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对象,是衡量教师教学活动效能的重要“参考值”。初中生处在学习活动的特殊阶段,自身有着积极、能动的内在特性。初中生内在能动特性的有效激发,能够对课堂教学效能的提升起到助推和促进作用。本文作者围绕如何挖掘和放大初中生学习主体的内在特性,运用有效性教学策略,提升课堂教学效能这一主题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主体特性;有效性教学;教学效能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双边互动交流和发展进步的重要形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课堂是教学活动实施的“主阵地”。当前,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和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对学科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新任务。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对象,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所开展的一切教学活动、采用的一切教学方式、运用的一切教学原则,都是紧扣“以生为本”这一要求,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进步,作为教学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现实落脚点。通过对应试教育理念下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理念下的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教学的重点和交点有所不同,前者以“教师”为中心,发挥主导指导作用,后者以“学生”为中心,放大主体能动作用。加之新课改下的有效性教学是以学生学习技能及素养培养为核心。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挖掘和放大主体内在特性,采用有效教学策略,提升课堂教学效能。
一、挖掘学生主观能动特性,实施情感激励式教学活动
初中生处在心理和生理发展的特殊阶段,对外界未知事物或自然现象,都表现出强烈的探知“兴趣”和认知“欲望”。好奇心、质疑性,是初中生主观能动特性的生动反映。教育心理学指出:“兴趣是学生学习新知、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和重要保障”,“积极情感的树立有助于推进学习活动的进程”。而有效性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学生保持积极、向上、乐观的学习情感和内在潜能。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初中生主观能动特性,根据学生情感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挖掘出数学教材的情感激励“因子”,设置出具有浓厚情感氛围的激励性教学情境,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情感和积极乐观的学习心态开展学习活动。
如在“轴对称图形”新知导入环节,教师采用激趣导入的方式,通过谈话导入的方法,用幻灯片出示“蝴蝶、蜜蜂、螃蟹”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说说它们身体两边有什么特点,并引出“对称”的概念。然后要求学生把它们画下来,指出,得到的图形叫做对称图形。接着,再让学生欣赏其他具有轴对称特性事物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内在情感受到激励,主观能动性有效激发,主动学习探知成为内在要求。
二、挖掘学生探究积极特性,实施案例探究式教学活动
数学问题是数学学科知识要义及其架构体系的承载体,问题案例教学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生在一定阶段的问题解析过程中,初步掌握了问题解答的方法经验,养成了问题探析的能力素养,形成了学习实践的良好习惯,并在初中阶段的问题案例解答中得到了有效的运用和实践。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抓住学生主体探究积极特性,利用问题案例的能力培养功效,设置典型问题案例,引导初中生开展问题案例分析解答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正确解题策略,锻炼和提升学生探究实践能力。
问题:已知:如图1所示,线段AO平分∠EAD和∠EOD。求证:① △AOE≌△AOD;②EB=DC。
上述问题是“全等三角形”问题案例教学中所设置的一道教学案例。在该案例教学中,教师利用学生探知未知事物的积极性,采用自主探究性教学方法,要求学生结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开展问题条件及要求的分析探知活动。学生在探知问题条件中认识到,要证明△AOE≌△AOD,就需要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构建等量关系。而由线段AO平分∠EAD和∠EOD条件,可以通过“角边角”的方法进行证明。要证明“EB=DC”,可以通过事先证得的三角形全等内容进行证明。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自主探究性内在潜能得到有效发挥,同时能够抓住解题要义和解答策略,进行有效探知解答活动,探究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和提升。
三、挖掘学生自我表现特性,实施互动评价性教学活动
初中生具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望,会在各种场合,通过各种形式表现自我独特的“风采”,期许引起别人的“目光”。互动评价性教学方法,是教师通过小组合作评价的形式,对学习过程或解题思路进行评判、分析,从而指明正确的学习方法,得出科学的解题策略。因此,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借助于互动评价性教学活动载体,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析思路、阐述观点的过程中,提出学生的解题观点,展现学生的学习“风采”,从而在互评互动的活动中实现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的有效培养。
如在解答“一次函数”“已知关于x的一次函数y=(m-2)xm2-3+m+1是一次函数,则m的值为多少?”问题过程中,教师利用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强烈的实际,设计出“由已知,得m2-3=1,得到m=±2”的过程,让学生开展评价分析活动,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见解。此时学生跃跃欲试,教师让其中一位学生进行评价分析,该学生指出上述解题忽视了“m-2≠0”的情况,存在考虑不周的解题错误,因此,正确答案为m=-2。此时,教师对学生的分析过程进行肯定性评价,有效提升学生思考分析的积极性和实效性。
