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有效的阅读基于“个人视野”与“历史视野”的融合。现实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视野狭窄的现象颇为普遍,如何在有限的阅读教学时间里搭建平台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文中从设计点到面的作品联读、借助网络充盈课文内容的宏观阅读,到填补作品语言空白处的微观阅读,都能有效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颇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阅读视野 阅读教学 视界融合 支架 途径
宋代蒋捷有首词叫《听雨》,写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南飞”,老来听雨“僧庐下,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三幅听雨图,呈现了一个人不同年龄时因人生境遇不同衍生的不同人生心迹。“听雨”好比“阅读”,少年、中年、老年因人生阅历、审美趣味、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同,对作品的感知和认识深浅程度也是不同的,这些决定着阅读效果好坏的主体因素,伽达默尔称之为“诠释环境”中的“视野”。
文学作品阅读中,作品语言包含着意义的未确定性和意义的空白,即“召唤性结构”,这些构成了作品阅读的难度,要有效地阅读,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活动需要“个人视野与历史视野的融合①”。“个人视野”是读者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的“期待视野”,是阅读中,“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种既成的结构图式。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②”,“个人视野”不同的人,就会产生不同的诠释。“历史视野”即文本所含有的视野,叶嘉莹先生称之为“语境”。两种“视野”,因时间间距和历史情境变化产生差距,阅读理解中要减少阅读视野的差距,尽量达到“视界融合”,超越原来的视域,达到一个全新的视域。
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是师生、文本、作者、社会的对话交流活动,这种对话交流活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依托于文本解读中理解者的“个人视野”和蕴含文本中的作者的“历史视野”是否达到“视界融合”。我国古典美学理论中有“诗有三境”的说法,即“物镜”、“情境”、“意境”,联系到一般文本阅读,也有三个层面的阅读:一是“物镜”层面,仅看到镜中之像,这是浅表的,诸多语言中的未定性和意义空白无法“具体化”;二是“情境”层面,能融入自身的阅读经验,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充盈作品的未定性内容,丰富意义的空白处,从而理解和探寻到作品的“我思”;三是“意境”层面,透过文字表象,超越“个人视野”的阅读体验,超越文本的“历史视野”,在“视界融合”中赋予文本多元的意义和阐释,使文本意义获得不断开拓和建构。
走向“视界融合”的阅读,那是一种实现文本意义再创造的阅读实践,阅读价值无限。
文学阅读教学,走向“视界融合”,拥有开阔的阅读视野是前提。好比要发现作品的美,没有一双慧眼和触类旁通的广博见识是很难发现的。一部文学作品,毛姆说:“在美被创造出以后,它也不是为了叫每个人都能认出来的。要想认识它,一个人必须重复艺术家经历过的一番冒险,他唱给你的是一个美的旋律,要是想在自己心里重新听一遍,就必须有知识、有敏锐的感觉和想象力。③”厚实的知识储备、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刻的思想境界和一定的阅读鉴赏力,构成丰厚的阅读视野。现实阅读教学中,正在成长的孩子们的知识储备是不够的,感受不到,欣赏不了,这种知识不足现象颇为普遍,此时,需要一定的支架,由老师转移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然后学会自己搭建阅读中的支架,达到一定的阅读高度。
一、搭建拓宽阅读视野的学习支架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学说中提到“搭建脚手架”,教学中也可以适时为学习搭建起知识的脚手架,引导学生跨越“不能”到“能”的距离,并延伸学习的能力。
1.设计点到面的作品联读丰富阅读视野
文学作品阅读中,经常会因为时间的距离,无法体验到作者当时的创作背景,因而难以理解作品的创作意义,此时把课文看作一个点,相关同时代的同类文章就是面,点面结合,视野开阔,能达到触类旁通的阅读效果。如《一个鸡蛋的家当》,作者邓拓从江盈科《雪涛小说》中“一个鸡蛋的故事”说开去,讲述了一市人,贫甚,拾到一个鸡蛋,幻想着借助邻人的母鸡孵蛋变成小鸡,小鸡长大又生蛋,蛋孵出鸡,鸡又生蛋,如此反复直至发财,然后娶小妾。没想到妻子一怒把拾到的那个蛋打破了。这样一个借古喻今的故事,作者邓拓的现实针对性是什么呢?这里要思考的是作者所处时代的现实针对性和在当今社会的现实针对性两方面的问题。前者理解较难,需要生活经验,要深入了解邓拓写此文时“大跃进”时代的现象,这些对21世纪的学生来说了解甚少。聯读设计时就可以选择描写大跃进时期的文章来读,比如邓拓同时期写的《说大话的故事》、《两则外国寓言》等篇章来读,里边都有时代的影子,这样能真切捕捉到作者的创作之思,理解不会偏离主旨。很多文学作品,作者之思隐含在文字中,颇为朦胧,或只字不提,也就生成了很多种理解,精确的理解还是要依据作者的创作背景,立足文本丰富的“历史视野”内容,这样“个人视野”才能与“历史视野”融合,就不会谬读。
