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管理类专业(以下简称为经管类专业)包括经济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统计学、国际贸易、金融学、保险学、电子商务等十几个专业,目前广东省105所院校(含职业技术学院、独立学院及民办院校等)中,80%以上的院校设置了其中一个或几个专业。然而,各高校经管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内容和结构却非常相似,缺乏特色,办学同质化严重。这种现象的产生源于高校在定位上存在明显的盲从、趋同现象,缺乏自己的办学特色。而许多发达国家的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设置却各具特色,这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美国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设置的特色
1.有明确而富有特色的教育宗旨
美国商学院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这是他们树立教育品牌、赢得社会声誉的前提,也是课程体系设计的依据。如约翰库克商学院明确提出的教育目标是:要努力培养有能力、具有领导意识和奉献精神的商界领袖。因此,该学院开发了服务领导证书项目,对象是一、二年级中有志于培养领导能力的学生。麻省理工学院史隆管理学院本科教育的办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管理决策中的理性分析能力和创造力,为科技密集型的商业时代培养最优秀的人才。
2.培养模式强调特色,突显优势
在美国,优秀的商学院通常是在某些领域具有自己突出的优势。为树立其专业培养特色,一般以特色课程或课程模块以及创新性的授课和实习方式打造自己的专业品牌,实现差别化战略。比如,麻省理工斯隆商学院充分利用其理工科教育方面的雄厚实力以及该院学生在理工科的扎实基础,设置了大比重的理工科方面的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数学建模、决策支持系统、财务分析、概率、统计等方面的实际技能。在专业课学习阶段,斯隆商学院通过把麻省理工的公共必修课和商学院的管理学科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金融工程、电子商务、营销分析和软件开发等领域具有独到的优势,以此构建学生在将来职业生涯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
3.注重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
美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大都以课题或社区项目为导向,把实践融入课堂教学,鼓励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如美国沃顿学院每年举办“案例竞赛”计划,学校4个本科学院的学生都能参加,通过创建团队共同解决一个与商业有关的课题。还有“本科生领导能力培养行动”是一个学生组织,负责计划和组织培养学生领导能力的各种活动。“校外奖学金计划”为学生提供与企业高级经理人进行为期一天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4.鼓励学生创业,努力争取校友的支持
经管类专业培养目标是要造就大量优秀的企业家和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美国的许多优秀商学院都积极鼓励学生创业。如波士顿大学就建立了MichaelBronner电子商务和孵化中心,它整合学校、校友及企业界的资源,支持学生创业。该项目主要帮助学生筛选创业理念、开发创业计划和获得风险投资。学校善于从校友中引入风险投资家,为学生创业项目提供大力支持。
二、英国高校经管类课程设置的特色
1.课程内容非常宽泛
与美国一样,英国高校经管类教育非常注重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十分广泛。例如,工商管理硕士的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很广泛,一般要学习20门左右的课程,其中有70%的课程是共同必修的课程,有30%的课程则按专业化方向,如会计、财务、组织行为学、销售、政策、国际企业等开出各组的选修课,要求学生既掌握比较全面的知识,又有专攻的课程。
2课程改革由多方参与
针对当代高校教育改革,人们争论的不仅是教育的目的,而且争论是谁在控制英国高等教育课程。如果说英国以前是学术人员支配课程,那么现在,学生、政府和企业等其它群体的声音亦在课程设计中传达,高校不再是象牙塔,学术人员按照自己的价值和兴趣设置课程的权力受到了削弱。
3注重能力教育
1979年,英国皇家文科协会颁布了一份“能力教育宣言”,倡导进行能力教育,其主要思想是:第一,培养学生采取有效行动的能力,与他人沟通、合作的能力;第二,培养学生为自己的个人发展承担责任;第三,为学生在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发挥好个人的作用作好准备。该计划推出之后,英国高教界又不断发起名目繁多的能力或技能教育运动。这些运动强调可迁移技能、核心技能、关键技能、一般技能、工作或就业相关技能。
4.广泛开展创业教育课程,并成立创业或创新中心
