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改的推行下,特别是部编版教材的推广使用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变了原有传统的教学模式,师生之间引导者与探索者的关系更加突出了。这就要求教师任务需要从传道授业到兴趣培养的拔高;阅读方法需要从知识性阅读到情境性阅读的务实;阅读习惯需要从他律性阅读到自律性阅读的养成。
关键词:阅读兴趣;阅读方法;阅读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1)21-0037-02
【Abstract】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especially the promotion and use of textbooks compiled by the ministry,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has changed the original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s guiders and explorers has become more prominent. This requires that teachers' tasks should be improved from teaching and learning to interest cultivation;Reading methods need to be practical from knowledge reading to situational reading;Reading habits need to be developed from heteronomous reading to self-disciplined reading.
【Keywords】Reading interest;Reading method;Reading habits
在新课改的推行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创新和优化,将“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教学的基本方针,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知识积累、创新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阅读关系,更多意义上是引导者与探索者的关系。新课改下的教学理念,不再是单纯的授业解惑,更多是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引导与被引导关系。这要求,学生作为学习的探索者,能够发展出主体的阅读兴趣、主体的阅读方法,以及主体的阅读习惯。而老师作为引导者,最重要的任务也是引导主体的这三方面的能力的发展。
1.首先,教师任务从传道授业到兴趣培养的拔高
苏联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以及课堂内阅读兴趣的培养,双管齐下,方能久久为功。
所谓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最为重要的是阅读环境的培养。如建立开放式书架,帮助学生实行碎片化时间的阅读;如建立书香班级,帮助学生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进行古诗词或者童谣的阅读;如争创书香家庭,帮助学生和家长利用放学后的时间进行每天半小时的有效阅读;如举办跳蚤书市,鼓励学生进行阅读素材的相互置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使得课堂不至于枯燥,对于阅读课堂的构建,应当是课堂前期注重创设情境、形象化教学;课堂中期注重互动式、启发式教学,课堂后期则可以通过设置游戏、比赛等趣味活动为教学手段。一方面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又能够让学生的专注度在阅读旅程中不断得到提升。
2.其次,学习方法从知识性阅读到情境性阅读的务实
在低年级阶段,学生对词汇量的掌握还不够丰富,这就要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会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阅读技巧包括对词语的理解、对文章的理解、以及文章的朗读、背诵等等多个方面。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通过对这些项目的训练,完成语文阅读的教学。但在新课改下,学习标准已经升华,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服务于未来的学习生活。
这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第一层次:字、词、句、段和文之基本意思的掌握
这个环节当中,要避免满堂灌,可以让孩子们自主互相交流:如,他是如何认识文中的字词,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记住这些字词,如何在具体的生活场景当中加以使用?他是如何理解文中的基本意思,孩子们相互之间的理解,是否存在偏差?
老师在这一阶段可以采用分、合和总的教学模式。
所谓“分”,就是让学生先自行预习,自行判断,同时能够表达自己的疑问,建立起初步的学习基础。
所谓“合”,就是让不同的学生相互之间进行交流。该阶段的教学要求是,把学生安排成2—4人一小组,同时,学习小组的配置要体现学习程度上有所差异,彼此才能够互相手拉手的作前进式阅读。
所谓“总”,就是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分享和归总,通过教学互动梳理形成系统的知识认知。该阶段的教学要求,是老师重在引导,而不是硬生生地将正确的答案,直接植入到学生的思想中。前后两者之间的教学效果差别,是非常明显的。要让学生有一种“我是自己学会了”,而不是“我是被教会了”的感觉,如此,其对后续的阅读不会产生畏难情绪,有利于阅读兴趣的培养和巩固。这种民主化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和学习主动性。
(2)第二层次:正确情感体验的产生与激发
情感体验的产生与激发,最常使用的是角色代入法。教师应当采用情景角色的代入,让学生自认为是课文中的主人公或者是主角,设身处地的思考,如此能在最短的时间,最迅速地产生情感体验。并且,通过不同主体之间情感体验的交流,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挖掘课文中的情感成分。此外,还应当注意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身积极情感体验的保护,这包括阅读的开放式评价、阅读的奖励性评价、阅读的乐观解释风格和阅读的自主支持体验。 (3)第三层次:初步思考与讨论能力的培养
