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一门艺术还是一门科学呢?我们每一个老师都要评定专业技术等级证书,比如我15年前是小学高级,8年前是中学高级,国家给我们发的工资有一块还叫作绩效工资。从这些看,我们老师的工作该归结为技术型的,那自然就是说教育主要是一门技术。有好多时候,大家都会为这个问题争论,我想,社会,包括国家其实已经是早有定论:教师是专业技术人员。但凡事做到了极致都会多多少少带有艺术的成分,能到达那种境界的已经不是普通教师,属于特殊情形了。
教师是专业技术人员,这一点必须特别讲清楚说明白。为什么呢?因为有不少老师不明白,总是在艺术啊技术啊之间摇摆,搞不定自己的角色定位。这首先会给自己教书育人工作带来极大的影响,降低工作效率,弄不好还会酿出所谓的教学事故。
前一阵子有青年教师跟我说他遭遇的一次“投诉”,说是有家长认为他行为不够庄重,对小女生不规矩。他说他头都大了,怎么可能的事情啊!我初步了解下情况,跟他说,你确实没什么大问题,对待学生好,一视同仁,这要表扬。但问题在于:
一,就目前的教育情境,你作为一个男教师,跟你的女学生表现得有些亲密,虽然你是心无芥蒂,但别人,特别是学生家长知道了就会有所顾忌。就仿佛医生跟患者一样,同样是感冒,如果是医生自己的孩子,他可能不会采取任何医疗措施,因为凭他多年的行医经验,他知道感冒也就这么回事,过几天自然会好的,适度感冒也不能算坏事。但是换做病人会怎样呢?医生会要求他做各种检查,直接产生各种费用,小病大治似乎成了流行趋势。你会以为这是医生为了医院的创收,但其实不然,而是他的专业素养使然,是医生在规避自己可能承担的医疗责任!毕竟小小的感冒也会酿出大的疾患,医生承担不起,他必须通过看似过度的治疗,来撇清自己。这里的关键是医患互不信任。同样道理,你的一腔热情为何换来的竟然是猜忌呢?你看看,当前的校园性侵丑闻不断就明白了。你不能责怪家长的不明事理。
第二,对待学生的一视同仁,并不意味着男生女生没有分别。男生女生没有差别这恰恰是最大的不一视同仁。你要记住一视同仁的同时还有一个叫作男女有别。你跟男学生打打闹闹基本无甚大碍,但跟女学生就不行。这不是一视不一视的问题,这是你是否具备了教师专业素养的大问题。小女生懂事讨喜,做老师的自然会高看一眼,但这也仅仅只能放在心里。因为你如果把这样的喜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公开的偏心,这对你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无疑是不利的,也自然会引起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不安。这样的不安就会导致你先前的投诉遭遇。幸好人家仅仅就是一种交流和沟通,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投诉,人家家长拿捏的尺度还是比较友善的。但这对你应当是一次深刻的教训。
第三,接着上面的话,教师的职业具有专业性,你的一举一动都必须符合你的专业要求。朱煜老师在《“要挟”的背后》里这样说:“教师是一种职业,它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它同其他职业一样具有相关的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说得清楚一点,就是在工作时间里,教师的言谈举止、思维方式等等应与普通人是不一样的,就好像餐厅服务员,为顾客端菜的动作与他们在自己家里端菜的动作是有区别的。”——教师职业最大的专业性表现在他的行为是具有教育性的,他不能随便“放下身段”,像普通人那样处理自己跟学生之间的交往。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怎么做,都自然有内在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就叫作专业性,包括跟学生家长的交往也是一样。这样对于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因为时代不同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加复杂,此刻,唯有专业规定才能保证我们顺利从事专业工作。
