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捕快无情女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CUM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晨,余杭县监狱。一身材窈窕、面容秀美的女囚从睡梦中睁开了眼,一双惺松的眸子顿时亮了起来,牢狱中的磨难似乎并没有抹去她往日的姣好脸庞。不过那个让睡神挤走的龌龊嘴脸又重新占领了她的脑海。这是兰因最痛苦的时刻。严酷的现实提醒她,要想活,就得答应他的要求,不然只能等到秋后问斩。兰因忘不掉丈夫是怎样死在他刀下的,那个让兰因铭心刻骨的时刻,让她挥之不去。
  女人的心是软的,记得小的时候常听老人们唠叨:“好死不如赖活着”,“女人就是认命的料”。但,兰因也知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句话的内涵。与仇人强颜欢笑,兰因从心理上接受不了,死,对兰因来讲无所惧,可是她不想白死,她要在死前用最后一招,刺死仇人,告慰黄泉路上的丈夫。
  光绪三年的秋天,兰因和丈夫抢劫了浙江巡抚贾刚上京进贡的三万两黄金。由于作案慎密,没费劲,钱顺利到手了。
  多年干走钢丝的活,心惊肉跳让兰因觉得像在刀尖上活着。不过,这次做案不同以往,是兰因出道以来最让她惬意的一次,三万两黄金让兰因和丈夫两辈子也花不完。钱填满了她欲望的鸿沟,兰因和丈夫商定从此洗手退出江湖。
  这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清一色的大宅院住着有钱的大户。兰因和丈夫装扮成一对看破红尘的商贾,在村头购买了房产,夹杂在这些富人中间生活,温馨、恬静,使兰因忘记了一切……
  一天,夜色很好,星光闪烁、田里的青蛙发出阵阵合唱,报着安宁。
  突然,蛙声听不见了,一个小石子落在房外的窗台上,“啪哒”一声,显得格外清脆。这在江湖上叫“投石问路”。
  兰因和丈夫心里一惊,翻身起床,急忙穿好衣裳,知道官兵到了。夫妻二人提刀拉开房门一看,果不其然。院内幽灵般地出现一群人,每个人手提着刀。刀,在月下闪着寒光。
  官兵中,一气宇轩昂的彪形大汉,这人叫樊七,是朝廷著名的捕快。浙江巡抚贾刚的贡品被盗一案,朝延命樊七侦破。


  樊七领令后,一边派属下四处打探情况,另一边,他用“八卦、五行”算计盗匪的去向。这天,樊七抽签一对照卦书,料定此匪隐藏在这里,随即发兵包围了村头的宅院。
  兰因的全身像根绷紧的发条,目光紧盯着对方,心里却盘算着逃跑的念头。兰因的丈夫性如烈火,早就按捺不住性子,大喊一声:“闪开,给老爷让条路,”冲出房门。
  樊七见房里冲出一条大喊大叫的汉子,冷笑一下,知道是找对了。他见来人的刀将要砍在自己的脑门上时,霍地向旁边一闪,右脚一记“拦门腿”踹向对方。同时,手上已经拔出宝剑,带着一股寒风刺向对方的咽喉。
  兰因的丈夫见有脚踢来,慌忙抽腿躲闪,心里十分吃惊,本想到这位捕快也就是一般的会家子,却不料竟有这般敏捷的身手。他刚闪过这招,樊七一欺身,手上的剑又到了,由于这招“迎面穿梭”的剑术使得太快,他只觉得脖子一凉,鲜血从伤口如喷泉般的涌出。他倒在血泊中。
  丈夫被杀,兰因气得险些晕倒,她紧咬玉牙,冲出房门,决心与这个捕头拼个鱼死网破。
  樊七见从房中杀出一位如花似玉的女子,顿时动了恻隐之心。他见这位女子窜到身前,刚要动招,就从怀中取出一枚银镖,抖手打在她的脚上。
  兰因觉上脚得像被虫咬了一口,身子一酸软,失去反抗能力。兵丁蜂涌而上,把她五花大绑地捆上。