2.借助网络充盈课文内容拓宽阅读视野
作品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是知识的综合,会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方面的内容,阅读教学中很难做到方方面面的全面理解,可以借助网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充盈课文内容丰富阅读视野。比如阅读科技作品《奇妙的克隆》,克隆知识只在生物教材里提到一点,相关克隆技术的发展情况,可以在网络上搜集很多资料来学习,这对学生来说接触的是新视野的知识,是非常有好奇心的,学习、研究的乐趣浸透在其中。国外的学习,很多着力于培养孩子借助网络或图书馆探究学习的研究能力,布置一个研究全世界十大地震的作业,孩子们就会去网络上搜索十大地震,自发组成十个小组,分工研究地震危害、救援措施情况、分析人类面对地震的更科学做法。十个小组形成十个报告,十个报告整合成一个大报告,那是多么丰富的知识资源。所以,学一篇作品,借助网络建立一个作家的文学知识,日积月累,从初中到高中到大学,足够可以构建一个富有自我个性设计的充实的作家作品资料网,那是一个多么庞大的古今中外作家作品知识包。拓宽阅读视野的功夫在课外,有了这些文学知识的积淀,每次学习新的课文,老师何须费时讲解文学常识,可以把课堂时间更充分地凝聚在难点重点知识上了。 3.填补作品语言空白处提升阅读视野
任何文学作品,在阅读前,具有的是意义生成的潜在结构,只有通过阅读,作品的潜在结构,如“结构技巧、隐喻、象征、意蕴才被激活,获得了生动的现实形态④”。所以阅读作品中,立足文本,解读这些潜在结构,是一个难点,更是阅读技能和写作技能培养的主要方面。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着力于在对话中读出语言的张力,填补作品语言的意义的空白处,阅读视野也就突破“物镜”,提升到“情境”并接近“意境”层面了。古诗词中,语言的张力很大,辛弃疾明明写自己怀才不遇,却为什么要写“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峨眉曾有人妒”?这是自《离骚》以来开创的以香草美人、男女之事喻君臣关系的写法,由此触类旁通,能理解苏轼被贬黄州,在《赤壁赋》里为什么唱出“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怀是相似的。我们很多现代作家,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很多作品意象就有丰富的文化渊源,戴望舒笔下的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为什么不是“牡丹姑娘”?源于古诗词“丁香空结雨中愁”的文化内涵。所以文学作品的理解更需要文化的积淀、开阔的阅读视野,才能拓展理解域,赋予文本丰富的、新的意义,创造性阅读也在此生成。
二、拓宽阅读视野的几点反思
1.教师的阅读视野要足够开阔
教学的本质是帮助、激励、促进学生积极全面发展。教师引导着教学,要成为文化的代表。顾之川在《教师阅读与专业发展》中说:“唯有教师自己底蕴深厚、视域宽广、心灵纯净、情趣高雅,才能给予学生最深厚的滋养和最有力的引导;也只有志存高远、知识丰富、悟彻人生的人,才能真正悟出培养人才、促进人生成长的教育真谛,也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所创新。⑤”
2.搭建的支架点要突破“最近发展区”
每个人的阅读视野都有一个原有的实际发展水平,也有一个经过学习后的潜在发展水平,这两个水平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然后搭建符合学生能力发展,够得着的学习支架,挖掘出学生的潜在發展水平。其间要遵循适时性原则,在学生理解需要帮助时提供适合的支架,学生学会这种学习方法后要实施撤回支架,教是为了不教,学习方法的掌握是课堂教学的要点;要遵循动态性原则,支架要随着“最近发展区”的变化而变化;要遵循多元性原则,可以是教师搭建的,也可以是学生搭建的,要发挥学习支架的最大效能。
阅读教学中,教师搭建的有效支架,架起了“个人视野”与“历史视野”的桥梁,引导学生走向“视界融合”,这种阅读途径突出学生主体,重视方法的引导和习得,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遵循了学生的发展规律,颇为有效。当然,学海无涯,阅读的天空浩瀚无边,阅读视野的开阔不光是阅读教学能完成的,更需要学生自主学习日积月累;不光是追求视野胡广度,更要是追求的是视野的深度,由此获得的丰盈的人生滋养和一定的人文素养。
【注释】
① 窦可阳. 接受美学与思维:接受美学的“中国化”[M]. 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68.
② 德国姚斯. 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340.
③ 毛姆 著;傅惟慈 译. 月亮与四便士:英汉对照[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89-90.
④ 曾祥芹. 文章阅读学[M]. 大象出版社,2009:5.
