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爱总是不够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k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再见了,“花花公子”
  我的来访者中有一位英俊帅气的年轻小伙子。他交往过很多女友,每个都是一见钟情,可过了一周左右的时间就会厌倦,“花花公子”的恶名也在周围传开。
  “当你刚爱上那些女孩时是什么感受?”我问。
  “觉得她就是我最想要的人。”
  “那怎么走不到一起呢?”
  “我觉得她们都一个样。有些时候,即使知道和这个女孩不会有什么结果,可也愿意享受与她恋爱的过程。”小伙子的眼神忧郁而无辜,“我觉得自己像抽上大烟一样,唯有一段新的爱情是我的解药。”
  他希望我能帮助他戒除恋爱的瘾,发展持久的伴侣关系。咨询过程中,他可以详细地讲述出每个女孩曾是多么可爱,如何相互吸引,之后又因什么问题分手。听得出来,每段“闪恋”的开始和结尾都如此相似——因为爱所以爱,因为有点不爱就断然分手。我发现,每次都是他主动操控这些开始和结局。所以,我想会不会也有不同的状况呢?
  “你有没有被女生拒绝过?”
  他先是被我这个问题惊了一下,然后就低下了头,一边回忆一边说:“上高中时我曾经疯狂追求过同班的一位女生,经过很多努力她答应与我在一起,可一周之后她就抛弃了我,为此我休学一年。那时我太青涩,毫无自信。现在我工作不错,长相不错,有很多人喜欢我,我也觉得自己有足够的资本谈爱了。”
  讲到这儿,他自己停顿下来,不再说了。咨询时间也到了,我说他很有悟性,自己会慢慢解决这个问题的。
  两个星期以后,我接到他一个电话。他说那天的谈话好像掀开了自己心里的一个盖子。他以为高中时那段伤心的感情早都忘记了,可事实上那一直是他心中不可触碰的暗礁。这些年来,他并没有真正投入感情去爱过,他不断地接触新的女孩,只是为了证明自己能够得到女孩的爱,而每次分手都是在女孩儿对他说“爱”之后。他决定冷静一段时间,想想自己究竟需要怎样的伴侣之后再去认真地谈恋爱,这样才是对双方都负责的。
  我很高兴自己的判断没有错,这是个天生具有自我觉知能力的男孩。曾经的失恋之苦给他带来了刻骨铭心的疼痛,因而从此不敢面对真正的爱情,便用一次又一次对新鲜爱情的追寻来解救自己。他真正的病灶不是“爱成瘾”或“太花心”,而是走不出失恋的阴影,无法重获新生。

只要爱情,不要婚姻


  另一位来访者是位姑娘。她说害怕结婚,最好只有爱情,不要婚姻。
  她跟第四任男友交往也有一年多了,一想到两人再相处下去就要结婚,她简直就要发疯。于是,她越发觉得两人不合适,总找出各种迹象证明自己的选择是错误的,主动挑起“战争”,直至分手。以前几位都是这样散了的。
  “前几个男朋友是什么类型的?”
  “我喜欢稳重的男人,几个人都差不多吧。”
  “看得出你对伴侣是有统一标准的,为什么都走不到一起呢?”
  “我就是不想结婚,因为那样就失去了自由。”
  “你指的自由是?”
  “就是交朋友的自由。我希望我还可以继续交往异性朋友。”
  我有多年图画分析的经验,画一个“房、树、人”的图画可以很形象地呈现出一个人的情感冲突。她的画中,她住在一座戒备森严的古堡里,打开一扇窗向外看,院子里有个美人鱼的雕像喷泉,她说美人鱼是为爱而幻灭的。
  这幅画说明她内心非常缺乏安全感,渴望获得最安全最稳定的爱情,所以她找到的都是老成持重不善言辞的男性。可与此同时,她又有着强烈的灰姑娘情结,渴望不够出众的她最终赢得王子的心。
  “你喜欢自己吗?”
  “上学时特别不喜欢自己,因为我发育晚,很多同学都不拿我当女孩儿看,我曾经特别苦恼这件事。”
  “这事跟你母亲谈过吗?”