思考与讨论能力的培养,最常采用的是三问。一问基本知识,这同时要注重关联性知识之间的相互启发式发问。二问情感体验。三问如何举一反三,要求学生适当地进行拓展阅读,并在类似情境或者相关情境当中,能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以及路径选择。教师通过层层设问,层次讨论和层层答问,递进性地来达成自己的教学目标。
贯穿于该三个层次中的主线是:老师与学生之间不间断且逐步递进的沟通与对话。
3.阅读习惯从他律性阅读到自律性阅读的养成
(1)阻碍阅读习惯养成之原因
通过多年的教学观察,发现低年级同学无论是在阅读的宏观方面,還是在具体的阅读细节微观方面,都存在着许多的阅读问题。
在阅读的宏观方面,发现很多孩子阅读的心态浮躁,虽然对读课外书感兴趣,但多停留在表面,无法沉静下来认真阅读。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方面,手机、网络视频、以及各种生活嬉戏极大地分散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由于升学考试的压力,导致家长和教师会对字、词、句和段进行过度解读,忽视了读物的趣味性和阅读时间的保障。部分学生阅读动机存在功利性的倾向,甚至是为了成绩而阅读。
在具体的阅读细节微观方面,许多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包括阅读的卫生习惯、阅读当中的边读边思考习惯、阅读当中的交流分享习惯、阅读当中的读书笔记习惯、阅读当中的使用字典习惯和有计划阅读的习惯。
“实际上,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仅靠兴趣来维持课外阅读是很难长久的,也是很难取得成效的,往往我们新课标中的读物或者是我们老师推荐的一些阅读书目并不是每一位孩子都感兴趣的,所以对于新课标中规定的阅读量,学生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力是很难达到的。” 基于上述认识,要培养小学生的,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的阅读习惯,需要家校共同联手,营造良好的阅读支持环境。
(2)家校联手共建阅读支持环境
第一,家庭阅读支持环境的构建。
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阅读没有任何指导,过度依赖学校教育,对于孩子的课外阅读持随意态度。有些家长业余时间基本上是玩手机、上网聊天、看电视、打麻将自娱自乐,对孩子的阅读放任自流,自己不读书,更无亲子阅读的时间。部分家长总这样说:“老师,我管不住他,他不听我的,麻烦您对他严厉些,他最听您的话了。”孩子之所以不听父母的,与父母在孩子身上投入的时间和陪伴大有关系,这也体现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上。
由此可见,家庭应当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一个爱书的家长容易造就一个爱书的孩子,一个爱读书的家长容易造就一个爱读书的孩子。
从物质条件这方面来说:家长可以为孩子打造一个阅读小屋或阅读小天地。在小天地中摆放孩子喜爱的图书、台灯、食品、书桌。在书籍的选择方面,家长还应和孩子一起选择合适的儿童读物。如我们可以选择与课本有关的名家作品,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课内外联动。这可以包括推荐和课文主题同步的作品、作家同步的作品;体裁同步的作品。家长和孩子也可充分地利用网络购书环境和周边的实体书店、图书馆等、和孩子一起挑选孩子感兴趣的书。
从精神条件这方面来说:低年级孩子最感兴趣的是家长以游戏方式和孩子一起阅读,如家长可以和孩子共同挖掘和分享一些文本的精彩之处、开心之处、乐趣之处、积极之处,并以角色代入的方式进行交流。
尤其重要的是,学校对家庭支持环境应当给予有效的齐抓共管,如“学校的课外阅读管理制度要明确,从内容、形式、方法、评价、活动、指导等方面,使教师和学生都要了解制度,并按照指定的制度严格执行。”
第二,学校阅读支持环境的构建。
低年级可以“绘本阅读”为起点,开始孩子快乐的阅读习惯培养旅程,老师为了帮助学生可持续地阅读,可搭建各种阅读的目标。这包括:时间性目标、内容性目标和奖励性目标。
所谓时间性目标,指老师们还可以组织共通性的阅读时间单位构建活动,如每天朗读一首诗;每周进行一次故事会;每一个月读一本书开一次读书会;每学期开一次阅读自我总结会。
所谓奖励性目标,是指老师通过家校联动构建阅读轨迹图。家校可以联合帮助学生做“阅读取经图”,模仿西游记,以闯关的形式,把自己读过的书的名称、日期、时长记录下来,记录自己阅读的九九八十一关(本书)的历程,日积月累,将更好地促进低年级小朋友阅读习惯的培养。
所谓内容性目标,是指老师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可伴随相关活动开展流动红旗或者荣誉称号的升降级大比拼,如“小诗人比拼”、“故事大王”、“读书小能手”等活动,通过升降级的形式,让学生在角逐中获得持久的阅读习惯。
(3)开展“1+X”的扩展阅读
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内容主要来源于教材,而由于文章的限制也导致了阅读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部编教材中明确提到:“语文扩大阅读量,这是改革的方向。新教材更加重视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以往语文教学比较偏重精读,抠得很死,虽然有用,但这是很不够的,结果是多数学生只会精读,只会考试,而阅读速度很慢。”因此,若想提升学生的阅读量,增加学生的阅读知识储备,就要加强课外阅读。
“1+X”课程体系为课内外阅读的有效结合提供了基础和条件,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某一篇文章作为“引擎”,引动“X”篇课外类似和相关的文章实现拓展阅读,也就是通过教材中的“1”篇文章来牵引出“X”篇的课外阅读。“1+X”体系突破以往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不再受到教材内容的限制,能够通过课外课内阅读相结合的方式,增加学生阅读量的积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教学的内容,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升。