  在监狱里,兰因躺了三天才苏醒过来。一个月后,她的脚伤刚痊愈,樊七便派人多次捎话,提出要兰因嫁给他,她一口回绝。
  原来,在一年前,与樊七青梅竹马的妻子病故。由于樊七十分钟爱她,所以一直没有续弦。平淡如水的生活让樊七觉得缺少点什么,他决心再找一位与他爱妻一样美的女人。那天,兰因提刀从房中冲出,樊七一看这位面若桃花的女子,仿佛是妻子重返人间,于是,动了心计。
  说来也怪,自从樊七捉到兰因后,就被她的美色弄得神魂颠倒。樊七大着胆子向兰因提出,只要嫁给他,就与她白头到老,共享幸福生活,并说,他会耐着性子等,直到兰因答应。
  兰因从传话人的嘴中知道樊七垂涎她的美色,她心想怎么能与狼共舞贪享富贵呢?樊七讲,她答应后,他会用偷梁换柱的方法,将她救出。不久,传话人带来最后通牒,如执迷不悟,不知好歹,只有等秋后斩首。
  深秋时节,金风初起时,兰因被押赴刑场。一年的牢狱生活并没有给她脸上刻下皱纹,风吹不到,雨打不着的环境和樊七的呵护,反而让她风韵犹存,仍保留着一番动人之处。
  两声追魂炮响后,兰因昂头说欲见樊七一面。
  监斩的樊七暗自思忖,兰因回心转意了,真应验了那句“不见棺才不落泪”的俗话?他得意洋洋地来到兰因面前,低头伸耳。
  兰因见樊七把头凑到跟前,突然,一张嘴,银针激射而出,正中其咽喉。樊七倒地便气绝身亡。
  半晌儿,刽子手在恐慌中才定住神,急忙举起大鬼头刀砍下兰因的头。
  后人有诗道:
  想入非非终是梦,
  杀机埋伏在暗中。
  死到临头拼一搏,
  深仇不报死难瞑。
  自古多情无人道,
  忠贞烈女却扬名。
  □
其他文献
今年5月中旬,北京市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委托翁福祺、高壮飞和笔者等三位常务副会长,带着观摩学习的任务。随北京队到杭州参加了5月18日至20日在浙江大学举行的“99”全国太极拳、剑、推手锦标赛。我们观摩了太极推手的全过程。并和部分推手运动员进行了交谈,听了部分旁观人员的观感。现将此行见闻和感想做一概述。    一、推手比赛与观众    太极推手是一项韵味、刺激兼备,又极富艺术性和哲理性的内家拳术。太极推
期刊
一触即发的技击“内劲”,历来为八卦、太极、形意等内拳手所梦寐以求。然其劲,究竟是方还是圆,是硬还是软?其实,它无形无象,无色无味,让人看不见,摸不着,更琢磨不透。究竟练到何种程度才出此劲呢?津门高手许泰征的习武轶事,或许能给人以启迪。  前不久,75岁的济南老拳师张万英谈到这位津门高手时说:“许泰征先生那种惊人的功力,若非我亲眼所见、亲身所感,也绝不会相信世间竟有此等人物!”  许泰征,天津人,1
期刊
题记:素以荧屏恶人形象闻名的他,将塑造的下一个人物是一位真正英雄,定会令人耳目一新!  诺顿把自己为谋生而付出的种种努力与辛苦都视为人生乐趣。在他看来,这些都不失为一种享受。身兼演职人员与武艺大师双重身份,他同娱乐界的许多最耀眼的明星都共过事。在20年的私人保镖生涯中,他曾全力保护过戴维·鲍维、保罗·麦卡尼、滚石乐队、弗利特伍德·麦克、琳达·朗斯达特以及詹姆斯·泰勒。 作为演员,他曾同查克·诺里
期刊
50年前我还是个很顽皮的10岁孩子。那时进上海《大世界》游乐场看戏,每个大人可免费带一名孩子,我常亲昵地牵着陌生大人的手求他带我进场,收票员就是明知这情况,也不敢随便得罪帮我一起"作弊"的大人,眼睁睁地看着我"潇洒"的进去。我一进场内就独自直奔京剧厅去看武打戏,那种锣鼓喧天、群兵乱战的场面,简直会把整个舞台弄翻,真好看!久而久之,也许我受这影响,平时也爱弄刀舞剑和小伙伴们一起"厮杀"。一天,我发现
