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数学教学;概念;情境创设;自主探究;跟
踪训练;拓展延伸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3—0082—01
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现实世界空间形成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知识面也相对比较窄。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概念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设计教学环节,采取多种教学策略,使学生掌握数学概念的同时,提高数学能力,真正爱上数学。
一、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概念教学的第一步就是概念的引入,概念如何引入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进而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如,在二年级教学“认识角”时,给学生出示几张生活场景中的照片,让学生找一找哪些地方有角。学生回答,在楼顶、学校的黑板报、钟面上有角等等。当然,也可以让学生在他们所熟悉的一些事物中找一找哪些地方有角,进而获得感性认识。
二、自主探究,形成概念
概念的理解与抽象概括也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同时也是概念教学的一大难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在概念引入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足够数量的感性材料,并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亲身经历观察、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过程,进而抽象出概念,并达到理解和熟练运用。
如,教学“圆环形面积”这一概念时,先让学生各自画一个半径4厘米的圆;再让学生以该圆的圆心为圆心,画一个半径小于4厘米的圆;然后动手剪去内圆,得到一个圆环。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怎样求圆环形的面积呢?”由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很快发现了求圆环形面积的规律:圆环形面积=外圆面积-内圆面积。圆环形的概念明确了,获得圆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跟踪训练, 内化概念
问题明白了,概念抽象概括了,并不等于牢固掌握、切实理解了概念,必须有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帮助学生对概念进行深层次理解,最终内化为能力。同时,要注重练习过程中的即时反馈与评价,促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在发展中飞跃,也使学生在掌握数学概念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如,方程的定义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在这个定义里,要特别注意“含有未知数”和“等式”两个概念。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什么是方程,除了正面揭示外,还可以用反面衬托的方法。比如,让学生做下面的练习:指出下面各式中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5+3x=8 4x+5×3 3.7x=14.8
9+3×2=15 x=8+9 x÷5=25
通过练习,组织学生进行正、反两方面的分析,学生对方程这一概念理解得更为透彻了。
四、拓展延伸,发展概念
拓展延伸、发展概念就是一个概念提升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做综合性、开放性的练习,提升学生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此外,数学就是服务于生活的,只有让学生把所学习到的数学概念,拿到生活实际中去运用,才会使学到的概念巩固下来,进而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运用技能。
如,教学“众数”后,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有一家公司,经理的月工资是8000元,2个部门主管每人的月工资是5000元,10个工人每人的月工资是1500元,你要选择用平均数、中位数还是众数来反映这个公司员工的月工资水平?并说明理由。学生将学过的三个概念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在“学数学”中“用数学”,体会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进而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真正“爱”上数学。
总之,要让小学生掌握正确、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必须在概念的教法上研究、学法上探讨,从而提高概念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让学生真正“爱”上数学。
?? 编辑:谢颖丽
踪训练;拓展延伸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3—0082—01
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现实世界空间形成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知识面也相对比较窄。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概念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设计教学环节,采取多种教学策略,使学生掌握数学概念的同时,提高数学能力,真正爱上数学。
一、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概念教学的第一步就是概念的引入,概念如何引入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进而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如,在二年级教学“认识角”时,给学生出示几张生活场景中的照片,让学生找一找哪些地方有角。学生回答,在楼顶、学校的黑板报、钟面上有角等等。当然,也可以让学生在他们所熟悉的一些事物中找一找哪些地方有角,进而获得感性认识。
二、自主探究,形成概念
概念的理解与抽象概括也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同时也是概念教学的一大难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在概念引入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足够数量的感性材料,并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亲身经历观察、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过程,进而抽象出概念,并达到理解和熟练运用。
如,教学“圆环形面积”这一概念时,先让学生各自画一个半径4厘米的圆;再让学生以该圆的圆心为圆心,画一个半径小于4厘米的圆;然后动手剪去内圆,得到一个圆环。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怎样求圆环形的面积呢?”由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很快发现了求圆环形面积的规律:圆环形面积=外圆面积-内圆面积。圆环形的概念明确了,获得圆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跟踪训练, 内化概念
问题明白了,概念抽象概括了,并不等于牢固掌握、切实理解了概念,必须有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帮助学生对概念进行深层次理解,最终内化为能力。同时,要注重练习过程中的即时反馈与评价,促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在发展中飞跃,也使学生在掌握数学概念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如,方程的定义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在这个定义里,要特别注意“含有未知数”和“等式”两个概念。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什么是方程,除了正面揭示外,还可以用反面衬托的方法。比如,让学生做下面的练习:指出下面各式中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5+3x=8 4x+5×3 3.7x=14.8
9+3×2=15 x=8+9 x÷5=25
通过练习,组织学生进行正、反两方面的分析,学生对方程这一概念理解得更为透彻了。
四、拓展延伸,发展概念
拓展延伸、发展概念就是一个概念提升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做综合性、开放性的练习,提升学生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此外,数学就是服务于生活的,只有让学生把所学习到的数学概念,拿到生活实际中去运用,才会使学到的概念巩固下来,进而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运用技能。
如,教学“众数”后,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有一家公司,经理的月工资是8000元,2个部门主管每人的月工资是5000元,10个工人每人的月工资是1500元,你要选择用平均数、中位数还是众数来反映这个公司员工的月工资水平?并说明理由。学生将学过的三个概念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在“学数学”中“用数学”,体会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进而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真正“爱”上数学。
总之,要让小学生掌握正确、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必须在概念的教法上研究、学法上探讨,从而提高概念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让学生真正“爱”上数学。
??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