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文学造诣极深。他那慷慨奔放的文章,飘逸豪放的诗词,阐述着他别样的人生态度,向世人展示出独特的魅力。苏轼不仅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坛大家,而且还是一位独具高见的美食家,号称“饕翁”。终其一生,他没有中断过对美食的爱好和对烹饪的研究。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成为由黄州官府代为看管的犯官。苏轼在好友的帮助下得城东数十亩废弃营地,得以躬耕其中,并自号“东坡居士”。从此过着农夫般的生活。在此期间,除读书写作外,还发明创造了众多美味的食物。黄州的饮食、生活条件都比较困难,但是再难也难不倒苏轼这个潇洒的美食家,他总能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享受美食的机会。
苏轼因生活窘困,带领家人在东坡开垦荒地,播种大麦。第二年,就收获了两千多斤。我们知道,现在大麦的主要用途一是作饲料,二是酿啤酒。但在当时这却成为苏轼一家人的口粮。大麦饭有个特点,口感滑滑的、黏黏的,挺筋道,有嚼头儿,吃起来啧啧有声。不过大麦饭吃多了不好消化,而且酸不溜丢的。苏轼于是改革大麦饭,将黄色的大麦与红豆掺在一起,口味独特,苏夫人笑着说:“这是真正的二红饭!”
元丰八年(1085),苏轼写了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鲜活的鸭子、嫩嫩的蒌蒿、肥肥的河豚,同碧竹红桃一起点缀了美妙的春色。这首诗写了三种很好吃的东西,两种是长在江边的嫩生生的时令野菜,蒌蒿和芦笋,还有一种是河豚。或许苏轼在想:河豚该上来了,用蒌蒿和芦苇一炖一定很鲜美。从中可见美食家苏轼的勇气。
苏轼还发明了“东坡羹”。方法就是用两层锅,米饭在菜汤上蒸,同时饭菜全熟,下面的汤里有白菜、萝卜、油菜根、荠菜。下锅之前要仔细洗好,放入点姜。在我国古时,汤里照例要放入生米。在青菜已经煮的没有生味道之后,蒸的米饭就放入另一个漏锅里,但要留心莫使汤碰到米饭,这样蒸汽才能进得均匀。东坡羹以食用廉价原料烹制而成,此羹特别适合吃不起荤腥的穷人和吃素的修道者食用,而且还有养生之功效。吃过这道菜羹的人都觉得味道鲜美,纷纷向他请教。为了让东坡羹广泛地传播于世,让更多的人能享用到这种简单易做的养生美食,苏轼为此专门作有《菜羹赋并叙》等详述此羹做法。
苏轼在黄州期间,即使是上好的猪肉价贱如泥土,有钱人不愿意吃,穷人不懂技巧。于是苏轼将黄州流行的猪肉烧制法揣摩一番,再结合家乡眉山烧制猪肉的方法,得以创制出了一道新菜,这就是后来著名的东坡肉。苏轼还专门写了一首打油诗《猪肉颂》来记载推广其做法。此方法强调用微火慢慢地煨,这样制作出来的猪肉粑而不烂,肥而不腻。很快此方法便在人们中广为传播。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三月十六日,苏轼再度到杭州任知州。他带领杭州民众疏浚西湖,终使西湖重返青春。杭州民众因为感戴于苏轼的恩德,听说他在徐州、黄州时性喜食肉,便送来不少猪肉。苏轼收到后,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按照他“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的独家秘诀精心烹制,送到西湖工地分发给浚湖的民工。不料这红烧肉却因此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东坡肉”。
黄州地临长江,鲜鱼也十分便宜。苏轼又创制了一套煮鱼的好方法:先选一条鲜鲤鱼或鲜鲫鱼,用刀在鱼肋两边各轻划五刀,搽上点儿盐,肚里塞上白菜心。热油锅,将鱼与葱段一起煎至半熟,加入生姜片,浇上咸萝卜汁(酱油)与酒煮至熟。起锅前,将切细橘皮撒在鱼上,盛盘上桌。鱼汤酽而白,鱼肉鲜而嫩,“其珍食者自知,不尽谈也”。
苏轼很重视饮食养生,特别是素食养生。他首创素食菜肴“东坡豆腐”后,这道菜很快就在黄州流传开来。不久,他被迁职转移,到了浙江杭州,又到了广东惠州,走到哪里,他的“东坡豆腐”就在那里广为流传。东坡豆腐以黄州豆腐为主料,将豆腐放入面粉、鸡蛋、盐等制成的糊中挂糊,再放入五成热的油锅里炸制后,捞出沥油;锅内放入底油、笋片、香菇和调味料,最后放入沥过油的豆腐,煮至入味出锅即成。
苏轼终其一生与美食相伴。他能享受,也能吃苦,既能够从珍馐异馔中吃出美感,也可以从粗食粝餐中找到快乐。除了斐然文采和深厚的才识,更是得益于苏轼乐观放达、随遇而安的心态。苏轼是个心胸旷达,随意自适,懂得并热爱生活的人。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成为由黄州官府代为看管的犯官。苏轼在好友的帮助下得城东数十亩废弃营地,得以躬耕其中,并自号“东坡居士”。从此过着农夫般的生活。在此期间,除读书写作外,还发明创造了众多美味的食物。黄州的饮食、生活条件都比较困难,但是再难也难不倒苏轼这个潇洒的美食家,他总能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享受美食的机会。
苏轼因生活窘困,带领家人在东坡开垦荒地,播种大麦。第二年,就收获了两千多斤。我们知道,现在大麦的主要用途一是作饲料,二是酿啤酒。但在当时这却成为苏轼一家人的口粮。大麦饭有个特点,口感滑滑的、黏黏的,挺筋道,有嚼头儿,吃起来啧啧有声。不过大麦饭吃多了不好消化,而且酸不溜丢的。苏轼于是改革大麦饭,将黄色的大麦与红豆掺在一起,口味独特,苏夫人笑着说:“这是真正的二红饭!”
