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对土地利用与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先简述了土地利用的相关概念,然后从宏观方面和微观方面探讨了土地利用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关键词】土地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
近年来,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但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各级政府通过对可利用的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以求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让某一地区的土地利用与该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达到协调统一的水平。因此,相关部门只有合理利用土地才能实现这一利于子孙万代的宏伟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逐渐增大,土地给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与此同时,生态环境恶化、人地矛盾等问题逐渐突出,严重威胁着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如何使土地利用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
考虑到土地利用是一个包含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复合系统,它既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又受到人类活动的约束。所以,人类在利用土地的过程中必须服从一定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也就是说,在一定时期内,人类要保证土地利用结构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只有调整与优化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功能、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才能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最终促进区域社会经济有更好更快地发展。
从宏观方面来看,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利用都经历了一个不协调阶段,然后逐步向协调阶段迈进的过程。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人类追求的是经济的高速增长,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人类大肆掠夺土地资源,对土地的利用超出了其承载范围。比如,在农业方面,为了提高粮食的产量,大量化肥农药施于土地,造成土壤酸化、板结,减少了耕地面积;在畜牧业方面,为了增加收入,大量放养牲畜,食草量迅速增加,造成草地林地面积大量减少;在城市建设方面,为了扩建城市,占用大量耕地面积,而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大量开发荒地,造成水土流失,这种恶性循环反而使耕地面积减少;在工业方面,大量污水废水、有毒物质排入地下,土地污染严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资源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逐渐减弱,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反而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率。也就是说,土地利用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处于不协调状态,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或国家,这种现象尤其明显。
一般情况下,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与其综合国力的强弱是相对应的,国家产业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工业化早期,农比重较高,工业比重较低。随着工业化推进,农业比重不断下降,工业、服务业比重相应提高,当工业比重高于服务业,工业化进入了中期阶段。当农业比重持续下降,服务业比重高于工业时,工业化进入后期。这是区域产业结构演变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当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推进的时候,土地利用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承载高密度经济要素的城镇建设用地比重有所降低,土地产出率最低;工业化中期是工业经济发展增速最快的时期,这个阶段土地利用变化最为剧烈,耕地比重降低,但是森林、园地的比重则迅速增加,城镇建设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的比重也快速增长,农村居民用地有所下降;当经济发展由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时,土地利用变化較为缓慢,主要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各产业部门对土地的需求发展转变,越来越重视集约利用,粗放型土地利用方式逐渐减少,但是土地产出率最高。
总之,工业化演变过程中,土地利用变化由强烈转为缓和;农用地整体比重逐渐减少,但经济效益较高的园地比重则逐渐提高;建设用地比重逐渐增加,主要表现为承载高密度经济要素的城镇建设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增加。此外,建设用地产出率及增长速度均高于农用地。区域土地产出率的演变规律与其土地利用变化相吻合,具有随工业化进程呈“倒U型”演变的特点。
换个角度来看,大城市和小城镇虽然有相似的经济发展结构,但是在土地利用与区域发展协调性方面还存在一定差异: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城市规模迅速膨胀,这些客观条件对城市土地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区域土地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也面临挑战。在城市土地利用中,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是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两种机制,同时,这两种机制在城市经济发展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多是承载高经济要素的集约利用,其经济发展方式也多为集约型经济,土地利用与区域发展相协调。
但是某些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如南京;而另一些城市则相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如常州、扬州,这些都是土地利用与区域发展不协调的表现。而在小城镇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又不相同,城镇分布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松散凌乱,经济结构多样化,导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且小城镇土地利用程度低,利用粗放化;土地利用不尽合理,空间利用效率低;建设用地与耕地供需矛盾突出,但是其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水平几乎是相互对应的,呈同低同高的现象,但与大城市相比的话这种关系是不协调的,需进一步科学规划。
参考文献
[1]张佰林,杨庆媛,鲁春阳,孙丕苓,宗会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重庆市40个区县为例[J].经济地理,2011,31(9):1539—1544.
[2]乔伟峰,顾钧仪,王亚华.基于TOPSIS法的土地利用与区域发展协调性评价——以安徽省宿州市为例[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6(1):104—110.