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教育也在逐渐走向国际化,小学生在进行阅读学习中,不仅要做到对母语表达方式的有效掌握,还要增强英语的阅读能力,而“1+X”体系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有效帮助教师实现双语教学,提升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同时,“1+X”体系下的拓展阅读,在提升小学生阅读量的基础上,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丰富阅读教学内容,通过阅读教材的正确选择,能够实现小学生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树立,促进小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傅胜金 杨西花: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策略探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8(20):93-94.
[2]张秀杰:内外相长,课内开花课外香——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整合的有效策略[J].中国农村教育,2018(20):94.
[3]刘桦洋: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研究[D].长江大学,2015:27-33.
[4]彭艳: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策略研究[D].湖南大学,2018:13.
[5]朴香兰: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管理的研究[D].延边大学,2015:40.
关键词:阅读兴趣;阅读方法;阅读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1)21-0037-02
【Abstract】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especially the promotion and use of textbooks compiled by the ministry,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has changed the original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s guiders and explorers has become more prominent. This requires that teachers' tasks should be improved from teaching and learning to interest cultivation;Reading methods need to be practical from knowledge reading to situational reading;Reading habits need to be developed from heteronomous reading to self-disciplined reading.
【Keywords】Reading interest;Reading method;Reading habits
在新课改的推行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创新和优化,将“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教学的基本方针,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知识积累、创新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阅读关系,更多意义上是引导者与探索者的关系。新课改下的教学理念,不再是单纯的授业解惑,更多是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引导与被引导关系。这要求,学生作为学习的探索者,能够发展出主体的阅读兴趣、主体的阅读方法,以及主体的阅读习惯。而老师作为引导者,最重要的任务也是引导主体的这三方面的能力的发展。
1.首先,教师任务从传道授业到兴趣培养的拔高
苏联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以及课堂内阅读兴趣的培养,双管齐下,方能久久为功。
所谓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最为重要的是阅读环境的培养。如建立开放式书架,帮助学生实行碎片化时间的阅读;如建立书香班级,帮助学生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进行古诗词或者童谣的阅读;如争创书香家庭,帮助学生和家长利用放学后的时间进行每天半小时的有效阅读;如举办跳蚤书市,鼓励学生进行阅读素材的相互置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使得课堂不至于枯燥,对于阅读课堂的构建,应当是课堂前期注重创设情境、形象化教学;课堂中期注重互动式、启发式教学,课堂后期则可以通过设置游戏、比赛等趣味活动为教学手段。一方面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又能够让学生的专注度在阅读旅程中不断得到提升。
2.其次,学习方法从知识性阅读到情境性阅读的务实
在低年级阶段,学生对词汇量的掌握还不够丰富,这就要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会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阅读技巧包括对词语的理解、对文章的理解、以及文章的朗读、背诵等等多个方面。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通过对这些项目的训练,完成语文阅读的教学。但在新课改下,学习标准已经升华,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服务于未来的学习生活。
这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第一层次:字、词、句、段和文之基本意思的掌握
这个环节当中,要避免满堂灌,可以让孩子们自主互相交流:如,他是如何认识文中的字词,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记住这些字词,如何在具体的生活场景当中加以使用?他是如何理解文中的基本意思,孩子们相互之间的理解,是否存在偏差?