元丰八年(1085),苏轼写了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鲜活的鸭子、嫩嫩的蒌蒿、肥肥的河豚,同碧竹红桃一起点缀了美妙的春色。这首诗写了三种很好吃的东西,两种是长在江边的嫩生生的时令野菜,蒌蒿和芦笋,还有一种是河豚。或许苏轼在想:河豚该上来了,用蒌蒿和芦苇一炖一定很鲜美。从中可见美食家苏轼的勇气。
苏轼还发明了“东坡羹”。方法就是用两层锅,米饭在菜汤上蒸,同时饭菜全熟,下面的汤里有白菜、萝卜、油菜根、荠菜。下锅之前要仔细洗好,放入点姜。在我国古时,汤里照例要放入生米。在青菜已经煮的没有生味道之后,蒸的米饭就放入另一个漏锅里,但要留心莫使汤碰到米饭,这样蒸汽才能进得均匀。东坡羹以食用廉价原料烹制而成,此羹特别适合吃不起荤腥的穷人和吃素的修道者食用,而且还有养生之功效。吃过这道菜羹的人都觉得味道鲜美,纷纷向他请教。为了让东坡羹广泛地传播于世,让更多的人能享用到这种简单易做的养生美食,苏轼为此专门作有《菜羹赋并叙》等详述此羹做法。
苏轼在黄州期间,即使是上好的猪肉价贱如泥土,有钱人不愿意吃,穷人不懂技巧。于是苏轼将黄州流行的猪肉烧制法揣摩一番,再结合家乡眉山烧制猪肉的方法,得以创制出了一道新菜,这就是后来著名的东坡肉。苏轼还专门写了一首打油诗《猪肉颂》来记载推广其做法。此方法强调用微火慢慢地煨,这样制作出来的猪肉粑而不烂,肥而不腻。很快此方法便在人们中广为传播。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三月十六日,苏轼再度到杭州任知州。他带领杭州民众疏浚西湖,终使西湖重返青春。杭州民众因为感戴于苏轼的恩德,听说他在徐州、黄州时性喜食肉,便送来不少猪肉。苏轼收到后,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按照他“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的独家秘诀精心烹制,送到西湖工地分发给浚湖的民工。不料这红烧肉却因此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东坡肉”。
黄州地临长江,鲜鱼也十分便宜。苏轼又创制了一套煮鱼的好方法:先选一条鲜鲤鱼或鲜鲫鱼,用刀在鱼肋两边各轻划五刀,搽上点儿盐,肚里塞上白菜心。热油锅,将鱼与葱段一起煎至半熟,加入生姜片,浇上咸萝卜汁(酱油)与酒煮至熟。起锅前,将切细橘皮撒在鱼上,盛盘上桌。鱼汤酽而白,鱼肉鲜而嫩,“其珍食者自知,不尽谈也”。
苏轼很重视饮食养生,特别是素食养生。他首创素食菜肴“东坡豆腐”后,这道菜很快就在黄州流传开来。不久,他被迁职转移,到了浙江杭州,又到了广东惠州,走到哪里,他的“东坡豆腐”就在那里广为流传。东坡豆腐以黄州豆腐为主料,将豆腐放入面粉、鸡蛋、盐等制成的糊中挂糊,再放入五成热的油锅里炸制后,捞出沥油;锅内放入底油、笋片、香菇和调味料,最后放入沥过油的豆腐,煮至入味出锅即成。
苏轼终其一生与美食相伴。他能享受,也能吃苦,既能够从珍馐异馔中吃出美感,也可以从粗食粝餐中找到快乐。除了斐然文采和深厚的才识,更是得益于苏轼乐观放达、随遇而安的心态。苏轼是个心胸旷达,随意自适,懂得并热爱生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