总之,初中数学教师在有效性教学策略运用过程中,要抓住学生主体内在能动特性,设置适宜教学情境,激发内在学习潜能,让学生在有效教学活动策略中实现学习能力的有效培养和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第三中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主体特性;有效性教学;教学效能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双边互动交流和发展进步的重要形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课堂是教学活动实施的“主阵地”。当前,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和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对学科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新任务。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对象,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所开展的一切教学活动、采用的一切教学方式、运用的一切教学原则,都是紧扣“以生为本”这一要求,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进步,作为教学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现实落脚点。通过对应试教育理念下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理念下的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教学的重点和交点有所不同,前者以“教师”为中心,发挥主导指导作用,后者以“学生”为中心,放大主体能动作用。加之新课改下的有效性教学是以学生学习技能及素养培养为核心。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挖掘和放大主体内在特性,采用有效教学策略,提升课堂教学效能。
一、挖掘学生主观能动特性,实施情感激励式教学活动
初中生处在心理和生理发展的特殊阶段,对外界未知事物或自然现象,都表现出强烈的探知“兴趣”和认知“欲望”。好奇心、质疑性,是初中生主观能动特性的生动反映。教育心理学指出:“兴趣是学生学习新知、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和重要保障”,“积极情感的树立有助于推进学习活动的进程”。而有效性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学生保持积极、向上、乐观的学习情感和内在潜能。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初中生主观能动特性,根据学生情感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挖掘出数学教材的情感激励“因子”,设置出具有浓厚情感氛围的激励性教学情境,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情感和积极乐观的学习心态开展学习活动。
如在“轴对称图形”新知导入环节,教师采用激趣导入的方式,通过谈话导入的方法,用幻灯片出示“蝴蝶、蜜蜂、螃蟹”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说说它们身体两边有什么特点,并引出“对称”的概念。然后要求学生把它们画下来,指出,得到的图形叫做对称图形。接着,再让学生欣赏其他具有轴对称特性事物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内在情感受到激励,主观能动性有效激发,主动学习探知成为内在要求。
二、挖掘学生探究积极特性,实施案例探究式教学活动
数学问题是数学学科知识要义及其架构体系的承载体,问题案例教学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生在一定阶段的问题解析过程中,初步掌握了问题解答的方法经验,养成了问题探析的能力素养,形成了学习实践的良好习惯,并在初中阶段的问题案例解答中得到了有效的运用和实践。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抓住学生主体探究积极特性,利用问题案例的能力培养功效,设置典型问题案例,引导初中生开展问题案例分析解答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正确解题策略,锻炼和提升学生探究实践能力。
问题:已知:如图1所示,线段AO平分∠EAD和∠EOD。求证:① △AOE≌△AOD;②EB=DC。
上述问题是“全等三角形”问题案例教学中所设置的一道教学案例。在该案例教学中,教师利用学生探知未知事物的积极性,采用自主探究性教学方法,要求学生结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开展问题条件及要求的分析探知活动。学生在探知问题条件中认识到,要证明△AOE≌△AOD,就需要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构建等量关系。而由线段AO平分∠EAD和∠EOD条件,可以通过“角边角”的方法进行证明。要证明“EB=DC”,可以通过事先证得的三角形全等内容进行证明。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自主探究性内在潜能得到有效发挥,同时能够抓住解题要义和解答策略,进行有效探知解答活动,探究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和提升。
三、挖掘学生自我表现特性,实施互动评价性教学活动
初中生具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望,会在各种场合,通过各种形式表现自我独特的“风采”,期许引起别人的“目光”。互动评价性教学方法,是教师通过小组合作评价的形式,对学习过程或解题思路进行评判、分析,从而指明正确的学习方法,得出科学的解题策略。因此,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借助于互动评价性教学活动载体,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析思路、阐述观点的过程中,提出学生的解题观点,展现学生的学习“风采”,从而在互评互动的活动中实现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的有效培养。
如在解答“一次函数”“已知关于x的一次函数y=(m-2)xm2-3+m+1是一次函数,则m的值为多少?”问题过程中,教师利用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强烈的实际,设计出“由已知,得m2-3=1,得到m=±2”的过程,让学生开展评价分析活动,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见解。此时学生跃跃欲试,教师让其中一位学生进行评价分析,该学生指出上述解题忽视了“m-2≠0”的情况,存在考虑不周的解题错误,因此,正确答案为m=-2。此时,教师对学生的分析过程进行肯定性评价,有效提升学生思考分析的积极性和实效性。
总之,初中数学教师在有效性教学策略运用过程中,要抓住学生主体内在能动特性,设置适宜教学情境,激发内在学习潜能,让学生在有效教学活动策略中实现学习能力的有效培养和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