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分析了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特点,如幼儿在美术欣赏中的特点、在绘画活动中的特点、在手工活动中的特点等,从不断提出疑问、改变思维,大胆启发思维、求新求变,运用幼儿方式、解释画面等方面,提出了幼儿美术学习的若干指导策略,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 幼儿;美术教育;美术作品;学习特征;指导策略
一、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特点分析
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具有明显的游戏性、模仿性、求全性、稚拙性等特征。了解这些特征,将有助于我们对幼儿美术作品做出较客观的科学评价,并恰当地指导幼儿的美术活动。
(一)从幼儿生理发育看其美术活动的特点
一般来说,幼儿控制工具的能力较差,虽能大胆绘制,但形象很不准确。在表现能力上开始总是带有简单、稚拙、粗糙的特点(这只有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断的练习中才能逐渐完善)。这是由于幼儿脑的功能虽然不断趋于成熟,但神经系统的发育还不完善,大脑皮质抑制能力差,小肌肉活动的暂神经联系虽日趋协调,但还不够发达,手的动作还不灵活,因此,幼儿的运动不能服从他自己的意志。所以,幼儿的美术作品表现出明显的稚拙的特点,而且又带有游戏的性质。
(二)从幼儿心理发展看其美术活动的特点
一般幼儿的绘画带有明显的“求全性”,而且具有求知的欲望,什么都想知道,反映出他们盼望长大的心理。反映在美术活动中,孩子们总想像老师一样能把事物表现出来,但又缺乏表现技能。对孩子的模仿不要责备,而是一方面帮助他们提高表现技能,另一方面应当启发孩子积极思维,表扬他们点滴的带有创造性的部分,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下面对幼儿在具体的美术活动中所呈现出的特点进行分析和阐述:
1.幼儿在美术欣赏中的特点分析。美术欣赏的作品的内容很广,幼儿之间的思想情感易被小伙伴感受和理解。对于3—5岁的幼儿,则要求他们学习评价自己和同伴的美术作品。还可以选择一些造型优美、色彩绚丽、富有创造力的儿童画和手工作品让幼儿欣赏。
幼儿是最富有想象力的,教师在指导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中,除了向幼儿介绍作品的内容外,应引导幼儿去体会同样的内容是用不同的方法表现出来,可以引导幼儿提问,以训练幼儿的鉴别美术作品看。
2.幼儿在绘画活动中的特点分析。幼儿在3—4岁时,在以前乱涂乱画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有简单的构思,有时也能有意识地画出一个类似某种东西的形象。到了4—6岁,其特点是所画的形象已具有了对象的基本特征,并出现了明确的构思。但由于幼儿缺乏表现技能,知识经验不足,所表现的事物仍不完整,比例、结构、解剖关系不完全正确,动态较呆板。
一幅好的儿童画往往充满了稚趣,尽管绘画的可能不熟练,然而,画面中却往往充满了幼儿的想象和创造,没有那种概念化、模式化的东西,或者模仿成人画的痕迹。幼儿利用绘画可以弥补自己不会写字的缺憾,我们可以适时地引导幼儿讲讲自己的图画,让教师理解孩子和意图,尽量找出好的地方,表示赞赏,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可以更深地挖掘孩子的潜力,以增加孩子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3.幼儿在手工活动中的特点分析。幼儿在手工发展过程中,手的操作活动对提高智能,获得经验,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纸工可以锻炼幼儿折纸和粘贴的基本技能,通过折纸、撕纸、剪贴等的操作过程,掌握一些折纸方法,还可利用故事中的各种动物、实物吸引幼儿,并调动起学习折叠的兴趣,边折边轻轻地跟作品对话。在此基础上,让幼儿伴随动作进行折纸故事讲述,这样既能训练幼儿小手的灵活性,又能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泥工是运用橡皮泥、面团等材料,通过练习、掌握团圆、搓长、压、捏、挖、分泥、连接、伸拉等基本技能,来锻炼幼儿的手指,发展幼儿的立体概念和空间知觉。在泥工活动中边说边做,达到手眼动作协调,不仅能发展幼儿的肌肉,而且还可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自制玩具是运用纸、泥、石头、布、竹、木和各种自然材料,以及各种无毒的废旧物品(包括包装纸盒、饮料瓶、泡沫塑料等),创造性地制作立体产品的活动,取材制作方便,不拘一格,并且作品直观,很受幼儿的喜爱。在自制玩具活动中,教师应努力开发各种自然材料为我所用,而且也可运用季节性的东西,做成千变万化形象逼真的作品。例如:用各种树叶来剪贴组合,变成狐狸、金鱼、猫等有趣的形象,用各种蔬菜、水果来造型,经济实用。
教师要善于激发幼儿进行美术创造的欲望和兴趣,为幼儿提供机会,让他们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品尝到艺术所带来的精神享受。
二、教师指导策略
1.不断提出疑问,改变思维。教师可以提出疑问改变幼儿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例如让幼儿画以“快乐节日”为主题时,教师可以提问:“在节日里人们都干些什么?”当幼儿说出在节日里人们干的事情时。教师可以再提问:“在节日里人们脸上的表情又是什么样的呢?”在色彩方面,教師可以进一步提问:“颜色怎样搭配才能表现节日里人们快乐情境?”