老师在这一阶段可以采用分、合和总的教学模式。
所谓“分”,就是让学生先自行预习,自行判断,同时能够表达自己的疑问,建立起初步的学习基础。
所谓“合”,就是让不同的学生相互之间进行交流。该阶段的教学要求是,把学生安排成2—4人一小组,同时,学习小组的配置要体现学习程度上有所差异,彼此才能够互相手拉手的作前进式阅读。
所谓“总”,就是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分享和归总,通过教学互动梳理形成系统的知识认知。该阶段的教学要求,是老师重在引导,而不是硬生生地将正确的答案,直接植入到学生的思想中。前后两者之间的教学效果差别,是非常明显的。要让学生有一种“我是自己学会了”,而不是“我是被教会了”的感觉,如此,其对后续的阅读不会产生畏难情绪,有利于阅读兴趣的培养和巩固。这种民主化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和学习主动性。
(2)第二层次:正确情感体验的产生与激发
情感体验的产生与激发,最常使用的是角色代入法。教师应当采用情景角色的代入,让学生自认为是课文中的主人公或者是主角,设身处地的思考,如此能在最短的时间,最迅速地产生情感体验。并且,通过不同主体之间情感体验的交流,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挖掘课文中的情感成分。此外,还应当注意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身积极情感体验的保护,这包括阅读的开放式评价、阅读的奖励性评价、阅读的乐观解释风格和阅读的自主支持体验。 (3)第三层次:初步思考与讨论能力的培养
思考与讨论能力的培养,最常采用的是三问。一问基本知识,这同时要注重关联性知识之间的相互启发式发问。二问情感体验。三问如何举一反三,要求学生适当地进行拓展阅读,并在类似情境或者相关情境当中,能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以及路径选择。教师通过层层设问,层次讨论和层层答问,递进性地来达成自己的教学目标。
贯穿于该三个层次中的主线是:老师与学生之间不间断且逐步递进的沟通与对话。
3.阅读习惯从他律性阅读到自律性阅读的养成
(1)阻碍阅读习惯养成之原因
通过多年的教学观察,发现低年级同学无论是在阅读的宏观方面,還是在具体的阅读细节微观方面,都存在着许多的阅读问题。
在阅读的宏观方面,发现很多孩子阅读的心态浮躁,虽然对读课外书感兴趣,但多停留在表面,无法沉静下来认真阅读。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方面,手机、网络视频、以及各种生活嬉戏极大地分散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由于升学考试的压力,导致家长和教师会对字、词、句和段进行过度解读,忽视了读物的趣味性和阅读时间的保障。部分学生阅读动机存在功利性的倾向,甚至是为了成绩而阅读。
在具体的阅读细节微观方面,许多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包括阅读的卫生习惯、阅读当中的边读边思考习惯、阅读当中的交流分享习惯、阅读当中的读书笔记习惯、阅读当中的使用字典习惯和有计划阅读的习惯。
“实际上,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仅靠兴趣来维持课外阅读是很难长久的,也是很难取得成效的,往往我们新课标中的读物或者是我们老师推荐的一些阅读书目并不是每一位孩子都感兴趣的,所以对于新课标中规定的阅读量,学生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力是很难达到的。” 基于上述认识,要培养小学生的,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的阅读习惯,需要家校共同联手,营造良好的阅读支持环境。
(2)家校联手共建阅读支持环境
第一,家庭阅读支持环境的构建。
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阅读没有任何指导,过度依赖学校教育,对于孩子的课外阅读持随意态度。有些家长业余时间基本上是玩手机、上网聊天、看电视、打麻将自娱自乐,对孩子的阅读放任自流,自己不读书,更无亲子阅读的时间。部分家长总这样说:“老师,我管不住他,他不听我的,麻烦您对他严厉些,他最听您的话了。”孩子之所以不听父母的,与父母在孩子身上投入的时间和陪伴大有关系,这也体现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上。
由此可见,家庭应当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一个爱书的家长容易造就一个爱书的孩子,一个爱读书的家长容易造就一个爱读书的孩子。
从物质条件这方面来说:家长可以为孩子打造一个阅读小屋或阅读小天地。在小天地中摆放孩子喜爱的图书、台灯、食品、书桌。在书籍的选择方面,家长还应和孩子一起选择合适的儿童读物。如我们可以选择与课本有关的名家作品,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课内外联动。这可以包括推荐和课文主题同步的作品、作家同步的作品;体裁同步的作品。家长和孩子也可充分地利用网络购书环境和周边的实体书店、图书馆等、和孩子一起挑选孩子感兴趣的书。
