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刘心武续红楼梦》语言的探轶,发现刘续本存在人物身份语言不鲜明、长幼尊卑称谓成错乱、现代白话滥调未汰尽、语言成分复杂显累赘等语言缺陷。也正是由于这些缺陷的存在,使得《刘心武续红楼梦》在语言风格上就与曹雪芹的《红楼梦》渐行渐远,因此刘续本是不可能接近原著的。
关键词:刘续本;身份语言;称谓错乱;现代白话滥调;语言累赘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7-0-01
刘心武耗费7年心血写就的《刘心武续红楼梦》自首发以来,便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人说他勇气可嘉,是个有创新精神的作家;也有人对此持反对态度。我们暂且不论它的题旨是否与曹雪芹原著相符合,就单从语言角度去看刘续本也是不能接近原著的。为此,本文试对刘续本语言存在的一些缺憾,略陈浅见。
一、人物身份语言不鲜明
毋庸置疑,语言具有全民性,是一视同仁地为各个阶级服务的。但社会的各个阶级和各个社会集团都会把合乎他们口味的表达手段强加到语言中去,不管是在选词上还是在句子结构上,常常会形成不同的特色。因此“语言虽然没有阶级性,‘但是人们、个别的社会集团、个别的阶级对于语言还不是漠不关心的。他们极力设法利用语言为自己的利益服务’。”不同的阶层和不同的职业,都会形成不同的语言特色,这是社会生活的客观存在。要真实地描写环境和人物的特征,就必须运用合乎人物身份的富有特征的语言。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中也批评过这一缺点,所谓“环婢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话”所以说人物的说话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这是人物个性语言的第一个也是最起码的要求。
《红楼梦》“做到了高度的‘性格的语言’,《红楼梦》中的语言永远没有脱离过他们自己的身份”,“身份决定语言,语言表现身份”。但可惜的是,《刘心武续红楼梦》中的人物语言却不能鲜明的体现人物身份。该雅的地方雅不起来,该俗的地方又俗不起来。它是把各个人物的语言都趋向同一性,这样也就失去了《红楼梦》语言原有的丰富的色彩。
在八十二回中麝月与贾宝玉的一段对话:
宝玉道:“你如何不去?你原是服侍他的,末后才又来服侍我。他对你从来在意。”袭人不语。麝月道:“二爷怎么糊涂了。姐姐的月银早不从官中领,是太太那里直接划拨,跟赵、周二位一般数量。”宝玉也就不言语。
此外,在刘续本中主仆之间的关系也超出了那个时代,变得民主平等。如在八十一回中薛姨媽与周瑞家的一段对话。
薛姨妈道:“怎么的咱们这几家就开始死年轻的了?实告诉你吧,我们这边的秋菱也快要不行了!”周瑞家的问:“秋菱是谁?”凭周瑞家的身份地位,她能这么直接的问薛姨娘吗?明显这人物语言与人物身份不符。
总的来说,人物虽然还用的还都是那些名字,但以往关键人物的性格却没有了,有的只是命运。人物的姓名仿佛成了一个个符号,与前八十回的人物显得毫无关系。似曾相识燕归来,但归来的只是符号,而不是活物,因此也就缺乏了可信度。
二、长幼尊卑称谓成错乱
称谓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它不但具有一般符号所具有的指称功能,还包含交际双方的某种关系,如平等、疏远、亲近等关系,反应交际双方的身份、年龄、职业等特征,展示说话人的思想、感情、态度等。如在《红楼梦》第二十九回中王熙凤的一段话:
说毕,只见凤姐儿笑道:“张爷爷,我们丫头的寄名符儿你也不换去。前儿亏你还有那么大脸,打发人和我要鹅黄缎子去!要不给你,有恐怕你那老脸上过不去。”王熙凤在和张道士说话时,第一次用的称谓语是“张爷爷”,是敬称,后面四次都是用的“你”,附加上“大脸”“老脸”等词语,明显带有挖苦、申斥的意思,同时也把王熙凤那骄横的主子之态一展无遗。
但在《刘心武续红楼梦》中却存在严重的长幼尊卑称谓错乱的现象。。因此刘续本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国家没了制度,家里没了规矩,每个人都变了性情一样。
如在第八十二回中宝玉对袭人说的一句话:“我竟不觉得云妹妹是出嫁。卫若兰跟冯紫英一样,原是朋友……”要知道在古代直呼其名如同骂人,这样写无疑是降低了宝玉的身份。古人都是以“礼”“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的。“礼”在他们的意识当中是根深蒂固的,他们会严格按照“礼不妄说人,不辞费;礼不输,不侵侮,不好狎”的要求言行处世。即使贾宝玉再叛逆,他也不可能逾过“礼”的界线。
可偏偏这样的情况不止贾宝玉一人,连薛宝钗这样的封建礼教的卫道者也越过了雷池。
在第八十九回中宝玉与宝钗的一段对话中,宝钗道:“那更好了。只是我想起来,也是在赖尚荣家,那回去了个什么姓柳的,把我哥哥害得好苦,这回莫再有那样的人物,你须特别小心。”在宝钗的心里应该是“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的啊!薛宝钗的涵养哪里去了?
参考文献:
[1]梁扬,谢仁敏.红楼梦语言艺术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高明凯,石安石.语言学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5.