高校一般开设两种创业教育课程,一种是“为创业的课程”,另一种是“关于创业的课程”。前一种课程的教师中大部分是兼职,98%有实业管理经验,教学方法倾向小组教学,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获得创业经验。后一种课程的教师中大部分为专职教师,倾向于通过讲授教材、写小论文等传统方式进行教学。
英国大部分大学设立了学生创业项目,并成立了创业或创新中心,为本校师生提供场地支持和指导。
三、德国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设置的特色
在德国,开设经管类专业的学校主要是综合性大学和一些高等专业学院,由于综合性大学没有学士学位,经管类专业培养的学生层次较高,至少是硕士。经管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课程设置引入企业参与
与英法的基础课程大多为文化基础课不同,德国大学的基础课主要是基于专业需要的基础课,强调大学教育应侧重方法论和解决问题的知识的传授。专业课程设置则引入企业参与。比如高校与IBM公司德国分公司共同制定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该专业课程包含学校学习课程(方法学课程、社会能力的课程、专业类课程)和实习内容(市场调研、市场开发)等。
2.多方参与教学评估,确保教学质量
在德国,存在许多教育协商、咨询、协调和合作机构,这些合作和中介机构由多个部门代表组成,包括政府官员、高校师生、经济界企业家、科学委员会等,对高校的教学和科研进行经常性评估。这类组织一般具有独立和权威两大特点,尽管它也接受政府拨款、基金的资助,有的主要成员也是由政府任命的,但它的运作方式是独立的;同时这类单位得到了政府、学校、教授、社会的普遍认可,具有相当的权威性。
3.实行大专业教育,下设不同的专业方向模块
德国的经济学类专业少,实行大专业教育。大经济学专业下设专业方向,学生可以根据未来的就业倾向,选择2-3个方向模块。比如国民经济学和企业经济学专业分别设有自己的模块,但要求跨专业互相选择方向模块。这样不但实现了跨专业选课,而且保证跨专业选课的数量和系统性。
4.经管相融
德国高校要求经济学类和管理学类的学生相互选课。对管理类学生,除了要求其学习经济学中的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以外,还根据实际情况开设部分通用性较强的专业课供学生选择。而对经济学类的学生,除了学习管理原理和企业管理外,也应该开设部分专业管理类课程供其选修。
四、启示与建议
1.高校合理定位,使课程体系特色化
以培养个性化人才首先,政府需要从服务全省产业升级目标的高度出发,以就业为导向,在全省范围内统筹规划,制定出高校经管类专业特色培育与建设的整体工作思路,并结合不同学校的具体条件分类指导。其次,高校应该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和外部环境的变化,积极培养本校特色,探索适合本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建立特色化的课程体系,使本校培养的人才具有“个性”。
2.课程体系市场化,以培养应用型人才
发达国家高校的课程设置无不体现出市场化的趋势,而我国多数高校的课程改革总是远远滞后于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因此,高校应该根据产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趋势,建立以就业能力和知识点为单位的课程模块,使之更具弹性和灵活性,贴近产业发展要求,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3.课程体系国际化,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美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历史较短暂,其最大的特色在于开放性,使课程设置能永葆活力。因此,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应该主动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加强与国外院校的交流和合作办学,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4.课程体系整合化,以培养复合型人才
德国的“经管互融”、美国的“大类培养”无不体现出课程体系整合化、柔性化的趋势,这是对传统分科课程设置的一种创新,更好地迎合了劳动力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我国高校要加强不同专业或学科的整合,构建不同学科、专业交叉的培养体系,比如可尝试开设一体化双专业模式,从专业开设之初就从整体上将两个不同学科的专业进行课程体系、内容上的一体化设计。另外,要加强课程的整合。在实行“宽口径、大专业”的基础上,设置不同的课程模块,形成不同的课程套餐,并增加课程中选修课的比重,使学生可在不同套餐课程中进行选择,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特色。
5.加强创业教育和实践教学,以培养创业型人才
