过程论与呈现结果的相关性,对了解艺术家创作的动机、经历提供了背景与铺垫。
相对于石青探讨的生产关系与形式呈现,另一位以观念雕塑作为主要创作媒介的艺术家梁硕,则以一面玻璃幕墙展示了日常物品的“灿烂奇迹”。由红色过渡为深蓝色,梁硕采用了去小商品市场购买来的大大小小的生活物件,利用这些物品的固有色进行归类,并采用它们的截面拼凑出了色彩的过渡与变化。观众进入展览现场,首先被夺目的色彩所吸引,深入作品则会发现其中的细节,这些东西中包括布垫、塑料地板格、马桶垫、木板、吸管、拖布头、面纸盒等等。当观众进一步观看作品,并绕道这面玻璃幕墙的背后,会看到为了呈现这样的色彩效果而构建的木制支撑结构,还有那些物品的不规则的整体外形。这件作品被命名为《顶色》,在形象之余也从侧面阐述了审美的效果与被制造的过程的联系,艺术家将其整体展出,审视这些现象与价值的层次感也就铺陈开来了。
列举了以上两件参展的作品,不难见识到艺术家们对日常经验的考量的过程。展览名称之所以被称为“剩余的好看”,不仅是在景观社会中构造全面的理解,也是对文化、对生活的一种特殊形式的“鸟瞰”。不断发现和挖掘生活,不仅仅对于艺术的发展充满了挑战,同样也是普世价值的一种更深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