[3]吕启祥,林东海.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4]王家宏.《红楼梦》称谓语研究[M].
[5]《礼记·曲礼》[M].华龄出版社.
关键词:刘续本;身份语言;称谓错乱;现代白话滥调;语言累赘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7-0-01
刘心武耗费7年心血写就的《刘心武续红楼梦》自首发以来,便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人说他勇气可嘉,是个有创新精神的作家;也有人对此持反对态度。我们暂且不论它的题旨是否与曹雪芹原著相符合,就单从语言角度去看刘续本也是不能接近原著的。为此,本文试对刘续本语言存在的一些缺憾,略陈浅见。
一、人物身份语言不鲜明
毋庸置疑,语言具有全民性,是一视同仁地为各个阶级服务的。但社会的各个阶级和各个社会集团都会把合乎他们口味的表达手段强加到语言中去,不管是在选词上还是在句子结构上,常常会形成不同的特色。因此“语言虽然没有阶级性,‘但是人们、个别的社会集团、个别的阶级对于语言还不是漠不关心的。他们极力设法利用语言为自己的利益服务’。”不同的阶层和不同的职业,都会形成不同的语言特色,这是社会生活的客观存在。要真实地描写环境和人物的特征,就必须运用合乎人物身份的富有特征的语言。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中也批评过这一缺点,所谓“环婢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话”所以说人物的说话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这是人物个性语言的第一个也是最起码的要求。
《红楼梦》“做到了高度的‘性格的语言’,《红楼梦》中的语言永远没有脱离过他们自己的身份”,“身份决定语言,语言表现身份”。但可惜的是,《刘心武续红楼梦》中的人物语言却不能鲜明的体现人物身份。该雅的地方雅不起来,该俗的地方又俗不起来。它是把各个人物的语言都趋向同一性,这样也就失去了《红楼梦》语言原有的丰富的色彩。
在八十二回中麝月与贾宝玉的一段对话:
宝玉道:“你如何不去?你原是服侍他的,末后才又来服侍我。他对你从来在意。”袭人不语。麝月道:“二爷怎么糊涂了。姐姐的月银早不从官中领,是太太那里直接划拨,跟赵、周二位一般数量。”宝玉也就不言语。
此外,在刘续本中主仆之间的关系也超出了那个时代,变得民主平等。如在八十一回中薛姨媽与周瑞家的一段对话。
薛姨妈道:“怎么的咱们这几家就开始死年轻的了?实告诉你吧,我们这边的秋菱也快要不行了!”周瑞家的问:“秋菱是谁?”凭周瑞家的身份地位,她能这么直接的问薛姨娘吗?明显这人物语言与人物身份不符。
总的来说,人物虽然还用的还都是那些名字,但以往关键人物的性格却没有了,有的只是命运。人物的姓名仿佛成了一个个符号,与前八十回的人物显得毫无关系。似曾相识燕归来,但归来的只是符号,而不是活物,因此也就缺乏了可信度。
二、长幼尊卑称谓成错乱
称谓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它不但具有一般符号所具有的指称功能,还包含交际双方的某种关系,如平等、疏远、亲近等关系,反应交际双方的身份、年龄、职业等特征,展示说话人的思想、感情、态度等。如在《红楼梦》第二十九回中王熙凤的一段话:
说毕,只见凤姐儿笑道:“张爷爷,我们丫头的寄名符儿你也不换去。前儿亏你还有那么大脸,打发人和我要鹅黄缎子去!要不给你,有恐怕你那老脸上过不去。”王熙凤在和张道士说话时,第一次用的称谓语是“张爷爷”,是敬称,后面四次都是用的“你”,附加上“大脸”“老脸”等词语,明显带有挖苦、申斥的意思,同时也把王熙凤那骄横的主子之态一展无遗。
但在《刘心武续红楼梦》中却存在严重的长幼尊卑称谓错乱的现象。。因此刘续本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国家没了制度,家里没了规矩,每个人都变了性情一样。
如在第八十二回中宝玉对袭人说的一句话:“我竟不觉得云妹妹是出嫁。卫若兰跟冯紫英一样,原是朋友……”要知道在古代直呼其名如同骂人,这样写无疑是降低了宝玉的身份。古人都是以“礼”“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的。“礼”在他们的意识当中是根深蒂固的,他们会严格按照“礼不妄说人,不辞费;礼不输,不侵侮,不好狎”的要求言行处世。即使贾宝玉再叛逆,他也不可能逾过“礼”的界线。
可偏偏这样的情况不止贾宝玉一人,连薛宝钗这样的封建礼教的卫道者也越过了雷池。
在第八十九回中宝玉与宝钗的一段对话中,宝钗道:“那更好了。只是我想起来,也是在赖尚荣家,那回去了个什么姓柳的,把我哥哥害得好苦,这回莫再有那样的人物,你须特别小心。”在宝钗的心里应该是“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的啊!薛宝钗的涵养哪里去了?
参考文献:
[1]梁扬,谢仁敏.红楼梦语言艺术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高明凯,石安石.语言学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5.
[3]吕启祥,林东海.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4]王家宏.《红楼梦》称谓语研究[M].
[5]《礼记·曲礼》[M].华龄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