从精神条件这方面来说:低年级孩子最感兴趣的是家长以游戏方式和孩子一起阅读,如家长可以和孩子共同挖掘和分享一些文本的精彩之处、开心之处、乐趣之处、积极之处,并以角色代入的方式进行交流。
尤其重要的是,学校对家庭支持环境应当给予有效的齐抓共管,如“学校的课外阅读管理制度要明确,从内容、形式、方法、评价、活动、指导等方面,使教师和学生都要了解制度,并按照指定的制度严格执行。”
第二,学校阅读支持环境的构建。
低年级可以“绘本阅读”为起点,开始孩子快乐的阅读习惯培养旅程,老师为了帮助学生可持续地阅读,可搭建各种阅读的目标。这包括:时间性目标、内容性目标和奖励性目标。
所谓时间性目标,指老师们还可以组织共通性的阅读时间单位构建活动,如每天朗读一首诗;每周进行一次故事会;每一个月读一本书开一次读书会;每学期开一次阅读自我总结会。
所谓奖励性目标,是指老师通过家校联动构建阅读轨迹图。家校可以联合帮助学生做“阅读取经图”,模仿西游记,以闯关的形式,把自己读过的书的名称、日期、时长记录下来,记录自己阅读的九九八十一关(本书)的历程,日积月累,将更好地促进低年级小朋友阅读习惯的培养。
所谓内容性目标,是指老师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可伴随相关活动开展流动红旗或者荣誉称号的升降级大比拼,如“小诗人比拼”、“故事大王”、“读书小能手”等活动,通过升降级的形式,让学生在角逐中获得持久的阅读习惯。
(3)开展“1+X”的扩展阅读
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内容主要来源于教材,而由于文章的限制也导致了阅读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部编教材中明确提到:“语文扩大阅读量,这是改革的方向。新教材更加重视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以往语文教学比较偏重精读,抠得很死,虽然有用,但这是很不够的,结果是多数学生只会精读,只会考试,而阅读速度很慢。”因此,若想提升学生的阅读量,增加学生的阅读知识储备,就要加强课外阅读。
“1+X”课程体系为课内外阅读的有效结合提供了基础和条件,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某一篇文章作为“引擎”,引动“X”篇课外类似和相关的文章实现拓展阅读,也就是通过教材中的“1”篇文章来牵引出“X”篇的课外阅读。“1+X”体系突破以往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不再受到教材内容的限制,能够通过课外课内阅读相结合的方式,增加学生阅读量的积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教学的内容,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升。
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教育也在逐渐走向国际化,小学生在进行阅读学习中,不仅要做到对母语表达方式的有效掌握,还要增强英语的阅读能力,而“1+X”体系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有效帮助教师实现双语教学,提升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同时,“1+X”体系下的拓展阅读,在提升小学生阅读量的基础上,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丰富阅读教学内容,通过阅读教材的正确选择,能够实现小学生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树立,促进小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傅胜金 杨西花: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策略探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8(20):93-94.
[2]张秀杰:内外相长,课内开花课外香——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整合的有效策略[J].中国农村教育,2018(20):94.
[3]刘桦洋: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研究[D].长江大学,2015:27-33.
[4]彭艳: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策略研究[D].湖南大学,2018:13.
[5]朴香兰: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管理的研究[D].延边大学,201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