说完了这位年轻教师,我再来说说跟教师专业紧密相关的家长送礼的事。首先,家长不需要给老师送礼。很简单的道理,教师是公职人员,他拿着纳税人发的薪水,享受着社会给予的各项劳动保护,他就应当全心全意教好学生,这是他的本职工作。其次,作为教师,心底里也不应当存有这样的念想。有文章谈到国外的某位教师,人家家长还真不是冲着送礼希望老师多照顾下自己孩子的,他就是觉得这位老师书教得非常好,很敬业,孩子在他的教导下各个方面都有优秀的表现,他就是想表达一下自己的感激。但人家有规定,这是不被许可的,哪怕就是跟家长坐一起喝杯咖啡也不行。这样的心愿一直到了孩子毕业,跟这位老师再也没有什么“瓜葛”了才成功实现。——但我们国家除了一些大而空的规定以外,现实里面并没有可供双方操作的细则,加上我们本就是人情社会,送礼之风虽说不是非常厉害,但也可以说是禁而不绝。
我又想到目前加强师德建设的事情。从教师是专业技术人员这样的定位看,把所谓的师德建设无限地往大而空的爱生敬业方面靠,容易导致师德建设的虚化。我以为:教师把学校交付的教育教学任务认真完成了,这就具备了很不错的师德。如果他把这些工作完成得出类拔萃,那他就是师德的表率。
现在一谈到师德,就把以校为家——经常性的加班,捧为典型,就把以家为校——把作业带回家批,说成是认真负责,以为这就是师德高尚的表现。其实,这根本就是一种道德的绑架。凭什么要求教师加班呢?凭什么要求教师把作业带回家批呢?就算教师自己这样做了,那也不值得提倡,更加不值得表扬。因为,要不是你学校管理不善,让老师承担了超额的事情,要不就是这位老师自己工作效率不高。师德的表率如果总是以一种牺牲的姿态,一种悲情的奉献来出现,反倒是令人望而生畏的。
我自己也经常在双休或者节假日到校,但我说我这不是加班,我是喜欢学校办公室的那种读书氛围,在家里没有这样的氛围。我也会把学生的作业,最多的是作文,带回家批,但那也不是学校的要求,主要是因为我自己不喜欢把学生的作文拖上个把星期再批完,我要及时尽快跟学生交流这次作文的情况,如此而已,跟师德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我们学校的周晓虹老师,今年被评为苏州市的师德模范,这就是非常好的一个表现——我们学校师德建设的一个好的导向表现。为什么呢?以我有限的了解,我知道周晓虹老师从来不加班,也基本看不到她把学生作业带回家批,她把自己收拾得清清爽爽,做起事来精神抖擞,班级管理有条不紊,学生学习轻负担高质量,各项指标都是稳居年级前列。你说这样的老师不是师德模范谁还有资格?所以我就说,凭借专业的要求,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好,就是优良师德的表现。师德不总是空的,它有底线,这条底线上写着四个大字:专业精神。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校)
教师是专业技术人员,这一点必须特别讲清楚说明白。为什么呢?因为有不少老师不明白,总是在艺术啊技术啊之间摇摆,搞不定自己的角色定位。这首先会给自己教书育人工作带来极大的影响,降低工作效率,弄不好还会酿出所谓的教学事故。
前一阵子有青年教师跟我说他遭遇的一次“投诉”,说是有家长认为他行为不够庄重,对小女生不规矩。他说他头都大了,怎么可能的事情啊!我初步了解下情况,跟他说,你确实没什么大问题,对待学生好,一视同仁,这要表扬。但问题在于:
一,就目前的教育情境,你作为一个男教师,跟你的女学生表现得有些亲密,虽然你是心无芥蒂,但别人,特别是学生家长知道了就会有所顾忌。就仿佛医生跟患者一样,同样是感冒,如果是医生自己的孩子,他可能不会采取任何医疗措施,因为凭他多年的行医经验,他知道感冒也就这么回事,过几天自然会好的,适度感冒也不能算坏事。但是换做病人会怎样呢?医生会要求他做各种检查,直接产生各种费用,小病大治似乎成了流行趋势。你会以为这是医生为了医院的创收,但其实不然,而是他的专业素养使然,是医生在规避自己可能承担的医疗责任!毕竟小小的感冒也会酿出大的疾患,医生承担不起,他必须通过看似过度的治疗,来撇清自己。这里的关键是医患互不信任。同样道理,你的一腔热情为何换来的竟然是猜忌呢?你看看,当前的校园性侵丑闻不断就明白了。你不能责怪家长的不明事理。
第二,对待学生的一视同仁,并不意味着男生女生没有分别。男生女生没有差别这恰恰是最大的不一视同仁。你要记住一视同仁的同时还有一个叫作男女有别。你跟男学生打打闹闹基本无甚大碍,但跟女学生就不行。这不是一视不一视的问题,这是你是否具备了教师专业素养的大问题。小女生懂事讨喜,做老师的自然会高看一眼,但这也仅仅只能放在心里。因为你如果把这样的喜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公开的偏心,这对你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无疑是不利的,也自然会引起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不安。这样的不安就会导致你先前的投诉遭遇。幸好人家仅仅就是一种交流和沟通,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投诉,人家家长拿捏的尺度还是比较友善的。但这对你应当是一次深刻的教训。