高校应该改革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提高实验、实习教学环节的地位,构建理论教学与科研实践、社会实践、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大课堂”,各课堂教学全部确认学分、纳入培养方案。此外,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中尚处于起步阶段,高校要大力推进创业教育。高校可以以课程、专业、学科建设来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也可以以实习基地、创业孵化器为依托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践机会。
一、美国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设置的特色
1.有明确而富有特色的教育宗旨
美国商学院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这是他们树立教育品牌、赢得社会声誉的前提,也是课程体系设计的依据。如约翰库克商学院明确提出的教育目标是:要努力培养有能力、具有领导意识和奉献精神的商界领袖。因此,该学院开发了服务领导证书项目,对象是一、二年级中有志于培养领导能力的学生。麻省理工学院史隆管理学院本科教育的办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管理决策中的理性分析能力和创造力,为科技密集型的商业时代培养最优秀的人才。
2.培养模式强调特色,突显优势
在美国,优秀的商学院通常是在某些领域具有自己突出的优势。为树立其专业培养特色,一般以特色课程或课程模块以及创新性的授课和实习方式打造自己的专业品牌,实现差别化战略。比如,麻省理工斯隆商学院充分利用其理工科教育方面的雄厚实力以及该院学生在理工科的扎实基础,设置了大比重的理工科方面的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数学建模、决策支持系统、财务分析、概率、统计等方面的实际技能。在专业课学习阶段,斯隆商学院通过把麻省理工的公共必修课和商学院的管理学科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金融工程、电子商务、营销分析和软件开发等领域具有独到的优势,以此构建学生在将来职业生涯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
3.注重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
美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大都以课题或社区项目为导向,把实践融入课堂教学,鼓励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如美国沃顿学院每年举办“案例竞赛”计划,学校4个本科学院的学生都能参加,通过创建团队共同解决一个与商业有关的课题。还有“本科生领导能力培养行动”是一个学生组织,负责计划和组织培养学生领导能力的各种活动。“校外奖学金计划”为学生提供与企业高级经理人进行为期一天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4.鼓励学生创业,努力争取校友的支持
经管类专业培养目标是要造就大量优秀的企业家和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美国的许多优秀商学院都积极鼓励学生创业。如波士顿大学就建立了MichaelBronner电子商务和孵化中心,它整合学校、校友及企业界的资源,支持学生创业。该项目主要帮助学生筛选创业理念、开发创业计划和获得风险投资。学校善于从校友中引入风险投资家,为学生创业项目提供大力支持。
二、英国高校经管类课程设置的特色
1.课程内容非常宽泛
与美国一样,英国高校经管类教育非常注重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十分广泛。例如,工商管理硕士的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很广泛,一般要学习20门左右的课程,其中有70%的课程是共同必修的课程,有30%的课程则按专业化方向,如会计、财务、组织行为学、销售、政策、国际企业等开出各组的选修课,要求学生既掌握比较全面的知识,又有专攻的课程。
2课程改革由多方参与
针对当代高校教育改革,人们争论的不仅是教育的目的,而且争论是谁在控制英国高等教育课程。如果说英国以前是学术人员支配课程,那么现在,学生、政府和企业等其它群体的声音亦在课程设计中传达,高校不再是象牙塔,学术人员按照自己的价值和兴趣设置课程的权力受到了削弱。
3注重能力教育
1979年,英国皇家文科协会颁布了一份“能力教育宣言”,倡导进行能力教育,其主要思想是:第一,培养学生采取有效行动的能力,与他人沟通、合作的能力;第二,培养学生为自己的个人发展承担责任;第三,为学生在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发挥好个人的作用作好准备。该计划推出之后,英国高教界又不断发起名目繁多的能力或技能教育运动。这些运动强调可迁移技能、核心技能、关键技能、一般技能、工作或就业相关技能。
4.广泛开展创业教育课程,并成立创业或创新中心
高校一般开设两种创业教育课程,一种是“为创业的课程”,另一种是“关于创业的课程”。前一种课程的教师中大部分是兼职,98%有实业管理经验,教学方法倾向小组教学,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获得创业经验。后一种课程的教师中大部分为专职教师,倾向于通过讲授教材、写小论文等传统方式进行教学。
英国大部分大学设立了学生创业项目,并成立了创业或创新中心,为本校师生提供场地支持和指导。
三、德国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设置的特色