2.大胆启发思维,求新求变。很多教师常要求幼儿画得“跟老师的不一样”、 “跟小朋友的不一样”,常常使幼儿束手无策。首先,应提倡幼儿创新,使作品不同于自己以前的创作,其次,要把“不一样”具体化、明确化,如大变小、高变低、红变绿、左变右等等。幼儿通过自己的创作表现了美好的愿望,由此带来的惊喜和成就感便成为幼儿继续进行创造的动力。
3.运用幼儿方式,解释画面。幼儿对许多图像的解释都与日常生活经验具体形象地联系在一起,教师善于用幼儿的思维方式去解释画面。如:在让小班幼儿进行涂色活动时,我提供了老虎在草地上的图片,当一名幼儿将涂好的作品送到我手中时他只涂了老虎草地没涂。我问:“你草地怎们没涂呢?”他说:“老师现在是冬天草都枯了呀!”我听了后表扬他观察真仔细,这个幼儿也非常开心,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屠美如.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0
[2]张念芸.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5
[3]庄春华.用游戏教幼儿学美术[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7(10) :25-25
[4]彭兵,刘秀华.幼儿美术活动中教师评价行为的现状与改进[J].学前教育研究,2008 (1):42-44.
[5]王惠.解决美术教学与幼儿原创作品矛盾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05(2):53-53.
【关键词】 幼儿;美术教育;美术作品;学习特征;指导策略
一、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特点分析
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具有明显的游戏性、模仿性、求全性、稚拙性等特征。了解这些特征,将有助于我们对幼儿美术作品做出较客观的科学评价,并恰当地指导幼儿的美术活动。
(一)从幼儿生理发育看其美术活动的特点
一般来说,幼儿控制工具的能力较差,虽能大胆绘制,但形象很不准确。在表现能力上开始总是带有简单、稚拙、粗糙的特点(这只有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断的练习中才能逐渐完善)。这是由于幼儿脑的功能虽然不断趋于成熟,但神经系统的发育还不完善,大脑皮质抑制能力差,小肌肉活动的暂神经联系虽日趋协调,但还不够发达,手的动作还不灵活,因此,幼儿的运动不能服从他自己的意志。所以,幼儿的美术作品表现出明显的稚拙的特点,而且又带有游戏的性质。
(二)从幼儿心理发展看其美术活动的特点
一般幼儿的绘画带有明显的“求全性”,而且具有求知的欲望,什么都想知道,反映出他们盼望长大的心理。反映在美术活动中,孩子们总想像老师一样能把事物表现出来,但又缺乏表现技能。对孩子的模仿不要责备,而是一方面帮助他们提高表现技能,另一方面应当启发孩子积极思维,表扬他们点滴的带有创造性的部分,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下面对幼儿在具体的美术活动中所呈现出的特点进行分析和阐述:
1.幼儿在美术欣赏中的特点分析。美术欣赏的作品的内容很广,幼儿之间的思想情感易被小伙伴感受和理解。对于3—5岁的幼儿,则要求他们学习评价自己和同伴的美术作品。还可以选择一些造型优美、色彩绚丽、富有创造力的儿童画和手工作品让幼儿欣赏。
幼儿是最富有想象力的,教师在指导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中,除了向幼儿介绍作品的内容外,应引导幼儿去体会同样的内容是用不同的方法表现出来,可以引导幼儿提问,以训练幼儿的鉴别美术作品看。
2.幼儿在绘画活动中的特点分析。幼儿在3—4岁时,在以前乱涂乱画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有简单的构思,有时也能有意识地画出一个类似某种东西的形象。到了4—6岁,其特点是所画的形象已具有了对象的基本特征,并出现了明确的构思。但由于幼儿缺乏表现技能,知识经验不足,所表现的事物仍不完整,比例、结构、解剖关系不完全正确,动态较呆板。