【关键词】土地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
近年来,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但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各级政府通过对可利用的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以求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让某一地区的土地利用与该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达到协调统一的水平。因此,相关部门只有合理利用土地才能实现这一利于子孙万代的宏伟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逐渐增大,土地给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与此同时,生态环境恶化、人地矛盾等问题逐渐突出,严重威胁着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如何使土地利用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
考虑到土地利用是一个包含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复合系统,它既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又受到人类活动的约束。所以,人类在利用土地的过程中必须服从一定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也就是说,在一定时期内,人类要保证土地利用结构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只有调整与优化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功能、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才能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最终促进区域社会经济有更好更快地发展。
从宏观方面来看,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利用都经历了一个不协调阶段,然后逐步向协调阶段迈进的过程。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人类追求的是经济的高速增长,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人类大肆掠夺土地资源,对土地的利用超出了其承载范围。比如,在农业方面,为了提高粮食的产量,大量化肥农药施于土地,造成土壤酸化、板结,减少了耕地面积;在畜牧业方面,为了增加收入,大量放养牲畜,食草量迅速增加,造成草地林地面积大量减少;在城市建设方面,为了扩建城市,占用大量耕地面积,而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大量开发荒地,造成水土流失,这种恶性循环反而使耕地面积减少;在工业方面,大量污水废水、有毒物质排入地下,土地污染严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资源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逐渐减弱,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反而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率。也就是说,土地利用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处于不协调状态,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或国家,这种现象尤其明显。
一般情况下,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与其综合国力的强弱是相对应的,国家产业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工业化早期,农比重较高,工业比重较低。随着工业化推进,农业比重不断下降,工业、服务业比重相应提高,当工业比重高于服务业,工业化进入了中期阶段。当农业比重持续下降,服务业比重高于工业时,工业化进入后期。这是区域产业结构演变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当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推进的时候,土地利用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承载高密度经济要素的城镇建设用地比重有所降低,土地产出率最低;工业化中期是工业经济发展增速最快的时期,这个阶段土地利用变化最为剧烈,耕地比重降低,但是森林、园地的比重则迅速增加,城镇建设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的比重也快速增长,农村居民用地有所下降;当经济发展由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时,土地利用变化較为缓慢,主要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各产业部门对土地的需求发展转变,越来越重视集约利用,粗放型土地利用方式逐渐减少,但是土地产出率最高。
总之,工业化演变过程中,土地利用变化由强烈转为缓和;农用地整体比重逐渐减少,但经济效益较高的园地比重则逐渐提高;建设用地比重逐渐增加,主要表现为承载高密度经济要素的城镇建设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增加。此外,建设用地产出率及增长速度均高于农用地。区域土地产出率的演变规律与其土地利用变化相吻合,具有随工业化进程呈“倒U型”演变的特点。
换个角度来看,大城市和小城镇虽然有相似的经济发展结构,但是在土地利用与区域发展协调性方面还存在一定差异: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城市规模迅速膨胀,这些客观条件对城市土地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区域土地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也面临挑战。在城市土地利用中,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是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两种机制,同时,这两种机制在城市经济发展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多是承载高经济要素的集约利用,其经济发展方式也多为集约型经济,土地利用与区域发展相协调。
但是某些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如南京;而另一些城市则相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如常州、扬州,这些都是土地利用与区域发展不协调的表现。而在小城镇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又不相同,城镇分布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松散凌乱,经济结构多样化,导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且小城镇土地利用程度低,利用粗放化;土地利用不尽合理,空间利用效率低;建设用地与耕地供需矛盾突出,但是其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水平几乎是相互对应的,呈同低同高的现象,但与大城市相比的话这种关系是不协调的,需进一步科学规划。
参考文献
[1]张佰林,杨庆媛,鲁春阳,孙丕苓,宗会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重庆市40个区县为例[J].经济地理,2011,31(9):1539—1544.
[2]乔伟峰,顾钧仪,王亚华.基于TOPSIS法的土地利用与区域发展协调性评价——以安徽省宿州市为例[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6(1):104—110.