在德国,开设经管类专业的学校主要是综合性大学和一些高等专业学院,由于综合性大学没有学士学位,经管类专业培养的学生层次较高,至少是硕士。经管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课程设置引入企业参与
与英法的基础课程大多为文化基础课不同,德国大学的基础课主要是基于专业需要的基础课,强调大学教育应侧重方法论和解决问题的知识的传授。专业课程设置则引入企业参与。比如高校与IBM公司德国分公司共同制定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该专业课程包含学校学习课程(方法学课程、社会能力的课程、专业类课程)和实习内容(市场调研、市场开发)等。
2.多方参与教学评估,确保教学质量
在德国,存在许多教育协商、咨询、协调和合作机构,这些合作和中介机构由多个部门代表组成,包括政府官员、高校师生、经济界企业家、科学委员会等,对高校的教学和科研进行经常性评估。这类组织一般具有独立和权威两大特点,尽管它也接受政府拨款、基金的资助,有的主要成员也是由政府任命的,但它的运作方式是独立的;同时这类单位得到了政府、学校、教授、社会的普遍认可,具有相当的权威性。
3.实行大专业教育,下设不同的专业方向模块
德国的经济学类专业少,实行大专业教育。大经济学专业下设专业方向,学生可以根据未来的就业倾向,选择2-3个方向模块。比如国民经济学和企业经济学专业分别设有自己的模块,但要求跨专业互相选择方向模块。这样不但实现了跨专业选课,而且保证跨专业选课的数量和系统性。
4.经管相融
德国高校要求经济学类和管理学类的学生相互选课。对管理类学生,除了要求其学习经济学中的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以外,还根据实际情况开设部分通用性较强的专业课供学生选择。而对经济学类的学生,除了学习管理原理和企业管理外,也应该开设部分专业管理类课程供其选修。
四、启示与建议
1.高校合理定位,使课程体系特色化
以培养个性化人才首先,政府需要从服务全省产业升级目标的高度出发,以就业为导向,在全省范围内统筹规划,制定出高校经管类专业特色培育与建设的整体工作思路,并结合不同学校的具体条件分类指导。其次,高校应该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和外部环境的变化,积极培养本校特色,探索适合本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建立特色化的课程体系,使本校培养的人才具有“个性”。
2.课程体系市场化,以培养应用型人才
发达国家高校的课程设置无不体现出市场化的趋势,而我国多数高校的课程改革总是远远滞后于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因此,高校应该根据产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趋势,建立以就业能力和知识点为单位的课程模块,使之更具弹性和灵活性,贴近产业发展要求,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3.课程体系国际化,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美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历史较短暂,其最大的特色在于开放性,使课程设置能永葆活力。因此,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应该主动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加强与国外院校的交流和合作办学,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4.课程体系整合化,以培养复合型人才
德国的“经管互融”、美国的“大类培养”无不体现出课程体系整合化、柔性化的趋势,这是对传统分科课程设置的一种创新,更好地迎合了劳动力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我国高校要加强不同专业或学科的整合,构建不同学科、专业交叉的培养体系,比如可尝试开设一体化双专业模式,从专业开设之初就从整体上将两个不同学科的专业进行课程体系、内容上的一体化设计。另外,要加强课程的整合。在实行“宽口径、大专业”的基础上,设置不同的课程模块,形成不同的课程套餐,并增加课程中选修课的比重,使学生可在不同套餐课程中进行选择,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特色。
5.加强创业教育和实践教学,以培养创业型人才
高校应该改革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提高实验、实习教学环节的地位,构建理论教学与科研实践、社会实践、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大课堂”,各课堂教学全部确认学分、纳入培养方案。此外,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中尚处于起步阶段,高校要大力推进创业教育。高校可以以课程、专业、学科建设来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也可以以实习基地、创业孵化器为依托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践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