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我院41例急性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发病12~24小时内,于我院行急诊PCI治疗,其中男35例,女6例,年龄34~80岁(平均58.5岁)。其中前壁心梗24例,下壁心梗16例,侧壁心梗1例,死亡4例,行冠脉搭桥手术1例。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应用抗凝剂治疗。
方法:对入选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包括冠心病危险因素、年龄、性别、发病至就诊的时间、发病至PCI开始的时间、心电图表现、血脂水平、入院前7天内及住院期间的用药情况等。对同意介入治疗的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及PCI术,观察术后再通率,分别于30天、90天或180天随访,观察其用药情况、再梗率及死亡率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再通指标为:术后IRA达到TIMIⅢ级血流,术后无残余狭窄。
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均值比较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41例AMI患者,男性患者是女性患者的5.8倍,发病年龄女性大于男性。吸烟25例(61.0%),高血压病13例(31.7%),糖尿病5例(12.2%),既往心梗病史5例(12.2%),中风史6例(14.6%)。发病到就诊的时间30分钟~15小时,一般为2小时。发病至PCI开始的时间352.0±211.4分钟。
37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30例成功行急诊PCI治疗,共植入支架37枚,术后梗死部位血流均达到TIMIⅢ级,再通率100%;1例行冠脉搭桥手术(CABG);10例接受保守药物治疗。冠状动脉造影发现,梗塞相关动脉为前降支23例,回旋支6例,右冠状动脉11例,单支病变9例,双支病变11例,三支病变16例。1例行CABG术;1例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行临时起搏器治疗;3例急诊PCI患者于术后8~11天再次行冠脉造影,并于其他狭窄程度>80%的血管病变处植入支架治疗;4例患者因重度狭窄或多支多处弥漫性病变,并发心源性休克、心脏骤停死亡,其中2例未行介入治療,另2例存在双支冠脉完全闭塞,均于PCI术后第2天死亡,其余全部出院。分别于术后30天、90~180天随访,平均随访110天,均未出现猝死、再发心梗等心脏不良事件。
讨 论
本组患者住院期间,除非有禁忌证,均接受强化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定斑块及改善心室重构等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应用均在90%以上。与国际多中心试验统计的数据相比,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降脂药、钙通道阻滞剂应用均高于国际水平(分别为97.6%vs96.6%,P=0.733;92.7%vs58.1%,P<0.05;97.6%vs74.6%,P=0.001;48.8%vs10.4%,P<0.05),而β受体阻滞剂及ACEI/ARB类的应用低于国际水平(分别为75.6%vs84.1%,P=0.140;68.2%vs79.7%,P=0.069)。因此,我们要加强冠心病二级预防的意识并强化PCI术后用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结论:①在技术条件成熟的医院开展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PCI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成功率高,住院死亡率低。②急诊介入治疗后再梗、死亡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低。③成功介入治疗后再予积极的药物治疗配合,如他汀类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可改善患者的预后。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有机结合非常重要。
研究对象:我院41例急性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发病12~24小时内,于我院行急诊PCI治疗,其中男35例,女6例,年龄34~80岁(平均58.5岁)。其中前壁心梗24例,下壁心梗16例,侧壁心梗1例,死亡4例,行冠脉搭桥手术1例。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应用抗凝剂治疗。
方法:对入选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包括冠心病危险因素、年龄、性别、发病至就诊的时间、发病至PCI开始的时间、心电图表现、血脂水平、入院前7天内及住院期间的用药情况等。对同意介入治疗的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及PCI术,观察术后再通率,分别于30天、90天或180天随访,观察其用药情况、再梗率及死亡率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再通指标为:术后IRA达到TIMIⅢ级血流,术后无残余狭窄。
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均值比较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41例AMI患者,男性患者是女性患者的5.8倍,发病年龄女性大于男性。吸烟25例(61.0%),高血压病13例(31.7%),糖尿病5例(12.2%),既往心梗病史5例(12.2%),中风史6例(14.6%)。发病到就诊的时间30分钟~15小时,一般为2小时。发病至PCI开始的时间352.0±211.4分钟。
37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30例成功行急诊PCI治疗,共植入支架37枚,术后梗死部位血流均达到TIMIⅢ级,再通率100%;1例行冠脉搭桥手术(CABG);10例接受保守药物治疗。冠状动脉造影发现,梗塞相关动脉为前降支23例,回旋支6例,右冠状动脉11例,单支病变9例,双支病变11例,三支病变16例。1例行CABG术;1例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行临时起搏器治疗;3例急诊PCI患者于术后8~11天再次行冠脉造影,并于其他狭窄程度>80%的血管病变处植入支架治疗;4例患者因重度狭窄或多支多处弥漫性病变,并发心源性休克、心脏骤停死亡,其中2例未行介入治療,另2例存在双支冠脉完全闭塞,均于PCI术后第2天死亡,其余全部出院。分别于术后30天、90~180天随访,平均随访110天,均未出现猝死、再发心梗等心脏不良事件。
讨 论
本组患者住院期间,除非有禁忌证,均接受强化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定斑块及改善心室重构等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应用均在90%以上。与国际多中心试验统计的数据相比,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降脂药、钙通道阻滞剂应用均高于国际水平(分别为97.6%vs96.6%,P=0.733;92.7%vs58.1%,P<0.05;97.6%vs74.6%,P=0.001;48.8%vs10.4%,P<0.05),而β受体阻滞剂及ACEI/ARB类的应用低于国际水平(分别为75.6%vs84.1%,P=0.140;68.2%vs79.7%,P=0.069)。因此,我们要加强冠心病二级预防的意识并强化PCI术后用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结论:①在技术条件成熟的医院开展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PCI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成功率高,住院死亡率低。②急诊介入治疗后再梗、死亡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低。③成功介入治疗后再予积极的药物治疗配合,如他汀类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可改善患者的预后。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有机结合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