  “她从不关心这些事。”
  接下来我了解到她与父母的关系并不顺畅,特别是母亲,没有过亲密的交流。她在青春期承受过长期的压抑、困惑与挣扎,没有倾诉对象,也没有知心朋友。因此,她极度渴望一份超稳定的感情以获得安全,满足她渴望依靠上一个人的需要。当她依赖的需要被满足后,对男人的其他需求又来了,她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一位极有能力的成功人士,带给她一生的幸福。所以每当她和一位稳重老成的男友交往一段时间之后,她就又会去结交一些条件较好的成功人士,暗中做比较。比较的结果可想而知。
  我建议她先放下对爱情对象的选择,重新了解自己。要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优势和弱点,克服内心的自卑。慢慢尝试用心体会自己,也体会对方,真诚大胆地去爱,而不是仅仅依恋于恋爱关系带来的安全感。
  过了一段时间,她带一位男青年来见我,大方地跟我介绍说,“张老师,我找到我真正想要的另一半了。”不必多说,她已经走出了困惑,追求真爱去了。
  爱情有够吗?对一个人格完善的人来讲,刻骨铭心的爱情是婚姻的前奏,是幸福的回忆。而那些不断找爱的人,多数并不是“爱情上瘾症”,是因为他们迷失了自我,他们苦苦寻找的,其實是一直没有找到的自己。
其他文献
▼ 回母校教书,缘分妙不可言  二十年前,我初次迈进了母校的大门。开学第一课我就迟到了,但因为性格害羞,不敢喊报告,站在教室门口吹了一整节课的冷风,险些错过了和新班主任王老师的第一次见面。  大学毕业我想回到母校教书,收到入职邀请的时候既兴奋又紧张,和刚在母校入学时的心情全然不同,既兴奋又忐忑。兴奋在于学生时代的梦想终于实现,忐忑在于我和王老师马上就要成为同事了。  我并没有第一时间告诉王老师我入
期刊
王阿姨的爱人张叔叔,今年59岁,已经有半年的时间总是怀疑王阿姨和别人有不正当关系,而且还说得有理有据,经常去他认为的第三者家中闹事,多次闹到了派出所,在警察同志的提醒下,他們才来精神科咨询。  经过一番询问才得知,张叔叔从年轻时就开始饮酒,每天都得喝半斤左右的高度白酒,这一喝就是近40年,从来没有间断过,喝多了就会睡觉,没有怎么耍过酒疯,家人也早已习以为常。近两年来张叔叔的酒量大不如从前,可是性格
期刊
最近和儿子吵了一架,是的,远远隔着太平洋,亲情还是浓到可以口角。  三月美国疫情大爆发,在洛杉矶的儿子看到当地很多医生在社交平台上求救,要民众提供口罩救救他们,要不然他们真的是暴露在危险之中工作。  儿子跟我一样是菩萨心肠,看不得别人受苦,因此要老妈找口罩,因为当时中国已经缓过来,口罩开始富余了。我顺口要求他捐赠的人,写一个收据给我。  他问我为什么要?我说我也不知道,就是想要一个证据。  他开始
期刊
影片的开头,背景显示是旧上海的照相馆,这既是时代变化折射的见证,也是几代母女内心的“房子”意象。灰暗的光线显示茉的母亲内心的消极和怨怼,陈旧的摆设是她懒得精心装饰的生活写照,而被蜿蜒而上的木质楼梯隔开的楼上是母亲经常待的地方,表明了她封闭的内心,但又渴望人缓缓走近,靠近她,给她温暖。  茉年轻时候喜欢穿浅绿色的旗袍,很清纯靓丽,象征着她内心的单纯和欢快。她会在无聊时候折纸飞机玩,纸飞机代表渴望自由
期刊
他们让我“去死”  梁莹(化名)是一名大四女生。让她走进咨询室的原因,是感觉别人一直在说让她“去死”。那是在三天前,走在路上的梁莹听到前面有几个人在交谈,感觉是在说她,让她“去死”。尽管同学劝慰她说,“他们不认识你,应该不是在说你”。来访者觉得同学说得有道理,但还是放心不下,翻来覆去地想是不是真有人在骂她。  第一次见面,只见她衣着朴素整洁,神情自然,主动倾诉自己的咨询需求,和我的互动也对答如流。
期刊
一份爱情如果已经确定不是你想要的,你该怎么办?  你是否发现,在恋爱或婚姻里,明明彼此相看两厌,但就是分不开,而且相处时间越久,就越是难以分手?  明明清楚地知道两个人继续在一起只会更痛苦,但为什么就分不开呢?  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沉没成本在干扰着你现在的决策。沉没成本心理效应,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
期刊
心理困扰 我就是害怕亲密接触  维娜是个27岁的职场女孩,青春,阳光,善良,经历一年多的恋爱,终于和男友领了结婚证。维娜作为准新娘,再有两个月就要披上婚纱走进幸福的婚姻殿堂了。然而,随着婚期的越来越近,维娜心中感受到的,不是幸福离自己越来越近,而是恐惧离自己越来越近。维娜这是怎么回事?她该怎么办?  带着这样的困扰,维娜开始了心理咨询:“我们两个感情很好,随着交往的深入,自然也会有亲密的接触。很有
期刊
精神疾病和其他躯体疾病一样,也是一种普通而且常见的疾病,有其发生、发展规律,完全可以被早期发现和治疗。而且,绝大多数精神疾病通过药物控制即能达到很好的疗效,经过治疗可以稳定,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社交能力和劳动能力基本都能恢复到病前水平。  然而,因精神病发病病理至今尚不完全明了,人们往往将精神病人妖魔化,甚至还有一些封建迷信思想,认为精神病是鬼怪作祟。这些误解就造成很多有了问题不去就医或者家里人出
期刊
“天生丽质难自弃,努力变成万人迷”,追求美、欣赏美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不同时代对美的定义及表达方式各有不同,具体到每个个体身上,便更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然而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人们对于美的定义愈趋狭窄和单一,“吃草吃成沙拉精”似乎成为许多“成功人士”的“美丽秘方”。  合理适当的减肥的确能够降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但对身材和体形过分关注则很容易让人误入歧途。当代,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和年轻女性因
期刊
转变思维,变被动为主动  小张刚入职时,就像个优秀乖巧的好学生,只要是领导交给他的“作业”,他就会认真完成,没出过什么问题,但他经常被领导批评不主动汇报工作,每次找他沟通他都很紧张,不敢大声说话。  这是很多职场新人出现过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习惯了用典型的学生思维来工作。  转变思维,变被动为主动,是初入职场的毕业生们需要掌握的第一堂课。  以前,小张觉得工作还没取得阶段性成果不好意思去汇报,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