⑤ 顾之川. 教师阅读与发展[J]. http:// www.sohu.com/a/136894510_549584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侨谊实验中学)
【关键词】阅读视野 阅读教学 视界融合 支架 途径
宋代蒋捷有首词叫《听雨》,写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南飞”,老来听雨“僧庐下,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三幅听雨图,呈现了一个人不同年龄时因人生境遇不同衍生的不同人生心迹。“听雨”好比“阅读”,少年、中年、老年因人生阅历、审美趣味、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同,对作品的感知和认识深浅程度也是不同的,这些决定着阅读效果好坏的主体因素,伽达默尔称之为“诠释环境”中的“视野”。
文学作品阅读中,作品语言包含着意义的未确定性和意义的空白,即“召唤性结构”,这些构成了作品阅读的难度,要有效地阅读,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活动需要“个人视野与历史视野的融合①”。“个人视野”是读者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的“期待视野”,是阅读中,“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种既成的结构图式。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②”,“个人视野”不同的人,就会产生不同的诠释。“历史视野”即文本所含有的视野,叶嘉莹先生称之为“语境”。两种“视野”,因时间间距和历史情境变化产生差距,阅读理解中要减少阅读视野的差距,尽量达到“视界融合”,超越原来的视域,达到一个全新的视域。
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是师生、文本、作者、社会的对话交流活动,这种对话交流活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依托于文本解读中理解者的“个人视野”和蕴含文本中的作者的“历史视野”是否达到“视界融合”。我国古典美学理论中有“诗有三境”的说法,即“物镜”、“情境”、“意境”,联系到一般文本阅读,也有三个层面的阅读:一是“物镜”层面,仅看到镜中之像,这是浅表的,诸多语言中的未定性和意义空白无法“具体化”;二是“情境”层面,能融入自身的阅读经验,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充盈作品的未定性内容,丰富意义的空白处,从而理解和探寻到作品的“我思”;三是“意境”层面,透过文字表象,超越“个人视野”的阅读体验,超越文本的“历史视野”,在“视界融合”中赋予文本多元的意义和阐释,使文本意义获得不断开拓和建构。
走向“视界融合”的阅读,那是一种实现文本意义再创造的阅读实践,阅读价值无限。
文学阅读教学,走向“视界融合”,拥有开阔的阅读视野是前提。好比要发现作品的美,没有一双慧眼和触类旁通的广博见识是很难发现的。一部文学作品,毛姆说:“在美被创造出以后,它也不是为了叫每个人都能认出来的。要想认识它,一个人必须重复艺术家经历过的一番冒险,他唱给你的是一个美的旋律,要是想在自己心里重新听一遍,就必须有知识、有敏锐的感觉和想象力。③”厚实的知识储备、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刻的思想境界和一定的阅读鉴赏力,构成丰厚的阅读视野。现实阅读教学中,正在成长的孩子们的知识储备是不够的,感受不到,欣赏不了,这种知识不足现象颇为普遍,此时,需要一定的支架,由老师转移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然后学会自己搭建阅读中的支架,达到一定的阅读高度。
一、搭建拓宽阅读视野的学习支架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学说中提到“搭建脚手架”,教学中也可以适时为学习搭建起知识的脚手架,引导学生跨越“不能”到“能”的距离,并延伸学习的能力。
1.设计点到面的作品联读丰富阅读视野
文学作品阅读中,经常会因为时间的距离,无法体验到作者当时的创作背景,因而难以理解作品的创作意义,此时把课文看作一个点,相关同时代的同类文章就是面,点面结合,视野开阔,能达到触类旁通的阅读效果。如《一个鸡蛋的家当》,作者邓拓从江盈科《雪涛小说》中“一个鸡蛋的故事”说开去,讲述了一市人,贫甚,拾到一个鸡蛋,幻想着借助邻人的母鸡孵蛋变成小鸡,小鸡长大又生蛋,蛋孵出鸡,鸡又生蛋,如此反复直至发财,然后娶小妾。没想到妻子一怒把拾到的那个蛋打破了。这样一个借古喻今的故事,作者邓拓的现实针对性是什么呢?这里要思考的是作者所处时代的现实针对性和在当今社会的现实针对性两方面的问题。前者理解较难,需要生活经验,要深入了解邓拓写此文时“大跃进”时代的现象,这些对21世纪的学生来说了解甚少。聯读设计时就可以选择描写大跃进时期的文章来读,比如邓拓同时期写的《说大话的故事》、《两则外国寓言》等篇章来读,里边都有时代的影子,这样能真切捕捉到作者的创作之思,理解不会偏离主旨。很多文学作品,作者之思隐含在文字中,颇为朦胧,或只字不提,也就生成了很多种理解,精确的理解还是要依据作者的创作背景,立足文本丰富的“历史视野”内容,这样“个人视野”才能与“历史视野”融合,就不会谬读。
2.借助网络充盈课文内容拓宽阅读视野