第三,接着上面的话,教师的职业具有专业性,你的一举一动都必须符合你的专业要求。朱煜老师在《“要挟”的背后》里这样说:“教师是一种职业,它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它同其他职业一样具有相关的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说得清楚一点,就是在工作时间里,教师的言谈举止、思维方式等等应与普通人是不一样的,就好像餐厅服务员,为顾客端菜的动作与他们在自己家里端菜的动作是有区别的。”——教师职业最大的专业性表现在他的行为是具有教育性的,他不能随便“放下身段”,像普通人那样处理自己跟学生之间的交往。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怎么做,都自然有内在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就叫作专业性,包括跟学生家长的交往也是一样。这样对于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因为时代不同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加复杂,此刻,唯有专业规定才能保证我们顺利从事专业工作。
说完了这位年轻教师,我再来说说跟教师专业紧密相关的家长送礼的事。首先,家长不需要给老师送礼。很简单的道理,教师是公职人员,他拿着纳税人发的薪水,享受着社会给予的各项劳动保护,他就应当全心全意教好学生,这是他的本职工作。其次,作为教师,心底里也不应当存有这样的念想。有文章谈到国外的某位教师,人家家长还真不是冲着送礼希望老师多照顾下自己孩子的,他就是觉得这位老师书教得非常好,很敬业,孩子在他的教导下各个方面都有优秀的表现,他就是想表达一下自己的感激。但人家有规定,这是不被许可的,哪怕就是跟家长坐一起喝杯咖啡也不行。这样的心愿一直到了孩子毕业,跟这位老师再也没有什么“瓜葛”了才成功实现。——但我们国家除了一些大而空的规定以外,现实里面并没有可供双方操作的细则,加上我们本就是人情社会,送礼之风虽说不是非常厉害,但也可以说是禁而不绝。
我又想到目前加强师德建设的事情。从教师是专业技术人员这样的定位看,把所谓的师德建设无限地往大而空的爱生敬业方面靠,容易导致师德建设的虚化。我以为:教师把学校交付的教育教学任务认真完成了,这就具备了很不错的师德。如果他把这些工作完成得出类拔萃,那他就是师德的表率。
现在一谈到师德,就把以校为家——经常性的加班,捧为典型,就把以家为校——把作业带回家批,说成是认真负责,以为这就是师德高尚的表现。其实,这根本就是一种道德的绑架。凭什么要求教师加班呢?凭什么要求教师把作业带回家批呢?就算教师自己这样做了,那也不值得提倡,更加不值得表扬。因为,要不是你学校管理不善,让老师承担了超额的事情,要不就是这位老师自己工作效率不高。师德的表率如果总是以一种牺牲的姿态,一种悲情的奉献来出现,反倒是令人望而生畏的。
我自己也经常在双休或者节假日到校,但我说我这不是加班,我是喜欢学校办公室的那种读书氛围,在家里没有这样的氛围。我也会把学生的作业,最多的是作文,带回家批,但那也不是学校的要求,主要是因为我自己不喜欢把学生的作文拖上个把星期再批完,我要及时尽快跟学生交流这次作文的情况,如此而已,跟师德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我们学校的周晓虹老师,今年被评为苏州市的师德模范,这就是非常好的一个表现——我们学校师德建设的一个好的导向表现。为什么呢?以我有限的了解,我知道周晓虹老师从来不加班,也基本看不到她把学生作业带回家批,她把自己收拾得清清爽爽,做起事来精神抖擞,班级管理有条不紊,学生学习轻负担高质量,各项指标都是稳居年级前列。你说这样的老师不是师德模范谁还有资格?所以我就说,凭借专业的要求,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好,就是优良师德的表现。师德不总是空的,它有底线,这条底线上写着四个大字:专业精神。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