期刊
华拳    拳家讲究“三华贯一”,“三华”是指精、气、神,华拳因而得名。  华拳的内容有徒手、器械、单练、对练。1~12路华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拳术套路。这些套路多由踢、打、摔、拿等攻守格斗动作,按照攻防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规律组成。经常练华拳,能训练人的格斗技能,对人体各部肌肉的发展、关节的灵活、韧带的伸张和强固,以及平衡器官、中枢神经的协调机能有良好作用。  华拳有下列7个特点:①形体工
期刊
广东兴梅地区(即现在的梅州市,所辖六县一市)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也是客家文化的发祥地。  客家人原籍中原,历代以降,中原战乱频繁,灾祸蜂起,中原大地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为避战祸,中土先民背井离乡,数度南迁,辗转千里后集结于粤东蛮荒之地,开基创业,耕耘山川,是为客家。  客家人是逃难中的流民,生存环境极为险恶,野兽和土匪时刻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安全,当地人也多加欺凌。为了活命,为了生存和发展,客家人习
期刊
说起催眠术一词,不少练武的朋友也许还比较陌生。但是一讲武侠小说中的“摄魂大法”。很多人一定非常熟悉——金庸先生的名作《射雕英雄传》里的“轩猿台前”一章对此作了非常精彩的描述。  催眠术(Hypnotiosm)这个词,源出于希腊神话的睡眠神(Hypnos)。最早在1842年英国医师詹姆斯·布莱得的一篇叫《神经性睡眠记》的论文中出现。在20世纪初,催眠术一词由欧美经日本传入我国。人们初一听到催眠术,便
期刊
六合英杰  佟忠义,1872年出生于一个武术世家,祖辈在沧州开馆授艺。佟忠义自幼受家庭和社会环境熏陶,耳濡目染,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在父兄指点下勤奋习武,打下了深厚的武功基础,成年后又随同开设得胜镖局的二哥入镖行,游历各地,寻师觅友,结识了国内许多武术名师和高手,当时与王子平一起赢得了“沧州二杰”的侠号。他曾在上海开设国育武术研究会,忠义拳术社、中国摔跤社,还担任过上海国术馆少林门教务主任,并兼任东亚
期刊
按:看看国内充斥武术市场的所谓截拳道书刊,函、面授教材和那些打着传播截拳道“大旗”的“教头”们,他们“著作”的截拳道拳法、腿法和什么“勾漏手、李三脚”之类的把式比李小龙还要多、还要“李小龙”,真不知他们是如何向李小龙“学”来的?其实,戳穿了,这些人只不过是打着李小龙的旗帜来攫取习武青年们的钱财罢了!  为满足广大读者渴望学到真正的截拳道技击术,本刊不仅隆重推出原汁原味的“李小龙专栏”,而且从此期开
期刊
编者按:中、日两国武术界的交往,在明代达到了高峰。这一时期,日本刀及其刀法为中国军事家、武术家所称道,并出现了许多描写日本功夫的书,如戚继光编著于1560年,被日本译著为《武术早学》、《兵法奥义书》的《纪效新书》,在日本江户时代曾被兵法家平山行藏翻印刊行;《单刀法选》由程冲斗(字宗猷)所著,此书汲取了中、日两国刀法之精华,而且融入到武术体系之中。  本文记录的是两位日本有关的专家就《纪效新书》《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