作品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是知识的综合,会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方面的内容,阅读教学中很难做到方方面面的全面理解,可以借助网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充盈课文内容丰富阅读视野。比如阅读科技作品《奇妙的克隆》,克隆知识只在生物教材里提到一点,相关克隆技术的发展情况,可以在网络上搜集很多资料来学习,这对学生来说接触的是新视野的知识,是非常有好奇心的,学习、研究的乐趣浸透在其中。国外的学习,很多着力于培养孩子借助网络或图书馆探究学习的研究能力,布置一个研究全世界十大地震的作业,孩子们就会去网络上搜索十大地震,自发组成十个小组,分工研究地震危害、救援措施情况、分析人类面对地震的更科学做法。十个小组形成十个报告,十个报告整合成一个大报告,那是多么丰富的知识资源。所以,学一篇作品,借助网络建立一个作家的文学知识,日积月累,从初中到高中到大学,足够可以构建一个富有自我个性设计的充实的作家作品资料网,那是一个多么庞大的古今中外作家作品知识包。拓宽阅读视野的功夫在课外,有了这些文学知识的积淀,每次学习新的课文,老师何须费时讲解文学常识,可以把课堂时间更充分地凝聚在难点重点知识上了。 3.填补作品语言空白处提升阅读视野
任何文学作品,在阅读前,具有的是意义生成的潜在结构,只有通过阅读,作品的潜在结构,如“结构技巧、隐喻、象征、意蕴才被激活,获得了生动的现实形态④”。所以阅读作品中,立足文本,解读这些潜在结构,是一个难点,更是阅读技能和写作技能培养的主要方面。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着力于在对话中读出语言的张力,填补作品语言的意义的空白处,阅读视野也就突破“物镜”,提升到“情境”并接近“意境”层面了。古诗词中,语言的张力很大,辛弃疾明明写自己怀才不遇,却为什么要写“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峨眉曾有人妒”?这是自《离骚》以来开创的以香草美人、男女之事喻君臣关系的写法,由此触类旁通,能理解苏轼被贬黄州,在《赤壁赋》里为什么唱出“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怀是相似的。我们很多现代作家,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很多作品意象就有丰富的文化渊源,戴望舒笔下的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为什么不是“牡丹姑娘”?源于古诗词“丁香空结雨中愁”的文化内涵。所以文学作品的理解更需要文化的积淀、开阔的阅读视野,才能拓展理解域,赋予文本丰富的、新的意义,创造性阅读也在此生成。
二、拓宽阅读视野的几点反思
1.教师的阅读视野要足够开阔
教学的本质是帮助、激励、促进学生积极全面发展。教师引导着教学,要成为文化的代表。顾之川在《教师阅读与专业发展》中说:“唯有教师自己底蕴深厚、视域宽广、心灵纯净、情趣高雅,才能给予学生最深厚的滋养和最有力的引导;也只有志存高远、知识丰富、悟彻人生的人,才能真正悟出培养人才、促进人生成长的教育真谛,也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所创新。⑤”
2.搭建的支架点要突破“最近发展区”
每个人的阅读视野都有一个原有的实际发展水平,也有一个经过学习后的潜在发展水平,这两个水平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然后搭建符合学生能力发展,够得着的学习支架,挖掘出学生的潜在發展水平。其间要遵循适时性原则,在学生理解需要帮助时提供适合的支架,学生学会这种学习方法后要实施撤回支架,教是为了不教,学习方法的掌握是课堂教学的要点;要遵循动态性原则,支架要随着“最近发展区”的变化而变化;要遵循多元性原则,可以是教师搭建的,也可以是学生搭建的,要发挥学习支架的最大效能。
阅读教学中,教师搭建的有效支架,架起了“个人视野”与“历史视野”的桥梁,引导学生走向“视界融合”,这种阅读途径突出学生主体,重视方法的引导和习得,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遵循了学生的发展规律,颇为有效。当然,学海无涯,阅读的天空浩瀚无边,阅读视野的开阔不光是阅读教学能完成的,更需要学生自主学习日积月累;不光是追求视野胡广度,更要是追求的是视野的深度,由此获得的丰盈的人生滋养和一定的人文素养。
【注释】
① 窦可阳. 接受美学与思维:接受美学的“中国化”[M]. 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68.
② 德国姚斯. 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340.
③ 毛姆 著;傅惟慈 译. 月亮与四便士:英汉对照[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89-90.
④ 曾祥芹. 文章阅读学[M]. 大象出版社,2009:5.
⑤ 顾之川. 教师阅读与发展[J]. http:// www.sohu.com/a/136894510_549584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侨谊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