一幅好的儿童画往往充满了稚趣,尽管绘画的可能不熟练,然而,画面中却往往充满了幼儿的想象和创造,没有那种概念化、模式化的东西,或者模仿成人画的痕迹。幼儿利用绘画可以弥补自己不会写字的缺憾,我们可以适时地引导幼儿讲讲自己的图画,让教师理解孩子和意图,尽量找出好的地方,表示赞赏,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可以更深地挖掘孩子的潜力,以增加孩子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3.幼儿在手工活动中的特点分析。幼儿在手工发展过程中,手的操作活动对提高智能,获得经验,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纸工可以锻炼幼儿折纸和粘贴的基本技能,通过折纸、撕纸、剪贴等的操作过程,掌握一些折纸方法,还可利用故事中的各种动物、实物吸引幼儿,并调动起学习折叠的兴趣,边折边轻轻地跟作品对话。在此基础上,让幼儿伴随动作进行折纸故事讲述,这样既能训练幼儿小手的灵活性,又能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泥工是运用橡皮泥、面团等材料,通过练习、掌握团圆、搓长、压、捏、挖、分泥、连接、伸拉等基本技能,来锻炼幼儿的手指,发展幼儿的立体概念和空间知觉。在泥工活动中边说边做,达到手眼动作协调,不仅能发展幼儿的肌肉,而且还可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自制玩具是运用纸、泥、石头、布、竹、木和各种自然材料,以及各种无毒的废旧物品(包括包装纸盒、饮料瓶、泡沫塑料等),创造性地制作立体产品的活动,取材制作方便,不拘一格,并且作品直观,很受幼儿的喜爱。在自制玩具活动中,教师应努力开发各种自然材料为我所用,而且也可运用季节性的东西,做成千变万化形象逼真的作品。例如:用各种树叶来剪贴组合,变成狐狸、金鱼、猫等有趣的形象,用各种蔬菜、水果来造型,经济实用。
教师要善于激发幼儿进行美术创造的欲望和兴趣,为幼儿提供机会,让他们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品尝到艺术所带来的精神享受。
二、教师指导策略
1.不断提出疑问,改变思维。教师可以提出疑问改变幼儿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例如让幼儿画以“快乐节日”为主题时,教师可以提问:“在节日里人们都干些什么?”当幼儿说出在节日里人们干的事情时。教师可以再提问:“在节日里人们脸上的表情又是什么样的呢?”在色彩方面,教師可以进一步提问:“颜色怎样搭配才能表现节日里人们快乐情境?”
2.大胆启发思维,求新求变。很多教师常要求幼儿画得“跟老师的不一样”、 “跟小朋友的不一样”,常常使幼儿束手无策。首先,应提倡幼儿创新,使作品不同于自己以前的创作,其次,要把“不一样”具体化、明确化,如大变小、高变低、红变绿、左变右等等。幼儿通过自己的创作表现了美好的愿望,由此带来的惊喜和成就感便成为幼儿继续进行创造的动力。
3.运用幼儿方式,解释画面。幼儿对许多图像的解释都与日常生活经验具体形象地联系在一起,教师善于用幼儿的思维方式去解释画面。如:在让小班幼儿进行涂色活动时,我提供了老虎在草地上的图片,当一名幼儿将涂好的作品送到我手中时他只涂了老虎草地没涂。我问:“你草地怎们没涂呢?”他说:“老师现在是冬天草都枯了呀!”我听了后表扬他观察真仔细,这个幼儿也非常开心,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屠美如.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0
[2]张念芸.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5
[3]庄春华.用游戏教幼儿学美术[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7(10) :25-25
[4]彭兵,刘秀华.幼儿美术活动中教师评价行为的现状与改进[J].学前教育研究,2008 (1):42-44.
[5]王惠.解决美术教学与幼儿原创作品矛盾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05(2):5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